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doc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3 篇)

【第 1 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

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

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

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

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

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

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

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

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

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

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

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

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

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

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

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

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

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

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

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第 1 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一般以“问题教学法”作为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

式,其模式为“课前尝试学习 -- 创设问题情景 -- 构建数学模型 -- 探究问题 -- 交流反思 -- 展示成果”,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数学情景,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小组就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多渠道的探究活动,通过交流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反思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让学生展示有关成果。在展示中,反对

的,赞成的都拿出自己的根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学生对新知的产生、发展、结论形成的认知过程得以形成,数学能力得到培养,所以说合

作探究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探究,主要原因是学生探究过程缺乏有效的知识铺垫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导致探究合作有形式而无效果,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糊里糊涂,导致高效变为低效,学生有意见,教师不满意,那么如何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取得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此阶段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得以充分发挥,要把自己的教法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渗透,在习题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对知识

的产生、发展、结论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学生感知新知的目的,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就自己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引导方法与大家予以交流。

一、挖掘知识纵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切入点,在习题的启发

引导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进而掌握新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八年级数学第五章第二节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可用以下习题串引导启发学生理解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数学思想和方法。已知甲乙两数,甲数比乙数大4 ,甲数是乙数的2

倍,求甲乙两数?( 1)设甲数为 x 乙数为 y 根据题意分别列出一元一

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 )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甲乙两数

(3)根据列方程的过程思考如何将所列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你

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学生能根据上节所学内容和七年级所学知识

很容易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y=y-4和二元一次方程组42xyxy??????

学生经过列方程的过程体验及观察,通过合作探究就比较容易悟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方程 x=2y 只不过是把列一元一次方程设元时将乙数设为 y 则甲数为 2y 的数量关系用方程 x=2y 的形式表示了出来,那

么就可以用 2y 代换 x=y-4 中的甲数 x 从而得到 2y=y-4 ,就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学生既理解了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方法,也体会到了数学转化思想的魅力。

二、转换角度,设置习题,为学生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九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九题是通过特例观察,猜想结论,进行证明从而使学生了解韦达定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在教

学过程中学生猜想结论往往难度较大,费时费力,效果差,为此我做

了一下尝试。首先给出三个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

解方程求出二根,然后计算二根之和,二根之积,学生容易观察到二

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二根之积为常数项,再让学生证明

2x+px+q=o的二根之和为-p二根之积为q然后再给出方程

a2x+bx+c=o让学生观察其与2x+px+q=o的不同点,学生容易看

出只须把二次项系数变为 1 即可,即把方程变为 2x+bax+ca=o 从而得出二根之和为 -ba 二根之积为 ca,这样通过对习题角度的转换,使学生容

易发现规律,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合作探究顺畅进行,也培养了学生

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转化能力。

三、通过习题,引导学生吃透概念、攻克难点,保证合作探究

顺利进行。

八年级数学第二章平方根的教学中,其中课本想一想的教学活

动是通过特例使学生得到对于任意正数a, (a)2=a这一结论,但在

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这一结论只有感性认识,不能

从数学理性角度去理解感悟,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对学生课前自主预

习的检查中设置了一下习题。

(1)如果一个数 x 的平方等于 a ,即 x2=a , 那么这个数 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表示为;读叫做。

(2)因为 2(4)?=16 那么 4?就是 16 的,表示为;读做 . 即4?=16?

(3)16? 是的平方根,既然16? 是 16 的平方根,那么由平方根的定义 2(16)?= 。

(4) 11?是的平方根,那么由平方根的定义 2(11)?= 更

一般地 b?是的平方根,那么 ??2b?= (b?0 )

通过以上习题的导练,学生就比较容易攻克课本中想一想这一学习难点,学生的合作探究才能取得实质效果。

总之只要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

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

通俗的、具体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环节,做到知识

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铺垫化,铺垫启示化,学生

的合作探究过程就能顺畅高效。

【第 3 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

逐渐得到更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正在努力地实现着角色的转变。我们教师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

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

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

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

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

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二、新课改下教师观念的重新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

者、合作者、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

化价值。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

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

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合作学习是 21 世

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三、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

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得

到张扬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和强化。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情

景,其效果怎样呢?现象一:过于频繁,有的老师不管是简单的问题,还是复杂的问题都要小组讨论。现象二: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

组讨论”,几个学生就围在一起叽哩呱啦,满教室都是嗡嗡作响的声

音,老师还要强调“讨论声音响亮一点”,可谓是异常热闹。如果听听学生的讨论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课堂教学毫无关联。现象三:主次分明。通常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时,好学生占据着整个小

组的发言大权,中差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是当配角,

只有听的份。如何减少这些低效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呢?就是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2、处理好数学化和活动化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指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

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

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过分突出“活动化”,而忽视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数学化” (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合理组织的过程),甚至将“活动化”完全取代了“数学化” 。

3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师者”的地位,忽视了

学生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主导,所以就决定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只能以灌输、接受为主,这也是直接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如出同一模子,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原

因之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彻底转变并改变这种局

面,新课程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课程的独特优势,培养个性鲜明,具有很强探究能力和精神的人才。“探究学习”是我国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模仿科学研究的方式,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方式。但有人认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是相互排斥的,甚至认为没有“探究”就不是数学教学,这种观点显然是偏颇的,不正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但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唯一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历来有许多主张和做法。作为学习方法之一的接受式学习也有机械性接受、被动性接受和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

习方式的同时,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学习。即使是同一

节课也应该做到“探究”和“接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问题的关

键是教师要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四、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 ,忽略了数学本身具

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

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 ,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

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 ,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

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

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

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

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

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

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

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

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

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 ,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

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

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

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