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评弗_伍尔夫_到灯塔去_的意识流技巧

二十世纪文学评弗・伍尔夫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李 森内容提要 作为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把写作的重点转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上。
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她如何娴熟地使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多视角叙述方式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她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联想 象征 蒙太奇 多视角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
《到灯塔去》(To the Li ghthouse ,1927)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许多评论家甚至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好的一部小说。
伍尔夫对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论现代小说》(Modern Fic 2tion )一文中,她对生活的真实含义作出过精辟论断:“往深处看,生活好像远非‘如此’。
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
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
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
”①在伍尔夫看来,生活是积累在内心深处的各种印象,好的小说“不会有约定俗成的那种情节、喜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
②如果说《到灯塔去》有故事情节的话,这个情节也是非常简单的。
题目“到灯塔去”即是对故事的最好概括,讲的是拉姆齐一家及客人计划去灯塔,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经过十年的沧桑变幻,他们又重返别墅,实现了去灯塔的宿愿。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这部专论中,伍尔夫认为,“真实就是把一天的日子剥去外皮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往昔的岁月和我们的爱憎所留下的东・26・西”。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芙的文体风格文献综述五稿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芙的文体风格文献综述学号:102012010099 文学院2010级汉本三班张晓丽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家,《到灯塔去》是一篇能典型代表其文体风格的小说,本文重点着眼于这一文本,并简要概述伍尔芙的其他文本,进而对伍尔芙文体风格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到灯塔去》伍尔芙在每一部小说的创作中都求新求变,但总而言之,她的小说在叙述手法上始终坚持两个显著的特点:多叙述视角与内心独白。
以《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海浪》为例。
视角变化时小说也在变化,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塞尚采用了革命性的多焦点透视法,给伍尔芙的创作带来很大启发。
《达洛维夫人》中从彼得的沮丧开始,接着伍尔芙切换视角将赛普提姆这一悲情人物引入我们的视线。
郝琳也重点阐述了伍尔芙作品中频繁使用的多角度叙述手法构成的蛛网式叙事结构与套盒式叙事结构。
郝琳认为,多角度叙述的提法主要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采用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人称有限人物叙述视角叙事手段”进行叙事,也就是多个次要人物的观察眼光和叙述角度辐辏式地聚焦在主要人物上,以此构成横向的蜘蛛网式的叙事结构,如《到灯塔去》主要人物拉姆齐夫人。
第二种情况是指采用宽泛意义上的“第三人称有限人物叙述视角”进行叙事,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人物-艺术家-作者,此外还通过人物化的大自然分别从各自的高度层层相扣式地思考人生,以此构筑成一种纵向的套盒式的叙事结构。
叙述视角由叙述角度、叙述声音、叙述焦点和叙述指向这四个要素构成,即文本从谁的观察角度,以谁的口吻,在向谁,讲述谁的故事。
N.Friedman把小说的视角分成了八类,他认为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属于第五类,即“多重选择性的全知”类型。
他认为,“在这一类中,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出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
”蔡文辉和吴雷也对伍尔芙多重叙事视角的文体风格作了进一步阐发,指出小说中通过多个不同人物的意识流动,自我感觉以及沉思遐想的重合叠加,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格局,同时又消解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晦涩难懂的遗憾。
以《到灯塔去》为例探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叙事

以《到灯塔去》为例探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叙事作者:陈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7年发表的意识流小说,迄今为止《到灯塔去》都被外界公认为上世纪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伍尔夫的家庭为原型,从伍尔夫童年时期叙述起,讲述了拉姆齐一家人与朋友的度假生活。
本文从《到灯塔去》的叙事特点出发,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伍尔夫在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叙事技巧。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小说;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1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20世纪英国的代表性女作家。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著作,是至今为止世界公认的优秀意识流小说之一。
伍尔夫在其文学写作成熟阶段完成了这篇著作,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传性质。
