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最新 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写作主题的发展方式-精品

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写作主题的发展方式内容摘要:《赎罪》是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之下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跨越60年的忏悔故事。
《赎罪》是一部具有自反性的小说,写作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赎罪》麦克尤恩写作自反性主题一.引言《赎罪》是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被普遍认为是麦克尤恩最好的作品[1],也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看作是一部当代的经典作品。
麦克尤恩的写作生涯迄今所受到的最高的评价往往来自于这部作品,同时也反映出他正处于其创作的鼎盛时期。
小说的主人公和叙述者是布里奥尼·塔利斯,直到小说第三部分的结尾读者才发现原来整部小说其实是布里奥尼的作品,其写作的目的是为她童年时期所犯下的罪行赎罪,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书写和重写,因此《赎罪》是一部具有自反性的小说,小说的写作也是小说本身的主题之一。
通过布里奥尼,麦克尤恩警告读者不能够轻易信任作者,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文学想象的危险性的警告[2]。
所谓自反性是指叙述者对于小说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法、惯例、程式等成规具有清醒的意识,并且不时地将它们暴露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的叙述,就可能表现出自反性,因为在叙述中,他经常向读者表明自己是在设计一部虚构的作品,并且向读者透露各类有关疑难的秘密,或在某种程度上,夸示作品所描绘的真实与叙述的技巧之间的矛盾。
哈琴将这种朝向自反性的努力概述为一种包含三个步骤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需求,首先去创作小说,然后去承认小说的虚构性,接下来以批评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冲动”[3]。
这一观点将小说作品中“艺术”和“生活”的同时存在看作是在反思小说创作过程及其产生的模仿本质。
二.对于小说写作过程的反思作为一部自我反省式的小说,《赎罪》的中心主题之一正是其写作过程。
尽管反思自身写作过程的小说作品并不算罕见,但阅读它们对于读者来说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赎罪》读后感

《赎罪》:关于爱情、罪恶与救赎的深沉探索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赎罪》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爱情、罪恶和救赎的哲学探索。
故事以布里奥妮幼年时的一个错误决定为起点,这一决定导致了姐姐塞西莉亚与恋人罗比的分离,并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死亡。
布里奥妮用她的一生来创作小说《赎罪》,试图为自己早年的错误赎罪。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深深吸引。
布里奥妮的愧疚和救赎之心贯穿整个故事,她的内心冲突和挣扎让我深感同情。
她不仅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是在余生中不断地寻找赎罪的方法。
这种对罪恶的深刻反思和对救赎的执着追求,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赎罪》也展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
在战争中,人们不得不面对生死、离别和绝望,这些经历让他们的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
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他们的命运被战争无情地拆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安宁。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策略也非常值得称道。
