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自然资源
南海珊瑚礁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南海珊瑚礁的保护措施有哪些南海珊瑚礁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珊瑚礁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海珊瑚礁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南海珊瑚礁的重要举措之一。
海洋保护区可以限制捕捞和其他破坏性活动,保护珊瑚礁的生态系统。
通过建立保护区,可以保护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珊瑚礁的再生和生长。
其次,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也是保护南海珊瑚礁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珊瑚礁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保护南海珊瑚礁的重要途径。
由于南海珊瑚礁地处多个国家的海域,因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制定保护计划,加强监测和执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保护南海珊瑚礁的重要举措。
公众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珊瑚礁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珊瑚礁保护的意识,改变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
同时,公众教育还可以促进人们参与保护行动,共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最后,加强法律法规和执法也是保护南海珊瑚礁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限制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保护珊瑚礁的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执法可以确保这些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
总之,保护南海珊瑚礁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以及加强法律法规和执法,可以有效保护南海珊瑚礁,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保护南海珊瑚礁的行动中,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者:崔鹏伟戴好富朱安红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3年第09期关键词:南海岛礁;生态安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识码:A南海是我国固有领土,其海域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 左右。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资源基地,南海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通道。
南海海域珊瑚礁面积约为30.0×103 km2[1],占世界珊瑚面积的5%[2-3],已定名岛礁达310 个[4],丰富的珊瑚岛礁资源更是南海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4-5]。
南海珊瑚岛礁所在的东南亚珊瑚礁区是世界主要的珊瑚分布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极高,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6-10],对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维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5],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国家安全等价值。
南海岛礁均属形成年代较近的热带海洋珊瑚岛[11-13],基本为远岸、小型或微型的无人珊瑚岛,海岛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低、脆弱易破坏且破坏后不易恢复的基本性质[12, 14-15]。
我国依托原有岛礁自然条件,立足于发挥岛礁面向国际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功能的实践,進行了具有广泛国家实践属性的岛礁建设活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权益维护的显著成就和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成为南海维权的创新模式[16-17]。
岛礁建设对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陆海统筹、陆海经济一体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军事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南海岛礁主要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岛礁建设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岛礁自然发育转变。
因此,在研究岛礁自然演替、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岛礁保护、促其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工程是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对于保障岛礁生物栖息地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等具有基础性作用[18]。
岛礁建设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监测、修复,实施了全球最大、以人工修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的珊瑚生态系统修复,对于保障南海岛礁生态系统乃至南海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空间拓展、改善交通条件[16]。
南海

气候特征
气象要素
综述
天气系统
