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
【解释】
薪:柴草。

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

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

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

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

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

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

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

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一个源自《史记·留侯世家》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范蠡的人,他原本是一个越国的贵族,后来被越王勾践贬为贱民。

范蠡因此心怀报复之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一种隐忍的方式。

范蠡决定卧薪尝胆,他在一片荒地上搭起了一座茅屋,每天都躺在茅屋里面,用薪柴当枕头,用铁石当床。

他吃的是野菜,喝的是泉水,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范蠡的行为引起了越王勾践的注意,他对范蠡的坚韧和毅力非常佩服。

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收复了失地,重新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他召见了范蠡,赞扬他的忍辱负重,最终任命他为越国的大臣。

范蠡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越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越国的名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卧薪尝胆是一种隐忍忍辱的精神,是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怕吃苦,不怕付出,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时刻铭记的道理。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范蠡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怕吃苦,不怕付出,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习这种精神,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

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

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

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

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

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

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现在该怎么办?"范蠡li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

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8篇)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8篇)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8篇)卧薪尝胆成语故事1春秋时期,我国南方有俩个邻近的小国,吴国和越国。

它们经常打仗,势力相当,始终难分胜负。

不过,公园前496年,吴国还是把越国彻底地打败了。

越王本人也因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不久就死去了。

越王在临死的时候,嘱托他的儿子,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越王的儿子勾贱,牢牢地记住了他夫亲的话。

他日夜操练兵马,时刻准备报仇雪恨。

吴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又马上派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又再次被打败,这一次,越王勾践也被吴王抓到了吴国。

为了消除吴王对他的疑心就假装者很老实的样子,吴王实在可怜,他就决定放他回到越国。

图鉴回到越国后,每天都急着想报仇,为了不断磨砺自己报仇的坚强意志,他果断地离开了宫殿,睡在柴草上。

每次吃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觉得苦的时候,就大声对他自己说:“勾践!你难道忘了越国的耻辱和仇恨了吗?〞十月国强大起来,他不但亲自种田生活也十分可以,对那些有才能的人非常尊重,而且对老百姓非常的保护,这样越国很快就强势了起来。

与此同时,还有想方设法为吴王夫拆送去很多美女和金银财宝,结果吴王以为他真的不想复仇了,也就放松了戒备。

几年以后,越国攻打五谷攻入了吴国,国都吴王夫差也成了阶下囚,构建终于爆了他的愁。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2【注音】wò xīn cháng dǎn【典故】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释义】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发奋图强【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反义词】乐不思蜀【押韵词】志盈心满、无一尘染、焦眉皱眼、礼奢宁简、危同累卵、出头露脸、论长说短、目濡耳染、露钞雪纂、含毫命简、......【年代】古代【谜语】勾践【英文】stooptoconquer【德文】sichdieDemütigungdereigenenNationimmerwiederbewuβtmachen 【日语】臥薪嘗胆〔がしんしょうたん〕。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1【解释】薪:柴草。

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

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

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

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

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

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

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

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卧薪尝胆的故事2卧薪尝胆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

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

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

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

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

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范蠡的智者,他曾经是楚国丞相,但后来因为被误解而辞职离开了楚国。

他决定寻找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的价值。

范蠡听说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越国,那里的国王叫做勾践。

他听说越国正在努力与邻国吴国抗争,并希望找到一个智者来协助他的战争。

于是,范蠡决定前往越国,并在那里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范蠡到达越国后,他发现国王十分聪明,非常能干。

他在勾践身边待了一段时间,了解了越国与吴国之间的情况,并寻找机会以证明自己的才华。

某天,范蠡发现勾践非常沮丧,他越来越担心吴国会打败越国。

范蠡问他为什么如此悲观,勾践告诉他,吴国的军队是越国两倍甚至三倍之大,他认为越国无法战胜吴国。

范蠡说:“陛下,我有一个计划。

如果成功,它会给越国带来胜利。

”他给勾践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达成目标采取了卧薪尝胆的行动。

勾践问他这个故事和现在的情况有什么关系,范蠡回答说:“现在时机恰好,如果陛下的勇气足够,这个计划必然会成功。

”于是,勾践决定听从范蠡的建议,并实施了这个计划。

他下令全部焚毁越国的军营和装备,只留下一些贫民住房和农具,来掩盖越国准备战争的意图,让吴国低估他们的实力。

在那之后,勾践说:“我准备卧薪尝胆,我不会后悔。

”他的决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范蠡的支持和建议。

勾践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和生活,他宣布自己卧在篝火上尝胆,表明他准备经历所有的艰辛和困难,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选择舒适和安逸。

这个消息传回到吴国,吴国统帅伍子胥非常高兴,他认为他们即将取得胜利。

勾践此时已经成为了吴国统帅的靶子,吴国也不打算听从范蠡之前的建议,轻视了越国的实力。

一年后,勾践的军队开始展开行动,他们完全摧毁了吴国的军队,并俘虏了吴王夫差。

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苏杭之战”,并且将勾践推向了中国历史的前沿。

卧薪尝胆的成语乃是指一种消耗身体打底的艰苦努力,即为要达到目标而不怕倒下,也不怕失败,全心全意去投入行动当中,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这一成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是说战国时期的楚国君主屈原,为了想振兴楚国,采取了这样的行动。

那么卧薪尝胆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探究。

一、背景在楚国国君屈原时代,楚国已经处于几十年的战乱之中。

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的岁币和人口,平民百姓苦不堪言。

为此,屈原想要振兴楚国,建立一个富庶、天下太平的国家。

二、卧薪尝胆于是,屈原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做出了“卧薪尝胆”的举动。

他在火炕中央挖一坑,放上一些柴薪,以自己的身体为重,把身体埋在柴薪上。

每当感觉疼痛难受时,就调整姿势,“胆尝”这份痛苦。

屈原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而是希望借此来体察基层民众的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更好地施政。

他心里明白,没有百姓的支持,楚国不可能实现振兴。

三、取得成果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苦修,屈原终于充分体验了平民百姓的苦难和疾苦。

他感到自己内心更加强大了,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在“卧薪尝胆”之后,他开始着手整顿楚国政治、加强边防、推崇节俭、注重儒士教育、组织民间歌舞、疏通水利,实现了楚国较长时间的繁荣。

最终,屈原成功地振兴了楚国,但不幸的是,在楚国国内外力量的纷争之中,屈原遭受到了权力斗争的外部压力,被逐出了楚国,并在他流亡之后自杀身亡。

四、启示屈原的卧薪尝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行动,但是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借此悟出了施政之道,确立了自信,并最终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屈原虽然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政治权力,但并没有忘记百姓疾苦。

他只有在体察百姓之苦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办,所以他才能在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上找到成功的方法。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为一位领导者,不仅要有决断力、胆略,更要时刻关注百姓群众的疾苦,了解社会的脉动和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三令五申,统驭群雄,将社会发展推向某一个最理想的境地。

卧薪尝胆历史解释

卧薪尝胆历史解释

卧薪尝胆历史解释卧薪尝胆历史解释是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扩展资料成语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
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
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
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

”伍子
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
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
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
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
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
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
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

他又
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
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
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
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
自带兵攻打吴国。

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

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
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发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
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

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
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卧薪:躺卧在柴草上,象征:发愤图强。

尝胆:口尝苦胆,以锻炼意志。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
不立。


明·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近义词: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反义词
胸无大志、妄自菲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