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宇宙黑洞的教案
太空黑洞主题课程教案

太空黑洞主题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太空黑洞主题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太空黑洞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探索太空黑洞对宇宙和星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投影仪。
2. 太空黑洞的相关图像和视频素材。
3. 学生用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4. 黑洞模型或示意图。
教学活动:1. 引入活动(10分钟):a. 使用一张太空黑洞的引人入胜的图像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太空黑洞的兴趣。
b.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对太空黑洞有什么了解?”或“你认为太空黑洞是什么?”来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投影仪,向学生介绍太空黑洞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形成原因、吸引力、事件视界等。
b. 解释太空黑洞对宇宙和星系的影响,如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合并等。
3. 实验活动(3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设计和构建一个黑洞模型或示意图。
b. 学生可以使用纸板、彩纸、胶水等材料来制作模型,并标明黑洞的特征和吸引力区域。
c.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模型,并解释模型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4. 探索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进行在线搜索,了解更多关于太空黑洞的信息。
b.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太空黑洞案例研究,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来分享他们的发现。
c.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报告,并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
5. 总结和评估(10分钟):a. 回顾课程中学到的关于太空黑洞的知识点。
b.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c. 分发一份简短的问卷,评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满意度。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太空黑洞的书籍或文章,并写一篇关于太空黑洞的研究报告。
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科学博物馆,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太空黑洞的奥秘。
幼儿园教案科学关于黑洞

幼儿园教案科学关于黑洞教学主题:黑洞教学对象:幼儿园小班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黑洞的定义以及由何而来。
2.知道黑洞是一种因为质量巨大的天体所展现出的特殊状态。
3.学习黑洞是对于学习宇宙结构、性质和演变历史很重要的一种天体。
4. 扩展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黑洞的定义以及由何而来。
难点:了解黑洞是对于学习宇宙结构、性质和演变历史很重要的一种天体。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教学过程:1.讲解黑洞概念及相关知识(1)引出科学知识背景:“你们是否见过宇宙?宇宙中有很多神奇的事情,比如黑洞。
”(2)学习黑洞的概念:黑洞是由质量巨大的物体形成的,空间弯曲严重,而它的形态有很多变化,被称为“活生生的天体”,是我们大家了解和认识宇宙中的一个重要天体。
(3)讲解黑洞的形成:黑洞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一颗质量巨大的恒星(超过25倍太阳质量)在死亡后,它会猛烈爆炸并喷射出等离子体,剩下的物质会受到引力作用,形成黑洞。
2.实验:演示黑洞的形成过程(1)准备材料:一张纸,两个小球,其中一个小球较大且重,另一个小球较小且轻。
(2)在纸张中心放置较重的小球,让较大的小球围绕较重的小球旋转,呈现出星体寿命结束之后的爆炸和引力作用来形成黑洞的过程。
3.活动:黑洞探索(1)在图片上展示黑洞的特点,与幼儿交流黑洞的形态,激发幼儿的兴趣。
(2)放映一段黑洞相关的视频,让幼儿在观看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黑洞的过程和特点。
4.游戏:黑洞的饮食(1)由老师扮演一个太空人,其他幼儿担当小星球。
(2)老师将星球扔进被标记为黑洞的桶,让幼儿体验黑洞的饮食过程,并了解它的大量质量和引力作用。
(3)游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黑洞的认知和认识。
5.互动:与幼儿讨论学习黑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扩展幼儿宇宙科学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在丰富科学动画、实验室演示以及互动游戏等学习方法中进行了深入了解,灵活地引出教学主题,为幼儿打开了博大精深的宇宙世界之门,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科学兴趣,拓展了幼儿科学知识面。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的重新设计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的重新设计【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的重新设计】引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幼儿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重新设计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的教案,将无疑为幼儿科学教育带来全新的视角和质的飞跃。
在本文中,将从浅入深地探讨宇宙黑洞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力图提供一种富有启发性和适应性的教学方法。