南海处在亚洲大陆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与其他海区比较,其特点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春秋短,夏 季长,冬无冰雪,四季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特别是中部和南部海区,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季节变 化很小。在西南中沙群岛,年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温度西沙为22.8℃(1月),南沙为25℃(1月)。 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气温年较差只有摄氏6~8度,而海上年较差更小。 北部沿海和岛屿有较大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在10℃以上,夏季温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对干而冷,后期常 有低温阴雨的潆雨天气。
南海的“童年”阶段开始是裂谷,与东非大裂谷目前所处的状态相似,之后慢慢有海水漫进来,形成窄而浅 的海湾,就像红海或者加利福尼亚湾。这个阶段的地下岩浆、火山和地震活动都比较活跃。大陆边缘伸展薄化并 发生局部破裂,洋壳开始出现,之后洋壳不断扩张,最后长成具有至少700千米宽的洋壳区。
南海在1600万年前完成扩张之后,进入盛年阶段,南海的面积在此阶段最大。南海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东 俯冲,转入。根据Jonny Wu的研究,南海已俯冲了400千米长,超过700千米宽的洋壳,俯冲下去的洋盆长度是东 西总长度的1/3,俯冲面积已达到总面积的1/2。 伴随洋壳主体俯冲掉以后,南海就会进入碰撞造山阶段。
地缘战略:南海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地缘战略:南海的战略地位与影响地理位置决定了南海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
南海位于东南亚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地位,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南海的战略地位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战略地位地缘位置南海位于东南亚,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其地理位置使得南海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资源丰富南海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对周边国家以及国际企业具有吸引力,使得南海成为地缘政治的焦点之一。
海上通道南海是连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海上通道,贸易航线经过南海,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响地缘政治影响南海的地缘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南海主权的争夺和竞争。
由于南海的资源丰富,各国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的争夺,导致南海成为地缘政治的焦点。
经济影响南海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造成一定的影响。
南海是重要的航运通道,南海局势的不稳定可能影响船舶的通行和贸易流量,从而影响地区和国际经济的发展。
国际关系影响南海问题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利益,各国之间的争端和合作关系对地区和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南海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结语南海作为地缘政治的重要区域,其地缘战略地位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
各国应本着和平、合作和共赢的原则,共同努力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地区和国际合作,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
现代文阅读《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一)(6分)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冬雪①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浅滩和其周围海面的总称。
南北绵延约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
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属赤道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这里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终年高温,雨量较大、湿度大、风大、雾少。
南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当地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南海地处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未受污染,海洋中自然产生的饲料充足,为鱼类的栖息、繁衍和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南海的渔业非常丰富。
②南海现在已经探明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约2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银鲳鱼、红鱼、鱿鱼、鲨鱼等。
此外,南海还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如海龟、海参、海蜇、海蟹、海马、砗磲(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肉可食,壳可入药)、龙虾和海螺等。
西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中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南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
③海参属热带海洋中的刺皮动物,其营养价值与鱼翅、燕窝齐名。
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岛出产20种,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的海参种类多、分布广、参体大、品质优良,其中以白乳参、乌乳参和梅花参最为珍贵。
梅花参为参中之王,是著名的大型食用海参,大者体长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
