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管护理
尿管护理医学宣教

尿管护理医学宣教尿管护理是指对患有尿管的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旨在保持尿路通畅、减少感染风险,并提供患者相关的宣教。
以下是关于尿管护理的医学宣教,详细介绍了尿管护理的重要性、尿管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尿管护理的重要性:1.保持尿路通畅:尿管通过引流尿液,帮助患者排除体内废物,维持尿液的排泄功能。
定期护理能够清洁尿道和尿管,防止结石、血块或细菌的形成,保持通畅。
2.减少感染风险:尿管是搭建起细菌进入尿路感染的通道,尤其容易导致尿路感染。
通过规范的尿管护理,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降低患者发生病情恶化的风险。
尿管护理的方法:1.环境准备:确保护理环境整洁、干燥,配备好清洁消毒的器械和洗手液等。
护士需要洗手并戴上手套,准备好所需的清洁物品。
2.护理器材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草酸纳溶液或生理盐水、无菌手套、洗净干净的盆子、盖子、棉签、棉球、无菌尿袋、固定材料等。
3.手术护理:在插入尿管之前,需要对尿道进行消毒。
术后24小时内,使用生理盐水清洁,每天使用草酸纳溶液清洁一次。
根据需要更换尿袋。
4.日常护理:每日至少清洁尿袋一次,避免盲目更换。
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等变化。
更换尿袋和尿管固定器时,反复清洁双手。
注意事项: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尿液引流过程中,尿液可能溅出,容易污染尿肤接触部位,造成尿布湿润,增加皮肤受损的几率。
应重视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2.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尿液的颜色和量可以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
过浓或过浅的尿液颜色可能是肾功能异常的表现,尿液量突然减少或增多也需要及时关注。
3.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固定器:尿袋和尿管固定器需要定期更换,以保持其内部清洁,并防止细菌滋生。
每3-7天更换一次,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4.注意尿液样本的采集:在进行尿液采样时,需要注意在更换尿袋之前严格消毒尿管口,避免患者因此感染。
5.定期检查尿液流量:尿液流量的改变可能是尿管堵塞或其他问题的表现。
定期检查尿液流量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留置导尿管护理措施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包括:
1. 妥善固定尿袋:对于能活动的患者,可以将尿袋用别针别在裤腿上;对
于卧床患者,可将尿袋用别针别在床旁的床单上。
但是两种方式均需要保持尿袋低于膀胱位置,以免尿液逆流引起尿道感染。
2. 保持尿管通畅:嘱患者翻身或下床活动时,注意及时调节尿管、尿袋位置,避免牵拉尿管,避免尿管发生扭曲折叠或者滑脱。
3. 定时开放尿管:遵医嘱每夹闭尿管2-4小时后,开放1次尿管,将尿液
引出。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夹闭时间。
4. 及时更换尿袋、尿管:一般每周更换1次尿袋,每月更换1次尿管,具
体更换频率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医护人员需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以及混浊情况。
5. 清洁会阴:每天使用温水按照从前向后的方向,清洁会阴部两次并擦干。
同时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嘱患者勤换内衣裤。
如果出现腹泻,注意及时清洗会阴部,并用碘伏进行消毒。
6. 消毒尿道口:准备碘伏棉球,每天用碘伏棉球从内向外擦洗、消毒尿道
口两次。
7. 患者教育:嘱患者多喝水,上午可以适当多喝,下午及晚上少喝,以免
增加夜尿量影响睡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导尿管的护理范文

导尿管的护理范文导尿管的护理是指对患者使用导尿管进行持续尿液引流的过程中,对导尿管进行的护理措施。
导尿管是一种用来引流尿液的管道,通常被使用在无法或难以自行排尿的患者身上,如手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
正确的导尿管护理可以减少尿液感染、尿液储留导致的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导尿管的护理内容:1.导尿管插入前的准备:穿无菌手套、准备无菌护理包,熟悉导尿管的特点及操作流程。
2.插入导尿管:使用无菌操作技术插入导尿管,确保导尿管插入膀胱的位置正确,同时按照医嘱调整导尿管的位置。
3.导尿管固定:将导尿管与皮肤固定剂结合,固定导尿管,防止导尿管脱出或移位。
4.尿袋护理:尿袋连接导尿管,收集尿液。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压迫或折叠。
要定期清洗更换尿袋,避免尿袋被污染。
5.导尿管口护理:每天至少两次对导尿管口进行清洁护理。