从叙事风格上看,伍尔夫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创作手法,而是不断的创新意识流小说的写作风格,在以往的写作技巧上探索出更符合小说内容的叙事技巧。
一、象征手法《到灯塔去》是西方现代主义环境下的产物,是一篇意识流风格的著作。
该小说围绕拉姆齐一家与灯塔的事件展开,主要内容为拉姆齐家庭与朋友一直想去灯塔度假,但却因为种种因素没有实现。
该小时故事内容较为简单,并没有过多的渲染故事内容,而是重点刻画小说人物的思想意识、生活真谛以及人生价值等相关现实问题。
现实问题是各个文学流派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伍尔夫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法,而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大力刻画和渲染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象征手法是一种具有延伸含义的创作方式,具有蕴含丰富的特点,其象征对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们共知的历史性文化,是受到全世界人们共知和认可的一种象征内涵;二是创作者通过其作品为受众呈现的某种特定象征内涵,该象征内涵的呈现是通过特定情境的描写来实现的。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一)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一)摘要:《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伍尔夫极大地降低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将叙述视角频繁转换,多视角叙述,从而凸现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关键词:小说《到灯塔去》叙述视角有限视角视角转换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论,在小说创作中,她摒弃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常规,不再着重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而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
《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发表于1927年,是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伍尔夫以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完美地统一起来,小说整体上是由一系列感觉、印象、思绪、回忆等心理活动构成,情节已经被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小说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是研究伍尔夫小说艺术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本文试从叙述视角方面来分析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有限视角(LimitedPointofView)叙述视角,简单地说,是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
传统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这种叙述者的采用,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让小说常带有主观说教和人为创作的痕迹。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采用了新的叙述视角,使其作品能够更自由、更微妙地展现人物丰富而细腻的精神生活。
弗里德曼(Friedman)在《小说中的视角》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划分为“多重选择性的全知”(Multi-pleSelectiveOmniscience)类型。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摘要:双性同体观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提出的重要思想。
它是一种人格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以性别的可换性来否定永恒不变的性别角色模式。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认为:最美好的人性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女气质和男性气质最终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双性同体观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谐统一前言:在伍尔夫的小说中,许多主人公和大多数艺术家都同时具有传统的男女个性特征和双性同体的意识,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体现了男性到女性的身体上的转变。
很多人将《到灯塔去》认定为伍尔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概是出于对这部小说在主题和技巧上的整体性的欣赏。
在主题方面,《到灯塔去》直接地陈述了双性同体的艺术视野的重要性:那种既不是纯粹女性也不是纯粹男性的两者兼有的理想状态。
对伍尔夫来说,“双性的心灵是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的;它毫不阻碍地传达情感;它天生有创造力、光彩夺目、浑然一体”。
[1]一、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相互区别《到灯塔去》明确地表明,纯粹的男性人格(拉姆齐先生)和纯粹的女性人格(拉姆齐夫人)都是有缺陷的。
拉姆齐先生作为哲学家关注的是对真理的发现,他的大脑以纯粹的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活动,像他所说的一样,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从A过渡到Z。
他感到沮丧的是他现在才到Q。
拉姆齐夫人所关心的则是生活的细节、人的情感以及她与丈夫、孩子的关系。
她的头脑是跳跃式的,能将不同的思想进行关联―她可以从A跳到Z. 拉姆齐先生缺乏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注意、对重要的经济开支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际形势的意识。
他的思维方式被莉丽讥讽为只见整体现实,只会哲理思考。
拉姆齐夫人也有缺点:她经常试图指导和设计别人的生活;她不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她不懂数学和历史;她太依赖男人和他们的男性智慧。
然而,她从不让自己的大脑空闲,从一件小事考虑到另一件小事。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她用爱、宽容和理解把所有的人联系起来。
但到后来,局限于狭窄的视野,她已无力担负起这种作用了。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