加工成干品后肉厚脆嫩,炖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滋补性强。
此外,海贝在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就有250多种。
南海的软体类动物还有著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
④除了鱼类,南海的热带海藻类资源也极其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马尾藻、紫菜等等。
由于有这些丰富的渔业和海产资源,南海成为我国四大渔区之一,而且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
⑤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种低等动物——珊瑚虫,它们能造就珊瑚礁、岛。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千百年来,人类对于海洋一直是敬畏交加。
敬他在平和之时对人类慷慨的馈赠,畏他怒时一夕之间可以使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及陆地资源的日益衰竭,人们对于海洋的畏惧越来越少。
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海洋资源无疑是个钱生钱的聚宝盆。
近年来南海问题因为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国家主权问题得到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南海问题概述南海是我国南部的陆缘海,也是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在英语中,南海也被称为“南中国海”。
因此,在中文里面,“南中国海”与“南海”并称的语汇。
环南海国家包括中国以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盟国家。
所谓南海问题就是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对南海的一部分,有重叠性的主权声索,并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以来沿用《公约》的专属经济区概念,对其近海的200海里地区的海洋与矿产资源纷纷提出唯一拥有权的主张,这同我国的主权主张发生冲突。
【1】二、南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一)、南海问题的现状近来,围绕关于南海主权与权益之争的“南海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方面,一部分声索国在加紧开采临近的南海海域的资源,包括采取国际招标合作的方式,以图将这一问题国际化。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也在努力通过武器采购快速实现武备现代化,以为其主权诉求壮胆。
它们也正在引入外部势力介入南海争端。
据悉,越南军方高层特地前往美国“诉苦”,刺激美国海军在地区“维权”,不放弃其在南海海域自由航行的“权利”,以平衡中国的发展。
越南去年还在南海与美国海军开展了联合演习。
菲律宾则加紧对美国施压,要求美国承诺依据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对菲律宾关于南海的主权诉求给予背书。
各国海洋意识及权益博弈达到高潮,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各沿海国的海洋权利普遍得到扩大,不仅一些国家的3海里领海扩大到12海里,它们还得到了与大陆架相关的排他性海洋经济权利。
它们对获取扩大海洋主权以争取海洋资源的意识已有大幅提高。
《美丽的南沙群岛》相关资料

美丽的南沙群岛一、简介南沙群岛,又称南沙群岛列岛,是中国的一个海上领土,位于南海中部,是中国南海诸岛中最大的一个群岛。
南沙群岛由约有250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这些岛屿分布在约900,0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美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二、地理位置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北纬3°35′30″至4°30′50″,东经111°00′至117°10′,位于中国广东省郁南县以南约298海里的南海中部。
南沙群岛的主要岛屿包括双子羊岛、罗阳礁、南威岛、永暑岛等。
它们分布在南海的中心位置,东临菲律宾,西邻印度尼西亚,距离越南和马来西亚也很近。
三、自然资源1. 海洋资源南沙群岛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地区。
海域中有大量的鱼类、虾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是渔业资源的宝地。
此外,南沙群岛海域还存在丰富的油气资源,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 珊瑚礁南沙群岛拥有独特而美丽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是南海地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南沙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拥有多样的物种和生态环境,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游客可以在南沙群岛欣赏到壮观的珊瑚礁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海岛生态南沙群岛的海岛生态系统非常丰富多样,岛上有丰富的植被资源、鸟类资源和其他珍稀动植物资源。
南沙群岛是许多海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繁殖地。
此外,岛上还有许多乌龟、蟹类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四、保护与开发南沙群岛作为中国的海上领土,保护和开发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重要政策。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可持续开发的原则,保护南沙群岛的自然和生态环境。
政府对南沙群岛进行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监管。
同时,南沙群岛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政府积极开发南沙群岛的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鼓励投资者建设旅游设施,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南沙群岛旅游观光。
初中自然地理南海知识点 地理学视角解读南海问题