作者采用了多元繁复的叙述策略,通过不同历史片段的交织,展现了一个关于爱与赎罪的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趣味性,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赎罪》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它不仅让我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更让我对人性、爱情、罪恶和救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更加明白救赎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影响我对生活和人性的看法。
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叙事特色

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叙事特色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叙事特色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以四个不同的历史片段为叙述内容,以多元繁复的叙述策略讲述一个关于爱与赎罪的故事。
麦克尤恩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心灵历史重塑,从个人历史的微观层面窥探长达60余年的20世纪历史图景。
小说中所采取的叙述策略契合了当代英美小说经历后现代主义洗礼后的现实主义回潮。
关键词:《赎罪》麦克尤恩叙事特色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文坛涌现出来的新秀,也是至今活跃在当代世界文坛的英籍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因优雅克制的笔触、极具戏剧张力的情节设置及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和伦理面貌吸引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赎罪》是麦克尤恩20XX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小说出版后在评论届引起较大反响,好评如潮,被认为是麦克尤恩最出色的一部小说,也被《时代周刊》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小说之一。
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XX年9月上映,成为批评家眼中20XX年最值得关注的影片之一。
《赎罪》故事开始于1935年,13岁的布里奥妮误会了姐姐塞西莉娅和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间的爱情,以为姐姐受到了罗比的欺侮,于是诬陷指控罗比是发生在庄园的一起强奸案中的强奸犯,致使罗比被捕入狱。
五年后,罗比刑满释放,参加了英军,见证了敦刻尔克的溃败。
此刻,布里奥妮没有去剑桥读大学,而是选择当医院里的护士,她认识到了自己当年的错误,在清教徒似的苦行生活中赎罪。
当罗比回到英国和一直等着他的塞西莉娅团聚时,布里奥妮也赶来相见。
她承诺将要出庭作证,还罗比一个清白,小说的主干叙述自此结束。
然而,在这个350页长的小说后面,却附有一个20页长度的尾声:布里奥妮此刻已是一位七十七岁的知名作家。
她告诉读者,罗比和塞西莉娅的重逢,是布里奥妮一厢情愿的编造。
前面以皆大欢喜为结局的主干叙述,其实是作者布里奥妮耗时五十九年、数易其稿所完成的一部小说。
《赎罪》女主人公的成长浅析

《 赎罪》 女主人公 的成长浅析
固 袁 患瑶 华 燕
内容摘要 : 《 赎罪》 是伊 恩・ 麦克尤恩获得普利特文学奖 的知名 小说 , 讲述女 主人 由于少年 时的一个错 误指 控, 毁掉 了表姐塞西莉亚和表姐爱人罗比的一生。布利奥妮长大后意识到 自己的罪行, 想要为 自己赎罪。然而, 罗比和表姐 已经在战争 中先后死 去。最后布星奥妮只能在虚构 的小说世界里找到心灵寄托 , 通 过这种写作 的方 式, 布里奥妮完成 了自己的赎罪历程, 完善 了 自己的人格 , 变得愈加成熟和睿智 。
三. 女主人公 的成长历 程 1 . 旧观念 的束缚
麦克尤恩在 成长小说 的写作 中反思 ,关 注成 长 中出现的各种
问题 ,探寻在 现实生活 中个人成
小 说 的背景是 十九世纪 三十 年代英 国南 部的带有 阴郁 色彩 的 古 老 庄 园里 , 1 3 岁 的 主人 公 布利
和 说 服 力 。从 一 个 1 3 岁 的无 知 少
的牵挂 与 内疚 。战争让布 利奥妮 在精神上 自我 反省 ,让她 更深 切 地清楚 自己赎 罪的必要性 和重 要 性 。战地 生活 让布利奥妮 迅速成 长起来 ,她带 着内疚 和 自责完 成 了 自己的忏悔 录—— 《 赎 罪》 。布 利奥 妮通过小 说来表达 自己的幻 想—— 罗 比与 表姐 、 自已与他们
关键词 : 布 里奥 妮 赎 罪 成 长 小说
一
.
引言
伊恩・ 麦克尤 恩是 当代英 国文 坛最 出色 、最具影 响力的作 家之一 , 被 誉 为当代英 国文 坛的“ 国 民作家 ” 。1 9 3 4 年的英 国南部小 村庄 , 庄园主 的小 女 儿 布里 奥妮 在一 个夏 日午 后偶 然 从 窗户 中看 到 了 自己不 该看 到 的 一 面—— 表姐塞 西莉亚 当着管家 儿子罗 比的面 , 脱下 衣服跳入 喷泉池 , 然 后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

Beach,The
Child诫Time,we analyze the theme of Growth.