使用无菌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或医生建议的其他清洁剂,轻轻擦拭导尿管口,保持清洁。
6.导尿管引流口周围皮肤护理:每天至少两次对导尿管口周围皮肤进行清洁。
使用无菌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或医生建议的其他清洁剂,轻轻擦拭导尿管引流口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7.每天至少两次更换导尿管贴固装置:每次更换导尿管贴固装置时,应先清洁并消毒手部,将新的导尿管贴固装置与导尿管连接并固定好,确保导尿管固定稳定。
8.导尿管护理记录:每次护理完导尿管后,要及时将护理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表上,包括导尿管的固定情况、尿液的性状变化、是否有异常等情况。
导尿管护理的注意事项:1.导尿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免发生尿路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2.确保导尿管畅通,避免导尿管被压迫或折叠,以免尿液引流不畅或反流。
3.导尿管袋必须保持低于患者的膀胱位置,以防尿液回流进入膀胱。
4.避免导尿管与床单、衣物搭接,以防污染尿液并感染患者。
5.导尿管口和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避免导尿管感染。
6.导尿管固定要稳定可靠,避免导尿管脱出或位移。
居家留置尿管患者护理健康宣教知识

居家留置尿管患者护理健康宣教知识居家留置尿管是指将导尿管放置在患者体内,以便他们能够排尿。
对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护理健康宣教十分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居家留置尿管患者护理健康宣教知识。
一、尿管护理1.每天保持尿管通畅,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用温水清洗尿管及其周围,确保清洁卫生。
2.保持尿袋垂直悬挂,不要让尿液倒流回尿管,注意尿袋的位置,防止意外牵拉导致尿管脱落。
3.定期观察尿的颜色和性状,如出现尿液变浑浊、有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避免尿袋过度充满。
二、保持个人卫生1.居家留置尿管患者需定期洗澡,保持身体清洁。
注意避免水溅入伤口或尿管处,预防感染。
2.定期更换床单和衣物,保持干燥卫生。
3.保持手部卫生,洗手后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液洗手,避免手部细菌污染尿管。
三、饮食健康宣教1.多喝水,保持水分摄入量充足,以促进尿液排出,预防尿路结石形成。
2.避免饮用刺激性的饮料,如咖啡、茶和碳酸饮料,以防止尿液刺激尿管。
四、避免潜在的感染1.尿管脱落后应该立即就医,以免引起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2.避免将尿管暴露在尘土等环境中,保持干净卫生。
五、定期复查和随访1.定期复查尿路感染和结石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2.如有尿液异常、腰腹疼痛、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六、心理疏导和康复1.患者和家属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擅自拔除留置尿管。
2.需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支持,加强对患者的关怀和关注,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
居家留置尿管患者护理健康宣教是重要的工作,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细节,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导尿管护理操作范文

导尿管护理操作范文导尿管是一种插入尿道,进入膀胱用来排尿的管状装置。
导尿管护理是指对患者进行导尿管的插入、使用和维护的护理操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导尿管护理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确保有洗手台、清洁消毒液、导尿包、适当大小的导尿管、导尿膏、导尿袋等必备设备。
-确定患者的身份和操作的需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保护患者的隐私,帮助患者寻找一个舒适的姿势。
2.洗手和佩戴无菌手套-彻底洗手,并穿戴无菌手套。
3.准备导尿管-打开导尿包的包装,取出导尿管,并用生理盐水清洗导尿管的外部。
-检查导尿管是否完整,无弯曲和破损。
4.准备患者-帮助患者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如仰卧位。
-使用清洁消毒液清洗患者的外部生殖器,从前方向后方轻柔擦拭,有需要时可将患者的双腿离开。
-在尿道口放置干净的护理垫。
5.导尿管插入-戴上适当大小的导尿眼罩和导尿手套。
-在导尿膏上挤一小段导尿膏,并将其涂抹在导尿管的头部,以增加导尿管的顺利插入。
-要求患者深呼吸,并在呼气时将导尿管缓慢插入尿道,直到尿液开始流出为止。
-继续将导尿管推进到膀胱内。
当遇到阻力时,可以试着让患者咳嗽,以帮助导尿管顺利通过。
6.固定导尿管-将导尿管固定在患者的大腿上,以防止其滑出或扭曲。
可以使用导尿带或透明胶带固定导尿管。
-确保导尿管不会被过度拉扯,但也不会被过度固定,以免限制尿液的流动。
