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凤凰崇拜的渊源及其演化轨迹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
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
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
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
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
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一、畲族名称由来1.畲族“畲”字寓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色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畲族祖地的民间信仰习俗

畲族祖地的民间信仰习俗【内容摘要】畲族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同样都曾经历自然的原始崇拜阶段,相信万物有灵,拜祭山神、水神、石神、树神、田头伯爷、土地爷、门神、灶君等。
“招兵节”是凤凰山畲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以祭祀、祈福为主要形式的图腾崇拜和先祖崇拜相结合的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植根于畲族的祖先崇拜。
其历史久远,世代相传,是凤凰山畲族文化的亮点。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处理好民间信仰问题,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
没有民间信仰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畲族祖地民间信仰文化思考畲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历史神话传说“盘瓠”崇拜更是独具特色。
它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融合交织的产物,核心是先祖崇拜。
畲族崇拜的“盘瓠”——龙麒,是他们最早的先祖神。
他们以祭祖祈福消灾,祈求安康长寿。
畲族祖图被誉为本民族的“族宝” 在祭祖中展祖图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凤凰山区各畲族村历史上都有“祖图”。
其形制基本上都是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50多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
畲族民间还有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
“高皇歌”记述的是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高风亮节、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
意溪镇雷厝山畲族自然村则一直沿袭“春秋两祭”,即在每年农历的春分和秋分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这显然是沿袭了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遗风。
凤凰山畲族同胞的“多神”崇拜,以信仰道教为主,也信仰佛教和其它世俗神灵。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他们一直沿袭着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招兵节”。
畲民举行“招兵节”这一民俗活动,旨在纪念先祖驸马王的垂世功勋。
通过这样的活动祈祷驸王在天之灵下凡,并请天兵神将庇佑畲村安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并籍此增强民族凝聚力。
福建畲族“凤凰装”中的文化内涵

福建畲族“凤凰装”中的文化内涵作者:吴刚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8期摘要:“凤凰装”是我国畲族女性所穿着的服饰,是畲族服饰文化的精髓所在,具有非常浓厚的畲族文化价值。
各地畲族的“凤凰装”因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各有特点。
本文以福建畲族“凤凰装”为研究对象,探析福建畲族“凤凰装”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服饰特征与文化解读,最后对畲族“凤凰装”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作简单分析,旨在吸引人们更加了解畲族服饰的特征与文化内涵,使大众更加关注和支持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
