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行为的总和。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形态的描绘来表达含义,反映了中国人对事物形态的关注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而英语则是一种以音标为基础的语言,强调语音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
这种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的传递,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文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英语中则有许多习语和俚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了文化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不断适应文化变化的结果,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带动语言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在发生改变,这也会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词汇不断出现,以适应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和表达需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语言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起来,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媒介,而文化则通过语言的传递和演变得以发展和传承。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价值观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

2.方言 方言是在古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人们由于地理或社会原因被隔离时,就开 始了方言分化,尤其表现在语音的区别上。
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 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 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19
也有将汉语方言划分为十大方言区的, 即官话区、晋语区[山西、内蒙古(中南部)、 陕西(北部)、河北(局部)有入声的方言 划为晋语]、吴语区、徽语区[皖南一带的徽 州方言]、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 平话区[社会生活的纽带,当社会生活分离
时,统一的纽带就可能一分为二。长期稳定的
行政区划,必然使同一区划中的语言、风俗等
文化因素趋向一体化。
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四个
县市的地域在历史上长期属于以长沙为中心的
行政区划里,直至明代以后才归属广西省,所
以至今通行湘方言。而湖南的沅、醴流域在长
6
制度文化是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诸如 饮食习惯、建筑工艺、卫生管理、娱乐方式等 生活制度,婚姻形式、亲属关系、家庭财产分 配等家庭制度,劳动管理、艺术生产、教育、 道德、风俗、宗教、利益、法律、政治、警察、 军队等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 论体系。
7
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 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比之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处于 更深的层次上。
30
3.地理的阻隔
地理的阻隔在古代往往成为方言分化的 条件。闽语、粤语较多保留古汉语成分,跟 这两种方言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广东、福 建以前交通不便,地处南方边缘区域,人员 往来、接触相对较少,其语言便少有变化; 而中原地区汉语由于各种原因,发展速度较 快,形成方言间的差异。
31
4.民族的融合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传递文化的价值观念、历史故事、习俗传统等。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比如,中文中存在许多以家庭和社交为主题的词汇,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特点;而英语中则存在大量以商务和科技为主题的词汇,反映了西方文化中注重商业和科技创新的特点。
因此,语言对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语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例如,一些文化中对社会等级和礼仪非常重视,语言中存在对不同身份和场合使用不同的敬语;而另一些文化中强调平等和个人自由,语言中则较少使用敬语。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一些文化中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保护态度较为重视,语言中会存在较丰富的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的词汇;而另一些文化中对商业和经济发展重视,语言中则会存在较多描述商业和经济活动的词汇。
因此,文化对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的重要标志。
人们通常使用自己所属文化的语言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感。
例如,在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归属感。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使用了与当地文化不同的语言,可能会被视为外来者或者不同于其他人。
因此,语言在社会中被用作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的重要标志。
最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语言的变化与发展。
语言是一种活的现象,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
文化的变化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反过来,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出来,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概念。
另外,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学、艺术和传媒等文化领域,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语言文化相关知识点总结

语言文化相关知识点总结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文化也塑造了语言。
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文化则通过语言来传承和发展。
语言包含着文化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历史传统等。
而文化则在语言中得以传承和延续,体现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
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语言的词汇反映了当地的物质生活、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不同语言中的节日、食物、服饰等词汇,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其次,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容。
比如,一些语言强调主语、宾语的关系,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而一些语言强调动作的方向、状态等,体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关注。
最后,语言的语音特点也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比如,一些语音丰富、音节多变的语言,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对语言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语言的支撑。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等内容。
通过语言,文化得以在不同的时空中传承和延续。
其次,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也会对语言进行影响和改变。
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革会导致词汇的更新、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最后,文化的转变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习惯。
比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词汇、表达方式也会被引入到语言中,从而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四、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语言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矛盾。
首先,不同语言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会导致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困难。
比如,由于语言的差异,相互理解、交流的难度就会加大。
其次,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语言的误解和歧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学什么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学什么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
本专业既包含对汉语言的学习,也包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习有关汉语的语音、语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会学习中国文化的历史、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
汉语语言学习在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中,学生将系统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语调,并且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以及汉语的语用规范。
中国文化研究在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中,学生将学习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了解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并且熟悉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就业前景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在国内外的教育机构任教汉语,也可以在外交部门、国际企业、旅游机构和媒体等领域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
此外,在翻译和口译领域也有一定的就业机会。
总之,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学习涉及到汉语语言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学生将通过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并且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这个专业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有什么联系?

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有什么联系?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人们交流、表达和传达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工具。
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外部世界和内部精神生活的感知和认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不同的语言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例如,中文中有“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词汇,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强调人的尊严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
而英语中则有“自由”、“民主”等词汇,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和民主社会的理念。
因此,学习语言也就等于学习这种语言的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
二、语言与意识形态语言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语言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和价值观念。
同时,语言也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中蕴含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而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事物或概念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中文中的“群众”和英文中的“mass”,就反映出中国和西方文化中对于群众和大众的不同态度和认识。
因此,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且对于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播作用也十分重要。
三、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文化因素对于社会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中孕育着不同的思想体系,因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仁爱”等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意识形态。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也对于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传递工具,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
《语言与文化》课件