7.连接导尿袋-打开导尿袋的包装,并检查导尿袋是否完整。
-将导尿管的末端与导尿袋连接,确保连接口紧密且没有漏气的现象。
8.记录和监测-记录导尿管的插入过程、导尿固定方式和导尿袋的连接时间,以便日后参考。
-定期检查导尿袋的尿液量和质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导尿管护理操作的目的是确保导尿管的通畅,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导尿管护理操作时,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感染的传播。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导尿管阻塞、尿液的颜色和质地的变化等。
导尿管的护理

导尿管的护理
(一)护理
1、严格无菌技术下插导尿管。
2、妥善固定导尿管,导尿管与尿袋之间的引流管要有足够长度,防止活动时牵拉造成尿道损伤。
尿袋始终要位于膀胱之下,防止尿液反流。
3、保持导尿管通畅,若遇有堵塞,需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抽吸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4、导尿管部分脱出,不能随意送回,必须拔出,重新更换。
5、保持尿道口清洁,防止逆行感染。
每天常规进行尿道口护理2次,如分泌物较多,可增加护理次数。
6、对意识障碍者,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强行拔管造成尿道损伤。
(二)测残余尿
由于输尿管及膀胱与子宫的解剖关系,做全子宫切除时,在分离粘连时有可能损伤输尿管,为此,术后尿管观察极为重要。
留置尿管者,每小时观察尿量至正常后2小时,每小时尿量至少50ml以上。
注意观察引流尿液的颜色、量。
每日更换引流袋,操作时严格无菌技术原则,以防尿道逆行感染。
如尿管留置时间较长,需进行膀胱功能的锻炼,也称为膀胱体操。
在拔管前3天开始夹闭尿管,白天2・3小时开放一次,夜间完全开放,以锻炼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张力,尽早恢复自主功能。
(三)健康教育
1、插管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2、嘱病人多饮水,达到自然冲洗的目的。
3、告知病人导尿管需由医务人员拔管,病人出现不适时也不可自行拔管。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
预防:
①实施导尿术时严格无菌操作。
②鼓励患者多饮水,自然冲洗尿路。
尿管护理措施

尿管护理措施
尿管护理措施是为了确保患者的尿管畅通、有效收集尿液,并减少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常见的尿管护理措施:
1. 定期清洁:每天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或清洗剂清洁尿管周围皮肤,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
2. 注意尿管的固定:确保尿管固定带或固定器(如留置引流固定器)适当固定,避免尿管在体内滑动或被拉出。
3. 维持尿袋功能:检查尿袋是否牢固连接,排空尿袋,排除尿管内气体,避免尿液逆流。
4. 保持尿袋清洁:尽量避免尿袋接触地面,不允许尿液回流入尿袋。
5. 注重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在操作尿管时需注意手部卫生,戴上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6. 监测尿液和尿管状况:定期观察尿液的颜色、浑浊度和气味,检查尿管是否存在扭曲、压迫等问题。
7. 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尽量避免尿管的牵拉和压迫,保持患者的舒适。
8. 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遵循医嘱及制定的更换周期,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的尿管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和护理频率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情况而定。
尿管护理流程

尿管护理流程1. 引言尿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排除尿液,适用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
尿管护理是为了确保尿管的正常功能和避免感染,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操作规程。
本文档将介绍尿管护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 尿管护理前的准备在进行尿管护理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 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彻底清洁双手。
- 准备好相关工具和材料:包括手套、消毒溶液、无菌纱布、尿袋、垃圾袋等。
