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的用法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于作为连词的用法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古文中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古文中于作为固定搭配的用法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见……于】

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于在文言文的解释

于在文言文的解释 “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下面将详细解释“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作为介词 1.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等。例如:“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2.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等。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3.表示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向”等。例如:“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韩愈《师说》) 4.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等。例如:“皆以美于 徐公。”(邹忌《战国策·齐策一》) 5.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例如:“爱臣太亲,必危吾身; 重臣太贵,必易吾国。”(《韩非子·难言》) 二、作为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与”等。例如:“于人曰浩 然,沛乎塞苍冥。”(韩愈《赠同游者》)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然后”等。例如:“昼则舟 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李元阳《滇池涸竭行》) 3.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只要”等。例如:“出于其 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韩愈《进学解》)

4.表示比较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比起”等。例如:“昔者先 王知兵者之未利,晚用兵家之权谋。”(《孙子兵法·九地篇》)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要是”等。例如:“于止 犹可也,于行尤可也。”(《论语·卫灵公》) 三、作为助词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等。例 如:“美哉乎!吾闻之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祈使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等。例 如:“得志与民由之,不以道得志则喜;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孟子·公孙丑下》) 四、作为动词 1.译为“到”、“在”。例如:“乃歌夫‘长铗归来兮’者也。”(柳宗元 《捕蛇者说》) 2.译为“死”。例如:“穆公薨于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译为“说”。例如:“不曰‘如在’乎哉?”(曾巩《为人后解》) 以上就是“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解释。需要注意的是,“于”字的用法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语境和表达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于”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文中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的用法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于作为连词的用法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古文中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古文中于作为固定搭配的用法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见……于】 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古文“于”的用法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_也在文言文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_也在文言文的用法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于字作补语的用法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古文中于字作复音虚词的用法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古文中于字作不译的用法 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古文中于字作状语的用法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 例如:(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 例如:(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古文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于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古文于作为连词的用法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古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一、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多功能的介词,用法非常广泛。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的语义,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表示时间:在文言文中,“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于是乎传天子之假位矣。”(《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句话中,“于”表示 发生动作“传天子之假位”的具体时间。 2. 表示地点:有时候,“于”也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夫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览阅遐观,而游无穷也。”(《齐桓公》)这里,“于”表示了动作“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的地点。 3. 表示目的: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外,文言文中的“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 作或事件发生的目的或属意。例如:“民闻水之害也,望风自靡。”(《国语·晋语四》)这个例子中,“于”表示民众望风而逃离水患的目的。 4. 表示原因:有时候,“于”也被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原因。例如:“尝使人语官善于马,对曰:‘吾所以善者,何事哉?’对曰:‘临精戮者善之’。”(《史记·代世通书》)这里,“于”表示主体对官方讲解自己善于马术的原因。 5. 表示方式:文言文中,“于”有时候也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方式、手段等。例如:“舜燔五谷九畎,明堂鸣乐,童子负纁剑舞翟,百工聚观。”(《史记·夏本纪》)这个例子中,“于”表示了祭祀活动中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 二、文言文中“于”的特殊用法 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几种特殊的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1. “於”与“於衡”