关键词:福建畲族;凤凰装;文化内涵一、福建畲族“凤凰装”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凤凰装”是畲族女性最为隆重和最具特色的服饰,最早是畲族女性结婚所穿的服饰,现在是畲族女性出门及节日时的普遍穿戴。
那为何要将畲族女性的这种特有服装叫作“凤凰装”?为何现在畲族妇女会普遍穿戴“凤凰装”?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凤凰装”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畲族是一个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历史文化都是畲族人民口传下来的。
关于畲族“凤凰装”的起源,最早记载“凤凰装”的文献,学术界认为是1989年出版的《畲族风俗志》,在其中施联朱先生首次使用了“凤凰装”这一名称[1]。
“凤凰装”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认为其源于本民族母系始祖三公主的装束[2]。
在畲族人民的潜在意识中,畲族的女性始祖有着帝后的尊贵血统,三公主更是代表着吉祥祝福,这增强了畲族人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由此,畲族女性常把自己打扮成凤凰模样,并且把畲族女性服饰称作“凤凰装”,这体现了畲族人对于凤凰的信仰与崇拜,更体现了对美丽和吉祥的追求。
(二)发展现状目前,福建畲族的“凤凰装”包括头饰、凤衣、围兜、彩带、鞋等主要服饰。
我国畲族因所聚居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服饰特点也有所不同。
潘宏立先生在《福建畲族服饰研究》中把福建畲族妇女的服饰分为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顺昌式、光泽式和漳平式七种类型。
另外,根据畲族女性年龄层的区别,“凤凰装”又分成了“小凤凰装”“大凤凰装”“老凤凰装”三种形式,对应的是少女、已婚女子和老年妇女。
畲族风

畲族人民有属于 自己的独特的语 言,可是却没有 文字。
B:你叫什么? A:我叫A。 B:你几岁了? A:我18岁。 B:你在几班读书? A:我在七班。 B:你喜欢哪一科? A:我喜欢语文。 B:你饭吃了吗? A:吃了。
山歌
《拦路情歌》 拦路郎他爱听(啊)歌, 把娘拦住在中(啊)央, 人讲黄蛇不拦(啊)路, 为何你郎拦唱(啊)歌。 《迎客歌》 你娘来到我郎哪乡罗, 我郎看见哪笑哈哈罗, 前门开了摘橘子罗, 后门开了摘枇杷罗。
畲族人民不但勤劳勇敢善良 纯朴,而且历来热爱生活, 喜爱唱歌。他们的文化内涵 丰富多彩,充分显示着畲族 人民的智慧。希望你们能更 好农历四月的分龙节、
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等。另
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
祭祖日。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
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 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 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 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渊源的传说
畲族群众普遍崇拜盘瓠,尊盘瓠为始祖。传说上古时 代,因犬戎入侵,高辛皇帝下诏,谁能征服犬戎便召 为驸马。盘瓠领诏,漂洋渡海,前往敌国,乘戎王酒 醉,取其首级献予高辛皇帝。高辛帝大悦,招盘瓠为 驸马,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封其为“救国忠勇王”。 盘瓠不贪宫廷荣华富贵,弃官偕三公主入凤凰山居住, 以狩猎、农耕为生,养育三男一女。子女由高辛帝赐 姓名并封爵。赐长子姓盘,名自能,封南阳郡立国侯; 赐次子姓蓝,名光辉,封汝南郡护国侯;赐三子姓雷, 名巨佑,封冯翌郡武骑侯;赐其女名淑玉,赐其女婿 志深姓钟,封为颖川郡大烈侯。 自此,盘瓠三男一女在凤凰山繁衍生息,繁衍了盘、 蓝、雷、钟四姓的后裔。他们虽不同姓,但同宗,组 合成为有血缘关系的族群——畲族
浙江畲族凤冠凤纹及其凤凰文化探讨

浙 江理 工大 学学报 , 2 第 5卷 , 1期 ,0 8年 1月 第 20
J u n lo h j n c— c ie st o r a fZ ei g S i a Te h Un v riy
Vo. 5 12 ,NO 1 a . 2 0 . ,J n 0 8
作 者 简 介 :吴 微 微 ( , 一 )女 , 江 临海 人 , I5 , 浙 97 硕 教 授 , 要 从 事 染 织 服 饰 文化 研 究 、 装 材 料 及 其 应 用 、 织 品 设 计 与 开 发 等 。 主 服 纺
维普资讯
第 1 期
装” 中最具 特点 的部 分 , 畲族 妇女 最重要 的服 饰 品 , 是 畲族服 饰 以及 民族 认 同的 主要标 志 之一 。畲族 称 是 也
凤冠 为“ i , 传 为高辛 帝送 给i公 主作 为永 远吉祥 的护身物 , ge 相 ” 是具 有 纪念 始祖 意 义 的原 始装 饰 , 一般 在结
吴微微等 : 浙江畲族凤冠 凤纹及其凤凰文化探讨
1 银 金 ,. 珠 ,一. 面 ,一. 栏 ,一. 搭 ,-. . 2瓷 3a 头 3b 钳 4a 钳 4b 奇喜 牌 ,. 5 头抓 ,. 银 ,. 牌 ,. 奇 喜 ,. 喜 载 ,0 牙 签 与 耳 抓 6耳 7方 8大 9奇 1.