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
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
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女性的呼声_到灯塔去_的女性主义解读

大 众 文 艺125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家,凭借自身敏锐的性别意识,努力探索女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探索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旨趣,尝试理解作者的女性写作观。
一、男女二元对立模式的颠覆传统的文学作品总是建立在父权中心文化的大背景下,两性关系呈现二元对立等级模式,女性往往被排除在中心之外,是用以证明男性价值的“他者”。
《到灯塔去》以女性视角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并提出颠覆这一模式的可能途径。
1.二元等级对立现状的揭示小说中的拉姆齐夫妇代表了当时现实社会的两种生活原则,是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集中体现。
拉姆齐先生性格孤僻、讲求实际、待人严肃,其代表着文明、理性和逻辑的男性原则。
与之相反,拉姆齐太太则美丽贤惠、喜欢幻想、对人宽容,体现了理想、直觉和情感的女性原则。
拉姆齐先生希望在理性王国里寻求真理和秩序,在知识领域中德高望重的他想成为天才而不得,这种折磨导致了其精神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不断要求妻子的抚慰和崇拜,是典型的父权制家庭文化的化身。
而拉姆齐夫人扮演着男性社会为他制定的角色,他表面脆弱而内心坚强,是家庭里的贤妻良母、社交场合的优雅主妇。
拉姆齐夫人成为了波伏娃笔下的“第二性”,她的生存要在丈夫的庇护下展开,“他(丈夫)是价值的监护者、真理的创造者和夫妻伦理的维护者。
”在小说中,男性融入社会,居于文化中心,谈论学术、社会和政治;女性则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留守家庭。
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男性注重实际,女性则注重情感,如小说开端拉姆齐夫妇对天气的争论:拉姆齐夫人安慰孩子,明天将是晴天,可以前往灯塔;他的丈夫则认为这是愚蠢女人无视事实的想法。
在思维模式上,男性逻辑严密和抽象,女性则直观零乱。
小说中拉姆齐夫人的常常思考生活琐事,且思路零乱,笔者认为这是性别的二元对立造成的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夸大了两性之间的差异,从而使矛盾不可避免。
《到灯塔去》读书有感

《到灯塔去》读书有感《到灯塔去》是一部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以一场“到灯塔去”的旅行为主线,展现了拉姆齐一家及其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画卷。
这部作品结构宏大,情节复杂,然而,在伍尔芙的笔下,一切都变得清晰而有条理。
她革新了英语语言,摆脱了传统小说结构的束缚,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篇,伍尔芙对拉姆齐夫人的描写就令人印象深刻。
“母亲让她们望而生畏——她们只能沉默地玩味自己离经叛道的念头,她们为自己酝酿的念头,是她们要过一种与母亲全然不同的人生;或许去巴黎,过一种更洒脱不羁的人生;不用总得照顾这个或那个男人;因为她们每个人都在心里无声地质疑这种敬重顺从的骑士精神,质疑英格兰银行和印度帝国,质疑戴戒指的手指和蕾丝花边,虽然对于她们所有人来说,这一切蕴含几许美的本质,唤起了这些少女内心中的男子气概,让她们坐在桌边面对母亲的视线时,对她不可思议的严肃和异乎寻常的礼貌肃然起敬。
”这段文字将母女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描绘得细腻入微,让人心生感慨。
母亲的权威令女儿们感到畏惧,她们渴望挣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人生。
这种对女性气质与内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性别意识的敏锐洞察,使得伍尔芙的作品充满了力量。
她的创作视角独特,心理描写精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让读者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们的痛苦与挣扎。
阅读伍尔芙的作品,就像是进行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
她善于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和情感的世界。
在她的笔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动人。
她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却在生活中经历了诸多苦难。
据说,伍尔芙每完成一部作品都会出现病兆,最终,她不堪忍受精神分裂的折磨,选择了自杀。
在给丈夫伦纳德的遗言中,她写道:“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
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或许,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能够找到那束指引她的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摘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
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共同将意识流小说推到了发展的顶峰。
意识流这种创作技巧“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尤其是不合理性的意识),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识流叙述有很大的跳跃性,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
正是由于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得意识流小说普遍给读者的印象是朦胧晦涩。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英国文学中的一位意识流大师,致力于描摹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到灯塔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到灯塔去》由三部分组成,情节十分简单。
第一部“窗”叙述九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携儿女及朋友在海滨别墅度假的情景。
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是这个部分的主线索,作者使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围绕着子女、丈夫和朋友展开,与此同时,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
