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探析
《到灯塔去》中的生命流动

到灯塔去中的生命流动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有生命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
在《到灯塔去》这本小说中,生命的流动是其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灯塔、人物和自然环境方面来探讨到灯塔去中的生命流动。
灯塔的生命灯塔是本小说的核心地图与向导,它不仅是角色们完成旅程的方向标,也是生命的象征。
灯塔是一种活着的存在,在灯塔中,灯光不断地转动,让路人获得方向。
灯塔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的,只有加入到灯塔之中并理解其中代表的灵魂,才能感受到其独特性。
这体现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
此外,生命的旅程也与灯塔的生命息息相关。
角色们的旅程需要跨越一条岛屿的海峡,抵达岛屿的尽头,在灯塔处完成此次旅程。
所以,灯塔的生命流动与角色们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
人物的生命小说中的人物,在生命流动上也有其独特的表现。
例如主人公詹姆斯与他的父亲,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时,展现了人物的生命流动。
詹姆斯的成长历程仿佛双刃剑,悲伤与拓展共存。
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最后到达灯塔时,他已经看得更深远了。
詹姆斯的生命历程揭示了生命的多面性和可塑性。
詹姆斯的父亲也充满着生命的韧性。
在面对不断变幻的自然环境和家庭各种困难的时刻,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对于他而言,生命是坚持不懈地为自己与家人负责。
自然环境的生命自然环境在本小说中也出现得较为频繁。
比如,车队通过泥泞险路、猛烈风浪,在沙漠和海洋中颠簸前行。
这些自然现象表明生命是多变的,在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生命轨迹,不断适应环境。
在诺瓦科特角的灯塔坐落在海洋之上,即使受到了水的流动的影响,它的生命也得以延续。
这提醒我们,即使生命处境艰难,我们仍应当竭尽所能,尽最大的力气才能让生命继续。
结论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到灯塔去中的生命流动。
生命是多面的,多样的,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灯塔、人物和自然环境合力表达了生命的多样性。
生命在变幻和合理的互动中前行,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到灯塔去》读后感

《到灯塔去》读后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现代主义杰作。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意识流手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呈现,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震撼,不仅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深刻启示。
首先,《到灯塔去》的主题深刻而多元。
小说通过讲述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
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生命、爱情、死亡、时间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伍尔夫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坚韧。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拉姆齐教授一家及其朋友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特别是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她的形象更是充满了魅力。
她既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又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的女性。
她的形象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到灯塔去》的艺术手法独特而高超。
伍尔夫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多视角叙述等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她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灯塔作为希望和理想的象征,以及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换作为生命和历史的象征等,使得小说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在阅读《到灯塔去》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还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深刻启示。
首先,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
拉姆齐夫人的形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她敢于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7年出版的小说。
它以美丽而复杂的叙事风格打动了无数读者,并被誉为20世纪的一部文学经典。
通过对小说中灯塔的象征意义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揭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开篇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家庭度假,而夏洛特·布兰特将这次度假与到灯塔的旅行相联系。
灯塔作为小说的核心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灵感、觉醒和归属的渴望。
它象征着创造力的追求和灵魂的升华。
当布兰特一家人将灯塔作为目的地时,实际上也是在追寻内心的未知和探索个体与自然世界的联系。
在小说中,灯塔的光辉象征着真理的启示与智慧的光芒。
对于主人公夏洛特·布兰特来说,灯塔是她梦寐以求的归宿,也代表了她对认知和认识自我的探索。
她将灯塔视为一种象征,一种可能性的延伸,一种对生活和意义的理解。
而对于其他人物来说,灯塔则象征着他们对美丽、真理和内心真实性的追求。
每个人对灯塔的理解和感悟都不同,这给了小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到灯塔去》中,灯塔象征着人类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布兰特一家人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磨难和人生转折点,但灯塔的存在带给了他们内心的净化与安宁。
通过到灯塔的旅行,布兰特一家人逐渐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美好。
通过灯塔的象征,伍尔夫成功地将这种人性的追求融入到作品中,展示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此外,《到灯塔去》还通过灯塔的象征意义揭示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灯塔作为一个定格在时间之外的存在,代表着永恒和不变。
它超越了时间的流逝,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有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布兰特一家人对灯塔的追求具有极强的审美意义,同时也是对人生瞬息万变的时间流逝的抗争与追忆。
总之,从《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来看,这部小说具有诸多的艺术价值。
