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 药物化学1
药物化学01绪论 ppt课件

〔四〕药物化学的任务:
①为有效利用现有药物提供理论根底。 “临床药物化学〞
②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法和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
③ 寻求优良新药,不断探索寻求新药的途径 和方法。
➢设计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 新兴学科,其特点是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由定性研究开展 到定量研究,合理药物设计〔rational drug design)的概念 出现,进入了科学的、合理的设计阶段。
传统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模式
现代新药设计
基于疾病发生机制的药物设计 基于药物作用靶点结构的药物、分子生物学及
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所揭示的包
括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的药物作用的靶点,
以及对其结构、功能的深入了解,并参考其内源性配体的化学 结构特征来设计新的药物分子,从而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 新药,减少盲目性,提高新药研究的水平。
INN由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申请过程中向WHO提出,由WHO 审定后向全世界公布,不受专利和行政保护。
INN不能和已有的名称〔包括商品名〕相同, INN中对同 一类药物常采用同一词干, CADN对这种词干规定了相应的中 文译文。
➢ 药物的化学名 ➢ 药物的化学名准确的反映出药物的化学结构,作
为药师应掌握药品的化学命名方法。中文的药品化学 名是根据中国化学会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那么?命 名,母体的选定与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 , CA)系统一致,然后将其它的取代基的位 置和名称标出。〔注意:取代基的先后顺序与英文命 名不同〕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药学1)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药学1)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药物的结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
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药学专业知识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化学基础课与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应用学科之间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职高专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用途;2.熟悉常用药物的发展概况、结构类型;熟悉重要化学结构类型的构效关系;熟悉部分典型药物的合成路线;熟悉药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化学稳定性、作用特点之间的关系;3.了解新药研究、药物新进展、药物体内代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药物的性质实验、稳定性实验和合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解决药物的调剂、制剂、分析检验、贮存保管及临床使用等问题。
(三)素质目标1.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时数分配及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药物、化学药物、杂质的概念。
2、熟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内容、药物质量评定及药品质量标准、杂质的来源及危害、药物的名称。
3、了解药物化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药物化学的内容与任务二、药物化学的发展概况三、药物的质量四、化学药物的名称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教学目标:1、掌握苯巴比妥、地西泮、苯妥英钠、盐酸氯丙嗪、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咖啡因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临床用途;掌握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一般性质。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典型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
本课程是学习基础药学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品营销实用技术等课程之间的桥梁,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高职高专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药物定性、稳定性考察、纯化制备、制剂、检验、养护、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相关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同时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应考核模块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的需要而设计。
本课程贯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药物化学的同时,加深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常用药物合成、基本合成操作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教学模式1、贯彻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实施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递进式教学。
2、《药物化学》课程理论53学时、实验实训32学时、综合实训6学时,顶岗实习200学时(二)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实训室模拟实训,奠定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基础。
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师:专兼职教师教材:药物化学相关教材、学习指导、网络资源方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地点:药物化学实训室教师:专兼职教师教材:药物化学实训指导方法:实训教学理论教学40学时校内实训六、教学评价1.考核、评价方式(1)遵从全方位评价的原则。
学习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如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基本理论及动物实验基本技术掌握与综合运用能力、主动学习方法、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等。
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说课稿

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及命名原则。
o理解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SAR)和药物的代谢途径。
o掌握几种典型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分析药物结构特点,预测其药效和毒性的能力。
o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o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药物信息检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o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到药物研发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重点:药物的基本结构类型、药物代谢与排泄、典型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
-难点:药物结构与活性关系的理解、药物代谢途径的复杂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分为四个部分:药物化学基础知识、药物结构与活性关系、典型药物分析、药物代谢与排泄。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每个部分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的讲解。
-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结构特点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药物案例,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实验法:进行药物合成与性质测定的实验操作。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药物结构和反应过程。
-网络教学:提供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在线讨论。
四、教学资源-教材:《药物化学》高职高专教材。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实验器材(试管、烧杯、分光光度计等)。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药物结构动画、在线教学视频。
-实验材料:药物合成所需化学试剂、标准品。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明确迟到、早退及课堂纪律要求,采用扣分制进行管理。
3.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讨论、实验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设立课堂表现优秀奖。
大一药物化学专业知识点