尽管是多个人物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该部分却主次分明,并不散漫。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将十年的人世沧桑高度概括到一夜之间。
这部分写了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
第三部分“灯塔”发生于十年后,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拉姆齐先生率全家乘船驶往灯塔。
他仰望灯塔,思潮起伏,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
女画家莉丽伫立岸边,思绪万千,努力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
这三个部分没有情节的连续性,完全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意识流技巧,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本文着重探讨作者通过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使得该部作品既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格局,又摆脱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普遍存在的朦胧晦涩。
叙述视角,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
传统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该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而是作者的“代言人”,他处于“全知”的地位,不受小说情节发展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或描写、甚至可以叙述某个人物在想什么,还可以就人物的言行代表作家发表评论。
采用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点是作者洞察一切,叙述明白通畅;缺点是作者夹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中间,指手画脚,使人感到失真而肤浅。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扬长避短。
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叙述视角——多重选择性
全知视角。
所谓“多重”视角,指的是视角的不断转换。
德国学者奥尔巴赫说:“伍尔夫写作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意识表现,而是很多人意识的表现,并且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地转换着。
”所谓“选择性”指的是“叙述者”把他的“所知”只局限于某一人物,并从该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弗里德曼(Friedman)在《小说中的视角》将叙事视角划分为八种类型。
根据他的划分方式,《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可归于他所列举的第五类,即“多重选择性的全知”(Multiple Selective Omniscience)类型。
弗里德曼认为“在此类型中,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在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
”
下面通过《到灯塔去》的段落章节对该视角进行举例说明。
《到灯塔去》的同一段落中,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范例不胜枚举。
第一部第十七节中有这样一段叙述:(1)“这是大大的成功,”班克斯先生暂时放下手中的刀叉说道。
(2)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
(3)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
(4)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
(5)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
(6)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又重新恢复了。
(7)她意识到这一点。
第一句是直接引语和全知视角;第二句仍是全知视角;第三句转换为班克斯先生的视角。
第四句是意识流创作手法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自由间接引语:第五句是班克斯先生的直接内心独白;第六句转换为拉姆齐夫人的意识;第七句又转换为全知视角。
此处短短的七句话,视角转换多达四次。
再比如说:当拉姆齐先生正在手舞足蹈、大声吟诗时被莉丽和班克斯撞见,他顿时怒形于色。
(1)他确信布里斯库小姐心里明白:“什么人又闯祸啦。
”(2)拉姆齐先生凝视着他们。
他目光盯着他们,却好像没见到他们。
(3)那使他们俩觉得有点尴尬。
他们俩无意之中看到了他们没想到会看见的事情。
他们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4)因此,莉丽想到,班克斯先生可能是想找个借口躲开,走到听不见拉姆齐先生吟诗的地方去,(5)所以他几乎马上就说,有点儿凉飕飕的,建议去散散步。
因这之前刚刚叙述了班克斯先生对莉丽的欣赏及二者之间的默契,据此对该段作出如下分析:(1)为班克斯先生心中所想,即班克斯视角;(2)是作者的叙述,为全知视角;(3)是班克斯先生和莉丽的共同感受,是他们二人的视角;(4)是莉丽的内心活动,即莉丽视角;(5)作者的叙述。
这段话视角转换多达五次。
这部小说的第一部第五章中涵盖了拉姆齐夫人,她的儿子詹姆斯,班克斯先生,瑞士姑娘玛丽的意识,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地转换着,也就是说,这一章同样体现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的特征。
运用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伍尔夫自如地穿梭于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人物的意识流动、自我感觉和沉思遐想重合叠加,既凸显连绵不绝的意识流,又能够更自由、更微妙地展现人物丰富而细腻的精神生活,使得整部作品的叙述更加自由流畅,从而不仅达到了小说的叙述效果,而且增添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作品成为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瞿世镜,伍尔夫研究[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瞿世镜。
到灯塔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Friedman.N.Point of View in Friction[M].New York P.Stevick,1967:118.
吴雷(1982-),女,汉族,硕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外语学系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