通过灯塔,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成功地展示了人类对创造力、觉醒和归属的追求,探讨了真理与智慧的启示,揭示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到灯塔去沈念阅读理解

到灯塔去沈念阅读理解《到灯塔去》:沈念的阅读理解《到灯塔去》是现代著名作家沈念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
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的阅读理解,探讨其主题思想和艺术魅力。
一、作品背景《到灯塔去》是沈念在21世纪初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以我国南方一座小岛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林海音与灯塔守护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部作品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信仰、理想和亲情的渴望,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二、主题思想1.对信仰的坚守:在作品中,灯塔守护人陈阿公一生坚守在灯塔旁,无论风霜雨雪,他始终坚持为过往船只指引方向。
这种信仰般的坚守,体现了作者对信仰的赞美。
2.人性的光辉:作品中,林海音与陈阿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们在相互关爱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这种光辉不仅照亮了彼此的人生,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3.亲情的力量:作品中的林海音,为了寻找失踪的父亲,不远千里来到灯塔。
在陈阿公的关爱下,她逐渐理解了父亲,也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
三、艺术魅力1.人物塑造:沈念通过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林海音勇敢、善良、执着,陈阿公则是一位坚守信仰、充满智慧的老人。
2.情节安排:作品情节紧凑,悬念迭起。
从林海音寻找父亲,到与陈阿公相识,再到最后找到父亲,情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3.环境描写:沈念运用丰富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岛的美丽风光,为作品增色添彩。
4.语言风格:作品语言优美、朴实,充满诗意。
沈念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
四、阅读感悟阅读《到灯塔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信仰、亲情和人性光辉的力量,还能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启发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追求信仰,坚守人性,关爱他人。
通过阅读理解,《到灯塔去》展现了沈念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7年出版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象征意义而享有盛誉,并被普遍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价值。
首先,小说中的灯塔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着人类渴望寻找真理、追寻生命的意义以及超越时空限制的愿望。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英格兰,以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为中心,描述了他们在一座位于海岸的灯塔上度过的时光。
灯塔在小说中象征着永恒的真理和事物的稳定性,它是一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符号。
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却经历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对灯塔的渴望也成为了对永恒存在的追求。
其次,小说中的光与暗影的对比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
光明象征着希望、理性和启示,而暗影象征着无知、迷惑和压抑。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常常陷入黑暗之中。
然而,他们通过对灯塔的思考和追求逐渐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光明,从而实现了心灵的升华和解脱。
此外,小说中的自然元素也是象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代表着无尽的可能性和力量,它同时也是人类面对世界的象征。
小说中的海洋不仅是灯塔的所在地,也是人物内心的映射。
人物们在面对海洋时,感受到了其庞大、美丽和神秘,这使得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流动也是其象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以其复杂的时间结构而闻名,通过跳跃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类思维和回忆的碎片化。
时间的流动与人生经历的不可逆性相互交织,强调了人类对永恒存在的渴望和对时间限制的恐惧。
同时,小说中的空间也常常变得模糊不清,从而凸显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到灯塔去》通过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并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小说中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妙的写作技巧,还在于它给予读者的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到灯塔去》中的时间与记忆主题解读

《到灯塔去》中的时间与记忆主题解读引言《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经典小说,该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
时间和记忆是本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对人物思绪、回忆和时间流逝的描绘,小说探讨了时间对人类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的复杂性。
时间之轮回在《到灯塔去》中,时间常常被描述为一个不断循环的概念。
作者运用意识流技巧将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刻画出人们思考和回忆时存在的时间间断感。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使得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个无明确起点和终点的时间轮回。
记忆的力量记忆是《到灯塔去》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女主角Lily Briscoe 的视角,小说展现了如何通过回忆来打造个人身份并与自己过去建立联系。
Lily Briscoe通过她对她朋友家庭历史的回忆,以及对自己艺术创作经历的回忆,发现了自我认同和个人使命感。
伍尔夫描绘了记忆具有塑造个体生活经验和意义的能力。
时间与记忆之间的关联在《到灯塔去》中,时间和记忆彼此交织并相互影响。
时间流逝会触发人物的回忆,并通过这些回忆改变他们对过去和现在的理解。
小说中展示了时间对人类情感、行为和思考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记忆也可以改变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从中获得洞察力和成长。
结论通过《到灯塔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极富艺术天赋地将时间与记忆融入其叙事之中。
她通过非线性叙事、意识流以及精细而深入的心理描写,探讨了时间和记忆对个体和人类生活经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这部小说给读者带来了对时间流逝、回想过往以及如何通过连接过去与现在来建构个体身份的思考。