大一药物化学专业知识点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以及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作为药学专业大一学生,了解并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和理解后续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一药物化学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有机化学基础1. 化学键和有机分子结构在药物化学中,有机分子是指含有碳和氢元素,并且具有天然产物或合成药物结构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键的形成、结构表示法、分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等。
2. 功能团的性质和反应功能团是决定有机分子性质和反应的基本结构单元,如羟基、羰基、氨基等。
了解各种功能团的性质和常见的反应类型,如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等,对于理解药物的合成和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化学基础知识1. 药物分类和命名法了解药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治疗病症分类、按照作用机制分类等。
2. 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药物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活性等。
掌握药物的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和药效。
例如,了解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方式以及激活或抑制受体的作用方式。
3. 药物合成与改造药物合成和改造是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了解常用的药物合成方法,如常见官能团的引入、选择性官能团保护和去保护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
三、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药物代谢有助于我们理解药物的特点和药效。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以及药物代谢酶系统的研究等。
四、药物分析方法药物分析是药物化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等方法。
了解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对于深入了解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五、药物毒理学基础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副作用,了解药物的毒理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药物。
药物化学大纲(五年制大专)

课程编号编制人制订日期修订日期审定组(人)审定日期《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分:6学时:108适用专业:生物实用技术(五年制初中起点)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药物化学》是生物实用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它是以化学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制备、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构效关系,以及新药寻找基本途径等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新药发展的趋势,熟悉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药物化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常用药物的化学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用途及重要药物类型的构效关系;2.掌握药物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及其化学结构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3.了解一些重要药物在体内发生与代谢有关的化学变化及与生物活性的关系;4.了解一些典型化合物的合成路线;5.了解影响药效的结构因素、药物化学修饰的目的和方法、新药开发途径和方法;6.熟悉近年来上市的新药的名称、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和用途;7.熟悉各类药物的发展史和最新进展。
三、教学条件教学用书及参考书;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课程内容及时数序号教学单元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学时1绪论1.熟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任务、药物质量评定及药品质量标准。
2.掌握药学习物化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3.树立学科思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1.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2.药品的质量及名称。
3.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4.学科思想教育。
22 第一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1.掌握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的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及结构特点与化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2.掌握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临床用途,贝诺酯、舒林酸、双氯芬酸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
药物化学1PPT课件

第1页/共58页
一、水杨酸类
植物来源的水杨酸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早在15世纪就有记载 咀嚼柳树皮可以减轻疼痛。1838年,人们从植物中提取得到水杨酸, 1860年Kolbe首次用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成功地合成得到水杨酸,从而开辟 了一条大量且廉价合成水杨酸的途径。1875年Buss首次将水杨酸钠作为 解热镇痛和抗风湿药物用于临床。
第10页/共58页
二、苯胺类解热镇痛药
O
H3C ON H源自CH3ON H
CH3
乙酰苯胺(Acetanilide)曾以“退热冰”(Antifebrin)的商品名 作为解热镇痛药在1886年引入临床。虽然退热效果良好,但不久就发现 其毒性较大,易引起虚脱,长期服用可导致贫血。苯胺在体内代谢得对 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毒性仍较大。以后试验了很多对氨基酚 的衍生物,其中最满意的是非那西丁(Phenacetin)。自1887年起, Phenacetin曾广泛用于临床。在上一个世纪中期,发现长期服用 Phenacetin,对肾脏及膀胱有致癌作用,对血红蛋白与视网膜有毒性, 各国先后废除使用。我国在1983年废弃了该品的单方,于2003年6月又
1.羟布宗的与盐酸反应,鉴别反应
与亚硝酸钠反应——黄色重氮盐,再与β萘酚偶合橙色
第24页/共58页
二、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
O
OH
X NH
R
R
R
此类药物又称为灭酸类药物。邻氨基苯甲酸类衍生 物都具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风 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该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多, 主要是胃肠道障碍,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 振等,亦能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嗜睡等
乙酰水杨酸酐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选修教学时数:36(理论24:实验12)总学分数:2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是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相关化学学科基本知识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制备原理、体内代谢、构效关系、化学稳定性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是学习专业应用课程的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上述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新药研究开发奠定一定基础,同时适当兼顾国家执业中药师考试、兼顾用人单位招聘考试以及初、中级卫生技术职称考试等相关考试。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以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数,构建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2)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互渗透体、互为一体的课程设计。
(3)根据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构建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体系。
(4)以实现在校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为目标,构建校内实验与校外顶岗实训相结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5)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构建双向互动的教学环节。
2.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项目化以每一类药物为一个独立单元,将该章节所覆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经过综合考虑选定一个能与本单元知识点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药物。
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带着项目在老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