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类别

温室气体类别
温室气体类别

溫室氣體盤查Q&A :101.02.01製定版本

Q:如何才能完整鑑別校園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A:除了以用電、用油、用燃料等對象鑑別,本校第一次教育訓練教材中也提供校園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列表,盤查人員可依表列之項目逐一盤點、核對。

Q:系、所、院對排放源的歸屬權釐清該如何確認?

A:通常以擁有該標的物的「所有權」、「經營權」或是「負擔其財務」這三項進行認定。

例如:系上實驗室所管理的二氧化碳滅火器,是由系上出錢負責更換,這樣二氧化碳滅火器的排放源就屬於系上。

Q:活動強度數據的蒐集?

A:活動強度數據必須提供一個完整盤查年度的數據,盤查年度由1月1日起算至12月31日,同時也必須是真實的「使用量」。例如盤查年度為98年,98年1月份的電費收據所記錄的用電度數,通常是97年度12月份的用電度數,或是橫跨兩個年度的用電度數,此時,必須精確計算出落在盤查年度的用電度數(類似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天然氣費收據或是其他以期間計量的單據)。

Q:提供活動強度數據時,也同時必須提供佐證資料,所謂的佐證資料?

A:佐證資料是指能夠證明活動強度數據的書面資料,可以是收費單據、採購單據、採購合約、送貨單據、物料清冊文件、燃料量測文件、儀器量測報表、檢測報告、教職員生人數統計表、廠商證明…。每一筆活動強度數據都必須有所本,有所依據,若數據為數筆數據的加總,佐證資料上顯示的數據也必須能加總出相同的數據。

Q:在實驗室中若發生無法提供佐證資料時,必須提供合理的推估公式與方法。

A:舉例,若實驗室9 8年採購了1 0公升的酒精,有一張標示1 0公升的採購單據,酒精於9 8年度全數使用完畢,酒精的用途有燃燒、擦拭等。但因為只有燃燒酒精會產生溫室氣體;因此,除了提供1 0公升的採購單據外,尚必須推估酒精的燃燒使用量。

其推估說明或公式如:

1.每公升的酒精有十分之一用來擦拭,因此98年度的酒精燃燒使用量為9公升(採

購單據加上這一段的說明,就可以做為充分的佐證資料)。

2.上化學課時,每次一組實驗使用15毫升酒精在酒精燈中進行燃燒使用,一班分

六組,一學期上六次有用酒精燃燒的課程,因此酒精燃燒使用量為15毫升*6組*6次=540毫升。

Q:教職員生人數經常在變動,盤查工具的人數要如何填報?

A:建議盤查統一將第一學期及第二學期註冊時的人數加總平均做為依據,這樣比較接近現況(真值)。

Q:與溫室氣體盤查作業相關的文件與佐證資料應如何保管?

A:除保管原始憑證之單位依既有之保管程序外,溫室氣體管理工作相關之文件、佐證資料建議以電子化方式儲存保管,以便查證人員查核;如以紙本方式保管,則需以檔案夾歸檔,每年一冊。

Q:校園中央空調的冰水主機或是冷氣機的冷媒,是否列入排放源鑑別?

