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第一篇: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处理方法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
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热敷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慎重。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
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药物外渗是指在医疗过程中,药物意外流入静脉外组织,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疼痛、炎症、溃疡甚至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下面是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第一步:立即停止注射当发现药物外渗时,首要步骤是立即停止注射。
停止输液可以减少药物的进一步扩散,降低局部损伤的程度。
第二步:保持局部安静停止注射后,需要保持患处安静。
不要刺激局部,以免加重损伤。
第三步:评估局部损伤对外渗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评估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观察是否有局部皮肤变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第四步: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通知负责处理此事的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会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损伤的情况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第五步:拍照备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拍照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
拍照可以作为治疗及后续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六步:处理药物外渗部位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处理药物外渗部位。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1. 冷敷:对于温热或有炎症表现的部位,可以用冰袋或冷敷巾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2. 清洗:用生理盐水或清洁的温开水对外渗部位进行冲洗,以将药物冲洗出体外。
3. 创面处理:对于有明显创面的情况,应进行适当的创面处理,如消毒、换药等。
第七步: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对于药物外渗的情况,需要详细记录,并向医护人员报告。
记录中应包括外渗药物的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外渗部位和相关症状等信息。
第八步: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对于药物外渗造成的损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
如局部红肿、渗液量增多、局部温度升高、生命体征异常等,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药物外渗是医疗过程中的意外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以减轻损伤并防止后续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患儿发生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药物外渗是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可能会对患儿造成局部皮肤损伤,甚至影响整体健康。
为有效应对药物外渗事件,保障患儿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减轻患儿痛苦。
2. 保障患儿安全,防止病情加重。
3. 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的能力。
三、应急预案(一)发现药物外渗1. 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反应,一旦发现药物外渗迹象(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应立即停止给药。
2.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并通知相关科室协同处理。
(二)应急处理流程1. 评估外渗程度:根据药物种类、外渗面积、患儿年龄及反应等因素,评估外渗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2. 轻度外渗:- 停止给药,局部进行冷敷或冷湿敷,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 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必要时给予局部按摩。
- 适当调整给药方式,如改为口服或外用。
3. 中度外渗:- 除轻度外渗的处理措施外,还需进行以下处理:- 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
- 使用喜辽妥外用,每日2-3次。
- 可适当给予局部制动,防止关节活动加剧疼痛。
4. 重度外渗:- 除中度外渗的处理措施外,还需进行以下处理:- 立即通知值班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抗炎、止痛等治疗。
-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 如局部皮肤出现坏死、溃疡等情况,应遵医嘱进行外科清创或植皮等处理。
(三)后期处理1. 定期复查局部皮肤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2. 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3. 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四、应急保障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其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的能力。
2. 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准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冰袋、硫酸镁、喜辽妥等。
五、预案执行1. 本预案由儿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
2. 护理人员应熟悉本预案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输液外渗或疑似应立即停止静脉输液,48h内可以抬高外渗的肢体,促进外渗药液的吸收。
普通药物外渗早期可以使用30~42℃的热毛巾热敷以促进渗出的吸收,减缓症状,但是发泡剂外渗早期首选冰敷治疗。
若出现水疱,小水疱可以使用碘伏进行外涂无需将其刺破,若是大水疱可以用碘伏消毒后,使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渗出液抽出,再用碘伏外涂、外敷,促进水疱的吸收消退。
全面掌握各种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确保用药安全,并建立三级监控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2、外敷药物治疗①喜辽妥加芦荟外用:使用喜辽妥轻轻涂抹于肿胀的部位,范围大于外渗区域2cm,并稍加按摩3~5min ,每6h一次,再将新鲜芦荟切成薄片外敷于红肿处,其消肿的时间较50%硫酸镁湿敷更短,且消肿效果更佳。
但需注意外敷芦荟前需先取一小块于前臂做皮试,观察有无过敏。
②中药外敷:(1)药外敷治疗葡萄糖酸钙外渗后产生的硬结效果优于喜辽妥。
(2)研究表明六神丸蜂蜜膏具有清热、消炎、消肿、镇痛活血的功能,对于高渗性药物外渗的治愈率高于50%硫酸镁外敷。
(3)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可以扩张局部浅表血管。
研究表明使用复方丹参或联合山莨菪碱湿敷可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率。
(4)用如意金黄散加食醋搅拌调制成糊状外敷于外渗的部位,发现其治疗时间短于50%硫酸镁外敷,且更便于操作。
③肝素软膏外用:将肝素软膏均匀地涂抹在外渗部位,并沿血管的方向螺旋式按摩,每天3次或4次,取得满意的效果。