一、宇宙黑洞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宇宙黑洞?宇宙黑洞是宇宙中一种极为神秘的天体,其具有极强的引力,连光也无法逃脱其束缚。
黑洞的形成通常是巨大恒星坍缩后,形成一个密度极高、引力极强的天体。
2. 宇宙黑洞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黑洞的特点主要包括质量、大小、质心、事件视界等。
它们通常具有极大的质量,可以是数个太阳质量甚至更大。
大小也不一,从几十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
质心是黑洞内部质量的中心位置。
事件视界是黑洞的表面,即一切进入这个表面的物质都无法逃脱。
二、重新设计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的教案1. 培养幼儿对宇宙黑洞的初步认识通过展示精美的图片和简单的故事,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宇宙黑洞的外貌和特点。
可以使用海洋漩涡或吸尘器等生动的类比来帮助他们理解黑洞的吸引力。
2. 培养幼儿对宇宙黑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制作黑洞模型、观察宇宙中的星星、探索不同恒星的特点等,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感受黑洞的神秘与魅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组织幼儿参与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合作完成黑洞相关的任务。
设计一个黑洞吸力实验,让幼儿们自行构思和制作黑洞吸力模型,并观察不同物体在黑洞吸引力下的行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引导幼儿思考黑洞吸引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在水池中制造漩涡,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漩涡中的反应,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之观星夜活动策划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之观星夜活动策划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导幼儿对宇宙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黑洞作为宇宙中最神秘、最具吸引力的存在之一,更是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为了让幼儿对黑洞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策划一场观星夜活动,通过观星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们对宇宙和黑洞有更多的认识。
1. 活动策划目的1.1 引发幼儿对宇宙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2 让幼儿了解黑洞的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1.3 通过观星夜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星空,感受宇宙的神秘和壮丽。
2. 活动策划内容2.1 宇宙黑洞知识普及通过图画、动画或小实验等形式,向幼儿们介绍黑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起他们的兴趣。
2.2 观星活动在晴朗的夜晚,带领幼儿们到户外观星,指导他们认识北斗七星、天狼星等常见星座,让他们感受星空的神奇和壮丽。
2.3 制作手工黑洞模型让幼儿们动手制作黑洞模型,加深他们对黑洞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活动具体实施3.1 准备观星器材活动当天提前准备好望远镜、星图等观星器材,确保观星活动的顺利进行。
3.2 分组进行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由老师和家长带领,分别进行宇宙黑洞知识普及和观星等活动。
3.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们进行活动总结,让他们共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4. 我的观点和理解通过这样一场观星夜活动,幼儿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宇宙的神秘与壮丽,对黑洞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的活动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推广。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导幼儿对宇宙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策划一场观星夜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宇宙的神秘和美丽,更能够让他们对宇宙黑洞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在更多的幼儿园得到推广和实施。
5. 活动策划实施的准备工作5.1 制定活动计划在活动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实际操作指导与教学反思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实际操作指导与教学反思一、前言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关键时期。
而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实践,对于引领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的实际操作指导与教学反思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以期能够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与指导。
二、教案设计与实际操作指导1. 主题引入与概念导入在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引入宇宙黑洞的概念,可以通过观察宇宙图书、探讨星空图、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宇宙黑洞产生好奇和兴趣。
在概念导入阶段,可以向幼儿简单地介绍宇宙黑洞的定义和特点,例如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奥秘的性质等,同时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互动探索,观察相关图片或模型,培养幼儿对宇宙黑洞的直观感受。
