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东城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东城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东城区2014-2015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东城区2014-2015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6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

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

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

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

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甲(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

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

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逻辑(jì)B.牵强(qiánɡ)C.褒贬(bāo)D.另辟蹊径(bì)2.文中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妥贴B.支离破碎C.雅致D.引申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D.格调倾向形式微妙4.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断章取义B.特立独行C.别出心裁D.推陈出新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A.胸前一钩新月B.车马炮出击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C.有风不动无风动D.荷展小池静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附习题+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附习题+答案)

01阅读导入车马喧嚣的都市、静谧幽长的弄堂、矜持的一人一马徐徐穿行其间,犹如天外来物,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年代。

有人时他们矜持得近乎木讷,无人时偶尔又会像飞天之鸢,活泼的样子惊艳了孩子的眼。

他们来自何处?又为何出现于此处?王安忆以儿童视角观察着这一人一马,揣测他们的来历,暗喻人与马相似的命运——裹挟于历史浪潮而无法掌控自我,他们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面对这不幸,并借此以小见大的反映了上海的变化发展。

人、马、城成为一体,故在阅读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02批文入情弄堂里的白马王安忆>>>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及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白马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弄堂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白马,是全文的线索。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

(开门见山,呼应题目。

)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

(白马出现在现代都市的弄堂里,格格不入的事物,引起所有人的好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嘚嘚的马蹄铁敲在水门汀地面上,很清脆地过来了。

(以声切入,写出马的到来。

)白马徐徐走来,每到一扇门前,就停下来。

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

白马呢,也站着。

它的鬃发在前额上剪齐成刘海,加上脖子上的铃铛,使它显得很稚气,像一个小姑娘。

这一主一仆静静站立着,等待门里的人家决定要不要买一碗马奶尝尝。

他们等一时,并没有什么动静,就再向前走。

(一人一马,静默地站在某户门前,体现了主人较强的自尊心和马的温顺。

同时,作者用“仆”“稚气”“小姑娘”这些词将马拟人化,写出了人和马出奇的矜持,矜持到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喧腾、壅塞的地方。

)倘若有人从门里出来,买一碗马奶——这样的情形,概率大约是二十分之一,于是,北路人就从肩上卸下一个马扎,开始挤奶。

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吱吱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示例如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入校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将自己3000元的生活费花得精光,打电话向父母索要时被拒绝,因为他在初中和高中时,向家里索要零花钱,总是编造各种理由及谎言。

请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一名小学生因为沉迷于手机游戏,每天玩到深夜,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又因缺乏运动,体重超标。

家长和老师多次劝说无效。

请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在有限视角下,可以写这些角度: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手机游戏成瘾、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间等。

在全知视角下,可以写这些角度:手机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如何加强社会监管和家庭教育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近年的高考真题获取更多信息。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练习及答案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练习及答案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练习及答案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是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不同视角。

全知视角是指作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拥有完全的了解和掌控,而限知视角则是指作者只对故事中的某些方面有了解和掌控。

这种视角的运用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中,一般采用全知视角。

这是因为历史叙事不仅要全面地记录历史事实,还要探究其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通过全知视角介绍了___的家世、性情和异行,从而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使其兴起被神化或天意化。

然而,历史叙事并不排除在局部描写中采用限知视角。

限知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委婉曲折,更具有吸引力。

从全知到限知,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变化。

限知视角的出现,使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深刻和丰富。

我国的___小说大多采用限知视角。

这是因为在开始写作时,不能让读者一眼看出故事中的妖怪,而是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

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人物(以及读者)遇到妖怪时不知道是怪物,然后逐渐产生疑窦,最终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

例如,“白水素女”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家孤儿___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并将其养在水缸里。

不久之后,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每天回家后都会发现有人已经做好了饭菜。

这个故事是从___的角度来叙述的。

他特意安排了鸡叫声,提前回家,发现一个少女从水缸里出来,到灶下烧火。

他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少女回答说自己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奉派来为他“守舍炊烹”。

这个故事通过限知视角的手法,将一个平凡的农夫和一个仙女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们安居乐业、温饱自足的理想,写得曲折有致,掩映多姿。

___小说的限知视角是一个写作实践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这种写作方式处于没有加以理论上的发猛、总结和升华的自在状态,因此也就未能广泛和深刻地影响文学或小说文体。

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清不清(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清不清(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易错题11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解不清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易错原因——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从“叙事线索”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二】从“叙述人称”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三】从“叙述视角”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四】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五】从“情节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六】从“其它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是就小说的叙事特点进行评析。

叙事特征是个大范围,实际上考题切入比较小。

叙事特征主要包括: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

★易错原因——1.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2.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现代文阅读题讲析,从《红岩》节选看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

现代文阅读题讲析,从《红岩》节选看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
● 成瑶对哥哥失望。
● ①—⑩为第一部分,写了成瑶把去农村参加革命的想法告诉哥哥成岗,并带回《挺进报》给哥哥看, 遭到了哥哥的严厉批评。
● ⑪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展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 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 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 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 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 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成瑶回忆哥哥成岗对自己的影响和哥哥的一些经历。
文本一《红岩》节选
● ⑬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 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 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 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 经过哥哥的批评和自己的反思,成瑶明白很多事情。
试题分析
● 1.下列对选文一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⑤段成岗用“希望不是幻想”表明态度:他并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们到农村去。 ● B.第⑨段二哥对成瑶的批评使她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口不择言,说了很多违心的话。 ● C.第⑫段“立刻阴沉”,是因为成瑶的话使成岗意识到没有厂长架子可能带来的危险。 ● D.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叙其革命经历,后者侧重写其心路历程。 ● 选C(A.错在“不希望”;B.错在“违心的话”;D.错在“侧重叙其革命经历”。)
●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 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 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 到处都有特务!”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是小说、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叙事手法,它们在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