初中自然地理南海知识点地理学视角解读南海问题引言南海问题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复杂且悬而未决的争议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之一,南海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介绍初中自然地理中涉及南海的相关知识点,并以此解读南海问题的背后。
南海的地理位置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面,东临菲律宾、马尼拉湾,北靠中国大陆、台湾、琉球群岛,西隔印度尼西亚,南濒巴士海峡。
南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大陆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通道,也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南海的地理特征南海是一个被诸多岛屿和海湾划分的海域,主要包括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斯普拉特利群岛等。
这些岛屿的存在造就了南海多样化的地理特征,包括海岛、海峡、海湾、暗沙和海底火山等。
这些地理特征对于南海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南海的气候条件南海属于热带气候和季风气候的交汇区,气候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在24-28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约为2000-3000毫米。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南海地区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南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南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域之一,拥有华丽多样的珊瑚礁、鱼类、贝类等。
其中,南海的珊瑚礁是全球顶级的海洋生态系统,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还在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的鱼类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作用。
南海的自然资源南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根据当前的勘探和开发情况,南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此外,南海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周边国家重要的渔业产区。
南海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式南海问题涉及到多个国家的领土争议和资源利益争夺,是一个复杂的地区争议。
解决南海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求共识。
在解决南海争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理因素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遵循国际法和公平正义原则,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自然资源
1 油气资源
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资源的储量有很多种估计。
美国1998年公布的资料认为已证实储量值为75亿桶,以每吨原油约为7.33桶计算,大概为10.23亿吨的已证实储量。
南海海域内含有大量油气储量的地区包括:(1)南沙海槽(原称巴拉望海槽)西北部;(2)文莱—沙巴盆地;(3)在文莱—沙巴盆地西南的Baram Delta;(4)中康暗沙和沙捞越海岸;(5)东纳土纳盆地;(6)万安滩;(7)黄龙。
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储量为,珠江口盆地4.5亿吨,西部琼东南、莺歌海和北部湾等几个沉积盆地共1.5亿吨,西部还探明天然气储量3000多万亿立方米。
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有8个主要油气沉积盆地:即曾母暗沙盆地、文莱沙巴盆地、西巴拉望盆地、礼乐滩盆地、万安西盆地、安渡滩盆地、郑和盆地和中越盆地,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2 其他矿产资源
华南海岸带的沙坝、海滩和岸裙等的沙体中蕴藏有丰富的砂矿资源,已达工业品位或已开采的有钛铁矿、钨、锡、金、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铌钽铁矿和玻璃石英砂。
已划出几个砂矿成矿带:粤东钻石砂带、粤中锡砂带、粤西独居石—磷钇矿砂带、雷州半岛—琼东钛铁矿—锆石砂带,桂南玻璃石英砂带。
南海大陆架第四纪古河谷、古沙坝、古海滩和底砾层,均是砂矿远景区。
建筑填料用的内大陆架砂砾估算资源量约为4500亿吨。
香港自1985年以来已在内大陆架全新世海相淤泥层下浚挖了约2.5亿立方米的砂砾,用于各种吹填工程。
南海诸岛上蕴藏有一些鸟粪磷矿。
此外,南海深海沉积采样已获得锰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的样品,水深超过4000米的下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锰结核与富钴锰结壳的远景区。
3 生物资源
3.1 动物资源
南海北部的鱼类约有750种,以暖水性为主,暖温带种较少,未发现寒温带性种。
鱼类区系为亚热带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中—日亚区。
南部的鱼类有1000余种,皆为暖水性,主要分布在南海中部诸岛之间的热带区,向北到西沙群岛,为热带区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
主要经济鱼类有蛇鲻、鲱鲤、红笛鲷、短尾大眼鲷、金线鱼、蓝圆鲹和钝头双鳍鲳等。
南海海蛇种类约有10种,数量不少。
每年4至5月间在万山群岛水域,9至10月间在北部湾猬集,具有开发捕捞价值。
南海是海龟活动的海区,每年4至12月来南海诸岛产卵,尤以4至7月为繁殖盛季。
习见种有海龟、玳瑁、蠵龟和棱皮龟等。
海兽有豚类、鲸类。
北部河口区常见有白海豚、海豚和儒艮等。
中部海区常见到成群的海豚。
浮游生物种类繁多。
上层水中生活的浮游生物具有热带大洋特性。
北部沿岸浅水区,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有暖温带种入侵。
但出现时
间较短,且随不同年份有较大变化。
南海浮游生物仍以热带种为主要成分,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
海盆深层水中生活的浮游生物种类稀少,生物量也很低。
沿岸水域主要浮游生物资源有日本毛虾、红毛虾、锯齿毛虾、海蜇和黄斑海蜇等。
底栖动物种类相当丰富,但优势种数量一般不是很大。
北部沿岸浅水区生活的底栖动物基本都是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种。
