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还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及分类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让读者迅速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其情感和经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的视野可能相对狭窄,无法全面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这种视角能提供全面而宏观的故事图景,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过于上帝视角,缺乏一定的神秘感和探索性。
有限视角则是通过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和讲述故事,其所知所想与所观察到的内容都受到该人物自身的性格、经历和立场的限制,从而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不确定性。
二、不同叙述视角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魅力在许多现代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以主人公渡边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读者随着渡边的内心独白,一同经历他的迷茫、孤独和爱情的纠葛。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仿佛亲身参与了他的成长历程。
2、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宏观展现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作者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各个角色之间,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人物的命运起伏。
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悬疑营造而在悬疑小说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常常能发挥出独特的效果。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通过不同人物的有限视角逐步推进故事,让读者在不断的猜疑和推理中寻找真相,增加了阅读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其中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的运用对于塑造故事情节和传递信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方式,作家能够呈现各种风格迥异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指故事中的叙述者所站立的角度和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多角度视角。
1. 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故事,直接参与其中。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中的主人公。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通过主人公自身的感受,让读者深入体验到其蜕变过程中的痛苦和绝望。
2. 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
这种视角相对客观,可以展现更多的人物和场景,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整个故事发展。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行为和对话,呈现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和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多角度视角多角度视角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展现故事中的多个视角。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感受到故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运用了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通过多元的叙述视角,呈现了一个家族内部的争斗和矛盾。
二、叙事方式叙事方式是指故事的结构和呈现方式。
常见的叙事方式包括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镜头切换等。
1.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将事件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进行串联,呈现出故事的起伏和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叙述情节清晰、时间流畅的故事,使读者能够按部就班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线性叙事方式展开,清晰地呈现出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啥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啥视角,是指观察或描述事物时所采取的立场或角度。
在叙述中,视角则是指作家或叙述者以何种方式来呈现情节和表达观点的一种技巧。
视角决定了读者如何感受和理解故事,它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多重视角等形式。
而叙述视角,则是指在叙事中所采用的视角方式的一种表述。
叙述视角是构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情感投入。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内涵和表达自己的意图。
不同的叙述视角给读者呈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情感和角色描写,从而使得故事更加多元和丰富。
首先,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将故事从主人公或旁观者自己的角度进行叙述。
这种视角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获得更为亲密和直接的叙述感受。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读者可以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并更加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此外,第一人称视角还强化了叙述者的身份和独特性,给予了故事更大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其次,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即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他们的视觉和感知去描述故事的发生。
这种视角较为客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及其行为动机。
第三人称视角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描写,有效地展示故事整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及描绘出全景式的故事背景。
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外,还有一种称为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
多重视角是指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每个人物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经历,通过它们的交替呈现,使得故事更加多样化和多维度。
多重视角能够深入展示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视角方式常用于体现复杂的社会关系、矛盾冲突和以多元角度审视问题的叙事作品中。
总的来说,叙述视角是写作中重要的技巧之一,它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能够使读者更加亲近和投入故事,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提供了更客观和全面的故事呈现,而多重视角则能够展示故事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叙事视角的定义及分类

叙事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
它分为三种类型:
1、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2、内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3、外视角: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全知全能”的叙述,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人物”叙述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后视角”的叙述,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各种视角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把某种视角定于一尊,而又无条件排斥另一视角。
散文中的叙述视角有何特点

散文中的叙述视角有何特点在散文的世界里,叙述视角如同一位隐形的向导,引领着读者穿梭于作者所构建的情感与思想的天地。