- 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尿管护理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3. 尿管护理操作步骤尿管护理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戴手套: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2. 清洁尿管连接处:使用消毒溶液擦拭尿管和连接处,保持清洁。
3. 更换尿袋:当尿袋底部开始有尿液时,将尿袋更换为新的无菌尿袋。
更换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让尿液污染其他地方。
4. 冲洗尿管:使用注射器或漏斗将温水缓慢注入尿管,保持的注水量要与排尿量一致。
注意不要给尿液留下残留物。
5. 尿管固定带的处理:检查尿管固定带是否松动,并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
6. 污染物的处理:将用过的材料,如手套、纱布等,放入垃圾袋中并封好,以防止扩散感染。
7. 为患者提供舒适:尽量给予患者安全和舒适的环境,提醒患者保持体位和注意清洁。
4. 尿管护理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完尿管护理后,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观察尿液: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和气味等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 观察尿管位置:确保尿管始终保持在正确的位置。
- 维护尿管通畅:定期冲洗尿管,避免结石和血块形成。
根据医嘱,可使用生理盐水或特殊洗液进行冲洗。
- 饮水:适量饮水,保持尿液稀释,减少尿液浓度带来的不适。
- 定期更换尿袋:根据医嘱,及时更换尿袋,避免尿液反流等问题。
5. 总结尿管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护理过程,它涉及到患者的舒适度和感染防控。
在进行尿管护理时,我们需要保证操作的规范性、无菌性和安全性。
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尿液情况,并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管的护理尿管置入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是诊断、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必要护理措施。
虽然大部分护士都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但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的原因,仍存在置管困难、置管异常的现象。
近年来,常规的尿管置入方法已显不足,因此对尿管置入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与操作方法多样化。
下面从导尿管的选择、导尿的方法、气囊导尿管的使用、尿路感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护理和拔管困难时的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尿管的选择在临床上,硅胶和乳胶材料的导尿管正逐渐被橡胶导尿管代替。
临床上现在常用气囊导尿管,它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漏尿现象和不易脱落等优点。
常用的气囊导尿管有三腔气囊导尿管和双腔气囊导尿管。
两者相比较,前者比后者多了接冲洗装置的一腔,可以形成密闭式膀胱冲洗引流系统,减少污染的机会。
导尿管口径的大小选择应根据尿液的外观、导尿的目的、性别等综合考虑。
如尿液澄清,可选择口径较小的尿管;尿液浑浊或有沉淀及凝块时,应选择口径较大的尿管;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常规选用F18~20的尿管。
2 导尿方法的选择2.1 清醒病人应该向其解释导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积极,主动的配合。
操作人员应该处于病人右侧,病人取仰卧位,在严格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将选好的尿管男性插入20~22cm,女性插入4~6cm。
气囊导尿管因为其头部到气囊的距离为5~6cm,要将气囊完全送入膀胱,还应该见尿再插6厘米以上才能避免损伤尿道。
在往气囊内注水的时候还应该试气囊内压力,如果压力太大,必须确定是否在膀胱内,应该再进一段再注水。
2.2 男性病人由于生理特点尿道长,有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导尿时困难更大,病人的痛苦更明显,如果尿管刺激引起尿道痉挛完全可能造成插管困难甚至失败。
可以使用利宁(利多卡因凝胶)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肌肉,减轻疼痛及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少阻力,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避免损伤黏膜而导致出血,减轻病人痛苦,利于插管成功。
2.3前列腺肥大的病人导尿常不能顺利的插入,病人取侧卧位,垫高臀部呈30度角即可插入。
个别用此办法不能插入的,也可将导尿管顶端自侧孔钻入5mm,取直径1.5mm、比导尿管长约50mm的针丝,距前端15mm处弯成约145°角,将导丝绷紧状固定于导管中,可克服金属导尿管太硬易损伤尿道以及橡皮导管太软不易插入的特点。