A:是,根據學校的財產保管清冊,屬於學校財產之冰水主機及冷氣機都需要列入鑑別。

且冷媒的種類很多,目前只針對京都議定書管制的冷媒進行鑑別(可以由下表查詢),如一般常見的R22冷媒是不需要進行排放源鑑別。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正在或者差不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密集的资源要求对传统的资源环境体系产生了严峻的冲击,最直截了当和明显的后果即资源短缺危机和冲突,进一步阻碍整个地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全球范畴内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机构和组织认识到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在全球化议程种的地位也日渐凸显。由于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紧密相关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进展时期,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阻碍。专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制造能力,也有庞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而诸多生态灾难也证实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展是灾难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幸免,因为生态环境系统是全球性的,它不以政治地缘为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蝴蝶效应”特点,表现出空间上的连续性和互动性。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只有落实到国际合作才能共同缓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国际环保问题上,大国具有表率作用,不管是在制度方面或是技术保证方面,然而在环境爱护的责任、资金和技术的共享、环境与进展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大国存在许多实质上的分歧亟待解决,美国和欧洲各国领先承担责任事关国际环境行动的成败。曾经在防止臭氧层空泛的国际合作方面,各大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地成就。然而在气候变暖方面,美国和欧洲不同的态度使成效甚微。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一直不愿削减排放量,而欧洲最早开始着手温室气体排放的烟研究,在技术和制度方面都专门成熟,在推动环境爱护方面表现积极。大国在各自利益上的不同分歧难以将限排履约推向一个实质性的高度。长远看,各国都期望爱护环境,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近期看,各国都不愿减排限排限制本国经济的进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期望从别国的行动中受益,因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试行) 二○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能源活动 (3) 一、概述 (3) 二、化石燃料燃烧活动 (5) 三、生物质燃烧活动 (19) 四、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排放 (20) 五、石油和天然气系统逃逸排放 (21) 六、能源部门清单报告格式 (23) 七、电力调入调出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核算 (24) 第二章工业生产过程 (26) 一、概述 (26) 二、水泥生产过程 (26) 三、石灰生产过程 (28) 四、钢铁生产过程 (29) 五、电石生产过程 (31) 六、己二酸生产过程 (32) 七、硝酸生产过程 (33)

八、一氯二氟甲烷生产过程 (35) 九、其他工业生产过程 (36) 十、工业生产过程清单报告格式 (44) 第三章农业 (46) 一、概述 (46) 二、稻田甲烷排放 (47) 三、省级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量 (53) 四、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57) 五、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61) 六、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格式 (68) 第四章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69) 一、概述 (69) 二、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 (71) 三、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 (79) 四、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清单报告格式 (83) 第五章废弃物处理 (84) 一、概述 (84) 二、固体废弃物处理 (85) 三、废水处理 (93)

四、清单报告格式 (102) 第六章不确定性 (103) 一、概述 (103) 二、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及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 (103) 三、量化和合并不确定性的方法 (105) 第七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8) 一、概述 (108) 二、质量控制程序 (108) 三、质量保证程序 (111) 四、验证、归档、存档和报告 (112) 附录一:温室气体清单基本概念 (115) 附录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汇总表 (118) 附录三: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值 (120)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 EICC 版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 1、目的 做好本公司节能减排温室气工作,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2、范围 本程序所规定的范围为本公司的日常运作范围。 3、职责 3.1各部门:负责按照本文件要求,在本公司运作过程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3.2财务部门负责对各部门排放源的识别及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给予支持。 4、定义 无 5、内容 管理方针和理念 成立环保管理系统(EMS),促进和管理一切环保减排的目标和政策; 生产运作时,对环境的伤害和风险减至最低; 在主要的环节中减少对能源、原料、水、电能等的消耗; 确定要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要求; 提供给客户和第三方的环保和减碳排放的信心; 提高所有员工对环保和减排的学习和重视; 最大化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 建立一个良好的、有责任的环保形象企业。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确定工厂和供应商的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头; 重点处理在生产时工厂能控制的排放气体; 收集有关数据,作分析、处理和定立目标等依据。 减少能源消耗 尽可能少用空调,多开关窗户,控制工厂的温度; 检查和监控室内的温度、湿度,用以确定如何控制空调的温度; 照明灯要正确使用,尽可能使用窗外的自然光源; 经常和定期检查和保养所有影响能源效用的设备; 所有生产的机器,下班后要立刻关机,没有工人使用的机器要把电源关上,避免机器空转而浪费能源;

使用节约类型的生产机器,增加能源效益。 废料处理 把生产所产生的废料减至最少; 把所有废料和垃圾分类存放; 把所有收集的废料尽量循环利用; 一定要按当地的法律法规搬运、丢弃和处理。 水的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用水,节约用水; 检查所有水管是否有破损; 最大化使用水的功能; 洗手间使用完后要及时关闭水龙头。 控制环境污染 遵守当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污染空气、水源,不发出噪音和难闻有害的气味,合法地排放所有废弃物; 努力减少使用化学品; 通过采购和合理安排生产方法,降低工业的废料数量和气体排放。 6、相关文件 无 7、相关记录 无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有效地对本公司温室气体进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及管理。 三、职责 行政人事部负责本公司温室气体管理。 四、定义 温室气体(GHG Greenhouse Gas):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 五、实施流程 流程: 组织和运营边界设定----选择基准年----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1、组织和运营边界 为了有效地对温室气体进行管理,设定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的运营边界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部风险,利用好价值链上的机会。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三个“范围”。它们共同提供管理和减少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全面温室气体核算框架。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出现在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钎焊、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 范围2: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核算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

