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全面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阅读《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历史教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查阅相书目、搜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阅读能力,以让学生主动获得自身发展。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文史资料和影视片段,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整理资料、阅读教材、合作研究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
4、按照师生互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3.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白板4. 标签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工业革命的知识然后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与基本矛盾。
(什么是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
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教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教案【篇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教案】作者:洪亮一、【教材分析】高考资源网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在和资产阶级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本节内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如本章的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给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因此贯穿于本课的主要线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同时学习本节教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高考资源网1、知识与技能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
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历史教训。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引用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②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目的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资料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实践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篇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1】2012211432 郭芳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一、学习需要的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3点客观原因、马恩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意义,巴黎公社的事实与经验教训2、学习者分析重点高中高一班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有较好的政治经济基础及接受能力。
2、能力上的目标:(1)在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后,让学生分析马恩的特点以及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史实的能力。
(2)把其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课标要求(1)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背景,理解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可采用归纳法。
(2)结合材料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解观点的能力,并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历史和现实现象的能力。
(3)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培养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4大历史条件,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能够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立足社会生产力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迷信,不盲从,我们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分析得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远远没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深刻领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从而得出“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这一结论;吸取其经验教训,意识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感受巴黎公社革命的首创精神和革命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岳麓版版【课标要求】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平和活动。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反映工业革命成果的图片并设问)这是哪一时期的什么图片?(让学生辨认后回答出“工业革命”)(教师继续设问)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启导)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政治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然而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
2023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教案

2023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教案2023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教案一一、设计指导思想当前形势下在历史教学中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转变,结合现代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及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来完成,考虑到本课作为思想的特殊性,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有三个主要方面:(1)运用引导教学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和音像资料,灵活处理教学。
(3)注重历史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熏陶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节课时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三部分。
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两大历史事件展开。
本课作为世界近代政治史中的一条支线,是对教材第三单元的呼应,也就是世界政治史近代部分不仅包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还应该有工人运动的发展等内容。
同时本课的内容也是为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作铺垫,完整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宣言》的内容难点:如何理解掌握《宣言》的内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三、学情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陌生和困难的。
设置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是很难透彻理解的。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教材中也不可能有过多的学习与理解,仅仅是知道这个名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把深奥的理论讲好、让学生掌握。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宣言》的主要内容。
3、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4、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对象:高中历史课程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b. 让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c. 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b.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c.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 教学难点:a.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b.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共产党宣言》全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2. 提问: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哪些矛盾和问题?二、讲解(35分钟)1. 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包括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2. 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共同创作《共产党宣言》的过程。
三、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 提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讲解(35分钟)1. 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介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应用。
第十九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中华书局版九上历史第十九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3)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
他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1)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面,两位伟大革命导师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共同研究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时间:1848年2月(2)内容:(在处理《共产党宣言》上,鉴于学思考问题通过思考问题,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
它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播放视频:建党伟业朗诵《共产党宣言》片段三、国际歌的创作和流传《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并在1944年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
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
1923年由萧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
