6 成语故事二则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6成语故事二则

洗刷前耻
有志者事竟成
课文详解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lǔ)国发动了进攻(ɡōnɡ)。 齐国的攻势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刿(ɡuì)的 人,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的 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1.说说这场战争的双方分别是谁,战争开始时的 情况如何? 2.第一段中哪句话是介绍曹刿的?在这些描写中, 曹刿是个怎样的人?
一鼓作气
1-2主动请见
齐国的军队擂(léi)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鲁庄公见了, 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等一下!”
曹刿见到鲁庄公,做了些什么?为什么曹刿要在 第三次擂鼓再出击?
齐军见鲁军坚守阵地,不出兵迎击,只好退了回去。过了一阵,齐军第二 次擂鼓冲锋,曹刿告诉鲁庄公仍然不要理睬齐军,齐军又退了回去。直到 齐军第三次擂鼓冲锋,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顿时战鼓咚咚,杀 声震天,鲁军将[jiànɡ]士奋勇冲杀,打得齐军大败而逃。
一鼓作气
1-2主动请见 3-4指挥有方
•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反击呢?曹刿说:“打仗 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 始衰退了;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fá)时,我军再出击, 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齐军三次擂鼓后,曹刿是怎样做 的?齐军士气有什么变化
第二次士气开始衰退 第三次士气更加低落
概括主题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
蕴藏着一个大道理:做
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事一定要有一鼓作气的精神,
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 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
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二则—一鼓作气》

6.成语故事二则
《一鼓作气》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阅读思考:
①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
②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
③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
阅读思考:
鲁军是在齐军第几次擂鼓时出兵迎战 的?为什么?
齐军在第三次擂鼓时士气低落,这时 鲁军出兵迎战,鲁军第一次擂鼓,自 然是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齐军。
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意 思。 2.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 2. 正确读写“进攻、擂鼓、一鼓作气”等词语。 3.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4.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5.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历史成语故事15篇

历史成语故事 15篇历史成语故事 1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47个成语故事

47个成语故事1.卧薪尝胆故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屈原被中原诸侯排挤,被迫流亡。
他怀着忠诚报国的决心,决定在流亡期间吃苦耐劳,以保持自己的斗志。
他居住在荆山之下,每天都躺在荆棘上,以痛苦的方式提醒自己不忘国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卧薪尝胆”形容了屈原为了复国的决心,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困苦。
2.杯弓蛇影故事:战国时期,有个人喜欢在晚上饮酒射箭。
一天晚上,他喝醉了,看到水中的月亮,误以为是一条游动的蛇,于是拔箭射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杯弓蛇影”比喻人因杞人忧天而自乱阵脚,过分疑神疑鬼。
3.画蛇添足故事:有个画家画了一幅很精美的蛇的画,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技艺,不满足于画中已经很完美的蛇身,还在蛇的身上添加了四只脚。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掩耳盗铃故事:古代有个小偷想要偷铃铛,于是他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走了铃铛。
虽然他听不到铃声,但别人都知道他在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掩耳盗铃”比喻明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却故意不去面对现实。
5.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每天都守在一棵树旁边等待兔子撞树而死,以便捡到兔子肉。
偶然一天,真的有只兔子撞树而死,农夫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不积极主动地等待机会,而是盲目地期望好运降临。
6.纸上谈兵故事:一个人只是在纸上推敲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却没有实际参与过实战。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纸上谈兵”形容人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狡兔三窟故事:有只聪明的兔子在森林中挖了三个洞作为家。
一天,猎人发现了兔子的一个洞,但兔子逃到了另外一个洞。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狡兔三窟”比喻有备而来,有多个应对的方案。
8.刻舟求剑故事:一个人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把剑扔到了水中。
当他再次需要剑时,他回到了船上寻找,而不是去水中找。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不愿意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9.杞人忧天故事:古代的杞国有个人非常多疑,他经常为了不切实际的担忧而忧心忡忡。
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励志的成语故事在人的一生里,会遇到挫折,会尝到快乐。
我们不能失去正能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的成语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一鼓作气成语小故事(优秀3篇)