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中—日亚区,为亚热带性质。
南部,包括南沙群岛海域,底栖动物基本都是典型的热带种,特别是造礁珊瑚极其发达。
南部底栖动物类群远较北部为多。
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印—马亚区,为热带性质。
南海海盆1000米以下的深水区底栖动物具有深海的特征。
南海底栖动物资源主要有软体动物的珠母贝、近江牡蛎、翡翠贻贝、日月贝和杂色鲍等,甲壳动物的墨吉对虾、长毛对虾、中国龙虾、密毛龙虾、远游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等,以及棘皮动物的梅花参、刺缘参、黑海参等。
3.2 植物资源
南海沿岸分布着众多的红树林,种类达20余种。
它们呈不连续分布,大都出现在河口附近泥滩上,构成了具有热带特色的红树林群落,它对沿海鱼类繁殖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底栖植物可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为广东沿岸,由于受大陆气候影响,出现以亚热带性种为主的代表种,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
南区为南海诸岛海域,主要为热带性种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马亚区。
南海沿岸底栖植物资源丰富,经济海藻主要有羊栖菜、紫菜、江蓠、鹧鸪菜、麒麟菜和海萝等。
3.3 珊瑚礁资源
南海诸岛地处热带,具有热带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大致由深海中、下层生态系统、深海上层生态系统、珊瑚礁区生态系统和珊瑚岛上生态系统等有机组成。
西沙群岛的珊瑚非常繁茂,各类珊瑚约160余种,其中造礁珊瑚124种,数量较多的是大分枝状的魅力鹿角珊瑚和多枝蔷薇珊瑚。
西沙群岛中除了高尖石为火山岩岛外,其余各岛全是珊瑚礁岛。
其中永乐群岛实际上是多个珊瑚岛分散在周围、中间有一个潟湖的大环礁,潟湖有多条通道与南海相通。
宣德群岛是一个半月形的开放式多通道的大环礁。
东岛是西沙群岛的第二大岛(1.55平方千米)。
东岛由上升礁及珊瑚贝壳砂复合而成,岛的四周是阶梯式的礁平台(第一阶水深3至5米,第二阶15至25米,第三阶40至50米)。
在礁平台上的生物分带极为明显,且不同坐向有差别。
东北向的礁平台发育良好,500米宽的浅水台地分橙黄滨珊瑚带、苍珊瑚带和珊瑚藻带。
西南向的礁平台仅150米宽,珊瑚发育不好。
除珊瑚外,珊瑚礁热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已记录种数:海藻400种,鱼类500种,无脊椎动物1800种。
南沙群岛主要是由珊瑚礁组成,具有典型的热带珊瑚礁(主要是环礁)特征,已记录近百种造礁珊瑚,以滨珊瑚、蜂巢珊瑚、鹿角珊瑚、菊花珊瑚的数量最大。
4 旅游资源
4.1 海岛旅游资源
海岛旅游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
世界上著名的海岛旅游地有马尔代夫、印尼的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马来西亚的沙巴岛、韩国的济州岛等。
我国的南海诸岛同样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
南海诸岛是我国海洋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是研究我国海洋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南海诸岛逐步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将会与历史文化研究形成相互促进。
南海诸岛形态各异的珊瑚礁,蔚为壮观的水下礁盘,千姿百态的珊瑚,清澈透底的海水,如花园般绚烂多姿的潟湖,松软白细的沙滩,各种名贵海产,都为南海诸岛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条件。
在这里既可以享受热带海洋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又可以尝试诸如潜水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同时,一些岛屿上发现了我国古代渔民生产生活的遗物遗址,这一方面证明了是我国人民最早开发南海诸岛,另一方面,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滨海旅游资源
我国大陆濒临南海的海滨旅游地区主要有三个:广东海滨海岛旅游带、海南旅游区和北部湾旅游圈。
广东海洋旅游以度假为主题,形成了阳江海陵岛、湛江东海岛、深圳大鹏湾、惠州大亚湾、汕头龙虎滩、汕尾红海湾和江门川岛等八大海滨旅游度假区。
海南具有宜人的海岛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热带风情,是我国最具备条件建设热带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地区。
整个旅游区在布局
上以三亚为中心、东南部海滨为重点,形成规模发展的格局。
海上观光方面有游艇观光、潜艇观光、水上飞机观光、海上捕捞、养殖观光等;海洋游乐方面有摩托艇、帆板、帆船、冲浪、牵引划水等;海上休闲游垂钓、游钓、潜水、游轮等;以及海洋生态科普教育、科学考察、探险等。
北部湾旅游圈包括海南省及粤西、桂南。
一是将形成桂东、粤西和琼北的小三角旅游圈,并有望成为国内旅游的一个热点地区。
二是随着北海、三亚至越南的游轮开通,以及从广西东兴口岸直达下龙湾的陆地旅游线的形成,该地区出现了多条旅游热线,有可能促进中越两国共同发展的北部湾旅游业。
5 其他资源
太阳能:南海诸岛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超过我国其他海域和绝大多数的内陆地区,堪比青藏高原。
全年各月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90至260W/㎡,终年可利用。
风能:有效风速3至20m/s,出现时数5500至8000h,出现时间65%至89%,有效风能密度300至650W/㎡,属我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台湾海峡南口和巴士海峡的风能高值为全国海区之冠。
海洋能:南海海域广阔,波能资源丰富,据估计可达38.3×1013W,为渤、黄、东三海区波能蕴藏总和的2倍。
更具有显著优势的是南海的温差能资源。
南海表层海水全年温度大都超过26℃,而在1000米深处终年低至5℃,稳定、持久而显著的温差,是温差发电的有利条件,如
能全部开发,估计可发电(1~2)×1012W。
此外,在南海礁群附近,由于受地形影响,潮差较大,有些地区的潮差甚至大于2.5m,且具有较大流速。
因此,亦可以考虑利用地形和潮汐规律,利用口门或人工口门进行潮汐及海流发电。
空间资源:南海地区总的陆地面积十分有限,但是海域广阔,有巨大的空间资源开发潜力。
当前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一般包括:港口航道、海岛土地开发、水下仓储等。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利用海洋空间可以发展海上种植业、海上城市等新型的人类生存及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