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_到灯塔去_中的意识流派叙事手法
_到灯塔去_的叙述时空分析

一、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代表作《到灯塔去》的出版成就了她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领导地位。
《到灯塔去》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维多利亚时代家庭生活,第二部分跨越了十年的时间,最后一部分叙述一个上午所发生的事情。
主要人物拉姆齐夫人是以作者本人的母亲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齐先生则有作者父亲的影子,其他人物形象也源于伍尔夫对自己家庭的回忆。
这是一部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文中巧妙的应用了叙述手法表现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
《到灯塔去》中,伍尔夫不仅完美的运用叙述手法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人的意识本质,而且还从叙述时间、叙述空间及时空结合的角度阐述了文中的主题、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到灯塔去》中的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到灯塔去》的叙述时空分析邹丹丹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1. 叙述时间(1)客观时间小说中物理时间的线索十分清晰,可分成三个部分:窗;时光流逝;灯塔。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拉姆齐一家和他们几个客人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拉姆齐夫妇一家和几位朋友在斯开岛上他们的海边别墅里度夏。
拉姆齐太太倚窗而立,窗外是花草树木,远处是海浪和灯塔。
地凝视着海上忽明忽暗的灯塔,陷入冥想中。
《到灯塔去》的叙事方式研究

《到灯塔去》的叙事方式研究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到灯塔去》为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杰作,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的叙事方式运用得尤为精彩。
伍尔夫认为现实生活事实上是由普通人在一个瞬间接受的数不清的印象构成,她的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
《到灯塔去》靠一个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以自由联想组织故事,把意识流叙事手法运用到极致。
而在时间上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
梅•弗里德曼认为内心独白可再现意识的任一邻域。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认为心理时间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质的概念。
瞿世镜认为意识流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目前国内外对伍尔夫作品的研究多在其主题上,而对《到灯塔去》的研究大致是女性主义和小说的结构,人物的心理描写及书中的艺术。
在创作上,韩世轶对小说叙事角度与话语模式作了探讨;程倩讨论了美学机制;李森分析了其中的意识流写作技巧。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的角度分析此小说的的写作特征,依靠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殊的叙事方式,旨在理清意识流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到灯塔去》中的应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本意识流小说的杰作,书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仅仅靠叙事者改变和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小说的主体是一个个人物自己的内心独白,而时间上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交错对照组成主观心理时间。
本文将从自由联想组织故事(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把一些特定的思想情感及印象按一定顺序安排)、间接内心独白(通过书中人物的视角来叙述,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物心理变化并自由地出入人物精神世界)以及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交错这三个方面探讨书中的独特叙事方式,分析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特点及意识流小说的叙事手法在书中的应用,希望能使人们更加理解意识流小说杰作《到灯塔去》及其独特叙事方式,并能借鉴、应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

浅论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小说《到灯塔去》,完美地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充分表达出了伍尔夫主观真实论的文学构想,采用了双重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巧妙地运用回溯手法,使叙事节奏与主题内容密切配合,传达了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与追问,贮存了生命的真实,体现出时间处理艺术所包蕴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时间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坛上富有才华和表现力,并以优美动人的文字和纤细敏感的风格流芳于世,她作品中的艺术形式突出之处在于其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为小说艺术形式灌注了新的生气。
作家采用心理时间体系建构作品情节与内容,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阐释了其小说中独特的时间艺术。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和时间观1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理性主义创作方式中的意识趋向于单纯而明朗,情绪与感觉极其清晰分明。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文学不断地革新和发展,其文学思想和意识与原来有了明显的不同,创作中的明朗中渗入主观因素,产生了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并于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到欣赏旨趣,模糊了很多应该分明的界限,如美与丑。
用以涵盖和满足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和表达需要。
正如伦纳德·伍尔夫所说:“弗洛伊德、罗斯福德、爱因斯坦革新了我们关于人类意识和宇宙的知识。
”换句话说,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变革,艺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创造了新的生命源泉。
在文学创作中开始注重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意识内涵,充分体现个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有感受和意识,突出个人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并从叙事结构上明显带着创作者的个人主导意识。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充分表达出现代主义作家对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精神背离。
伍尔夫认为不同时代、不同作品造就了不同的“真实”,作家美学观中的“真实”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体会到一种直观的理解以及真实的感受。
论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摘要:《到灯塔去》诞生于伍尔夫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期,显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创作观和多重的叙事策略。
该部作品主要以“到灯塔去”为主脉络,将故事情节加以引申发展,详细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到结束后,拉姆齐一家的生活经历。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部作品的叙事风格,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创作特点,随后从双重声音、空白处理、突出瞬间三个维度,深入探究了《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以期能够彰显《到灯塔去》的新颖结构与高超的写作水平,体现作者现代主观的创作理念,让广大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
关键词:伍尔芙;《到灯塔去》;象征手法;叙事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9)05-0059-03作者简介:袁佳(1984-),女,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讲师。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传奇女性,她创作的意识流小说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与评价。
《到灯塔去》诞生于伍尔芙思想及艺术成熟时期,这部被她丈夫称为“全新心理分析诗”的作品于1927年正式完成并出版,这是伍尔芙创作速度最快、最自由、最淋漓酣畅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意识流代表作。
《到灯塔去》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创作观念和独特的叙事艺术风格,作者在交织叙事中通过语言交错的间接方式来实现频繁转换,突出人物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广大读者对人物内心活动与真实感情的体会和理解。
一、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创作特点(一)象征手法《到灯塔去》最显著的创作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这种手法有利于读者在粗略阅读的情况下,结合题目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该部作品名称中的“灯塔”二字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手法的表现,因为灯塔原本是指为漂浮在海上的船只指明方向的“领路人”,因此,灯塔代表的是海上人的一个目标与方向,它将全部的光明无私给奉献给靠近的船只,但自己却始终孤单的站立在海中。
由此能够看出,灯塔不仅仅代表着光明、梦想、目标与追求,同时也象征着孤单和博爱。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