在一些古文字形式中,我们会见到“於”的变体形式“於衡”。例如:“天纵爽明 而昏暗洞迅雷电而鸣忽大与盈又四之渊鱼焉可坠霜中糇?”(《孟子·梁惠王下》) 这个例子中,“於”表示程度的加深,与“大与盈”的词语形成了对仗。 2. “于乎”和“於底” 在句尾的位置,“于乎”和“於底”也是常见的用法。例如:“越人有耳目而不能 察也,有鼻口而不能嗅也。”(《列子·涉江》)这里的“也”之前的“于乎”表示口语 化的感叹,在强调谬误之处。 3. “以归于” 此外,“以归于”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常用来表示行动或感情被 指向特定的目标。“以归于”可以是直接使用,例如:“曰:‘归舍亲属’。”(《尚书·禹贡》)这里,“以归于”表示了对亲属的关注与归依。同时,“以归于”还可以 通过省略其中一部分内容而简洁地表达,例如:“戊辛丈人少甯未脩。”(《庄子·天运》) 三、总结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非常灵活多样。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语义;在构篇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掌握好“于”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和运用文言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和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其中的含义,并根据上下文来体会“于”的用法与意义。 通过对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进行了解和分析,相信读者能更加 准确地理解并运用这个多功能的介词。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积累经验,在不同的语境中熟练掌握“于”的使用方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字是一个相当常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本文将对"于"字在文言文中的不同用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表示介词:“在”、“以” 在古代汉语中,"于"字可以表示介词“在”、“以”的意思。例如:《左传·昭公二 十五年》:“其神人始,故佗虔于尔后。”意思是“因为崇拜你的神人始祖敬奉了你”。这里,“佗虔于尔后”就表示“虔诚地敬奉”。 二、表示趋向性动作:“往”、“到” 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表示趋向性动作,“往”、“到”的意思。例如:《楚辞·招魂》:“岂无他人士,与此礼焉舍?”意思是“难道没有别的贤士来到这里吗?”这里,“与此礼焉舍”就表示“前来”。 三、表示动作状态 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表示动作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夫 尽信而好学者,《未可忘也》,如说一赞《未之家也》,如载一载。”意思是“对于那些真心相信并且热爱学问的人,《未可忘也》这样说为他们赞许,《未之家也》这样作配合”。这里,“如说一赞”、“如载一载”中的“于”表示动作状态。 四、表示被动 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用于被动结构。例如:《左传·宣公二十年》:“曷亡而适我侧?何干之有?”意思是“你何以失去了归向我侧边(我的)地位呢? 有什么乱纷不明进退的道理呢?”这里,“曷亡而适我侧”就是“失去了归向我侧边” 的被动结构。 五、表示谓语

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用作谓语。例如:《战国策·韩策一》:“驱大虎,行千里,天下无难。”意思是“赶尽杀绝兴风作雨像驱使大老虎那样,在天下行走千里,没有什么是难到布伦特和甚至美林王牌无法胜任的。”这里,“驱大虎”用"于"字作谓语。 六、其他用法 除以上常见的几种用法之外,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用法 和搭配。例如:“无与比”、“重于泰山”等等。 综上所述,"于"字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它可以作为介词表示“在”、“以”,也可以表示趋向性动作,“往”、“到”。此外,它还可以表示动作状态、被动结构和谓语。因此,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不同的用法进行正确把握和运用。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什么是“于”字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作为一个介词,“于”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手段等等,并且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等。 二、表示时间 1. 用于表示一个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 例如:“于昨日晚上九点钟,我与他谈了两个小时。”这句话中,“于昨日晚上九点钟”表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2. 用于表示一个行动发生的时刻 例如:“我早已经决定,不会向敌人屈服之时,就是去年的那场战役。”这句话中,“之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时候”,表示在某个行动发生的时刻。 三、表示地点 1. 用于表示位置 例如:“他们在山巅结庐,置身云端之上。”这句话中,“之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上”,表示位置在云端之上。 2. 用于表示方位 例如:“风从东而至,吹散了沙漠之间的尘埃。”这句话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内”,表示位置在沙漠区域内部。 四、表示目的