的温室气体排放。采购电力的定义是通过采购或者其他方式进入公司组织边界的电力。这部分的排放实际上出现在电力生产设施。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是选择性的报告类别,允许对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进行处理。范围3的排放是公司活动的结果,但出现在非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材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以及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建议公司至少对直接排放(范围1)和使用电力造成的间接排放(范围2)进行核算,这也是大多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倡议的要求。 2、选择基准年 公司可以选择一个基准年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进行比较。选择基准年的原则是公司有可靠数据的最早相关时间点。 公司制定一个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的政策也同样重要,如果数据、报告边界、计算方法或有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那么需要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 3、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司在确定组织和运营边界以及基准年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确认温室气体排放源 ·选择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搜集活动数据和选择排放系数 ·采用相应的计算工具

温室气体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二氧化碳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前沿 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学生姓名:李白 学号: 1513091004 指导老师:韦保仁

温室气体不一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摘要:本文通过IPCC的全球气候报告的内容分析和对温室气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得出:全球气候变暖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应从自然和人类两者的相互作用着眼,科学分析,广泛调研,实事求是来破解全球气候难题。 关键词:IPCC 温室气体气溶胶冰期 1.前言 1.1IPCC的全球气候评估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趋势的愈发明显,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 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全面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原因、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人类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WMO所有成员国开放,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1] IPCC 下设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 致力于回答全球变暖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第二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第三工作组主要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社会经济分析工作。IPCC 先后于1990 年、1996 年、2001 、2007和2013 年完成了5次评估报告。现将历次报告内容简述于下:[2] IPCC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评估报告。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在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温室气体(主要 指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1750~1800年)的20mL·m-3上升到353 mL·m-3。 第二次评估报告( SAR, 1996) 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解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报告指出人类健康、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是敏感的, 其不利影响有一些是不可逆的,而又有一些影响是有利的, 因此社会的各个不同部分会遇到不同的变化, 其适应

世界各国温室效应现状

据2009年12月21日中国节能产业网讯,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排行榜如下: 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 排名第二的美国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达到59亿吨。此外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每年19.58吨,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 俄罗斯自1999年至2005年大规模扩大工业化生产,因此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至17亿吨,排名第三。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日前承诺,到2020年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5%。 作为全球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9亿吨,其人均排放量仅有1.2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加剧。 因经济危机导致工业能源需求量下降,日本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2.47亿吨,仍排名全球第五。这一数据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3%。 德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6亿吨,位居全球第六。德国长期以来注重风力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但因为工业化水平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排在世界前列。 排名第七的加拿大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1亿吨。加拿大政府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 英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86亿吨,全球排名第八。英国政府于2008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韩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14亿吨,全球排名第九。韩国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0%。 伊朗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4.71亿吨,排在全球第十位。 另外,根据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现今的380ppmv;而台湾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以土地面积平均来说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过12吨,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如果将一个国家所有发电厂一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部加起来,再平摊到该国每个公民头上,澳大利亚每年人均排放近11吨二氧化碳,居全球第一位;美国紧随其后,为9吨;而同是发达国家的英国状况则好得多,只有3.5吨,居第9位。 此前人们一直指责发展中国家使用煤发电,污染了空气,但是该报告指出,中国人均每年仅排放2吨二氧化碳,而印度则只有500公斤。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称,从一九五0年到二00二年,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本报告由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特别工作组编写,经专门委员会认可但未详细批准。 尽管付印之时,本IPCC报告所言内容据信真实准确,但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疏漏,作者和出版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对于本报告中所提到任何网址的是否持续存在,作者和出版商均不承担责任,亦不能保证此等网站的任何内容现在或将来会一直准确或适当。 日本Hayama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为IPCC出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权所有。 使用本指南时,请引作: IPCC2006,《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编写,编辑:Eggleston H.S., Buendia L., Miwa K., Ngara T. 和 Tanabe K.。 出版者: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 技术支持组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转 2108 -11, Kamiyamaguchi Hayama, Kanagawa 日本,240-0115 传真: (81 46) 855 3808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 译自英文 马耳他国际翻译有限公司(ITA Ltd) 在法国印刷 ISBN 92-9169-520-3