《到灯塔去》的读后感

《到灯塔去》读后感《到灯塔去》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考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人生追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拉姆齐夫人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人,她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情感观察着周围的世界,同时也反思着自己的人生。
她的人生目标就是让身边的人能够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为此她不断地努力着,不断地付出着。
然而,她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她的离世让她的家人和朋友陷入了悲痛之中。
但是,在故事的结尾,拉姆齐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边的人们中浮现,她的精神也得以传承下去。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是生命却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常,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掌控一切。
但是,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让生命变得更加珍贵和有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价值,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目标,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他人的人生。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会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程,有些人则会成为我们一生的挚友。
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这些人和事,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
最后,这部小说让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并不是一场竞赛或者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旅行或者一次探险。
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旅途中的风景和经历,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解读《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及象征手法

解读《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及象征手法作者:赵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善于使用象征手法来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包括《到灯塔去》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知到伍尔夫文学的诗化艺术特征与诗化创作手法,特别是象征手法不仅对文学作品的意蕴进行了深化,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
本文以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魅力为出发点,在对《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到灯塔去》中的象征手法作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主体意义;象征手法作者简介:赵栩(198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2意识流小说发源于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对文学创作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并持有者独特的见解。
也别是在象征派诗人托·斯·艾略特的影响下,伍尔夫倾向与善于将象征手法应用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并通过比喻、意象乃至人物塑造和结构设置来实现象征效果。
一、《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塑造了拉姆齐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面对孩子,拉姆齐太太是慈母,她能够对孩子的心灵做出爱物,面对朋友,拉姆齐太太有是倾听者与引导者,她总是能够让人们寻求到安慰与帮助。
就像这部作品的标题一样,拉姆齐太太正如海上的灯塔,具有着温暖的心灵与博爱的胸怀,她的精神之光始终照耀着她的家人与朋友,在引导家人与朋友获得友情与亲情的同时得以长存与人们的心中。
在拉姆齐太太精神与品质的作用下,性情的差异与职业的差异都不能成为阻碍人们和谐相处的因素。
而在拉姆齐太太趋势之后,她的精神得以常驻也证明了死亡只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如同海水的潮起潮落。
《到灯塔去》以灯塔为主要意向对拉姆齐太太的精神作出礼赞,并勾勒出了平衡和谐的美好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根据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审美观点,从结构意象和人物意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伍尔芙力图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意识流和象征主义,表达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
本文旨在透过零乱的意识表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芙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和谐平衡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和谐;灯塔;意象;主题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文学界公认的20世纪初与詹姆斯·乔伊斯并驾齐驱的意识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发表于1927年的《到灯塔去》是体现她的创作思想的经典之作。
她在该作品中娴熟地运用意识流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令评论家们叹为观止。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对该部作品的写作技巧给予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认为《到灯塔去》是开创小说新形式的典型之作。
这些评论大都侧重于该作品的意识流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而对作品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写作形式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即主题论述不多。
无论在小说的创作形式上做多大的改革与创新,其意图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因此,透过纷繁复杂的、零乱的意识表象,研究品味作者意欲揭示的思想主题,以领悟其笔下的生活真谛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旨在拨开貌似奇特和随意的意象的外壳,揭示伍尔芙于零乱中追求和谐平衡的思想内核。
一、伍尔芙的审美观点及《到灯塔去》的主题
从她的处女作《远航》开始,伍尔芙就孜孜不倦地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点。