有出血性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者禁用。
④局部封闭疗法:采用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1mg+生理盐水1ml进行局部封闭的方法治疗多巴胺外渗的患儿,结果显示对多巴胺外渗晚期的患儿效果尤为明显。
一旦发现多巴胺局部外渗后,若静脉穿刺处有回血,予立即拔除,并按压10min,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做环形注射,直至局部形成皮丘,若无回血,直接由穿刺针中注入封闭液。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硫酸镁湿敷的方法:
硫酸镁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化合物。高度溶解于无 机溶剂,如水,也特别容易溶于甘油和酒精等有机溶剂。 pH值范围:硫酸镁溶液不是酸性,它的pH值大约是6.0。 硫酸镁易溶于水,内服不易吸收, 外用湿敷则具有消炎 退肿的作用。临床上当小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 渗时就经常用它来湿敷药液渗出处。经过多年临床总 结,现将常用且有效的几种湿敷方法告诉大家:
8
第三种:冷敷时直接用硫酸镁溶液贴敷患处。外敷 的时间每次15分钟左右,每日外敷的次数根据硬结大 小及炎性反应轻重而灵活掌握,硬结范围小者治疗效 果好。
第四种:首先于外渗局部涂薄层的凡士林,范围稍 大于热敷面积,将4-6层纱布用40℃50%硫酸镁溶 液浸湿后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外渗肿 胀处,外用一层塑料薄膜包裹并固定,用一次性 橡胶手套装入35-40℃热水,扎紧口,覆盖在塑料 薄膜上(局部温度降低时两只手套交替使用); 每次15-20min,直至红肿消退、疼痛减轻。
11
药物外渗的Leabharlann 防:护士应做到六个及时: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报 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及时沟通.
~~~完~~~
12
13
5
外渗液体为脂肪乳、血液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 时,肿胀明显,皮肤颜色红润未发生变化时,首先尽 量从套管针内回抽液体,药物,然后经予拔出留置针, 充分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减压使外渗液体流出, 减轻间室内压,并用硫酸镁外敷并抬高患肢。
立即报告护士长及医生并严格交接班。所有与外渗有关 的情况都应该被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单及病历中,并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且及时与家长沟通。
概述
静脉输液是人在患病时到医院就诊治疗期间一种有 效的常用的给药途径,但由于小儿年龄小,不能配 合;加之血管直径细、脆弱、弹性差以及心理恐惧, 害怕等特点,在输液过程中不易合作极易导致药物 发生外渗。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部位外渗出来,导致药效减弱或者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对于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致观察药物给药部位是否有渗血、药物外渗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2. 选择合适的给药部位,避免选择有动脉、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的部位;3. 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包括正确的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等;4. 合理选择药物的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大的剂量和过高的浓度;5. 避免过于频繁的注射,给药部位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恢复;6. 避免局部肌肉活动过大,可在注射后适当按压注射部位。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外渗,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1. 对于脂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热敷或者按摩的方式促进药物的吸收;2. 对于水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少药物的外渗;3. 对于药物外渗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等情况,可以采用局部止痛药或者消肿药进行处理;4.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如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
最后,预防药物外渗也是非常重要的:1.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避免自行更改给药部位或者剂量;2. 注射前对给药部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清洁,避免细菌感染;3. 定期更换给药部位,避免局部组织受损导致药物外渗;4. 对于需要长期给药的患者,定期检查给药部位是否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的特性以及给药的技术等因素。
只有合理选择给药部位、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才能确保药物的有效给药和疗效的实现。
希望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重视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共同努力,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过程中从血管内部逸出到组织间隙或
者细胞内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处理药物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1. 立即停止给药。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首先要立即停止给药,以阻止药物
继续外渗,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2. 保持局部清洁。
对于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或
者其他外界因素进一步加重损伤。
3.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外渗部位的情况,可以进行冷敷或热敷处理。
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外渗;热敷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4.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在处理药物外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情况,特别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救治。
6. 预防再次发生。
在处理完药物外渗之后,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找出外渗
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再次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总之,药物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正确处理药物外渗对于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至关重要。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外渗,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外渗对患
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希望本文介绍的处理流程能够对临床医护工作
有所帮助。