图 l 景 宁 凤 冠
文 章 编 号 :17 — 8 1( 0 8 0 0 0 0 6 3 3 5 2 0 ) 卜0 5 5
浙 江 畲 族 凤 冠凤 纹 及 其凤 凰 文 化探 讨
吴 微 微 ,骆 晟 华
( 江理 工 大 学服 装 学 院 , 州 3 0 1 ) 浙 杭 1 0 8
摘
要 :服 饰 文 化 是 民 族 文 化 的 缩 影 。 畲 民 族传 统服 饰 , 尤其 是 凤 冠 及 其 凤 纹 , 分 体 现 了畲 民族 最 具 特 色 的 充
从“凤凰装”管窥畲族历史文脉

从“凤凰装”管窥畲族历史文脉作者:秦媛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凤凰装”是畲族民俗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畲族独有的。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社会的横向还是从历史的纵向来看,都与其民族文化的演进是紧密联系的。
研究畲族服饰文化,对于研究畲族的地理环境、文化形态、审美情趣及其演变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从“凤凰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梳理出畲族传统文化概貌。
关键词:畲族凤凰装文化概貌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先生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较早的对畲民图腾崇拜有关的盘瓠传说、氏族起源、社会风俗等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施联朱先生的《畲族风俗志》[2]首次使用“凤凰装”这一名称,对畲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做了客观的田野调查和描述;90年代末年雷先根先生的《景宁畲族妇女的高笄凤凰装》(《浙江民俗大观》)[3]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凤凰装”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和拓展。
上述学者对畲族的服饰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凤凰装”的研究多是从服饰的形制、色彩、材质角度着手,忽略了畲族女子传统服饰“凤凰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崇拜等因素。
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形态、审美情趣是密不可分的,从“凤凰装”切入,深挖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畲族的历史衍变有着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对现代服饰设计有着借鉴参考价值。
一.“凤凰装”与地理环境畲族的“凤凰装”是畲族妇女的传统盛装,是其地理环境、文化形态、审美情趣融合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族服饰的形成及演变历程都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其充分体现出地域的差异性。
不同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等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穿衣风俗,审美观念也由此呈现多样化。
1995年,蒋炳钊先生在《凤凰装凤凰山风凰山祖坟畲族文化奥妙的揭示》一文中对这种装束这样写道:“从多次到畲区调查发现:各地畲族都称自己的服饰为…凤凰装‟,称发饰为…凤凰头‟[4],称头冠为…凤冠‟[5]。
畲族的女性崇拜与“凤凰装”

畲族的女性崇拜与“凤凰装”作者:吴剑梅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11期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的百余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随着时代发展,畲、汉两族互动日益增多,畲族的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其较为古老的习俗与独特文化仍以某种方式保留下来,其中女性崇拜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畲族的女性崇拜体现在畲族女性社会地位较高而受人尊敬的历史遗俗和她们对女性始祖崇拜的思想观念上,而这种独特的女性崇拜文化对畲族女性服饰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畲族女性的社会地位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创世神话极力张扬畲族女性在创造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女性崇拜的思想意识。
畲族的创世神话《男造天·女造地》中说道:“天是男人造的,男人懒,做一气,歇一气,结果把天造小了。
地是女人造的,女人勤,没停没歇地掘呀掘,男人大喊‘地造大了’,女人赶紧抓了几把,想把地缩小。
这一抓,有的地方凸了起来变成山,有的地方凹下去变成湖海,五个指头抓出了条条江河。
”创世神话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勤劳勇敢的女性的赞美和歌颂,体现了女性的社会主导地位。