2. 实验操作与体验在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带领幼儿进行亲身体验。
可以利用黑色纸板制作模拟宇宙黑洞的物体,并让幼儿通过投入不同颜色的小球或其他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其被“吸入”到黑洞中的效果,从而理解宇宙黑洞的奥秘吸引力。
也可以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手工制作或课堂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不断感受和体会宇宙黑洞的魅力。
3. 教学反思针对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的实际操作,教师们需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思考,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宇宙黑洞的基本概念?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实验操作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否存在幼儿无法理解或不感兴趣的情况?通过这些反思,教师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的教学活动是一次非常好的科学探索机会。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引领幼儿进入奥秘的宇宙世界,培养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了解黑洞的教案

了解黑洞的教案教案标题:了解黑洞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黑洞的概念、形成和特征。
2. 学生将了解黑洞对宇宙的影响以及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黑洞的重要性和神秘性。
教案步骤:引入:1. 使用引人入胜的视频、图片或故事,激发学生对黑洞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段黑洞的动画视频或展示一些黑洞的照片。
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黑洞了解多少?你对黑洞有什么疑问?知识讲解:3. 提供一份简要的黑洞概念定义,并解释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使用图表或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4. 介绍黑洞的特征,如质量、引力和事件视界等。
解释为什么黑洞对光线也是不可逃逸的。
5. 讲解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包括通过望远镜观察和数学模型推测等方法。
强调黑洞在宇宙中的重要性。
活动与讨论: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一些关于黑洞的问题,如“黑洞对宇宙有什么影响?”、“科学家如何研究黑洞?”等。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的观点。
巩固与评估:8. 给学生分发一份练习题或小测验,以评估他们对黑洞的理解程度。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等。
9.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拓展:10.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黑洞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有关黑洞的书籍、文章或网站资源供学生阅读。
11. 鼓励学生进行黑洞相关的实验或观测活动,以加深他们对黑洞的理解。
结束:12. 总结本课程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对宇宙和黑洞的研究保持兴趣。
教案提示: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调整教案的难度和内容。
2.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3. 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互相交流,以促进他们对黑洞的深入理解。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

幼儿园探索宇宙黑洞教案教学主题:探索宇宙黑洞教学年龄:幼儿园教学时间:2-3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黑洞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2. 探索黑洞周围的天体现象,并学习天文知识;3. 培养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4. 提高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Step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播放关于宇宙黑洞的视频,让幼儿们在视觉和声音的双重刺激下感受黑洞的神秘和惊险。
并根据视频引导幼儿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们看到了什么?2. 宇宙黑洞是什么?3. 宇宙黑洞是怎么形成的?Step2. 探究黑洞周围的现象(30分钟)教师展示“黑洞周围的天体现象”图片,并根据图片引导幼儿们发现黑洞周围发生的一些奇怪现象,如行星轨道偏转、星光被弯曲等。
并通过观察和感受这些现象,引导幼儿思考:1.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现象?2. 在黑洞附近,光线是怎样运动的?3. 黑洞周围的星体是怎样被吸引而坠入黑洞的?Step3. 学习天文知识(30分钟)通过图片,教师向幼儿们介绍有关天文的基础知识,如行星、星系等。
并逐步向幼儿们介绍天文仪器的种类,引导幼儿们认识望远镜、天文台等天文仪器,感受它们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趣味互动等方式,让引导幼儿们深入学习天文知识。
Step4. 制作宇宙黑洞模型(40-60分钟)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一个有趣的宇宙黑洞模型,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黑洞的周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要求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幼儿们理解黑洞的基本概念,如黑洞吸积盘、事实的尺度大小等。