幼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幼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本文档旨在制定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以确保幼儿在遭遇静脉药物外渗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1 事前准备在幼儿接受静脉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操作,并做好以下事前准备工作: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确保药物注射器、针头和输液器等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消毒;了解幼儿对药物的过敏史。
一旦发现幼儿出现静脉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1.停止药物输注:立即关闭输液器或阻止药物进一步注入。
2.留置留置针头:将留置针头保持在原位,防止药物进一步外渗。
3.适当处理药物外渗:根据药物特性和外渗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例如轻揉局部、敷冷敷、使用适当的药物抗休克等。
4.监测幼儿病情:密切观察幼儿病情变化,并记录相应的监测数据,如血压、脉搏等。
5.及时通知医务人员:通知主治医师或相关护理人员,向其报告幼儿的病情和处理情况。
为了快速、有效地处理幼儿静脉药物外渗,按照以下处理流程进行操作:1.停止药物输注;2.留置留置针头;3.根据药物特性和外渗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4.监测幼儿病情并记录监测数据;5.通知医务人员,报告病情和处理情况。
为确保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建议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模拟静脉药物外渗情景,要求医务人员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检查医务人员在处理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按照演练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制定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十分重要,能有效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医务人员应牢记预案内容,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确保幼儿在药物外渗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制定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十分重要,能有效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医务人员应牢记预案内容,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确保幼儿在药物外渗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渗液体为脂肪乳、血液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 时,肿胀明显,皮肤颜色红润未发生变化时,首先尽 量从套管针内回抽液体,药物,然后经予拔出留置针, 充分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减压使外渗液体流出, 减轻间室内压,并用硫酸镁外敷并抬高患肢。
立即报告护士长及医生并严格交接班。所有与外渗有关 的情况都应该被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单及病历中,并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且及时与家长沟通。
结,现将常用且有效的几种湿敷方法告诉大家:
第一种:取制备的50%硫酸镁溶液加热至40℃左右,浸 泡纱布块,取出后稍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敷盖在患处,再 覆上一层塑料薄膜,还可再用热水袋按压以加强保温。
第二种:用湿毛巾最好是纱布折叠,把液体的硫酸镁 倒在薄的内层,将薄的那层敷在患处,外面用热水袋 或矿泉水瓶子加热。等水稍凉,可以把上层的纱布揭 开,直接在薄的内层继续加热。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在治疗 过程中因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如果成人 大于体表面积的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的 5%就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护士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巡视,加强防范。 一旦发生药液渗漏,应当立即采取措施。
外渗液体为普通液体时,如抗生素、盐水、糖水且肿 胀不明显时,首先尽量从套管针内回抽液体、药物, 然后经予拔出留置针(如果局部皮肤张力较高,也可 先用适当的拮抗药如硫酸镁外敷,待张力减轻后再拔 针, 以免造成皮肤撕破伤),并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 在第一个24小时内持续湿热敷患处,对早产儿慎用冷 敷,以免影响血液循环甚至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
第三种:冷敷时直接用硫酸镁溶液贴敷患处。外敷 的时间每次15分钟左右,每日外敷的次数根据硬结大 小及炎性反应轻重而灵活掌握,硬结范围小者治疗效 果好。
第四种:首先于外渗局部涂薄层的凡士林,范围稍 大于热敷面积,将4-6层纱布用40℃50%硫酸镁溶 液浸湿后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外渗肿胀 处,外用一层塑料薄膜包裹并固定,用一次性橡胶 手套装入35-40℃热水,扎紧口,覆盖在塑料薄膜 上(局部温度降低时两只手套交替使用);每次 15-20min,直至红肿消退、疼痛减轻。
硫酸镁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化合物。高度溶解于无 机溶剂,如水,也特别容易溶于甘油和酒精等有机溶剂。 pH值范围:硫酸镁溶液不是酸性,它的pH值大约是6.0。 硫酸镁易溶于水,内服不易吸收, 外用湿敷则具有消炎 退肿的作用。临床上当小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
渗时就经常用它来湿敷药液渗出处。经过多年临床总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 方法
概述
静脉输液是人在患病时到医院就诊治疗期间一种有 效的常用的给药途径,但由于小儿年龄小,不能配 合;加之血管直径细、脆弱、弹性差以及心理恐惧, 害怕等特点,在输液过程中不易合作极易导致药物 发生外渗。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1英寸=2.54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 痛。
护士应做到六个及时: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报 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及时沟通.
~~~完~~~
谢谢!
2012年12月7日
Hale Waihona Puke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
15
但50%硫酸镁不能用于甘露醇外渗,容易引起皮 下水疱。在使用甘露醇过程中一旦外渗,应立即 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外渗时选择热 湿敷,可用75%乙醇湿敷患处,也可将洗净的马 铃薯切成3mm-5mm薄片外敷于液体外渗处,外 敷面积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6h更换一次;用 654-2热敷也无任何不良反应。
~~~请 各 位 牢 记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 停止注射。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
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 按压3min左右。再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 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一 天一次,连续三天。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 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 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 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 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 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