目录 前言 序言 概述 词汇表及参加人员名单 第 1 卷一般指导及报告 第 2 卷能源 第 3 卷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 第 4 卷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第 5 卷废弃物

前言 在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后,世界气象组织(WM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在1988年共同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IPCC 的一项活动是,通过其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方面的工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支持。 本报告是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三年工作的结晶,是对其以前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更新。200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 )在新德里举行了第十七次会议,这项任务就是响应这次会议上发出的邀请而开始的。当时,IPCC 被邀请修订《1996年IPCC 指南》,以便反映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开展的相关工作1,旨在于2006年早期完成这项任务。 为回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出的邀请,IPCC 在其第20次会议(2003年2月于巴黎)上启动996年的指南包括《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3,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写本指南有赖主要协调作者、主要作者和供稿作者 —— 全世界有250余名专家供稿 —— 的专业技 Taka Hiraishi (日本)和 Thelma Krug (巴西)及 盛顿(美国)、阿鲁沙(坦桑尼见,第二次是政府和专家联 了一项进程,这项进程使其在第21次会议(2003年11月于维也纳)上就《2006年IPCC 指南》的职权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2达成了一致。工作计划旨在及时完成这项任务,以便在将于2006年4月召开的IPCC 第25次会议上予以批准和通过。 1和不确定性管理》4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作法指南》5。《2006年指南》正是依据这些大量工作逐步制定的,以便确保尽可能顺利地从前一些指南过渡到这些新的指南。新指南中纳入了新源和新气体,此外还根据以前指南发行之后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对以前出版的方法进行了更新。 编能、知识和合作。这些作者在IPCC 进程的各个起草和评审阶段,为编写本报告投入了精力、时间和努力,对此我们表示十分感谢。如上所说,本报告依据IPCC 以往的清单报告和有关清单专家利用IPCC 清单指南的经验的报告,没有这些报告作为基础,这项任务本会更加艰巨得多,我们十分感谢所有为这些报告供稿的人所做的贡献。 由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特别工作组联合主席Michael Gytarsky (俄罗斯联邦)、William Irving (美国)和 Jim Penman (英国)共同组成的指导小组对这些指南的编写进行指导,以确保各卷的一致性并与以前的IPCC 清单报告保持连续性。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在引导和指导本报告编写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谢。 编写报告期间,分别在奥斯陆(挪威)、Le Morne (毛里求斯)、华亚)、渥太华(加拿大)、马尼拉(菲律宾)、莫斯科(俄罗斯联邦)和悉尼(澳大利亚)召开了多次作者和专家会议。在此特别对组织这些会议的主办国和有关机构表示感谢。我们还希望感谢所有为作者和评审人提供过支持的政府,没有他们的贡献,本报告不可能完成。 本指南在2005年进行了两次评审。第一次是专家评审,提出了6000多条意合评审,又提出了8600多条意见。评审人所做的努力及其意见为最终报告的质量改进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表示感谢。此外,评审编辑所做的工作确保了收到的所有意见得到适当的考虑,因此我们也希望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1 尤其包括科技咨询附属机构和执行附属机构的工作,以及非《公约》附件一缔约方之国家通讯专家咨询小组的工作和附件一缔约方温室气体清单的技术评审工作。 2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提供有权限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 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7)。 Houghton J.T.,,Meira Filho L.G.,Lim B., Tréanton K.,Mamaty I.,Bonduki Y.,Griggs D.J. 和 Callander B.A. (编辑). 《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 IPCC/OECD/IEA ,法国巴黎。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0)。Penman J.,Kruger D., Galbally I.,Hiraishi T.,Nyenzi B.,Emmanuel S.,Buendia L.,Hoppaus R.,Martinsen T.,Meijer J.,Miwa K.,和 Tanabe K. (编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IPCC/OECD/IEA/IGES ,日本叶山。 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2003), Penman J.,Gytarsky M.,Hiraishi T.,Krug, T.,Kruger D.,Pipatti R.,Buendia L.,Miwa K.,Ngara T.,Tanabe K.,Wagner F.,《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作法指南》。 IPCC/IGES ,日本叶山。