它是散文创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影响着作品的呈现方式、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作品所传达的内涵深度。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叙述视角。
简单来说,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或者表达观点时所选取的角度和位置。
就像我们观察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会有所不同。
在散文中,叙述视角决定了我们能看到哪些内容,以及如何看到这些内容。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散文中最为常见和直接的一种。
当作者以“我”的身份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时,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亲近感和真实感。
作者仿佛在与读者面对面地交流,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心感受和思考。
这种视角的优点在于能够深入地展现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比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我们仿佛跟随鲁迅先生一同回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然而,第一人称视角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视角的局限,作者可能无法全面地展现事件的全貌,对于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只能通过推测和想象来呈现。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散文中相对较少使用,但运用得当会产生独特的效果。
当作者以“你”来展开叙述时,会营造出一种直接对话的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互动性。
这种视角往往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到作品中。
比如在某些抒情散文中,作者以“你”来称呼读者,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关怀和温暖。
不过,第二人称视角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和不适应。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相对较为客观和全面。
作者以“他”“她”“它”或者人物的名字来讲述故事,能够自由地展现不同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呈现出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这种视角可以让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1. 哎呀,说到叙述视角,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就像是咱们看电影一样,同样一个故事,换个角度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2. 第一人称视角就像是戴上了主角的眼镜,直接钻进他的脑袋里。
"我"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所有的所见所闻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来看的。
这种视角特别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3. 来看个例子:"我站在教室门口,心砰砰直跳,手心全是汗。
这可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啊!"瞧,是不是感觉特别真实,好像自己也紧张起来了?4. 第二人称视角可有意思了,就像是在跟读者玩捉迷藏。
"你站在人群中,感受着周围的喧嚣。
"这种写法让读者立马变成故事主角,特别容易产生代入感,就像是在跟读者聊天似的。
5. 第三人称视角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摄像机,可以随意转换拍摄角度。
它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就像是上帝视角,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限知视角就像是跟着某个人的肩膀后面走,只能看到这个人知道的事情。
6. 全知视角的例子:"小明坐在教室里发呆,心里想着昨天的足球比赛,而老师正在想着怎么把这个走神的学生抓回现实。
"看,连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一清二楚!7. 限知视角就像是带着脚镣跳舞,只能跟着一个人转悠。
"张三看着李四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你看,只能知道张三的想法,李四在想啥可就不知道啦!8. 多重视角就更厉害了,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可以在不同人物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写法能让故事更立体,就像是把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看个遍!9. 不同视角的作用可大着呢!第一人称最擅长制造代入感,读起来特别真实;第二人称最会调动读者情绪,让人感觉特别特别亲切;第三人称最灵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10. 选择视角的时候得看故事需要。
想要读者感同身受?用第一人称准没错!想要故事更客观?第三人称最合适!想要特别的表达效果?第二人称来一个!11. 有时候作家们还会玩点花样,在同一个故事里混用不同视角。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指作家通过哪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传递信息和情感给读者。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呈现不同的故事效果,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叙述视角,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感受来理解故事。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由于叙述者是主人公本人,也可能对故事进行主观处理,产生片面或有限的观点。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对各类人物的看法和内心的矛盾。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也使得读者在伊丽莎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她共情,加深了阅读的情感共鸣。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旁观者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也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提供更客观的叙述,让读者跳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全面了解故事的发展和各个角色的情况。
同时,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允许读者了解到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信息,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J.R.R.托尔金的小说《魔戒》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中,旁观者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描述了中土大陆上的冒险和斗争,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角色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视角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主要角色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三、多人称叙述视角多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现多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增加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多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展示出不同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一段: •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 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 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 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 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 竟叫我远了。” • 看官,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 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此皆 他二人素昔所存私心,难以备述。如今只说他们外面 的形容。