03 语言与文化在教育中的体 现
语言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表 达和传递。在语言教学中,应充分融 入文化背景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运用语言。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避免文 化误解和冲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
如何推动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语言与文化传 承和发展的投入,提供资金、技术和 人才支持。
鼓励创新和发展,将传统语言和文化 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相结合,创造出 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语言与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实地考察、体验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提高跨 文化交际能力。
04 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保护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 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增强文化敏感性和意识
实践和参与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 、习俗等,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避 免文化冲突。
通过实际交往和参与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积累 经验。
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 、非言语交际等,以提高跨文化交际 的效果。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反映并塑造文化, 同时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了解语言与文化的 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华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教师填写: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
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
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注:本表格作为课程论文的首页递交,请用水笔或钢笔填写。
浅谈语言与文化摘要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
文化,是人类千万年历史发展的结晶。
语言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这二者之间就有着说不尽的关系。
我们研究一种文化,往往要从它的语言着手;同样的,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也决不能脱离其所属的文化背景。
本文针对语言与文化间复杂多样的联系,从语言要素、修辞方法和言语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以说明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
关键词:语言,文化,关系目录一、语言与文化 .............................................. - 3 -1.我们的语言............................................. - 3 -2.所谓文化............................................... - 3 -3.水乳交融——语言与文化................................. - 4 -二、寻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 - 5 -1.分而观之——语言要素中的文化信息....................... - 5 -2.优美的词句——修辞方式中的语言信息..................... - 5 -3.话里有话——言语行为中的语言信息....................... - 6 -三、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一、语言与文化1.我们的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构成的符号系统。
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人们利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承载信息,传承文明。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在我们的一切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之间的随性交流,情感表达,还是学习工作中的信息沟通,或者是重大事件的记录传播,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帮助。
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历史都与我们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样,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时至今日,全球已经先后产生了七大语系,七千余种不同的语言。
这些语言在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但也有一些语言在不断扩散、壮大。
语言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我们的语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记录了我们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语言,就是在研究语言中所记录的历史,研究我们人类的文化。
2.所谓文化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且精确的定义。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物质生活以外的人类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一词可谓是包罗万象。
它是人类千年文明史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也是从未间断,所涉及的领域范围也是不断的扩大、深入。
我想,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对于文化的研究将会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历史不断发展下去。
3.水乳交融——语言与文化前面说到文化,具有多种定义。
其中有一种较为狭隘的定义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的知识。
虽然这一定义并不全面,但是它却表现出了语言与文化间极其密切的关系。
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但是人们总要使用一种工具将其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
而语言,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还是竹签、羊皮上的行行文字,语言为文化的记录与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惊讶得发现,无论技术有了多么飞跃性的变化,语言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地位却依旧牢不可破。
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繁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承载者,同时它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在经历了千万年的发展之后,语言与文化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互有你我的现状。
人们通过语言学习、交流文化,同时受到所使用语言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特点的文化,然后文化有反作用于语言,产生各不相同的语言……如此往复循环,使得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越来越为密切,实在是难分你我。
也正是因此,本文从语言出发,通过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丝丝联系,来寻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二、寻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1.分而观之——语言要素中的文化信息语言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语汇和语法。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最基本的作用在于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语言构成的三要素,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出现的。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语音、语汇的不断丰富,语法的不断规范、改进,这三要素中也逐步积累了不少的文化信息。
比如在词汇中,称呼词的发展。
中国自古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们注重等级的区分。
同时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一家族为中心的社会,人们多数活动是以“家”为中心而进行的。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汉语中,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用词就显得十分重要,因而也发展得格外复杂精确。
从己身向上论到第五辈,向下也推及第五代,加上平辈,形成所谓九族,而且男性亲戚和女性亲戚不同,父系亲戚和母系亲戚有别,又有直系和旁系、近亲和远亲之分。
这样算来,亲戚间的称呼用词,已有几十种之多。
如此纷繁复杂的体系,着实令人惊讶,难怪如今有人会感叹“不知该叫什么”。
相对于汉语,英语在亲属的称呼方面则是“简陋之极”。
叔、伯、舅、姑夫、姨夫和姨、姑、婶、伯、母、舅妈等,英语中只用uncle和aunt两个词表达即可。
同一辈人也不分长幼、不分支系,仅以性别区分为brother和sister 两词。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英语言国家,相对于等级长幼的区分,更注重的是个人的凸显,至于亲属关系,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联系而已。
单就此一例,两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就可见一斑。
2.优美的词句——修辞方式中的语言信息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格,它是人们在修辞上习用的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种格式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
通过修辞方式,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
同时,民族文化也影响、制约着其语言修辞方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
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都很常见。
一般来说,楹联在格式、修辞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简单来说,要做到四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
在这些要求中,体现了“对仗”修辞的基本特点。
而相互照应,平衡和谐的要求,又表现出了汉民族最为传统的思想观念:“阴阳”与“和”。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而阴阳调和,平衡发展,才是真正之道。
以和为贵,阴阳平衡这些典型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楹联的修辞方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话里有话——言语行为中的语言信息言语行为,指的是人们对于语言运用的行为。
相较于前面提到的语素和修辞格,言语行为更能明确的表现出所属文化的特点。
例如人们见面之间的问候用语,中国人见面时相互之间的一句“吃了吗?”如今可以说已是世界闻名。
这简单的三个字,直接表达了汉民族“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老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之中,人们以吃饱、吃好为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首要标志。
询问对方“吃了吗”,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面之意,更是对于生活近况,甚至是家庭整体情况的问候。
相对来说,英国人见面总喜欢以天气为话题相互招呼,这其中则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比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季温度变化不大,但是将于极为丰富。
终年变幻莫测的天气不仅使英国人养成了随身携带雨伞的习惯,也使天气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最常谈起的话题。
三、结语总而言之,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即便用“千丝万缕”也是难以完全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且不断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它从根本上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进步。
语言与文化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虽是两个概念,实际却为一体。
通过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文化现象,更能够指导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
参考文献[1] 于桂梅.《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7:103[2] 黎运汉.《公关语言学(第四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