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地理分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域政策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引发兴趣1. 引入例子:假设有两个城市,城市A和城市B,在相同的环境下,城市A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城市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2. 提出问题: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有些地区发展得更好,而有些地区却发展缓慢?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经济统计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工具,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如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

2.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如引导政策、产业转移等。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如区域合作组织、自贸区等。

六、案例分析:中国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1. 案例介绍: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为例,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2. 原因分析: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市场开放度等因素导致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七、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指导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政府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2. 规划城市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3. 促进区域合作:通过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总结本教案通过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韩淑梅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 策提供了依据,进口替代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时经常能够采 取的政策之一。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10章)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10章)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3、区域经济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既矛盾又统一,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孰先孰后
,如何结合与兼顾,是国家区域政策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也是必须
解决的问题。
威廉森的倒U形理论描述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
差异逐步扩大,并在某一临界值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区域差异逐步缩小。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垒;二是从协调发展的角度配置资源,则要求从资源和政策上对
落后地区进行倾斜。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工具
3. 促进劳动力就业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都
是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区域政策所要解决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是因经济周期所带来的
失业和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的失业。
•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
评价
微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政策评价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与区
域经济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 区域问题存在是区域政策的根本原因
区域问题的存在是区域政策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原因,其中最基本
组织可能性在于政府的行政和经济能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1. 区域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及其缺陷
市场机制能够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并通过区
域专业化分工与区际贸易推动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但是,纯粹的市场机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区域差距 ,市场机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2.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指商品交换和提供服务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1、因空间距离 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削弱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2、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 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3、空间距离越远,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不可持续性问题是指,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其赖以生存的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 域 经 济 学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区 域 经 济 学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4







贵 州 师 区 范 域 大 经 学 济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编写制作: 编写制作:李孔俊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李孔俊
CONTENTS
区 域 经 济 学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区 域 经 济 学
[3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2]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3]武友德:《不发达地区经济成长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4]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 与动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5]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 [36]候景新:《落后地区开发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7]唐宇文:《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8]王梦奎、李善同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 [39]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0]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72]胡长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政策与创新思维》,载《经济研究参考》, 2002年,第42期,2-10页。 [73]陈耀:《中国西部经济:制度性短缺与援助》,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 42期,11-19页。 [74]王朝才:《西部开发的难点与对策》,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2期, 20-24页。 [75]倪德刚:《小城镇,大战略——“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A],载《理论前沿》,1999年第1期,35—41页。 [76]张孝德:《城市泡沫: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隐患》[N],载《经济参考报》,2004 年4月9日。 [77]杨治等:《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 第6期,82—88页。 [78]徐国弟:《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构想》[J],载《经济研究参考》, 2002年第70期,7—13页。 [79]李清泉:《构建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良性互动机制》[J],载《理论月刊》, 2003年第10期,202—204页。 [80]陈甬军:《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探索》[A],载《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69-75页。 [8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 第35期,14—25页。 [82]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我国农村城市化现状、机制、对策研究》[J],载《理论 研究》,2004年第6期,7—10页。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59]Renaud B,1981.National Urbanization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0]Honderson V. How Urban Concentration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326,Washing ton D.C. [61]Myrdal,G,1957.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 Duckworth. [62]Schultz,T.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2, No.1,March . [63]Schultz,T.W,1979.Investment in Population Quality throughout Low-Income Countries,in Worl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P.M.Hauser,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64]Eicher,T.S,1996.Interaction between Endogenous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63. [65]Boudeville ,J.R,1996. 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66]Friedmann J R,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67]Hansen NM,ed, 1972. 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68]Graham S, Marvin S,1996.Telecommunication and the city: Electronics, Urban Place.London: Pout ledge. [69]Ed.Benjamin Higgins and Donald.J.Savioe,Regj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1988. [70]Frank C.Englman and Uwe Walz,Industrial Centers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local Input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35,NO.1,1995. [71]young S,Hood N,Peters 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289(7),1993.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区 域 经 济 学
[41]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2]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3]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4]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5]邓翔:《经济趋同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3。 [46]金明善,车维汉:《赶超经济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7]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8]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9]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0]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1]吴郁文:《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5]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6]保罗 切希尔,埃德温 S 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3。 [57]马尔科姆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58]迈克尔 P 托达罗:《经济发展》[M],黄卫平,彭刚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