2.4 女病人由于生理的原因,更不容易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因此要求做好前期的准备,会阴的冲洗和两次消毒。
高龄女病人由于肌肉结缔组织萎缩,萎缩的阴道牵拉尿道口使之陷于阴道壁之中,同时又因阴道黏膜缺乏雌激素作用而显的苍白,光滑,阴道口也变小,更使这些病人的尿道口暴露困难,对于这些病人应该在消毒好会阴之后戴好无菌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拢,伸于阴道2cm,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将阴道前壁拉紧外翻,并可以调整手指的位置,可以见到阴道前壁的所有黏膜,即可以找到尿道口,然后便可以插管。
3拔除尿管的方法拔除尿管也是留置导尿管护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气囊尿管以固定牢靠、方便、置于会阴部清洁之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结构、质量、患者自身原因及护士操作技巧等因素,致使部分病人在留置气囊尿管拔管时发生困难,增加了病人痛苦。
拔管时遇患者精神紧张,气囊回缩不良及尿垢形成等因素致拔管困难者,不得硬行拔出。
应先安慰病人,使其情绪稳定。
护士本身保持冷静,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不要强行拔管从而损伤尿道。
患者精神紧张导致尿道痉挛应该先让病人平静5~10min,或请示医生使用解痉剂。
气囊回缩不良的可以在排空小便后使用石蜡油或者是利宁从尿管开口处往膀胱内注入,润滑尿道后用拇指与食指将外露尿管拧搓数遍,然后将注射器乳头插于气囊外口部,注入5ml 气体后再慢慢抽吸或者剪断尿管让气囊内液体或空气自行排出。
拔管后应该早让病人自行解小便,避免尿储留4 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预防4.1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树立插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不能用留置尿管解决尿失禁和记录出入量问题。
对于尿失禁者,应了解其原因,重视心理护理,耐心训练患者排尿。
女性尿失禁患者可用尿不湿,男性患者采用男性尿袋或加长塑料袋接尿。
对长期昏迷的男性患者采用100 cm×7 cm加长塑料袋接尿比男性尿袋更好。
对泌尿系统疾病留置导尿的患者,嘱其进行提肛肌训练,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对于截瘫病人留置尿管应定时夹闭尿管[2],根据病人膀胱充盈度等决定放尿时间。
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可明显减少尿路感染。
4.2 保持尿道口清洁、相对无菌导尿前先用1:5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部,再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两遍,然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
留置导管后每天用0.05% 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会阴部、尿管2次。
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相对无菌。
4.3 腔内感染途径的预防4.3.1采用密闭引流系统尽量避免分离导尿与集尿袋接头,集尿袋每3天换一次较合理。
需做尿检查时,以无菌操作从尿袋抽取。
4.3.2避免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的患者,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多饮水,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每天饮水达3 000 ml以上。
一般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更不主张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引发感染。
如有血凝块,粘膜碎片阻塞尿管时应更换导尿管必须膀胱冲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最好用三腔导尿管,用输液装置在消毒的尿管尾端进行穿刺快速滴入,避免连接处打开。
有人研究应用单向冲洗式导尿管与单猪尾多孔导尿管,方便了留取尿标本及膀胱冲洗,解决了长期留置导尿引起的尿管堵塞4.3.3严格无菌技术,遵守操作规程进行尿管护理前,应洗净双手,避免交叉感染;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表皮细菌的带入,造成尿道口内的感染4.3.4保持尿液引流通畅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尿量,注意避免尿管、引流管弯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位置,发生尿道口污染后应进行早期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5留置尿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1 插管时机张穗等[12]认为全麻病人选择最佳置管时机,以减少导尿刺激所致的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血液动力学改变。