温室气体及监测用标准

温室气体及监测用标准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章恭菲 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臭氧(O3)和氟氯烃类(CFC s)。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以及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等原因,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以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为例:其含量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体积分数)上升到2000年的367×10-6,增加了31%。温室气体的排放-吸收过程、温室效应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然而,温室气体的增加可以通过日地辐射传输过程直接引起气候变化,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普遍为世界舆论所公认。近1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之大,已创110年间的最高纪录。全球气温升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引发更频繁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疾病流行,加速土地沙漠化,使农田变成荒原;气温的升高还可能引起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为人类的长远利益着想,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更应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为了判断和评价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国际性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组织了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1988年在联合国系统内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科学预测、影响评价和对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1992年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进程。我国也是《公约》缔约国之一。1997年《公约》缔约方又在日本京都就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京都议定书》。这个文件是第一个通过控制自身行为以减少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国际性文件。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和人口大国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

温室气体管理规定

温室气体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有效地对本公司温室气体进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及管理。 三、职责 行政人事部负责本公司温室气体管理。 四、定义 温室气体(GHG Greenhouse Gas):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 五、实施流程 流程: 组织和运营边界设定----选择基准年----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1、组织和运营边界 为了有效地对温室气体进行管理,设定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的运营边界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部风险,利用好价值链上的机会。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三个“范围”。它们共同提供管理和减少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全面温室气体核算框架。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出现在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锅炉、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 范围2: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核算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采购电力的定义是通过采购或者其他方式进入公司组织边界的电力。这部分的排放实际上出现在电力生产设施。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是选择性的报告类别,允许对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进行处理。范围3的排放是公司活动的结果,但出现在非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材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以及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建议公司至少对直接排放(范围1)和使用电力造成的间接排放(范围2)进行核算,这也是大多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倡议的要求。 2 、选择基准年 公司可以选择一个基准年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进行比较。选择基准年的原则是公司有可靠数据的最早相关时间点。 公司制定一个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的政策也同样重要,如果数据、报告边界、计算方法或有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那么需要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 3、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司在确定组织和运营边界以及基准年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温室气体控制管理规定

制/修订履历表

1 目的: 规范公司温室气体管理工作,符合《深圳市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规范与指南标准》要求,使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报告能符合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与透明性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 2.1 公司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核查、温室气体量化报告编制与温室气体内审相关的活动均适用。 3 名词定义: 3.1 组织 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或其结合体,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ISO 14064-1:2006 定义2.22] 3.2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 注:一般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六类。[ISO 14064-1:2006 定义2.1] 3.3 温室气体源greenhouse gas source 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ISO 14064-1:2006 定义2.2] 3.4温室气体排放greenhouse gas emission 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ISO 14064-1:2006 定义2.5] 3.5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actor 将活动数据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联的因子。[改写ISO 14064-1:2006 定义2.7] 3.6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direc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ISO 14064-1:2006 定义2.8] 3.7 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energy indirec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组织消耗的外购电力、热、冷或蒸汽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ISO 14064-1:2006 定义2.9] 3.8 其它间接温室气体排放other indirec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而被其它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包括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ISO 14064-1:2006 定义2.10] 3.9 温室气体活动数据greenhouse gas activity data 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定量数据。注:温室气体活动数据例如能源、燃料或电力的消耗量,物质的产生量、提供服务的数量或受影响的土地面积。[改写ISO 14064-1:2006 定义2.11] 3.10 温室气体声明greenhouse gas assertion 责任方所作的宣言或实际客观的陈述。 注 1:温室气体声明可以针对特定时间,或覆盖一个时间段。 注 2:责任方做出的温室气体声明宜表述清晰,并使核查者能根据适用的准则进行一致的评估或测量。 注 3:温室气体声明可通过温室气体报告的形式提供。 [改写ISO 14064-1:2006 定义2.12] 3.11 温室气体信息管理体系greenhouse ga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用来建立、管理和保持温室气体信息的方针、过程和程序。[改写ISO 14064-1:2006 定义2.13] 3.12 温室气体清单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组织的温室气体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总的。[改写ISO 14064-1:2006 定义2.14] 3.13 温室气体报告greenhouse gas report 用来向目标用户提供的有关组织温室气体信息的专门。注:温室气体报告中可包括温室气体声明。 [ISO 14064-1:2006 定义2.17]