一鼓作气成语小故事(优秀3篇)鼓作气成语小故事篇一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
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管仲放了。
什么射过小白,什么要亲手杀他才解恨。
他们原来把我当做木头人儿,捏[niē]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根本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
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铸造兵器,打算报仇。
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
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列国还没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呐?”齐桓公可正为着刚即位,想露一手,显得他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
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呐?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就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一直在鲁国的`长勺[古地名;勺打过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对大臣们说:“齐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拚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国。
”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快去请他来!”施伯说:“这人姓曹名刿,从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
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来。
”鲁庄公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被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一定要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
曹刿是个平民,家里又穷,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鱼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
国家要紧,全国人的性命要紧!”他一死儿地央告,怎么也得请曹刿帮助国君过这道难关。
曹刿见他这么诚恳,就跟着施伯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他怎么能打退齐国人。
他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
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
打仗是个活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
”鲁庄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刿有本领,当时就拜他为大将,带着大军一块儿上长勺去抵抗齐兵。
他们到了长勺,扎下军营,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
古代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解释】
薪:柴草。
形容刻苦⾃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头舔舔⿅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过往苦⽇⼦,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夜侍候马匹。
对于⼀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常难堪的。
但是勾践暗下决⼼,⼀定要恢复⾃⼰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耿耿的样⼦。
⽤⼼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
夫差认为勾践真⼼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要使越国富强起来。
他亲⾃参加耕种,和百姓同⽢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就“卧薪尝胆”,还常⾃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给吴王送去美⼥西施。
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国政,弄得国家⽇渐衰弱。
经过⼆⼗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败。
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刎⽽死。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成语故事1春秋时期,我国南方有俩个邻近的小国,吴国和越国。
它们经常打仗,势力相当,始终难分胜负。
不过,公园前496年,吴国还是把越国彻底地打败了。
越王本人也因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不久就死去了。
越王在临死的时候,嘱托他的儿子,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越王的儿子勾贱,牢牢地记住了他夫亲的话。
他日夜操练兵马,时刻准备报仇雪恨。
吴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又马上派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又再次被打败,这一次,越王勾践也被吴王抓到了吴国。
为了消除吴王对他的`疑心就假装者很老实的样子,吴王实在可怜,他就决定放他回到越国。
图鉴回到越国后,每天都急着想报仇,为了不断磨砺自身报仇的坚强意志,他果断地离开了宫殿,睡在柴草上。
每次吃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觉得苦的时候,就大声对他自身说:“勾践!你难道忘了越国的耻辱和仇恨了吗?”十月国强大起来,他不但亲自种田生活也十分可以,对那些有才能的人非常尊重,而且对老百姓非常的爱护,这样越国很快就强势了起来。
与此同时,还有想方设法为吴王夫拆送去很多美女和金银财宝,结果吴王以为他真的不想复仇了,也就放松了戒备。
几年以后,越国攻打五谷攻入了吴国,国都吴王夫差也成了阶下囚,构建终于爆了他的愁。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2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音pǐ)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虏
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虏
被吴王夫差扣押了整整三年
勾践受尽了屈辱
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
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
有一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
有一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