畲族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传统汉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受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传统汉族女性基本被界定在家庭中间,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女性的任务是相夫教子,她们的服饰特征基本都是以宽松的造型掩盖人体的曲线美,形成的是蹒跚纤弱、惹人怜爱的形象。
而畲族女性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却是比较高的,并且这种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畲族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紧密联系。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记载,畲族曾有“产翁制”习俗,即妇女生下孩子之后就外出劳动,而父亲留在家里带孩子。
早期畲族的整个社会活动几乎均以女性为主体,男子反而在家里扮演次要角色。
畲族女性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有外出对歌或参加庆典活动的自由;她们没有从小缠足的陋习;在家庭重大事务的管理中以女性为主;在传统婚俗的拜堂仪式与祭拜祖宗时,女性可以不下跪,而男性却不能。
畲族凤凰装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一四班蓝若菲
摘要:畲族是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畲族妇女的盛装——“凤凰装”。畲族的“凤凰装”是畲族审美意识、民族信仰及历史进程中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
畲族是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畲族妇女的盛装——“凤凰装”。畲族的“凤凰装”是畲族审美意识、民族信仰及历史进程中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畲族虽是一个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却是一个喜歌乐舞的民族,他们俗不离歌,以歌叙史,用歌谣的方式把远古的神话、传说完好地流传至今,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使畲族“凤凰装”这一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服饰形态,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仍保持强大生命力,依然绚丽多彩。
花鞋:畲族花鞋是厚布底,蓝布里,青布面的布鞋,四周绣有花纹,前头钉上鼻梁系有红缨。男的粗、简,女的细、繁。旧时结婚、喜庆、访亲走友都穿,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作寿鞋用。
凤凰装在清末光绪年间十分普遍,随处可见,在五六十年代丽水地区也仍有穿凤凰装的人,到了70年代温州范围内也存在,不过已经很少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很多人选择了穿普通的衣裳,民族的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个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凤凰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了多次改良,现在的服装的面料从从前的麻质变为了麻、锦并存,领口到衣角的花纹宽度也逐渐变窄,以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拦腰,即围裙。南方几个少数民族都有。景宁、文成、泰顺等县的短式,都是用自织麻布做成,青色或蓝色,长一尺宽一尺五,镶红布拦腰头,两角钉上彩带,中间绣上花朵,下边加上流尺八,现在劳动还需要,作为民族服装的配件,可兼作采油菜籽、茶叶、瓜果等兜袋用,并可盖住火笼烘火保暖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畲族凤凰崇拜的渊源及其演化轨迹李凌霞张卫红(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凤凰崇拜在畲族传统日常习俗中表现为诸多文化事象,如畲族妇女喜扎“凤凰髻”,衣饰为“凤凰装”,婚礼中取“凤凰蛋”、并在厅堂中贴“凤凰到此”的横批,祖居地为“凤凰山”,浙江丽水、景宁一带的畲族还流传祖先为“凤父龙母”所诞子孙的传说。
由此可见,凤凰崇拜在畲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和盘瓠崇拜一样,曾经是畲族祖先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过目前学术界对其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更专注于畲族另一图腾崇拜——盘瓠信仰的研究,因为盘瓠信仰在目前畲族社会文化生活中有更完整的呈现,包括祖先观念、图腾艺术、图腾禁忌等,而凤凰崇拜只在畲族妇女的服饰、婚庆喜宴、祖地名称、醮名祭中才有所保留,所以常常被学者们忽略。