温室气体升高对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影响

课堂编号 40 10展示设计一班牧羊的men 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们都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要阻止这场灾难,我们必须马上行动。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温室气体含量不断的升高使得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同样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严重的变化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其中主要被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等。虽然在2009年,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曾聚首哥本哈根,共同商议解决全球升温的方法,并协议签订协议书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迫于国家的发展和重工业的开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高,使地球已经受到温室效应的诸多影响,其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全球气温继续变暖 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对我们全球的影响将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地球气温上升。在1981~1990年之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废气及温室气体清单

废气、及温室气体排放源清查情况及清单 一、废气排放情况 常见的废气来源于生产生活当中,如车间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气、食堂厨房产生的油烟气等,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本公司的食堂是使用液化气为燃料,产生的油烟废气排放很少。另因本公司生产加工过程较为简单,不存在注塑、丝印、喷油等工序,经环保检测部门来我司检测后,未有废气排放及超标。 二、温室气体排放源调查情况 通常典型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来源有以下四类: 1.固定燃烧源 指固定式设备之燃料燃烧,如锅炉、熔炉、燃烧炉、蒸汽涡轮机、加热炉、焚化炉、引擎及燃烧塔等 2.移动燃烧源 指交通运输设备之燃料燃烧,如汽车、卡车、火车、飞机及船舶 3.制程排放源 物理或化学制程之排放,例如:CO2从炼油制程中之触媒裂解、PFC从半导体晶圆制程及光电业之干式蚀刻或清洗化学气相沈积制程反应室所造成之排放等 4.逸散排放源 有意及无意的排放,如从设备之接合处、密封处、顷料、填塞物之泄漏。亦可能含从煤堆、废水处理厂、矿坑、冷却水塔之排放及从瓦斯加工设备排放的甲烷 结合本公司实际生产情况,经过对温室气体排放排的分析调查,得出清单如下: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温室气体CO2排放当量(吨/年) 注:所用CO2灭火器使用量较小,无法量化,故忽略不计

量化原则:各种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之计算主要采用“排放系数法”,公式如下: 使用量或产生量(活动数据)Χ 排放系数ХIPCC2006全球暖化潜势系数= CO2当量数 (1)各种温室气体之排放依来源不同,将单位化为吨或升之重量与体积单位。 (2)各种不同的发生源,依《温室气体盘查工具》所提供之排放系数及计算方法。 (3)选择好排放系数后,计算出之数值再依2006 PICC 之各种温室气体之全球暖化潜趋GWP,将所有之计算结果转换为CO2e (二氧化碳当量值),单位为吨/年 4.1.2 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农业温室气体

农业温室气体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减排路径》 《农业生产的问世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排放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动物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减排技术与策略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免耕施肥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和稻田免耕栽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综述》 《稻田CH4和N2O排放消长关系及其减排措施》 《免耕施肥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农田N2O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 《农田土壤N2O排放和减排措施的研究进展》 农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措施

1、水稻田 1、种植业 2、秸秆还田 农业源CH 4 1、家畜胃肠道发酵 2、畜牧业 2、 粪便管理系统 一、 水稻田: 1、产生机制: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将土壤有机质分解成甲烷。 2、影响因素:土壤特性、灌溉、施肥、水稻品种等。 3、减排的措施:○1合理灌溉;(是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措施,间歇灌溉和烤田可以有 效的降低甲烷的排放,但增加了N 2O 的排放,减排效应应从两者综 合增温效应考虑。) ○2科学施肥;(推广用沼渣代替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混施。) ○3选育新品种。(选育土壤氧化层根系发达、厌氧层根系分布小、通气组 织不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根际形成有氧环境,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 如杂交水稻。选育根系较大,氧化获利较强,经济系数高,CH4排 放量低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 ○4土壤耕作方式(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甲烷的 释放。) 二、秸秆还田 1、产生机制:焚烧后的秸秆灰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为产甲烷菌提供了产甲烷基质。 (其增 温潜能 是CO2 的 20-30 倍)

