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宁.信度()无.自信也()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古代寓言两则导学案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生活启示录寓言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
《智子疑邻》本文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都未被采纳。
后来,他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
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迫自杀,死时才47岁。
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
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习任务一、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学习任务二、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其邻人之父亦云..。
4.、.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学习任务三、.复述故事学习任务四——讨论交流:《智子疑邻》的寓意。
《塞翁失马》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作者介绍:本文是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
后刘安因被告谋反而自杀。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学习任务一)生字注音:塞.()翁何遽.()堕.()而折.()其髀.()跛.()好.骑()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学习任务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1.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___________2.马无故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3.人皆吊.之 ___________________4.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5.居.数月 ___________________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7.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三)文言重点字词归纳乎:句末语气助词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为祸乎?而:顺接连词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导学案第二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第二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3.激情投入,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二.预习案1:相关知识1)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末年着名、、,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省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着名的《》,也是思想的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丞相组织属下们集体编撰的(儒、法、道等等)着作,又名《》。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2:课前自学内容1)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涉??坠??遽??契?惑2)熟读课文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探究案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楚人有涉.江者遽契..其舟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2、解释下列虚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遽契其.舟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重要句式不亦……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是吾剑之所从坠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讨论问题: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结果找到了吗?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假如你是楚人,你会怎么做?四.课堂检测(一)基础检测1.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训练,比较阅读两则寓言:1、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2、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练习册第十页二、三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古代寓言二则》(第1课时)学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词句:涉、遽、契、是、惑。
“是吾剑之所从坠”。
2、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刻舟求剑》。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词句:涉、遽、契、是、惑。
“是吾剑之所从坠”。
【教学难点】1、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 18—19内容,认真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相信你一定行的!1、《刻舟求剑》选自,亦称,是时期编写的论文集。
2、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涉()坠()遽()契()矣()惑()3、结合书下注释,自学课文的词句,将有疑问的写在下面。
【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1、熟读课文,比比哪组读得准确又流畅。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翻译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3)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1、翻译下列语句。
1、至之市,而忘操之。
2、宁信度,无自信也3、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涉.江()(2)遽契其.舟()(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是吾剑之.所从坠()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完美版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寓意。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注重引导。
2、诵读、背默,形成积累。
3、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 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两则寓言的寓意,在生活中不迷信教条。
学习重难点: 1、重要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文学常识积累:1、关于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 生物。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 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 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 《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书 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 力。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填空:《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我国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 成者,家;《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的门客们合编的。
二、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宁信度 ( ) 遂不得履 ( )( ) 涉江者( )遽契 其舟( )( ) 是吾剑之所从 坠( ) 不亦 惑乎( )三、 用“/ ”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1、郑人有欲买履者周正东、何不试之以足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四、学习《郑人买履》 买履者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吾忘持度 市罢 遂不得履 宁信度 何不试之 以 足3、解释下列虚词:其: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而: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之: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2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等第【学习目标】1、把握《刻舟求剑》中重点文言词句,准确理解、翻译文言词句。
2、理解寓言故事大意,体会深刻的寓意。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词、句,准确理解、翻译每个文言词句。
【学法指导】1.课前充分预习,借助字词典扫清阅读障碍(音、形、义),同时划出不懂的字词。
2.熟读、背诵课文。
3. 认真研究“导学案”,积极思考,30分钟之内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中,发言时根据情境适度调控音亮,表意清晰,指出别人的不足时态度诚恳,语气委婉。
【知识链接】关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据《史记》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
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因为以月纪为首,所以用“春秋”来称书。
(补充“一字千金”的故事,突出这本书取材广博,语言整齐简练的特点。
)【自学导航】1、字词自学涉.江者()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2、文学常识《刻舟求剑》选自《》,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的门客们合编的。
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合作探究】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楚人有涉.江者遽契..其舟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2、解释下列虚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遽契其.舟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订正: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是吾剑之所从坠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讨论问题:①“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②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③“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④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⑤这两则寓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⑥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⑦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巩固练习】1、熟读、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课《寓言两则》导学案[五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课《寓言两则》导学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efdc2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6.png)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课《寓言两则》导学案[五篇]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9课《寓言两则》导学案学校四年级语文导学案印卷数量第周上课时间:年月日编制人:备课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教导主任签字:(1)会认字。
妻虱(2)会写字。
昌妻刺绑【学习目标】重点说一下()字的写法,我是这样记住这个字的:29.《寓言两则》导学案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纪昌学射、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点】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准备】1.回顾学过的寓言故事及从中明白的道理。
查阅有关纪昌和扁鹊的资料。
2.初读课文1——2遍,根据课后生字表在文中划出生字和词语,带词读准确。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是民间口头创作。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
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七下29课《古文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茅石中学三段式导学案29 古文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第一课时设计与预习一.(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卒(zǔ)逢暴雨B.郢人垩( è)漫其鼻端若蝇翼C.峨峨(é)兮若泰山D.臣则尝能斫(zhuó)之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合作与展示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B. 止于岩下C. 听而斫之D. 卒逢暴雨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
《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伯牙善鼓琴》选自。
检测与拓展(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茅石中学三段式导学案29 古文二则(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设计与预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C. 若蝇翼.(翅膀)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古代寓言二则林州市阜民中学七年级导学案程晓峰(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宁.信度()无.自信也()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第 1 页共6 页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_______ (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履()宁()3.解释字词。
履()操()市()罢()以()宁()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返归取之.(3)其子趋而.往视之(4)至之市,而.忘操之A.(1)(2)相同,(3)(4)不同B. (1) (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
你能再写出第 2 页共6 页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郑人买履》,掌握全部词解、句子翻译。
(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文学常识积累《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楚人有涉.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遽.契其舟()④遽契.其舟()⑤是吾.剑之所从坠()⑥入水求.之()⑦舟止.()⑧求剑若.此()⑨不亦惑.乎()3.三读《刻舟求剑》,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标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提示:判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二层:(六)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第 3 页共6 页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七)总结。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人。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课内阅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遽()契()3.解释下列词语。
涉()是()遽()求()止()惑()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五、拓展阅读月怀一鸡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①攘:窃取、偷盗。
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
③斯:那么、就、应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或:是:损:已:非义: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2)或告之曰(3)是非君子之道(4)请损之A.(1)(2)(3)(4)都相同B.(1)(3)相同,(2)(4)相同C.(1)(2)相同,(3)(4)相同D.(1)(2)(3)(4)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刻舟求剑》,掌握全部词义,翻译课文。
第 4 页共6 页《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预学导学2.(1)lǚduódùnìng suì(2)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战国末期法3.鞋子放置到了拿,携带用到,等到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终于宁可不三、课堂互动探究(三)1.坐座座位反返返回2.量长短量好的尺码量好的尺码到……去指履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四)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五)(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