ywjsxxk@《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左璐《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作品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作品齐名。
女性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要表达的主题,她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即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为这一主题服务,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意识流与《到灯塔去》意识流最早出现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威廉姆斯于188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包含了各种感觉的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并不像之前的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由多种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感觉机械组成。
在这之后,意识流的概念被引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并在文学创作中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受到诸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伯格森的直觉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想对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家重视对人物思维、心理和感觉的复杂多变进行刻画,不采用传统的逻辑论证和叙述顺序的方法,而是通过对人物思维、心理和感觉等一系列连续变化的刻画描写,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从而揭示出作品主题的小说作品。
意识流小说家们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感受,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折射出其意识领域,这样就使得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化。
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们通过自由联想,人物内心独白以及蒙太奇手法在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把人物复杂多变、飘忽不定但却如流水般连绵不断的内心思绪、情感表现出来。
这种写法比传统小说依靠逻辑论证、叙述顺序的手法更能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让读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和共鸣,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成熟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作品之一。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一)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一)摘要:《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伍尔夫极大地降低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将叙述视角频繁转换,多视角叙述,从而凸现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关键词:小说《到灯塔去》叙述视角有限视角视角转换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论,在小说创作中,她摒弃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常规,不再着重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而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
《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发表于1927年,是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伍尔夫以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完美地统一起来,小说整体上是由一系列感觉、印象、思绪、回忆等心理活动构成,情节已经被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小说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是研究伍尔夫小说艺术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本文试从叙述视角方面来分析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有限视角(LimitedPointofView)叙述视角,简单地说,是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
传统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这种叙述者的采用,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让小说常带有主观说教和人为创作的痕迹。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采用了新的叙述视角,使其作品能够更自由、更微妙地展现人物丰富而细腻的精神生活。
弗里德曼(Friedman)在《小说中的视角》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划分为“多重选择性的全知”(Multi-pleSelectiveOmniscience)类型。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摘要】《到灯塔去》是一部充满叙事艺术的经典小说,通过描写人物性格和情节设置、分析作者的叙述手法、探讨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控制、考察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以及论述叙事技巧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展示了其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总结其特点,并展望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也将对叙事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画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灯塔去》这部作品的精髓,以及叙事艺术在当今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到灯塔去》、叙事艺术、人物性格、情节设置、叙述手法、叙事结构、节奏控制、意象、象征、叙事技巧、艺术特点、影响、当代文学、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到灯塔去》的背景《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小说,于1927年首次出版。
小说以灯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夏季度假期间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展示了时间、记忆和自我意识等主题。
《到灯塔去》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广泛的读者群,并被誉为伍尔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精致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设置,展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引领读者深入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意义。
1.2 阐述叙事艺术的重要性叙事艺术是文学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述手法等方面的运用,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深化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叙事艺术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是作者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精妙的叙事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进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叙事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它不仅能够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深度,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进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观念。
一个成功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精湛的叙事艺术,只有通过艺术的叙述,作品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记。
隐喻理论下浅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策略

隐喻理论下浅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策略摘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隐喻与意识流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笔者根据隐喻理论以伍尔夫《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隐喻语言与叙述方式,揭示了书中主人公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
伍尔夫把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描写作为创作语言的重点,意识流的创作思维在和谐中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小说隐喻象征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作家。
她对传统叙事结构进行探索,创新了叙事结构和意识流小说的写作语言,成为世界文坛中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福斯特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评价认为:“伍尔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她用新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给读者们提供了阅读领域的创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伍尔夫把英国文学的光芒向前不断推进。
”《到灯塔去》作为女性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学者的推崇,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完美的小说。
一、《到灯塔去》中的隐喻语言风格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将“隐喻”在文章中的作用用非常精辟的语言讲述了出来。
所谓隐喻,指的就是一种隐含的投射,它通过用类比、双重视野向人们表明感观所无法理解、无法言喻的意象。
无论是书名还是作品的内容,《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整体内容都是围绕着隐喻“人生是航行”展开的,这也是作品的主题。
作品故事的展开以及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由主题将其串联在一起的。
从故事的表层来看,“到灯塔去”是计划旅程到真正实现旅程的一个过程。
不过,从作品的主题角度来看,从开始向往灯塔,到计划旅程,最终历经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整个航行,这期间产生了许多的人生感悟。
在故事中,那在海上闪烁飘摇的灯塔就意味着人生的理想。
人们在理想的号召下,从不同的方向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着理想迈进的道路。
“人生是航行”这一概念中所使用的隐喻手法,不仅明确表达了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风格,同时还深刻表征了作品的结构主题。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伍尔夫作品的成功都是由于大量使用了隐喻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