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冶金简史

中国冶金简史

中国冶金简史中国冶金概况埃及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利用自然铜,公元前4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爱琴海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印度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而中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

在早期的文明国度和地区中,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说来是较晚的。

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使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典型范例。

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铸造既作为成形工艺而存在,又成为冶炼工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地步。

因此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冶铸并称,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常用词汇“模范”、“范围”、“陶冶”、“就范”等,都是由冶铸技术衍生而来的。

这种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冶金传统,是古代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夏王朝时期中国冶金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采石和烧陶发展起来的。

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在炉内还原条件下冶炼矿石的技术。

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相继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标志着中国冶金业的诞生。

《左传》等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铸九鼎的记载和这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说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青铜冶铸业有了初步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的兴盛历年出土的商周青铜工具有锄、铲、 、锛、斧、凿、钻、刀、削、锯等,青铜武器有戈、矛、钺、戟、剑、镞等,礼乐器有鼎、簋、盘、盂、钟等。

欧洲的发展简史

欧洲的发展简史

欧洲的发展简史
欧洲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希腊罗马文明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世纪,欧洲经历了黑暗时期,但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下,欧洲重新焕发了活力。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殖民帝国开始崛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了殖民地,并将欧洲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带到海外。

19世纪是欧洲的工业化时期,英国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跟进。

工业化的推动下,欧洲的经济和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

20世纪,欧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

战后,欧洲开始了重建和融合的进程,欧洲联盟的成立对于欧洲一体化和经济共同体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欧洲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欧洲联盟作为欧洲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代表,在推动欧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欧洲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但欧洲人民一直在努力追求和平、繁荣和发展。

- 1 -。

中外简史

中外简史

中国古代史: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繁荣(远古—1840)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Array政治: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从分裂走向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内外朝制度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农耕文明)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手工业:春秋战国开始,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商业:商朝,商人;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统一度量衡;西汉丝绸之路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走向正统地位;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汉字、文学、书法、绘画、歌舞)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220——1368)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发展、民族大融合1、魏晋南北朝:三省制、九品中正制;(民族大融合时期)2、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3、宋朝:二府三司、文官、通判、转运使;4、元朝:行省制、宣政院(宣慰司)、澎湖巡检司;5、民族大融合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与繁荣(江东曲辕犁);宋朝,经济中心南移。

手工业享誉世界;宋代商业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大……;思想科文:儒学的成熟与转型(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科技发展:《齐民要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突破及外传、《农书》、简仪、《授时历》文学艺术:《搜神记》;唐诗、宋词、元曲;书法自觉阶段;顾恺之、士大夫文人画“以形写神”绘画理论;宫廷画派、画学、风俗画;文人画(写意)突出。

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8世纪)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考历史复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第33讲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

高考历史复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第33讲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

第33讲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背景(1)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资本:殖民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过程(1)起讫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2)核心内容①生产手段从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

②生产组织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3)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重要发明(1)纺织: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2)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交通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②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4.影响(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①对内: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②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人类简史》: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程

《人类简史》: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程

人类简史: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程1. 引言《人类简史》是以全球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以来的进化和文明发展的一本著作。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内容,探讨人类文明的起源、演变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 起源与演化2.1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这个阶段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

2.2 农业革命:约10000年前,农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农耕和定居生活的转变,人们开始种植粮食、驯养动物,并形成了最早的城市。

这个时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社会。

2.3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

机器设备的广泛运用使工业生产大规模化,城市化迅速增加。

经济、科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3. 文明与进步3.1 文明崛起:文明的兴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扩大农业生产、交流和区域化政治组织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向后世留下了无数的遗产。

3.2 科学与技术进步:科学和技术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印刷术到电力革命,从航海技术到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 社会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也经历了诸多社会转型。

从封建时代到资本主义时代再到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都在经历不断的演变。

4. 影响与启示4.1 社会平等问题:随着科技与文明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族群、性别和阶级平等对于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4.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破坏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4.3 科技与人类未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步将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5. 结论《人类简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程。

通过了解过去,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前进,并应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

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简史

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简史

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的祖先为人类作出过辉煌的贡献。

纺织生产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一缫丝、纺纱、织造等手工机器为特点的手工机械化,第二次是以动力机器为特点的大工业化。

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完成了第一次飞跃,并且领先势头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

现在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前夕,这里展示的是我国纺织史的一个缩影,继往开来,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和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两个基本阶段。