Step5.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们重点总结探索宇宙黑洞的新知识和经验,引导幼儿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鼓励幼儿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最后,教师与幼儿们共同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收获,让幼儿们真正了解黑洞的神秘,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幼儿们开启了未知的世界之门,培养了幼儿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黑洞: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教案

黑洞: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教案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教学目标】1.了解黑洞的定义及特征;2.掌握黑洞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周围物体产生的影响;3.理解黑洞与宇宙演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I. 黑洞的定义黑洞指的是一种物质密度过高的天体,其引力超过了光速,甚至将光线都吞噬进去,因而无法被任何手段探测到,只能通过周围物体的运动来判断其存在。
II. 黑洞的特征1.引力极强:黑洞的引力比普通天体强大数百倍乃至万倍,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一个黑洞,则其质量只有10公斤左右,但引力已经足以使得月球完全围绕它运动。
2.散热极弱:由于黑洞无法辐射,因此其内部温度极低,几乎接近于绝对零度。
3.事件视界:黑洞具有“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即一旦物体进入黑洞的视界范围内,则将永远无法回到原处。
这是因为黑洞的引力将光隔绝,因此无法通过光信号传递信息。
III. 黑洞的形成黑洞的形成是由于某些恒星在死亡过程中,其内部核心无法承受引力而崩溃,形成一个质量集中体,这就是黑洞的前身。
当质量集中体的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黑洞,其半径就称为“史瓦西半径”。
IV. 黑洞对周围物体的影响黑洞的引力对于周围物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吞噬周围物体:黑洞能够将周围物体吞噬,其中包括气体、尘埃、星体等。
在吞噬的过程中,物体被扭曲成一个叫做“吊桥”(accretion disk)的盘状结构,它会向外辐射极高温度的射线。
2.控制星系演化:黑洞的存在也能够影响周围星系的演化,因为黑洞的强引力能够牵引周围星体的运动,从而构成一个稳定的星系结构。
V. 黑洞与宇宙演化的关系黑洞与宇宙演化密切相关,因为黑洞的形成是以恒星的死亡为前提的。
恒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其扮演着“建筑宇宙”这一重要角色。
因此,黑洞的形成对于宇宙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法:利用讲授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
2.示范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模拟演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黑洞的特征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中的黑洞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理解黑洞的形成机理,掌握黑洞的分类,了解宇宙黑、白、虫三洞 教学重点:黑洞的探测与发现,致密恒星(黑洞)的喷流,黑洞的分类 教学难点:生成黑洞的机理课时分配:用于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宇宙片的讲授,可参考下列课时分配一、黑洞的观测与发现0.5课时二、致密恒星(黑洞)的喷流0.5课时;三、黑洞的分类0.5课时;四、黑洞、白洞、虫洞及时空旅行0.5课时授课内容:宇宙中的黑洞课后讨论:1.历史上科学家对黑洞是怎样预言的?根据是什么?2.黑洞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各有什么特点?3.探测黑洞的主要方法有哪些?4.目前已初步探测到哪些可能是黑洞的天体?5.通过上网浏览搜集关于“超级大黑洞”的报道资料,你从这些资料能够得 出怎样的认识和推断?6.通过上网浏览和查阅文献,归纳克尔黑洞的资料黑洞物理学是用物理方法研究黑洞的形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对黑洞的研究、探讨不论对物理学还是天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家的预言黑洞早在18世纪就已提出,直到本世纪70年代才开始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研究。
(1). 拉普拉斯预言的黑洞1798年,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西蒙·马奎·德·拉普拉斯(1749~l827年)提出: 一个密度如地球而直径为太阳550倍的天体,通过引力的吸引作用,可以将全部光线捕获,成为不可见的天体,成为人们看不见的“黑洞”。
拉普拉斯的预言,初看好像很“离奇”,其实它是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上的,可以用中学物理知识来加以理解。
我们知道,要想使人造地球卫星能绕地球运行,它的发射速度必须至少达到1V =RGM =7.9公里/秒,其中G 为引力常数,M 为地球质量,R 为地球半径。
V 1通常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发射速度小于V 1,卫星就会被地球引力吸回地面。
如果我们想使飞船脱离地球,那么火箭发射速度必须至少达到2V =R GM 2=l1.2公里/秒,通常称为“第二宇宙速度”。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测:如果一个天体,其质量很大而半径很小,则它的“表面脱离速度”就可达到光速;也就是说,连从它表面发射的光也要被引力吸住而跑不出去,那么其它运动物体也都跑不脱。
这个天体就是黑洞。
(2). 史瓦西预言的黑洞广义相对论预言,一定质量的天体,将对周围的空间产生影响而是使他们“弯曲”。
弯曲的空间会迫使其附近的光线发生偏转。
例如太阳就会使经过其边缘的遥远星体光线发生1.75弧秒的偏转。
由于太阳的光太强,人们无法观看太阳附近的情景。
1919年,一个英国日全蚀考察队终于观测到太阳附近的引力偏转现象,爱因斯坦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之后第二年(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1873~1916年)通过计算爱因斯坦方程后预言: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的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