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
等到敌人疲乏时
参考资料
盘隐草堂
越王勾践尝胆(盘隐草堂内)
江苏省苏州市的盘隐草堂,占地十亩,是一座集渔櫵、耕读为一体的 庄园,四面都用茅草遮盖,连馆门也用木头钉成篱笆。草堂内辟有“卧薪 尝胆”、“追远楼”、“草堂敌楼”、“临河水库”、“范蠡与陶瓷”等 景点,使草堂再现了吴越历史风情。
赦免:减轻或 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屈辱:受到的压 迫和侮辱。
勾践回国以后,把以前舒适( shì )的床铺 [ pù ] 拆 (chāi)掉,把柔软暖和[huo]的被褥(rù)搬走,在地下 铺上柴草,每天就在柴草上睡觉。他还在房梁上挂了一个 苦胆,每天都要用舌头尝尝它的苦味。勾践这样做是让自 己不忘过去失败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己把国家治理好, 积蓄(xù)力量,报仇雪耻。 经过一段时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勾践亲自率领大 军,一举打败了吴国,洗刷了以前的耻辱。
一鼓作气
说说这场战争 的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开始时的情况 如何。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齐国的攻势 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决心保卫自己 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这段中哪句是 介绍曹刿的?在这 些描写中,曹刿是 个怎样的人?
曹刿见到 鲁庄公,做了 些什么?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 的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鲁庄公 见了,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等一 下!” 齐军见鲁军坚守阵地,不出兵迎击,只好退了回去。过 了一阵,齐军第二次擂鼓冲锋,曹刿告诉鲁庄公仍然不要理 睬齐军,齐军又退了回去。直到齐军第三次擂鼓冲锋,曹刿 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顿时战鼓冬冬,杀声震天,鲁军 将士奋勇冲杀,打得齐军大败而逃。
越王勾践尝胆(盘隐草堂内)
结
束
第6课 成语故事二则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练习
卧薪尝胆
春秋列国形势图
卧薪(xīn)尝胆
俘虏:打仗时被 捉住的敌人。
扣押:拘留; 扣留。
战国时候,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的国王勾(ɡōu)践 (jiàn)做了俘(fú)虏,被吴王夫差[chāi]扣押(yā) 了整整三年。三年中,勾践受尽了屈(qū)辱(rǔ),好 不容易才被吴王赦(shâ)免,放回了越国。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 反击呢?曹刿说:“打仗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 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始衰退了; 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时,我军出 击,一鼓作气,就取得胜利。”
齐军三次擂 鼓后,曹刿是怎 样做的?
鲁军 拦住
不要理睬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lǔ)国发动了进攻 (ɡōnɡ)。齐国的攻势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 刿(ɡuì)的人,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 的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齐国的军队擂(lãi)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 鲁庄公见了,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 等一下!” 齐军见鲁军坚守阵地,不出兵迎击,只好退了回去。过 了一阵,齐军第二次擂鼓冲锋,曹刿告诉鲁庄公仍然不要理 睬齐军,齐军又退了回去。直到齐军第三次擂鼓冲锋,曹刿 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顿时战鼓冬冬,杀声震天,鲁军 将[jiànɡ]士奋勇冲杀,打得齐军大败而逃。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 反击呢?曹刿说:“打仗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 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始衰退了; 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 fá )时, 我军出击,一鼓作气,就取得胜利。”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在这段受尽 屈辱的日子里, 他会想些什么呢?
勾践回国以后,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把柔软暖和 的被褥搬走,在地下铺上柴草,每天就在柴草上睡觉。他 还在房梁上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用舌头尝尝它的苦味。 勾践这样做是让自己不忘过去失败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 己把国家治理好,积蓄力量,报仇雪耻。
说说曹刿为 什么要在敌军第 三次鼓响后,才 擂鼓迎战?
齐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士气旺盛
士气衰退 士气低落
练习
勾践
俘虏
扣押
Hale Waihona Puke 屈辱舒适拆除鲁国
进攻
擂鼓
疲乏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
(2)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
(3)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
卧薪尝胆
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虏
勾践会怎样 治理国家?怎样 积蓄力量?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不忘耻辱
说说你认为这 两句话中的哪些词 很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勾践亲自率领大 军,一举打败了吴国,洗刷了以前的耻辱。
你从卧薪尝胆 这个故事中明白了 什么道理?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不忘耻辱
打败吴国
洗刷耻辱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 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报仇雪耻:雪:洗刷掉。 报复仇敌,洗雪耻辱。通常 写作“报仇雪恨”。
“薪”指什 么?“胆”指什 么?谁卧薪尝胆? 为什么要卧薪尝 胆?
卧薪尝胆
战国时候,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 虏,被吴王夫差扣押了整整三年。三年中,勾践受尽了屈 辱,好不容易才被吴王赦免,放回了越国。
说说哪些词语 能够体现勾践在越 国三年的生活是十 分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