GHG温室气体控制程序

温室气体控制程序 1 目的: 规范公司温室气体管理工作,符合ISO14064-1标准要求,使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报告能符合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与透明性的原则,特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凡本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核查、GHG报告书编制与GHG内审相关的活动适用。 3.名词定义: 3.1 温室气体: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注:GHG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及CFCS,HCFCS。 3.2 GHG源:向大气中排放GHG的物理单元或过程。 3.3 GHG汇:从大气中清除GHG的物理单元或过程。 3.4 GHG库:生物圈、岩石圈或水圈中的物理单元或组成部分,它们有能力储存或收集GHG汇从大气中GHG。清除的GHG,或者直接从GHG源捕获 注1:GHG库在特定时间点的含碳量(以质量计)可称为GHG库的碳库存。 注2:一个GHG库可将其中的GHG转移到另一个GHG库。

注3:GHG捕获和贮存是指在GHG进入大气层以前从GHG源将其收集,并将收集的GHG贮存到GHG库 3.5 GHG排放:在特定的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GHG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 3.6 GHG清除:在特定时段内从大气中清除的GHG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 3.7 GHG排放因子,GHG清除因子:将活动数据与GHG排放或清除相关联的因子。 注:GHG排放和GHG清除因子可包含氧化因素。 3.8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拥有或控制的GHG源(2.2)的GHG排放。 注:本标准从财务和运行控制的角度确定组织运行的边界。 3.9 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所消耗的外部电力、热力或蒸汽的生产而造成的GHG排放。 3.10 其它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而被其它组织拥有或控制的GHG源(2.2)所产生的GHG排放,但不包括能源间接GHG排放。 3.11 温室气体活动水平数据:GHG排放或清除活动的测量值。 注:GHG活动数据例如能源、燃料或电力的消耗量,物质的产生量、提供服务的数量或受影响的土地面积。 3.12 全球变暖潜值:将单位质量的某种GHG在给定时间段内辐射强度的影响与等量二氧化碳辐射强度影响相关联的系数。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包括大气层中的任何气体。大气层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吸收红外线辐射和热量,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它们就像温室的玻璃,允许阳光射入,但同时也保留其内部形成的热量,并不让其流失,从而引起内部温度的升高。 目前,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并聚集在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六氟化硫和两组工业气体氢氟烃(HFCs)和全氟烃(PFCs)。 氟氯化碳(CFCs)和含氢氯氟烃(HCFCs)是温室效应较强的气体被频繁使用于冰箱制冷。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下,这两种气体因为其对平流层臭氧层的破坏,正在被逐渐淘汰,因此它们没有被列入《京都议定书》的范畴之内。 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 (GWP) 每种温室气体都有其引起全球变暖的不同能力。为了比较每种气体的变暖潜能,我们创建了被称之为全球变暖潜能值的指数,该指数取决于气体的辐射属性和分子重量,以及大气浓度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的。对于某一种气体的温室变暖潜能值的定义是在一段特定的时期过后,该气体相对二氧化碳的变暖影响,该二氧化碳 变暖影响被定义为全球变暖潜能值1。

举例来说,含氢氯氟烃134在100年的全球变暖潜能值是1000。这意味着1吨含氢氯氟烃134在100年内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是1吨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的1000倍。在最常见的非二氧化碳类气体中,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21,而一氧化氮则为310。 水蒸汽实际上是最强大的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无法直接影响水蒸汽的浓度,因为它在几天内就会迅速在大气中转化 为雨水。但是大气中水蒸汽的数量取决于全球温度——即温度越高,水蒸汽就越多。因此由于其他温室气体积聚而造成的变暖将会造成大气层内含有更多水蒸汽。这一效应又增强了最初的变暖,因为水蒸汽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