本文旨在分析畲族凤凰崇拜的渊源及其演化过程,这与畲族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不无关系,特别畲民在迁徙过程中与汉人的互动正是促使凤凰崇拜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一、凤凰崇拜的若干表现与龙一样,如今作为中华民族祥瑞象征的“凤凰”并不是图腾的最初形象,它作为各种鸟图腾的集大成者,历尽数几千年才在唐宋时期定型,它是各种族群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互动过程中混化侵淫的产物,那么畲族作为在唐宋时期活跃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族群,它的凤凰崇拜如何形成?是汉文化对畲族文化涵化的表现还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可以从畲族凤凰崇拜的独特表现形式获得某些启示。
畲族的凤凰崇拜最鲜明地表现在妇女的服饰文化上,潘宏立曾把福建畲族服饰划分为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顺昌式、光泽式和漳平式等7种类型,霞浦县的畲族服饰还有东、西路式之别。
[1](P6)虽然畲族服饰在地域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差异,不过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多样化形式的服饰背后所体现的一致性,即都蕴涵着凤凰崇拜的意识。
畲族妇女的服饰分为发式、头饰和服装。
从发式上看,她们称所梳发髻为“凤头髻”。
在闽东地区的罗源式中,少女用红毛线将头发拢于脑后,并借助竹木或铁丝等硬物将卷成股状的头发盘起,在额前顶成一耸立状;福鼎式也大同小异,少女将头发分为三股交叉编成辫子,从左到右盘于头顶,并在发尾末端系上红毛线;福安式还借助假发,尽量使所盘发髻显得更为宽厚。
畲族妇女的发式尽管形式不一,但都以云鬓高髻尽量作耸立堆砌状,以模拟凤冠的样态,特别少女的发式以红绒线来点缀发髻,更应着凤凰丹冠的形象。
从头饰上看,畲族妇女在婚嫁或者随葬时所戴冠式称“凤冠”,由冠身和尾饰两部分组成,罗源地区的凤冠以外镶片、上裹红布、呈顶突尾翘形状的竹筒为冠身,以长齿发簪和红布扁平状波式垂尾为尾饰,冠身与尾饰间以串珠相连,神似一只鲜活的凤鸟。
从服装上看,畲族妇女的衣着盛装俗称“凤凰装”,服装上多有五彩刺绣花纹,显示凤凰华彩绚丽的羽色,其中罗源式的衣饰中更以绣上花边图案的交领大襟衣、围裙和腰带分别喻指凤凰的颈项、腹部和羽翼。
另外,按照年龄的长幼次序,少女、年青妇女和老年妇女的衣着服饰分别被称作“小凤凰”、“大凤凰”、“老凤凰”。
服饰装束是最能保留和体现古老传统习俗文化的“活化石”,由发式、头饰和服装的总体观之,畲族妇女以凤凰的形象为装饰的原型,并在服饰的细致入微处模拟凤鸟的风采,将自身幻化为凤凰的化身。
由此可见,畲族凤凰崇拜意识积淀之深厚。
除了从模拟凤鸟的服饰文化上,可以寻找到凤凰崇拜的痕迹之外,某些畲族地区流传的“凤父龙母”的祖先来源传说,也折射出畲族对凤凰崇拜的虔诚与执着。
浙江丽水、云和、景宁和建德一带畲族流传着这样的凤凰传说故事:相传广东潮州附近有座凤凰山,山形象凤凰。
有一天,天上飞来一只金凤凰,凤凰吃了白玛瑙,产下一颗凤凰蛋,凤凰蛋里蹦出个胖娃娃,取名为凤哥,并由百鸟抚育成人,后来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走去,打死大蟒,打败猛虎,历尽艰险,娶龙女为妻,繁衍的后代即为畲族子孙,从此以后,畲族人以凤凰和龙为图腾,逢年过节均以村为单位举行敲锣泼水的祭祀祖先活动。
[2](P140-142)神话传说并非历史真实,不过它作为承载祖先历史记忆的口传文本之一,显示着凤凰崇拜在某些畲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心理和文化基础。
二、凤凰崇拜的渊源“凤凰”是各种鸟图腾的混化物,主要由阳鸟、鹰晧、孔雀和鸡这四种鸟的变异和升华而来。
[3](P85)与作为汉族祥瑞象征的凤凰图腾类似,畲族的凤凰崇拜也不是最初的表现形式,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演化过程。
那么它的初始形态是什么?可以从个别地方在祭祖活动中悬挂“金鸡图”的仪式行为得到一些启示。
醮名祭是畲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年满16周岁的男子均要举行,仪式过程中挂祖图、立祖杖、摆香案、设法坛、供牲醴、焚香纸,由“本师”和受醮“弟子”进行一系列互动仪式,典礼完毕后,醮者获得法名,并将法名系于祖杖,表示该弟子已正式“入录”,其地位、身份和待遇在本族之内都高于未入之人,因此醮名祭也带有“成丁礼”的意味,其中挂祖图、立祖杖等仪式环节显示着盘瓠信仰的祖先崇拜色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会悬挂“金鸡图”。
鸡作为“凤凰”的图腾原型之一,在一些文献典籍中被直接等同于“凤凰”。
《山海经》云:“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4]《毛诗》:“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5]《孝子传》:“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命为鸡”。
[6]由于鸡能报晓,知天时,与太阳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古人的眼中,太阳与鸡的形象相互叠合,同时成为了崇拜对象。
列维-布留尔用“原始思维互渗律”来解释图腾崇拜发生的原因,原始人类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逻辑思维有所不同,在他们眼中事物总是被神秘的光环所笼罩,事物之间存在着超感官的神秘联系,它们会混同、关联、相互影响和改变。