手工纺织阶段: 从远古到公元前22世纪, 人们利用纺坠纺纱,原始腰机织布,手工机器纺织阶段: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70年,在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竹笼机、大花楼机、多锭大纺车等都可代表当时世界纺织生产的最高水平。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

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

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

花机又发展出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

石器时代:
汉代。

人类简史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观察

人类简史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观察

人类简史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观察人类简史: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观察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进步,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文明、工业革命,再到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一步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将通过历史的观察,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1. 狩猎采集时代:人类的起点狩猎采集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阶段,人类通过狩猎采集自然资源来维持生存。

这个时期,人类主要居住在自然环境中,靠着对动植物的认识来满足生活需要。

然而,这个时期的人类并没有留下文字或其他持久的记录,因此我们对于狩猎采集时代的了解有限。

2. 农业文明:人类社会的重大进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人类发明了农业,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人类开始定居并形成了永久性的聚居地。

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的食物需求,也催生了城市的出现和劳动的细分。

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3. 文明的诞生:城邦国家的出现文明的兴起主要发生在古代的河流流域文明,例如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黄河流域。

在这些地区,长期的灌溉和农业生产导致了城市的出现。

城邦国家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向更加复杂的组织形式迈进。

法律体系的建立、宗教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都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进展。

4. 世界的交汇点:古代帝国的兴起从公元前6世纪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古代帝国的兴起。

古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秦汉帝国等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统一大片领土,并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帝国的兴起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形成了更加广泛的文化交融。

5. 工业革命:现代世界的开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新的能源形式(例如蒸汽动力)以及更高效的生产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创造。

高中历史必修下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下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学的基本理念有三条: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三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从实施教学活动中,我对这三条的理解是可以通过构建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能够有机地融合立德树人和价值导向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时空观念(学科本质)、史料实证(必要途径)、历史理解(能力体现)、家国情怀(价值导向)五个方面。

所以在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方向,体现历史学科本质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立意。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首先,教学内容从本课看,正文主要包括按照时序概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脉络,主要包括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影响,非正文部分呈现主要有四部分:图文史料(图片、史料阅读、历史纵横)、论点(学习聚焦)、学习问题(思考点)、课后延伸(探究与拓展)。

从本单元看,本课是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一课,工业革命后的影响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发展壮大起来并且日益成为对立阶级,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正好下接后一课,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本教材看,上接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对世界一体化进程和资本主义思想政治制度确立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地位,可以说这三单元主线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在全球统治地位的确立,本课既是近代史的一个结点,也是现代史的新的起点。

所以从教学内容分析看本课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如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思考点及插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文明发展简史
工业革命
从18世纪80年代到以后的三代人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在整个英格兰展开。

“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

”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帷幕。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各国看到了振兴的希望,纷纷变法图强,从此以后,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展开,至今方兴未艾。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地球上就开始存在着两类主要的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

当然中间还有很多过渡地带,因为不同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不同,有的很高级而更多的甚至还没有开始工业化。

工业革命是近代工业化的实际开端,是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折点。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工业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工业文明,成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终结者,它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创造出巨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会的重大转型。

经济、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所谓工业革命,其实是不同层次的统一,首先是产业和经济革命,然后是社会革命,最后是文化革命。

不能把工业革命仅仅当做是产业革命,而应当从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着眼来进行全面把握。

事实上,如果没有社会革命的支撑,工业革命不会最终完成。

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互为表里。

实际上工业社会的一切都以工业大生产为基础进行,一方面国家建立起关联度极高、分工极为严密的产业体系,产生了大批的“自由劳动者”——产业工人(包括蓝领和白领),同时工业化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教育,因此国家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和职业训练社会化。

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大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与经济管理高度整合,管理能力和国家权力大大增强。

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组织化,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产生出令人生畏的能量。

文明发展
当前的文明研究将世界分为几大文明圈,如基督教文明圈、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之类,这种研究不是不正确也不是没有价值,但这其实是对传统文明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农业文明的划分,不但不能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给出清晰地说明,而且还很容易混淆人们的思想。

而将社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过于机械,没能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

实际上对文明的划分应该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按工业化水平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划分看起来很简单,
但却是最科学的,因为工业化是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具革命性要素的变革。

可以用工业化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全世界的国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处于低端的是落后国家,处于高端的发达国家,处于最高端的国家曾经是大英帝国,而二战以后到现在则是“大美帝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