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从全球尺度来看,全球共存在 岩石圈、海洋、大气、陆地生物圈、水生生物圈、化石燃料6个主要碳库。岩 石圈是第一大碳库,海洋是仅次于岩石圈的第二大碳库(表1)。但是岩石圈的 碳主要以碳酸钙结晶的形式存在,性质稳定,只有极少一部分通过风化的作用 参与到地球化学循环中去 [6] ;而海洋碳库中的碳主要以溶解无机碳的形式存在, 化学性质活跃;同时,海洋碳库是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生物圈碳库的19倍,化石燃料碳库的9倍,因此海洋是全球第一大活跃碳库 [6] 。大气碳库虽然较小, 却是调节全球气候的最关键因素。全球变暖的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使本该被长期封存在岩石圈中的有机碳被转换 成CO2进入了大气圈 [2] 。通过海洋水气界面交换,每年都有大量的CO2从大气圈 进入了海洋,因此海洋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海洋碳循环是全 球碳循环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6,11,12] 。 自上世纪末,一系列针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大型国际科研计划(国际地圈 与生物圈计划(IGBP)核心计划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陆 海相互作用(LOCIZ)、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SOLAS)、全球海洋生态系 统动力学(GLOBEC)、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综合研究(IMBER))相 继实施,使人们对海洋碳循环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JGOFS计划的完成,基本探明了全球海洋碳循环过程及海气界面碳通量,使人们对海洋碳循环乃至 全球碳循环的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海洋碳循环过程主要是在“溶解度泵”、“碳酸盐泵”、“生物泵”的作用下 完成的。在这个三个泵的作用下,实现了碳在海洋中的迁移和变化,最终调节 了全球气候。 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温的升高的 贡献度高达70% [3] 。根据冰芯中的CO2历史记录,大气中CO2浓度在过去42万 年以来是前所未有的,并仍以每年1.5—1.8ppmv的速度上升 [4] 。全球碳循环过 程以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科学家们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海洋碳循环 作为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其作用极其重要,每年约有30%人类活动排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 [5] ,被海洋吸收的CO2经过一系列生物过程(生物泵以及碳酸盐泵的 作用)最终以有机物和CaCO3的形式沉降到洋底,要经过很长的地质时间才能重新进入大气。相比之下,陆地森林碳汇对CO2扣押的时间尺度只有几十年

温室气体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以二氧化碳为例

篇名 溫室氣體對全球環境的影響─以二氧化碳為例 作者 蘇逸杰。東海高中。訊一甲 王冠民。東海高中。訊一丙 呂宗霖。東海高中。訊一丙

溫室氣體對全球環境的影響─以二氧化碳為例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因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的上升,而在不斷持續上升的過程中,卻改變了地球環境並對生態造成影響,雖然科技進步十分迅速,但二氧化碳的影響也隨之增加。二氧化碳雖然對人體不會有直接的危害,但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卻會造成溫室效應增強,而溫室效應增強則會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沙漠化加劇等問題。人們是如何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砍伐森林、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汽機與工廠排放的廢氣是二氧化碳來源的最大宗!所以希望藉由這篇小論文讓人們知道我們自己的星球是一天比一天還要糟糕。也藉由這篇小論文來告訴人們過量的二氧化碳對人類有何影響?該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讓以後自己的子孫不會生活在黑暗當中。 二、研究方法 找尋網路、詢問老師、翻閱書籍、期刊論文。 三、研究目的 本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希望人們不要只懂的製造二氧化碳,也要懂得防止的方法,如果懂如何防止,就能確實實施,延遲我們的地球滅亡時間。因此以下就二氧化碳的形成原因、造成的災害以及如何減少其排放量來討論。 貳●正文 一、二氧化碳的大量形成 『百年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以及空中的降水吸收,而溶解在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成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因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維持穩定的。』(註一) 但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遽增工業迅速發展,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過去自然形成二氧化碳的水準。加上樹木不斷被砍伐,雨林面積逐漸變小,使得二氧化碳經由植物轉化成有機物的機會下降。此外,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及溶解二氧化碳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