全知视角是指叙事者了解所有角色的思想和感情,能够展现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

限知视角则是将故事仅仅局限在某一角色的视角之下,只展现该角色所看到的、所感知到的一切。

这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能够让作品在情节展开和角色塑造上更加丰富,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一、增强故事复杂性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通过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复杂。

全知视角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或观众了解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故事中的秘密和谜团更加神秘。

通过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作者或导演可以在故事中设置更多的悬念和转折,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二、丰富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通过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可以更加丰富地展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

全知视角的使用可以让作者或导演深入描绘每个角色的内在世界,展现他们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真实和深刻。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观众或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增加对作品中人物的认同感和共鸣。

三、提高故事张力和节奏感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能够提高故事的张力和节奏感。

全知视角可以展现故事中的各个细节和情节,而限知视角则可以放大某一情节或场景的紧张和震撼。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作者或导演可以在故事中创造更多的高潮和转折,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和感染力。

四、加深主题和寓意的表达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还可以加深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的表达。

全知视角可以让作者或导演更加全面地展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寓意,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主题和寓意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某一角色的经历和感受中。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作品的主题和寓意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观众或读者面前,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五、增加作品的层次和深度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还可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1.人称变换: a. 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
的意味。 b. 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
服力。 2.人称交叉: a.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
现的时空领域;例如:《程白药》 b.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
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
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 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 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 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情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 叙事脉络分明。 ③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细腻、生动、传神。
技法点拨
小说中的特殊视角有: 1.儿童视角
萧乾在《篱下集·序》中说“这不是童话……表现的是复杂的人生”,但他是站在孩 子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萧乾《篱下》)
不到一小时,20多个鬼子全被消灭,“我”从此扬 名
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构思上,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②情节上,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突出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 ③形象上,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 形象。 ④主题上,更能突出储国恩和他的战友们敢于深入虎穴、勇于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

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

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

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

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

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

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

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

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

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

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

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每天种地回来,都有人做好饭菜。

行文的视角是与谢
瑞重合的,他特地安排鸡鸣出去,提前在天亮时回来,窥见一少女从水缸中出来,到灶下烧火。

于是上前询问缘由,少女说自己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怜谢瑞少孤、勤谨,派她来为其“守舍炊烹”。

这则动人的“仙话”,是从一个少年农夫的角度展开叙述的。

少年捡螺、少女做饭,安排早出早归和隔篱偷窥,都是平平常常的事。

但由于限知视角的缘故,在这些平平常常之外,隐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存在:银河中的仙女隐身在大螺之内,又走出螺壳为少年下厨。

这种平常中的异常,反映了人们安居乐业、温饱自足的理想,写得曲折有致,掩映多姿。

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结构宏大、线索纷纭,很少采取限知视角,但这不排除它局部上的限知。

到了现代,限知视角在小说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它简直被视为对世界感觉精致化和深邃化的一种标志。

第一人称视角虽然不是限知视角的全部,但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侧面。

小说《祝福》的开头,就是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

它写“我”回到阔别五年的鲁镇的心境和见闻,第一人称视角把鲁四老爷充满理学俗儒味道的书房和被贞节观摧毁精神支柱的祥林嫂之死联结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反讽意味和社会哲学的深度。

(取材于杨义《中国叙事学》)
链接材料一:
限知视角会留下某些叙事的空白,但这些空白不应该是平板的,而应该是富有暗示性的。

暗示的极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贸然突破视角的界限,给人们留下寻味的余地。

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葛巾》一篇,写游历曹州的洛阳士人常大用在花园遇到美丽的女子葛巾,怀疑她是“贵家宅眷”或者仙女。

随着接触的加深,常大用常常能“忽闻异香”,家中衾枕也“皆染异香”。

这些暗示,已经把一个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精烘托得呼之欲出了,但毕竟没有点破,它只不过在一个潜在的信息源中,不断地发出某种信息,等待故事主人公最终的破译。

链接材料二: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的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1.下列与小说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代表作有《搜神记》《世说新语》。

B.“章回体”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章回体。

C.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其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伟大开端。

D.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的特点是着重描写心理活动,情节较为淡化。

2.下列对文章(含链接材料一)中四则材料使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高祖本纪》开头部分的一些文字,说明了历史叙事使用全知视角的优势。

B.作者概述“白水素女”的叙事过程,说明了志怪小说中多选用限知视角叙事的原因。

C.作者以《祝福》开头为例,说明了使用限知视角的作品都具有哲学深度和反讽意味。

D.作者以《葛巾》为例,说明了在限知视角的叙事过程中“空白”的使用原则及其效果。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视角,只是虚构叙事的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
层面和方式。

B.相比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C.运用限知视角叙事,叙述者就是故事主人公,这种方式便于制造曲折的故事情节。

D.运用限知视角叙事所留下的空白往往有暗示作用,有助于故事结局的最终破译。

E.现代小说普遍运用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的广泛使用,成为限知视角发展的标志。

4.“链接材料二”选自《林黛玉进贾府》,请从“限知视角的使用”这一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5分)
答案:
4.本段文字从林黛玉的视角描写了贾府建筑的壮丽轩昂以及荣禧堂的豪华富贵,表现出林黛玉善于观察、细心的个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