研究表明导尿应在麻醉诱导后10 min进行,这对于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是很有利的,可避免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5.2 判断尿管位置置管位置错误在临床并不少见,插入气囊导尿管时,尿管的最低位是气囊的远侧端,经测量此端至尿管尖端长5 cm,若照传统导尿法的长度插入气囊导尿管,则气囊正好位于膜部尿道内,气囊充盈时必然造成尿道过度扩张,压迫和撕裂等并发症。
因此,在使用气囊导尿管时,置入尿管的长度应为尿道长度加气囊远端至尿管尖端的长度(5 cm),女性病人用气囊导尿管导尿插入的长度约10 cm,男性病人长度为25 cm。
因气囊导尿管无刻度标记,故在使用时,往往待气囊充盈后,顺尿道向外牵拉尿管有阻力时,即为该尿管插入的最佳长度。
此时若膀胱内有尿,即可以自行流出,若无尿流出,则可在耻骨联合上方加压,或经尿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后回抽,以证实尿管置入的正确性。
5.3 尿管的固定气囊导尿管与传统橡皮尿管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不用在尿道外口的周围固定,只需将尿管与另一个密封尿袋的塑料管相接,然后将尿袋挂于床旁,注意床旁引流管勿固定太短、太紧,不利于病人的活动,或稍有翻动即牵拉尿管。
自制约1 2 cm的铁钩挂于床旁,尿袋挂到铁钩上,比较方便、适用。
保持一定长度,避免牵拉过紧,导致气囊变形进入尿道损伤尿道粘膜[1]。
对于尿道损伤、尿道狭窄病人妥善固定尿管更显重要。
可用布胶布将气囊尿管的尾端固定于大腿内侧,减少尿道张力,防止管道脱落[5]。
5.4 尿管留置时间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
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呈正比关系。
原因是导尿管插入尿道并长期留置尿道膀胱内,刺激尿道及膀胱粘膜,破坏了正常的生理环境,削弱了尿道及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
刘优珍[3]调查233例尿路感染病例显示:留置导尿管占院内尿路感染的66.52%。
插管当天发生尿路感染率3.43%,留置尿管1 d、2 d,大于或等于14 d,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9%及91%。
张美珍[4]调查61例留置导尿患者显示:尿管留置1 d、2 d、14 d,泌尿系统感染率分别为1%、5%及100%,与美国CDC的研究报告一致。
因此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除正常饮食外,24 h饮水量应大于3 000 ml,达到自身冲洗的目的,以改善留置导尿所致的菌尿状态。
5.5 尿管拔管时间的选择为预防拔管后病人出现尿潴留,要合理选择留置导尿病人的拔管时机。
通常认为在膀胱充盈时拔管较好,利于患者自行排尿的尽早恢复,可减少尿管的复插率,对预防院内泌尿系感染有积极的意义。
拔管前经导尿管直接将开塞露注入膀胱,刺激膀胱壁收缩,促进排尿,可预防拔管后尿潴留。
6.尿管护理6.1 一般尿管护理常规6.1.1. 妥善固定,防止脱出。
尿管接无菌引流袋后,应用别针固定在床旁。
6.2. 保持引流通畅。
6.2.1 引流管不宜过长或过短,以1米为宜,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
6.2.2 接管与引流管管腔均不宜过小。
6.2.3 血块、尿盐、脓团或坏死组织堵塞尿管时,可用生理盐水30-50毫升进行冲洗,必要时可保持持续冲洗。
6.3. 防止逆行感染。
6.3.1 引流管位置不可高于膀胱水平。
6.3.2 尿管每两周更换一次(尿道手术除外)。
蕈形尿管每月更换一次。
6.3.3 每三日更换尿袋。
6.3.4 保持会阴部清洁。
可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会阴部及距尿道口5cm的尿管,去除分泌物,每日两次。
6.4 膀胱有感染时,可用抗生素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冲洗,每日2次。
6.5 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护理常规6.5.1. 每日更换伤口敷料,清洗尿管周围分泌物。
6.5.2. 术后12天,腹壁瘘管形成,方可拔除膀胱造瘘管。
6.5.3. 拔管前,先作夹管实验,证实尿道通畅后,才除。
6.5.4. 病情需要或造瘘管阻塞后可冲洗,冲洗液用无菌生理盐水,压力不能过猛,并应观察病人反应。
6.6 肾盂造瘘管护理常规6.6.1. 严格无菌操作,并接无菌引流袋,每天更换。
6.6.2. 一般不作常规冲洗。
必须冲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冲洗量不超过10 ml,病人有腰胀不适,立即停止冲洗。
6.6.3. 手术后12天,试行夹管3天,无漏尿,无腰胀,不发烧,证实肾盂至膀胱引流通畅时,才能拔管。
参考文献[1] 吴索娟.气囊导尿插管方法的改进与护理.天津护理,2004,2:15.[2] 应霞艳,俞立农.气囊导尿管留置方法的改进与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3,1:24.[3] 刘优珍.剖宫产术孕妇留置导尿管长度的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593.[4] 张美珍.双腔气囊导尿管两种充盈气囊方法病人不适感比较.护理研究,2004,11:59.[5] 张玉芬,冯蕾.气囊导尿管脱出原因与预防.中国乡村医药,200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