The
research of Ian McEwan has
just
started,we have about 11 research Papers
no
about this writer and his books.However,as yet writers.Study in the UK about this writer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growing up.and then through
3
上海师范大学硕J:学位论文
the prototype experience divided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 in McEwan’S novel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pain of growth,Refuse to grow up and Fly soul.This is McEwan’s novel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theoretical
变。在评论麦克尤恩和当代这批作家时,劳里・马奇尼克有下面的言论:麦克尤恩
属于将近中年的英国男作家中的一员。他们将英国文学从温文尔雅的家庭生活 的挖掘拓展到对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审视。1
1劳里马奇尼克(Laurie Muchnick),《你必须割开这个》(“You Must DismemberThis”),见《乡村之音》
as
the the leading
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1一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领域甚广,作品多次获布克奖提名。
继1998年小说《阿姆斯特丹》获该奖后,2001年出版的《赎罪》(Atonement )再次入围,虽然最终落选,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书评中称它展现了“一副壮丽的全景画卷”。
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甚至被称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来的完美的电影”。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
年仅13岁的女孩布里奥尼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
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
成年后的布里奥尼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过严格、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乡。
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尼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
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
此时的布里奥尼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死去。
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尼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各种评论,有人赞扬其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人分析其中的赎罪之路,也有人评论其结尾的元小说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的成长主题。
总体而言,《赎罪》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
然而小说对布里奥尼的成长叙述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板块式的结构,几个突出的人生经历便构建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
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到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到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布里奥尼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
论英国作家麦克尤恩《赎罪》中主人公的忏悔与救赎

论英国作家麦克尤恩《赎罪》中主人公的忏悔与救赎作者:李宾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忏悔与救赎是西方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再次深化并重新诠释了这一主题,文中三位主人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忏悔与救赎,但他们却始终难以完成自我救赎从而走向新生。
关键词:《赎罪》麦克尤恩忏悔救赎善恶一、罪的产生人生在世,犯错在所难免,有时一瞬间的错会酿成一生的罪,影响甚至改变自己和身边人的一生。
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展开:罗比是塔利斯家佣人的儿子,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刚从剑桥大学的文学院毕业,并打算暑假过后去攻读医学。
塞西莉亚是塔利斯家的大女儿,也是刚从剑桥大学的文学院毕业,她和罗比青梅竹马,又是同学,彼此互相倾慕,但由于阶级地位的不平等使他们都压抑着对彼此的爱恋,谁也不愿意打破那一层微妙的关系。
13岁的布里奥妮是塔利斯家的二女儿,她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具有作家的天分,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位作家。
在她13岁的这个暑假,她就自己创作了喜剧《阿拉贝拉的磨难》,并准备把它当做欢迎哥哥利昂回家的礼物。
但由于排演时间的仓促而最终未能上演。
然而悲剧就从利昂回到家的这个晚上上演了。
在晚饭期间,突然发现来家里寄宿的双胞胎表弟失踪了,于是大家就急忙分头去找。
悲剧就此发生。
黑暗的湖边,布里奥妮听到有动静,顺着微弱的灯光望去,她发现原来是表姐罗拉被人强暴了,紧急之下,凶手匆忙逃走,但布里奥妮一口咬定凶手就是罗比。
以卫道士和救世主自居的布里奥妮,面对警察,她坚定地说:“是他干的,我看见他了,我亲眼看见了他。
”[1]作为受害者的罗拉,不能确定是谁。
但是“每当表姐显示出自我怀疑之时,布里奥妮的自信就日渐高涨。
”[2]布里奥妮的自以为是,罗拉表姐的犹疑不定,警察的武断执法葬送了罗比的青春和爱情,断送了他们三个人的未来和梦想,也断送了他们各自的自由心灵,打破了她们那个原本看似幸福和平静的家庭。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寻求帮助: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道 德困境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 帮助,如心理咨询师、律师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沟通与理解:通过与周围的人进 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从而找到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坚持原则:在解决道德困境时,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 轻易妥协或放弃。
道德困境的启示与思考
作品的未来影响与价值还体现在其对读者心灵的触动和启发上,可 能会引发读者对道德、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主人公:伊恩麦克尤恩
道德冲突:布里奥妮的错误指控导致 罗比和塞西莉亚的命运发生巨变
作品背景:《赎罪》是一部关于道德 选择的小说
解决方式:布里奥妮通过写作来赎罪, 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
主要人物:布里奥妮、罗比、塞西莉亚 等
道德启示:面对道德冲突,我们应该 如何选择,如何承担责任,如何救赎 自己。
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解决方式
06.