在她的文艺理论力作《论现代小说》、《狭窄的艺术之桥》等中,她大胆地批评当时已颇有名气的唯物主义作家贝内特、威尔斯和高尔斯华绥等人,向以他们为代表的传统小说从理论上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倡导现代小说的中心应该在于刻画人的内心真实,探索生活的本质。
伍尔芙一再在自己的作品中去阐释她的这些文学论点。
她勇于实践,先后发表了《远航》、《夜与日》、《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她都从人物的内心意识着手,摒弃传统小说的外在描绘和线形结构,以时空交叉为结构,力图揭示生命的本质,她主张小说家的责任就是表达内心的真实。
笔者认为作者所描绘的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瞬间印象、飘忽的梦幻、难以扑捉的情思或高度抽象的观念等都是作者基于一定生活经验的自然反应,也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人、社会、生命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20世纪初严峻的社会现实使西方人正面临艰难的抉择:一方面,物质的毫无节制的膨胀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把传统的幻化生活的面纱——基督教和希腊神话中的和谐——一片片无情地撕碎;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充满宗教的、田园诗的色彩又偏偏太久地濡染了西方人的灵魂,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强烈地渴望着和谐与统一。
面对如此困境,以艾略特、波德莱尔为首的后期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应该追求“最高真实”,世界的真即丑恶,他们笔下的巴黎、荒原、空心人无不揭示了一种病态美。
而伍尔芙则主张用象征和意识流的手法刻画真实,目的在于美化生活,而不是低吟生命的哀歌。
所以,有人视她为唯美主义作家。
她渊博的知识、机智的思维使她对现代社会的混乱、无序和支离破碎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她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现代人的处境,试图通过写作探索人的内心的深层感受和体验。
在《到灯塔去》中,她以诗话的语言刻画了人们追求宁静和谐的心理状态的历程。
整部书从三部分长短不一的设置到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精神之光”的描绘,无不折射着和谐的光芒——人与自然、人与人、生与死、理想与现实都可以在人的努力下,在人的内心世界和谐相处。
二、结构的象征意象及主题意义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以她的父母为原型而写成的有一定自传成分的小说。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窗”,是心灵之窗的象征。
主要描述了一幅午后的景色,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
该部分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拉姆齐夫人独坐窗口,一边不停地织着那双棕色的袜子,一边敏锐地洞察人们的思想情绪,窗外那盏忽明忽暗的灯塔给她精神力量和寄托。
在大海环绕、
与灯塔遥相呼应的小岛上,在午后的阳光下,拉姆齐夫人恬静地独坐于窗前的这一幕,就如一幅色彩柔和的风景画,映入读者的眼帘,令读者的心灵豁然平静。
同时,拉姆齐夫人本人又是一扇灵魂之窗,抚慰着丈夫、子女、朋友的生活和心灵,是那海上的灯塔指引照耀着她周围迷茫的心灵。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是最短的一章,只有几页,是十年人世沧桑的缩影。
岁月在战乱中流逝,人们的精神支柱拉姆齐夫人溘然长逝。
她所营造的和谐之光也被无边的黑夜所吞没。
就这样,生活中曾经绚丽的彩虹转瞬消失,死亡、混乱暂时主宰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如灯塔的光芒隐失的一刹那,茫茫黑夜笼罩了一切。
第三部分“灯塔”,其长度仅次于第一章。
在这一章里,10年后的现在,拉姆齐一家终于如愿,踏上了去灯塔
的航程。
莉莉也在拉姆齐夫人灵魂的感召下,终于完成了她的画。
此时,拉姆齐一家海上之游的意义已超越了游乐,而是“为了纪念死者和安慰自己”。
因为拉姆齐夫人曾说那灯塔之光“就是她的光”,是她内心平静的港湾和灵魂的归宿。
最后一章的灯塔之行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的精神不会因她肉体的死亡而消失。
总之,拉姆齐父子的海上灯塔之行和岸上莉莉小姐绘画的完成寓示着在努力探索和追求下,和谐之光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田。
从三部分的寓意可以看出,尽管有混乱有黑暗但是秩序和光明将永存人们心灵的深处。
黑暗和光明、生与死、纷扰和宁静,就如同这三个章节,交替并存,才相得益彰,才构成了平衡和谐的生活画卷。
这三部分,从篇幅上来看,一长,一短,又一长,同灯塔上灯光的闪烁相吻合。
这本书本身就象灯塔一样,照耀着读者的心灵。
三、人物的象征意象——精神之光是和谐的源泉
伍尔芙对拉姆齐夫人精神力量的重笔刻画,使她成为全书的中心,是心灵宁静和谐的源泉和力量。
对丈夫来说,她是“甘霖”、“水珠”、“镇定剂”,抚慰着拉姆齐先生因抱负难以实现而苦闷彷徨的心灵。
在孩子面前她是慈母,爱抚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她总在说“我在守护着你”。
朋友们也能从她那里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
她使自卑的塔斯莱恢复了自信,促成了保罗和敏泰的姻缘。
总之,书中的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就象海上的灯塔,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她那温柔善良恬静优美的性格是永恒的“精神之光”,照耀着她的家人及前来度假的朋友们,使他们在她所营造的融洽无间的友好气氛中,在她所创造的心灵之美的孤岛上,分享着和谐与快乐。
可见,在拉姆齐夫人的精神的感召下,不同职业、不同性情的人最终能和谐相处,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外,拉姆齐夫人虽死犹生,她的精神长存人间的主题,意在隐喻死亡并不可怕,生与死也如自然界的潮起潮落一样,是和谐统一的生命轮回。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以其三部曲的结构为框架,以“灯塔”为主导意象,围绕着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光芒,“用…渴望———寄托———流逝———追念———领悟‟为意念线索,在张力、对比匀称的模态中”(杨慧林,1999,P481),营造出独特的和谐平衡的审美情境。
不论是结构形式还是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旨在表达一种无序与混乱中的秩序和平衡。
拉姆齐先生的理性沉思和莉莉小姐的艺术探索与拉姆齐夫人的感性领悟溶为一体,勾勒出了一幅平衡对称的人生画面,字里行间弥漫着这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能激发读者的内在潜力,鼓励人们在外在的混乱中寻求心灵的和谐,以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正是该作品的重要思想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Bloom,Harold ed.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New York:ChelseaHouse Publishers,1988.
[2]Rosenthal,Michael.Virginia Woolf.London andHenle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3]Woolf,Lenoard.ed.Collected Essays.London:theHogarth Press,1978.
[4]杨慧林、张良村、赵秋棉主编:《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伍尔芙著,孙小炯、黄梅译:《伍尔芙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3年。
[6]王建香:《论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立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朱虹:《英美文学散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