[7](P58)鸡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禽鸟,有五彩羽毛,又鸣啼而日升,因此早期常常被视为有灵力的禽鸟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当然,“凤凰”的形象来源是多元的,鸡只是其中的一类,据此是否可以认定鸟图腾应该为畲族凤凰崇拜的本源?关于这一点,张崇根先生曾经从族源方面进行过相关论证,认为畲族与东夷有密切关系,而东夷是一个由蚩尤、帝俊、莱夷、徐夷和维夷等支系组成的部落联盟,拜鸟为图腾。
[8]在此基础上,另有学者从三个方面找到东夷与畲族相关联的证据:在畲族的盘瓠传说里,高辛的名号即东夷一支首领的名字;畲族与东夷同样都尚玄色,即黑、青、蓝色;畲族“醮名祭”仪式中,入录后的男子和女子分别被称为“东王公”和“西王母”,据考证,这些称呼与东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9]这些分析颇具启发性,循着这个思路,畲族凤凰崇拜演化脉理的源头清晰起来,也就是说,东夷鸟图腾很可能就是畲族凤凰崇拜的前身。
凤父龙母的祖先传说和祭祖仪式中的“金鸡图”显示着与鸟相关的文化意象,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向来联系紧密,因此这些文化事象应该就是畲族对鸟图腾古老记忆的文化遗存。
既然畲族先民有可能也曾经崇奉鸟图腾,那么盘瓠图腾和凤鸟图腾是什么关系?盘瓠图腾最终发展成一套鲜明而完整的图腾崇拜体系,包括祖先祭祀、仪式禁忌、祖图和祖先来源的传说,而凤鸟图腾如今表现得较为隐晦,仅在“凤凰装”服饰文化上才有所保留。
这就需要从汉畲长期的历史文化互动过程中寻找原因,而且还要注意图腾制度除了包含着祖先崇拜的意涵,还具有分类识别功能。
三、汉畲文化互动过程中凤凰崇拜的演化早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图腾制度除了包含祖先崇拜的意涵之外,尚喻指族群分类。
蒋炳钊先生在谈到“闽”和“越”的图腾崇拜时提到“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图腾信仰,固然表现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但也应该注意到,图腾信仰是产生于氏族,作为氏族的族徽。
民族是由氏族、部落发展而成的,因此,一个民族中可能同时残存有几种图腾信仰。
”[10](P64)李亦园先生在此基础上对畲族祖先多图腾现象进行过更深入的阐述,认为存在作为族群分类符号体系和具有祖先崇拜意涵的两种图腾现象,《平闽十八洞》中所体现的动物分类体系,实际上是畲族先民用自然现象来分别族内不同洞寨人群的标帜,而盘瓠图腾有可能作为全族性的标帜,所具有的族内认同意义比分类意义来得重要。
[11](p250)盘瓠图腾是畲族先民的族属标志,而凤鸟图腾则为东夷部落的族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在盘瓠信仰的祖先传说中寻到些蛛丝马迹。
盘瓠乃高辛帝后耳中挑出的一条小虫孕育而成的龙犬,立功平番后,娶高辛帝之女三公主为妻,生下子女分别姓盘、蓝、雷、钟,便为畲族祖先。
盘瓠信仰的传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盘瓠诞生的细节显示着高辛与盘瓠之间可能存在始祖和后裔的血亲关系,这或者可以看成是氏族裂变与重新整合过程的隐喻。
盘瓠图腾所代表的族群与以鸟图腾为徽号的高辛氏族可能有着血亲或者姻亲的关系,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那就是凤鸟属于代表氏族的主图腾,而盘瓠则属于次图腾;当氏族发生裂变以后,支系中的个体会围绕着盘瓠这个次图腾与氏族中的其他人相区别,并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群体,而次图腾也最终晋升到主图腾的位置,盘瓠最终成为新的族属标志,发挥着凝聚族群认同的作用,并更完整地呈现为包括祭祖仪式、祖源传说、祖先圣物和相关禁忌在内的图腾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象征着原初氏族鸟图腾的记忆才渐渐淡化。
不过随着畲族受到汉文化涵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在明清以后,这一情形又有所改变。
盘瓠图腾则发生了形象上从犬到龙、麒麟的渐变,畲民对凤鸟图腾的记忆,由于与汉文化相互契合而重新发展起来。
如今全国各地的畲族几乎认同广东潮州的凤凰山为祖居地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族谱和口传文学是畲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文本,其中在流传最广的祖先叙事诗《高皇歌》中记录了他们的祖先世代居住于广东潮州凤凰山的事项:“住在潮州山林深,祖公葬地是广东,凤凰山上去葬埋”等。
[12]除此之外,闽东、浙南畲区的族谱也有关于祖先是广东潮州凤凰山的记载。
浙江《昌平蓝氏宗谱》有云:我祖世居潮州,阅年六百余岁,历传数十世。
《景宁县志》记载:“畲民……自粤而闽以暨、处之松、遂、云、龙诸邑,皆有其人”。
[13]《颖州钟氏宗谱》咸丰十一年《修谱序》云:“肇启广东凤凰山,子孙繁衍”,浙江松田县《雷氏宗谱》载:“广东鼻祖巨佑,高辛皇帝敕封黄孙”。
[14](P324)不光族谱上记载了关于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祖居地的事项,当地流传的神话故事也以此为蓝本叙述着同一个主题,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凤哥传说。
谱牒资料和神话故事反映的未必就是历史真实,蒋炳钊先生也质疑过各地畲族都由凤凰山迁出的事项,并以调查资料展示畲族往返迁徙的复杂性,比如闽东畲族认为其祖籍在潮州,后迁入闽南、福州,最后才进入闽东;而浙江的畲族认为从闽东再迁过去的;安徽宁国畲族认为其从浙江再迁去的;赣东北的畲族认为他们从福建汀州迁出;现居潮州凤凰山的畲族则认为他们从福建漳、汀地区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