作品中的道 德观对现实 生活的启示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02
作品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二战时期,英国 社会动荡不安
《赎罪》是伊恩麦克尤恩的 代表作之一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 名作家,擅长心理描写和情
节设计
作品主题:探讨人性、道德 和救赎
作者生平与创作风格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名作家,1948年出生
道德困境:在《赎罪》中,主人公面临着道德上的困境,如爱情与亲情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抉 择等。
启示:这些困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道德问题,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 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1一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领域甚广,作品多次获布克奖提名。
继1998年小说《阿姆斯特丹》获该奖后,2001年出版的《赎罪》(Atonement )再次入围,虽然最终落选,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书评中称它展现了“一副壮丽的全景画卷”。
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甚至被称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来的完美的电影”。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
年仅13岁的女孩布里奥尼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
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
成年后的布里奥尼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过严格、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乡。
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尼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
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
此时的布里奥尼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死去。
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尼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各种评论,有人赞扬其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人分析其中的赎罪之路,也有人评论其结尾的元小说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的成长主题。
总体而言,《赎罪》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
然而小说对布里奥尼的成长叙述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板块式的结构,几个突出的人生经历便构建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
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到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到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布里奥尼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
本文就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二“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 ”,又译作“教育小说”、“发展小说”和“塑造小说”等等。
作为小说的一种形式,成长小说在欧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作品。
顾名思义,成长小说就是以成长为主题,以青少年为描写对象,讲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的小说。
在这个概念的定义上,众多理论家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
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综合了各种定义给出的解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
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巴赫金在其著作《小说理论》中指出,在成长小说出现以前,长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静态的,人物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了,小说叙述的不是人的成长,而是人的命运。
但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也就具有了情节意义。
巴赫金指出了成长小说的特征,即主人公动态的成长。
年轻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的磨练或考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也达到了道德观念、情感和心理上的成熟,对这个过程的叙事包括这样一些主题:出走,教育,考验,爱情,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等等。
三为了表现成长的变化,成长小说的叙事往往起始于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的状态,《赎罪》的第一部分中小布里奥尼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
年仅13岁的布里奥尼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热衷文学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敏感而又神经质。
为了迎接兄长及其朋友的到来,她完成了处女作品《阿拉贝拉的磨难》(The Trials of Arabella),并执意要把剧本搬上舞台。
当表姐弟都不与之合作的时候,百无聊赖的布里奥尼透过窗台,看见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在喷水池边上演的一幕尴尬场面:彼此倾慕又执拗不肯说话的两个年轻人在水池旁边起了争执,古瓶的把手被扯断掉进了池中,塞西莉亚脱掉外衣跳入水里,而后又湿漉漉地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
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尼的视角出发把这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同一情景的两个叙述版本恰恰反衬出小布里奥尼视角的偏见。