《祝福》——鲁迅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 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 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 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 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会不 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 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 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在这一段里,角色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隐曲微妙的心理, 因而隔膜误会,然而叙述人知道。叙述人把双方的心理剖 析得纤毫毕现,而且直接出面进行评论。这里虽不是以第 一人称(“我”、“我们”)直接出面,但却明白显示了叙 述人的存在。因此这是一段典型的“全知叙事”。
• 内视角(叙述者=人物) • 即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讲述故事。由于故事是借用一 个特定的人物之口讲述的,所以他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 识所理解的一切,而这一切无不受到其自身主客观条件 (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 如苏童《妻妾成群》中一段: • • 颂莲走到水井边,她对洗毛线的雁儿说:“让我洗把脸吧, 我三天没洗脸了。”雁儿给她吊上一桶水,看着她把脸埋 进水里,颂莲弓着的身体像腰鼓一样被什么击打着,簌簌 地抖动。雁儿说:“你要肥皂吗?”颂莲没说话,雁儿又 说:“水太凉是吗?”颂莲还是没说话。雁儿朝井边的其 他女佣使了个眼色,捂住嘴笑。
叙事视角
• 法国的兹韦坦· 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 • 全知视角 • 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 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 内视角 • 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 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 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 外视角 • 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 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 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 人,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 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
• 内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叙 事,“叙述人”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 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他的眼光观察,以他的 心灵思考,笔锋所及以不超越此一人物为限。
• 外视角(叙述者<人物)
• 叙述人只向读者客观地叙述其所见所闻,将人物的言语和 行为,将生活场景和事件进程直接展现给读者,不进入人 物意识,不作心理分析,不作主观评价。在这种情况下, 叙述人的作用很像是摄像机和录音机,他只观察到了对象 的外部呈现,而不了解内部奥秘。叙述人了解到的情况少 于笔下人物,用公式表示即: • 叙述人<人物
三种叙事角度的特点:
(一)全知叙事的特点 优点: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任何限制,纵横捭 阖,运用自如,使人物和事件得到最广泛最自由的表现,使 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最全面最具体的了解;而且它还 能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缺点:正因为它无所不知就像上帝,但“上帝”在现代人眼 里失去了威严,所以现代读者往往对“无所不知”的真实性 产生怀疑;其次,因为叙述人“全知”,所以作者喜欢把一 切详尽地告诉你,逼着读者接受,用不着再去思考和提问。 这样就限制了读者积极创造的乐趣和神秘的魅力。
• (三)外视角的特点 • 优点: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实生活的原生性与客观性。 运用这种叙述方式写出的作品由于叙事主体的主体性 被最大限度地克制,没有任何解释,充满了空白,迫 使读者自己去投入去解释,这样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读 者的主动性。 • 缺点:这种叙述视角的局限性太大,很难进入人物内 心,顶多作些暗示,因而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 用于写日常题材往往缺乏力度。
(二)内视角的特点
优点:内视角选定一个特定人物作为叙述人,外在世界的一切通过 他的心理屏幕映出,这样明显控制了叙述人的活动范围和权限,因 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而且,由于叙述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小说主人公必然有许多不知道不明确的地方,这些地方作为空白留 给读者思考,给读者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缺点:作者不能直接表示自己的观点;读者只能用一个人物的观点 去看故事,除叙述者之外读者看不到别的任何人物的想法。还有, 故事受叙述人本人所在时空的限制(客观条件),无法展开个人视野 之外必要的东西;同时,由于叙述同时要受叙述人身份、性别、经 历、职业、文化修养等(主观条件)的限制,有许多东西必然会成为 叙述的盲点,这些盲区影响了读者想尽可能全面了解生活的阅读期 待。
活着——余华
•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 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 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 野。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 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 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 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而 去。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 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 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 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一段叙述出的都是直接可见可闻的内容,而不涉及人 物心理。颂莲为什么不说话,她内心有什么活动,因为不 可见不可闻,也就没法写出来。如果换用全知叙事或者以 颂莲为视角的第一人称有限叙事的方式,就可以对颂莲的 心理活动津津有味地描绘一番;如果让托尔斯泰或陀斯妥 耶夫斯基这些心理描写大师来写,大约会一层层分析下去, 以致分析出连颂莲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心理内涵。如果用 意识流方式去写,或许能“流”出颂莲一生生活的碎片来, 但现在用纯客观角度叙事,所写只能限于所见所闻,颂莲 怎么想,让读者想去。
陈奂生上城——高晓生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 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 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 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 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 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 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 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 路如游春看风光。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 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 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 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 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 全知叙事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 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 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 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如鲁迅的《阿Q正传》:
•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 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 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 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 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 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 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 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