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播放《国际歌》巩固提升课堂练习 1.1836年伦敦工人乔治参加一场为争取普选权的群众性运动,他参加的是( A )A. 宪章运动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 工业革命D. 文艺复兴运动2.既是巴黎公社的领导人,又创作了《国际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4篇)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4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4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篇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知道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熟悉《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巴黎公社政权的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顽强精神;通过学习巴黎公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革命三、教学难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问法为主;电脑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课前两分钟让同学们欣赏《国际歌》,上课后提问:刚才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作者是谁?(教师总结)欧仁#8226;鲍狄埃是巴黎公社的社员,《国际歌》是他为了纪念巴黎公社而创作的革命战歌。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其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就是本节所要讲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讲授新课]提问:打开课本,请同学们看本课标题,找出这节课的线索是什么?(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节是按照理论──诞生──实践的线索来的,这也是我们这节所要学的基本知识。
(投影知识目标)过渡:科学理论的诞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来源:一理论来源(投影板书)1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及其观点① 圣西门② 傅立叶③ 欧文2 德国的古典哲学3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三个,先看空想社会主义。
大家看这一标题的内容,看后回答问题:① 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②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及观点分别是什么?(教师总结)19世纪初,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等待他们的是饥饿、失业与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而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投影三人图片,结合三人观点给学生介绍;投影“新和谐公社”蓝图,深化学生对欧文观点的理解。
)圣西门主张实业制度,要求人们尊崇劳动,由实业家和学者管理社会,改善穷苦阶级的生活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从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
教学目标设定⑴知识与能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与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与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
自主阅读教材、整理资料、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⑵过程与方法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斗争实践等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学会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概括,学会运用提炼关键词掌握教材内容的方法。
阅读和分析史料,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实践,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革命奋斗精神。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播放电视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片头剪辑。
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公开投票一个月评选上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名列榜首。
马克思为什么能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呢?马克思被称为反资本主义的头号斗士,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推崇?(幻灯片出示课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着课题字幕播放):一百五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那样敢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导入课题学生眼中的马克思:(引导学生回答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著作、名言)设疑: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诞生呢?其客观条件有哪些?(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固有矛盾日益暴露。
基本矛盾问题探究:问题1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开展)之间是怎样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问题2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如何?(经济上绝对贫困,享有的政治权力有限。
)过渡:工人的处境不但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促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问题探究问题1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多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
根本上讲,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是工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工人阶级不成熟,没有斗争经验;更主要的是当时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问题2怎样理解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革史料感悟:(一学生朗读)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关系的变革 生产社会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 经济危机 使社会分裂为 两大对立阶级 工人处境恶化 工人运动的 兴起和发展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海涅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问题:工人阶级为什么要发出诅咒?他们靠诅咒能赢得斗争的胜利吗?(3)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
问题探究:问题1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财富急剧增长,工人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问题2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怎样勾画的?(用统一的社会生产来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灭城乡差别,使劳动成为人们的需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解放妇女;“人人平等”的社会。
)史料链接:回答:问题3 材料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欧文主张通过何种方式建立新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方式:说服政府。
)问题4 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不能实现。
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无产阶级自身蕴涵的革命性,也不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但它所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基础:三大优秀成果提供了“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二、伟大的友谊导入课题:马克思与恩格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且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参与建党活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提炼信息,用提纲式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早年活动与他们之间的友谊)1.马克思的伟大转变理论研究: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后又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实践:任《莱因报》主编,广泛接触社会,了解人民生活;思想转变: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成为共产主义者。
2.恩格斯的伟大转变注重学习:中学没毕业被迫弃学从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革命实践: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伟大的友谊三次会面:1842年,恩格斯前往英国途中路过科隆,在《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会面。
1844年,恩格斯路过巴黎,第二次与马克思会面,两人充分交换了思想,在一切领域取得一致意见。
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进行第三次全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共同战斗: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加以科学的改造和吸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感悟: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身上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优秀品质:积极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三、“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导入课题:(幻灯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共产党宣言》何时发表?内容有哪些?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7年11月,“共产主义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第一段:揭示规律:(资本主义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阐明使命、性质、特点(无产阶级的使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纲领和目的(党的纲领和目的)、专政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第二段:批判种种社会主义流派;制定党的策略原则;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
第三段:指出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重要性。
第四段: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要明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此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合作探究问题1 《共产党宣言》发表为什么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因为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阶段发展到科学阶段。
问题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略)课堂小结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
而欧美一些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向民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专制与民主,东西方的政治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也埋下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祸根。
板书设计: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背景②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③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思主④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义的发表:1848年2月诞生《共产党宣言》的②阐明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发表内容③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④揭露、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形成性练习课后反思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把问题交给学生,师生共同探讨,获得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放在首位,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读书、思考、解疑过程中,感知历史,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