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13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
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
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说水池旁的一幕让布里奥尼对罗比产生了误会,那么她偷看罗比的道歉信则让她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罗比写了封言辞得体的信欲向塞西莉亚道歉,却错拿了另外一个条子,上面是他信手涂鸦写下的对塞西莉亚的性渴望。
布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蔡晓燕摘要《赎罪》讲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但批评界对其成长主题却鲜有评论。
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赎罪》成长小说叙事角度成长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65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借鉴与比较里奥尼在帮罗比传递的时候偷看了信的内容,她很快就认定罗比是色情狂、罪犯和疯子。
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她也油然生起保护姐姐的责任感。
因此,当她撞见姐姐和罗比在书房亲热而打断他们时,她以为自己拯救了姐姐。
小说先通过布里奥尼的视角描述了她撞见的“性侵犯”情景,接着又用从塞西莉亚和罗比的视角出发,再次讲述了他们缠绵温存的经过,两者的比较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一个13的小孩的无知和幼稚。
事实上,小布里奥尼的错误认识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罗比的暗恋。
年仅10岁的布里奥尼有一次当着罗比的面故意跳进河中以表达自己爱意:“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救我吗?因为我爱你。
”也就是说,虽然布里奥尼此时的性意识仍处于朦胧阶段,但是她已经开始了对罗比的暗恋并且把这种暗恋变成一种幻想,所以当她看到姐姐和罗比的爱欲接触时,她内心压抑已久的性意识被释放出来并成为极具破坏性的嫉妒心理。
因此,当庄园附近发生了强奸案,警长来调查案件的时候,布里奥尼在幻想和嫉妒的指使下认定罗比就是强奸者,她的证词也从“我知道”改成了“我看见”。
布里奥尼以为自己正在伸张正义,实际上她正一步步地走向犯罪。
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姐姐从此跟家里断绝了来往,无辜的罗比也因此锒铛入狱,大好前途毁于一旦。
这一切都证明了她的无知和幼稚,这是她罪过的开始,也是其成长的开端。
四根据马科斯的定义,成长小说的主人公要经历一场重大的生活转折,方能摆脱童真,认识自我,走向成熟,也就是说小说要给人物提供这一转变的契机。
《赎罪》的第三部分就是关于布里奥尼离家后如何认识自我、重建自我身份的叙述,它记录了布里奥尼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她对自我和世界新的认识。
可以说这部分是小说重要的情节构建,是她步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次生活体验,也是她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契机,表现了她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
渐渐长大的布里奥尼逐渐认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并因此而深感愧疚。
伦敦遭轰炸期间,她放弃了进入剑桥深造的机会,选择在一家医院当一名护士,欲通过救死扶伤的方式来赎罪。
医院实行的是军事化的管理,护士长也严苛得近乎绝情,护理工作肮脏并丝毫不得松懈,但就是在这样一种卑微辛苦的工作中,布里奥尼感到了内心的片刻宁静。
她从不回家,也极少跟家人联系,而是“把自己放到一种总在责难、命令、顺从、工作和不断的担心中度过的生活之中……除了实习护士的身份外,她什么也不是。
”小说多次提到“身份”的问题,布里奥尼一再强调自己见习护士的新身份,而刻意模糊自己的出身,这表明了她欲告别过去,重新构建自我身份的态度。
另外,布里奥尼还强调断绝与家人的联系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这正是她走向真正的成熟的象征性成长仪式。
这一部分对战争的描写都是非正面的,但是伤员的惨状却更好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医院里的伤员突然增加,病房里总是充斥着痛苦的呻吟、叫喊甚至哭泣。
布里奥尼和其他医生护士没日没夜地护理病患,给他们清理伤口,换尿盘,换药,注射,甚至陪他们静静死去。
这一段经历对布里奥尼来说,是磨难也是考验。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如此恐怖的伤痛和死亡,一方面,她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严峻,也感慨生命的脆弱:“人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是个物质的存在,容易毁坏而不易修复。
”另一方面,她为自己的罪孽感到更深的自责。
因为她的指控罗比走上战场,他有可能遭遇了跟这些伤员一样的伤痛甚至死亡。
战争让她对自己过去的错误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让她的赎罪之路越发显得艰辛。
芮渝萍认为,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内涵,也是推动成长小说叙事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赎罪》中,布里奥尼的认知除了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以外,还有她的自我认知,表现在她对写作和自我的思考之中。
伴随着医院工作的历程的,还有她为成为作家的奋斗。
布里奥尼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写作,她秘密潜藏的另外一个自我其实是一名作家。
在写作过程中,她获得了认识自我的空间。
布里奥尼寄去编辑部的小小说遭到拒绝,来信肯定了她的写作技巧和其中精确的人物心理剖析,却指出了她的小说缺乏故事主干这一缺点。
编辑部的来信让她一次次地陷入对写作甚至是自我的思考之中,她渐渐意识到她写作上的缺陷正是她人格中的缺陷:小说中缺乏故事的主心骨,正好对应了生活中缺乏面对错误的勇气。
正是这个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让她最终鼓起勇气,直面过去,她决定找到姐姐,负荆请罪。
五成长小说往往结束于主人公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认识,但是《赎罪》却没有到此打住。
小说的结尾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暮年的布里奥尼在77岁生日那天的见闻感受。
麦克尤恩再一次运用叙事角度的转换,记叙了实际的成长过程。
原来布里奥尼的在医院的赎罪是真,姐姐和罗比的美好结局是假,他们实际上皆在战争中死去,布里奥尼没来得及道歉,更没有像她说的准备出庭指证真凶。
既然现实中的赎罪已经变得不可能,布里奥尼决定用写作来忏悔,一生都在孤寂和思考中度过。
从1940年开始,她就开始把这个经历原原本本地付诸笔端,试图用小说创作来揭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