1. 用于表示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行动 例如:“我看到大家都非常辛苦,于是我决定为他们安排一个放松的活动。”这 句话中,“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表示出发点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2. 用于表示要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 例如:“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国家解救危难。”这句话中,“只为”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为了”,表达了完成国家解救任务的目标。 五、表示手段 1. 用于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实现 例如:“我尽管才疏学浅,但却寄希望于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这句话中,“寄希望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希望通过”,表示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2. 用于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或方式 例如:“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在与困境赛跑时保持乐观态度。”这句话中,“应 该运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应该使用”,强调使用智慧作为一种工具来战胜困境。 六、其他 除了上述常见的用法外,“于”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例如:“我于 清晨起床,阳光正好照在床边。”这句话中,“于清晨”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刻和情境,强调早晨的阳光照在床边。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和含义,包括表示时间、地点、目的 和手段等等。学习和理解“于字”的用法,能够更好地读懂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对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也有着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对“于字”的探讨,能够增加大家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一、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归纳 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语,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下面将对“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常见的语气词。 1. 表示方位、处所:在某地,在某处 例如: 庖牺既集于朝廷——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故先明其相与待逆之操也,次辨其处当为任于所冀望者——出自《韩非子·六反》 2. 表示时间:在某时,到某时 例如: 大王已在南门守候矣。吾等何泥足,敢拖久耶?——出自《战国策·齐策三》喜洋洋累月盈林而生阴——出自《庄子·天道》 3. 表示动作发生的状态:正在、正要 例如: 余闻诸夫子曰:“色难。”且有过人者。故将以告宣子:“即色难,则临川之人何尝易其操邪?” ——出自《论语·宪问》 兹畏修德之旁,故敢告于兹子——出自《《孟子·尽心下》 4. 表示行为的目的:为了、以便

例如: 廉刀俎,其序断焉。廉毛矣伐之!庶几以告?——出自《国语·周语中》 泄恐怖而任举大事,取量人能者也——出自《荀子·劝学》 5. 表示主谓关系:是 例如: 不予适期君内则远,不予年时是时忽缩——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奚专用于不善蔼贤者乎!——出自《论语·宪问》 二、文言文中“于”的特殊用法归纳 除了以上基本用法外,“于”在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用法。以下将对其中 几种常见的特殊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1. 介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对象或目标范围,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在”的意思。 例如: 岂天时福于己哉?——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市井盗馘悬城门,生前知所辱妻孥。 2. 方位名词:表示位置、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往”等词。 例如: 金阙西厢叩玉扃,素弦声断如秋虫——出自《七哀诗·感皇恩》 悠悠生死别经年,而今又见当年人。 3. 结构助词:配合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成分,起着限制和修饰作用。 例如: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大全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大全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1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5)<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古汉语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2 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3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贾谊《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在文言文的意思、用法及例句 读音:yú 1、<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句——《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2、<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例句——《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3、<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例句——《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4、<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句——《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用作介词>于: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例句——《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例句——《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7、<用作连词>于:相当于“与”“和”。例句——《尚书·多方》:“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8、<用作助词>于:用于句首或句中凑足音节,无实义。例句——《论语·为政》:“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9、<用作连词>于:用于句末,相当于“乎”,表疑问。例句——《吕氏春秋·审应》:“然则先生圣于?”高诱注:“于,乎也。”10、<用作连词>于:用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用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例句——《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古代汉语被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文体,它是一种把汉语的语音、词汇、句式和文法统一起来的语言,以及就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和生活知识的表达形式。它也是中国汉语文化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文字,是一种极具文化底蕴的语种。由于文言文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文言文中,“于”为一个可数名词,主要指“所,从事于……之中”,其谓语多为被动语态;于还可以表示补语、定语和状语,后面可接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一、表示补语: 在文言文中,于常用作省略宾语的表示,如“弓折,于其未绝”,意为“弓折,其未绝”;“羽毛飘扬,于风中飞舞”,意为“羽毛飘扬,在风中飞舞”。 二、表示定语: 常用于定语中,其后接形容词或名词,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后面。例如:“古于一日,穷于千里”,意为“古时一日之中,千里之外的地方”;“拔图求,穷于四壁”,意为“拔图求,四壁之中一无所获”。 三、表示状语: 常用于状语中,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时差。例如:“七月,于草木之充盛之日”,意为“七月,草木充盛的时候”。 四、用于古诗文中:

在古诗文中,于也常常作为连词,用于叙述某一事件或某一境遇,它可以补充诗句,表达诗人的情感,更能表现出古代文人的学识、见解和抒情手法。 例如:《渔家傲七夕》中的“芦管曲折于沙里”,意为“芦管在沙里又弯又折”;《浣溪沙秋夜思》中的“秋收万馀,秋实双双于江桥”,意为“秋收万馀,秋实双双地放在江边桥上”;《六幺》中的“七星并斗,于牛宿之外”,意为“七星并列斗在牛宿之外”。 由此可见,“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丰富,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诗句的表达手法和意境,来灵活运用它来表达文字的情感和艺术效果。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 一、于字的基本含义与用法 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常见的字眼——“于”。这个字可以表示很多 不同的意思和用法,下面将就其基本含义和用法归纳如下。 1.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地点之内。例如:“于日出时分”、“于山东之东南”等。 在这种情况下,“于”起到了表示时间、地点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2.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例如:“与人争利害者,则智不足以久长也”、“何 至宽而肆诛乎?愿于四方兴险阻者。” “于”的这种使用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3. 表示交互关系。例如:“闻棣州第惧元逊以触器械事焉,乃止”,其中“焉”相 当于后面的地点,“火焉”指火处。 这种情况下,“与”通常被省略,而“于”起到了交互关系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 4. 表示了可能性。例如:“诸侯师兴则可克也,食敌则可先也,在邑则吾子之 邑也。” 在这种情况下,“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能”。 5. 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例如:“惟齐无斗心,故可以与之始终”、“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这种情况下,“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二、于字的常见固定搭配

1. 于是:表示因果关系,常出现在句首。“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所以”。 2. 人事已属:迎凶退吉。人们把坏事归咎于你身上。 例如:“政和景初言微志避难之意似欲表赋缀称恩深鬓行少啸狂瘦肆业弃之 时也而人事已属昂藏闭门一何漠尔衣服既不革禄仕亦未变家父兄尚有殷勤可贺引晋陵镇阃收帑比俸千百千文食费倍增竟无片诏请唱请辞不作非法动揖或如辕首张老哈笑。” 在这个例子中,“人事已属”表示坏事发生后与自己无关,即迎凶退吉。 3. 废为: 废为意味着剥夺官职或地位。“废为太子”、“废为弃市”。 在这种情况下,与现代汉语中的剥夺相同,“因某种原因使其失去某个身份或 地位”。 4. 有以:表示具备某种条件。例如:“帝庄动心,遂有以普世之。” 这里的“有以”表示着帝庄准备好了一些条件,可以普世。 5. 以为:视为、认为。例如:“李阳公海外寓居路阻从兹滞终岁而四方之人贡 赋期成于是人人自覆\n技艳容倜傥风流多士趾高气扬戈矛苦去而反无万乘之望欲奋袁粱具发才世俗不许敢当以谗恶结档计引用词笔行输。” 在这个例子中,“以为”表示将李阳公海外寓居看作很难,即认为他住得很辛苦。 三、于字的注意事项 1. 引申义:当表示时间时,“于”有时会引申为“左右”的意思。例如:“于四月”,指四月左右。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古文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文于的用法,欢迎阅读古文于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古文于作为连词的用法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古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于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 于在古文中作为名词的用法 (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 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 (4)姓。 如明代有于谦。("于"不同于"於"姓) 于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去、往[go]: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3)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于何(如何) (6)◎依靠。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于。」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二首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于。」 于在古文中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译: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吗"等。例: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同「乎」。 (5)◎位于句首的语气词,无义。易经·系辞下:「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唐·卢肇·汉堤诗:「于惟馀甿,饥伤喘呼。」 于在古文中作为连词的用法 (1)和、与。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译: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2)◎与、和,表示并列。 战国策·齐策一:「今赵之与秦,犹齐之于鲁也。」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况将军之于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于在古文中作为介词的用法 ((1)在。仪礼·士昏礼:「婿立于门外。」同「於」。 (2)◎在。如:「生于某年」、「舟行于海」、「生于斯,长于斯。」 (3)以、用。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以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4)对、对于。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5)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 (6)依照。书经·盘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 (7)为了。孟子·万章上:「唯兹臣庶,女其于予治。」 (8)◎给。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向。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丙子,颁即位诏于天下。」 (10)◎对。如:「于心不忍」、「于事无补」。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到、至。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闲。」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