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后来被美国物理学家命名为“黑洞”。
史瓦西从“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求得了类似拉普拉斯的结果,即一个天体的半径达到r =22cGM (M 是天体质量,c 是光速)时,连光线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
还有一些科学家,根据其它近代引力理论也作出了同样的预言。
可见存在黑洞的预言是有不少理论根据的。
按照这些理论,要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个黑洞,就必须把它的半径压缩到只有几毫米!这从人们日常的经验来看,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这种威力无比的“压缩机”在自然界的确存在,这就是天体的“自身引力”。
天体一般存在“自身的向内引力”和“向外的辐射压力”。
如果压力大于引力,天体就膨胀;引力大于压力,天体就收缩(坍缩);如果二力相等,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对恒星而言,若质量大于2个太阳,则其引力坍缩的结局最终就形成黑恫。
自然界中不但存在形成黑洞的巨大压力,而且任何大质量的天体最终都逃脱不了这种坍缩的结局。
2.黑洞的观测与发现(1) .最引人关注的天鹅座X-1号的双星系统1966年探测到天鹅座X-1号星,发射出很强的X 射线。
1971年,X 射线天文卫星“自由号”在观察天鹅座X-1号星后证实:这是一个双星系统,看得见的那一颗是蓝色的超巨星;而看不见的伴星质量约为5倍太阳,体积却非常小,是一颗不发光而放射出强烈X 射线的奇异天体。
这个奇异天体已经超过了黑洞质量的“理论界限”,大概就是一个黑洞。
1976年11月美国发射的“高能天文台一2”号卫星,已经拍摄到这颗黑洞的照片。
这是第一个可能的黑洞。
(2) .第二个可能的黑洞第二个可能的黑洞是在银河系附近的一个星系中发现的。
天文学家确认,这个星系的X 射线源LMCX -3中含有一颗质量大约为1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它与另一颗普通的星组成一个双星系统。
这颗致密暗星就是第二个可能的黑洞。
(3) .麒麟座X 射线新星A0620-001986年1月,在美国天文学会的休斯敦会议上,麦克林托克和雷米拉德宣布,他们发现了麒麟座X 射线新星A0620-00,它的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3倍,是目前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可能黑洞。
这是迄今被发现的第三个黑洞恒星。
(4) .遥远星系(M87)的中心黑洞最近报导,美国天文学会在一次会议上公布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壮观照片,证实在一个遥远星系(M87)的中心处,有一个巨大的黑洞正把星体吸进去,喷发出由辐射与热气组成的湍流。
在这个星系中心有一个星体凝聚的像点那样的亮光源,距地球约5200万光年。
黑洞候选者一个个地发现,可以说硕果累累。
然而,科学家们也还不能完全排除这些候选者不是黑洞的可能性。
3.黑洞家族科学家们提出来的黑洞有多种,它们形成了黑洞家族。
(1).史瓦西黑洞如前所述的“史瓦西黑洞”属于“寻常黑洞”,它由恒星演化而来。
(2).大黑洞由爆发星系、类星体所形成的黑洞,称为“大黑洞”。
爆发星系的核和类星体是体积小、质量大的天体,它们的质量可以达到10 ⨯106个太阳。
关于大黑洞的形成说法不一,目前尚未得到观测上的证实,这将是今后若干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原始黑洞原始黑洞是20世纪70年代由霍金提出来的,质量比2个太阳小得多。
霍金还证明了小黑洞通过所谓“隧道效应”可以放射出物质和辐射。
小黑洞有如下特点:a.小黑洞“放出物质和辐射”意味着它具有温度一吨质量的小黑洞的温度为1020(1万亿亿)K,实在惊人!而寻常黑洞温度接近绝108(亿分之一)K。
对零度,冷得惊人。
例如一个晚期恒星形成的黑洞,温度≤-b.小黑洞的吸积效应小于发射效应由于发射效应超过了吸积效应,所以总的来说小黑洞的质量在不断减少,而温度则不断升高。
这种过程不断升级,直到黑洞完全蒸发掉为止。
这是原始黑洞区别于寻常黑洞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在我们的太阳系中能找到这种原始黑洞,那么便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能源:从原始黑洞引出来的能量,能使人类跨过核能时代进入一个新的能源时代。
(4). 微型黑洞原苏联物理学家特罗缅柯于1991年又提出了“微型黑洞存在于一切空间”的假说,引起一些科学家的关注。
他认为这种微型黑洞在地球上也存在。
例如美国夏威夷群岛的火山之所以仍在活动,就是因为地球地幔中隐藏着微型黑洞,成为使岩浆处于沸腾状态的热源。
而微型黑洞所发射的中微子数量是太阳的1000倍,因此在火山内部较易观测到中微子。
黑洞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的脾气、禀性还有很大差异,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4.黑洞白洞两兄弟黑洞概念已使人们感到非常新鲜,然而在60年代初又由诺维可夫和尼曼等人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了白洞的概念。
白洞是黑洞的相反过程。
黑洞是宇宙中的收缩区域,是吞食实物和光的“陷阱”;白洞却是字宙中的膨胀区域,各类高能物质乃至光线从这个源泉涌向字宙。
科学家们对于黑洞、白洞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
例如,建立黑洞和白洞连通结构,通过这样的超空间可以不费时地从宇宙的这边跳到那边。
黑洞白洞二者的存在并不矛盾,只是过程的两个端点而已。
黑洞是物质末期坍缩的终局,白洞是星系物质的伊始,只不过两种过程不是同时的,而是先后交错的。
还有人认为,宇宙物质不是单向衰老而消失,而是不断循环转化;黑洞状态虽然是物质坍缩的端点,但是进入黑洞的物质并非被消灭。
它们通过黑洞——白洞的连通转化为白洞状态。
5.仍是难解之谜黑洞的存在虽然有很多理论根据,科学家们也在千方百计地证实它,但至今尚无定论。
当前的观测及理论也给天文学和物理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例如,一颗能形成黑洞的冷恒星,它的密度已经超过了原子核本身的密度,这时的原子核可能已被压碎。
如果再继续坍缩下去,那么黑洞中的密度会超过核子,核子也可能已被压碎。
那么,黑洞中的物质基元是什么呢?另外,有什么斥力与引力对抗才使黑洞停留在某一阶段而不再继续坍缩呢?如果没有斥力,那么黑洞将无限地坍缩下去,直到体积无穷小,密度无穷大,内部压力也无穷大,这是物理学理论所不允许的。
关于白洞的起源至今仍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前面讲的认为白洞由黑洞转化而来,另一种则认为是来自字审大爆炸。
总之,目前我们对黑洞和白洞的本质的了解还很少,它们还是神秘的东西,很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