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适应实验报告2
暗适应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暗适应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暗适应实验,观察和记录被试在不同暗适应时间下的视觉灵敏度变化。
3. 分析暗适应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探讨视觉适应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暗适应仪是一种模拟黑暗环境的实验设备,通过控制光线的强度和亮度,使被试在不同暗适应时间下观察亮度不同的目标物。
在暗适应过程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即视觉灵敏度逐渐增强。
暗适应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视觉适应的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对视觉灵敏度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暗适应仪2. 视力表3. 被试(20人,年龄、性别、视力等基本情况一致)4. 记录表四、实验方法1. 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前,对被试进行视力检查,确保视力正常。
3. 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不同暗适应时间的实验。
4. 第一组被试在暗适应仪中观察亮度为0.5cd/m2的目标物,暗适应时间为5分钟。
5. 第二组被试在暗适应仪中观察亮度为0.5cd/m2的目标物,暗适应时间为10分钟。
6. 观察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视力检查,记录视力变化。
7. 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灵敏度均有所提高。
2. 第一组被试在暗适应5分钟后,视力从1.0提高到1.2;第二组被试在暗适应10分钟后,视力从1.0提高到1.5。
3. 两组被试的视力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六、实验分析1. 暗适应过程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视觉灵敏度增强。
这是由于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暗适应过程中逐渐激活,从而提高了视觉灵敏度。
2. 实验结果显示,暗适应时间越长,视觉灵敏度提高越明显。
这是因为暗适应过程中,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逐渐适应黑暗环境,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
3.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暗适应时间下的视觉灵敏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被试个体差异、实验条件等因素有关。
暗适应实验的实验报告

暗适应实验报告雷诗意,虎小丽,李佩(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师范专业 重庆 400715)摘要:本实验利用EP404暗适应仪,通过让被试识别在由明转暗的环境下呈现的数字来测定视力值,学习暗适应的测试方法。
实验是单因素变量被试内的设计法,自变量为照明度有5个水平,因变量为被试的识别程度(正确报告的行数)。
被试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本科生的一名女同学。
主试在大灯照明下呈现给被试原稿数字板,一定时间后进入暗照明环境,被试报告数字并由主试记录。
为避免顺序带来的练习效应,实验采用完全随机排序。
由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暗环境下光的强度越大,暗适应能力越强,而所用时间的长短对暗适应无明的影响,同时,被试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的稳定性对暗适应的测定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姓 名 雷诗意 学 号222011306011013专 业 心理学师范 年 级 2011 课 程 实验心理学 实验时间 2012.9.26同组人姓名 虎小丽,李佩成 绩关键字:暗适应视敏度1. 引言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指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
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在营养缺乏、眼底病变情况下,常有暗适应功能变化。
暗适应测定是眼功能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
暗适应的时间进程,对人来说可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加以精确测定。
事先给予充分明适应后,把房间变成暗室,测定对测试光阈值变化的时间进程,即可求得暗适应曲线。
视觉适应的机制包括瞳孔大小的变化,视网膜光化学适应和神经的适应。
由于瞳孔的变化只能使进入眼球的光线有10~20倍(或说17倍)的变化,视网膜光化学适应过程时间较长,达到完全适应约需45min,初期进行的较快的最初5min内,约将完成整个过程的60%,而这5min的关键就是运用神经的适应,此时视觉器官中的椎体细胞和杆细胞都在发挥作用。
在现实应用最为广泛的亦是该段时间作为驾驶员的夜间驾驶适应上,最初的30s水准就是一项重要指标之一。
暗适应实验报告

测量暗适应实验秦林臣(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重庆 400715)摘要:实验通过调节ep-404暗适应仪的亮度及(电流)来测量被试的视明度,。
主试通过仪器给被试呈现卡片,被试报告其看到的确切的数字愿意求其平均值。
最后的结果是被试在一定的光度下,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并成正相关,当达到一定的亮度时,则趋于稳定。
关键词:暗适应、电流、视明度1 前言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
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人身上测得的结果与在其他脊椎动物以视网膜电图、视神经纤维峰形放电为指标得到的实验结果十分—致,表明暗适应是视网膜所产生的现象。
至于它的机制,早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杆细胞视色素——视紫红的再合成而使阈值降低(光化学说),但据以后的研究结果,视紫红量的增加与阈值的降低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而且若局部照射视网膜,非照射区的阈值也大大升高,这些事实强调了神经性暗适应机制(neural dark adaptation)的存在,因此认为网膜的适应是这种机制和光化学暗适应机制(photochemical dark adaptation)相结合的看法可能是恰当的。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也称视力。
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愈小,视敏度就愈高,反之视敏度愈差。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
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为了证明暗适应现象的存在,我们设计了一下实验,并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到达一定的亮度,则趋于稳定。
2 方法2.1 被试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师范本科生一名2.2仪器和材料ep-404暗适应仪器2.3实验设计多自变量设计,自变量为:电流(亮度)2.4实验程序设计6个等级的电流数,即0ma、10ma、20ma、30ma、40ma、50ma主试先在ep-404暗适应仪器的插孔里放入卡片,然后启动仪器,让被试先进行2—3分钟的明适应,在此期间,设定初始亮度为0ma。
实验心理学实验ppt6(精)

实验结果
1、分别求出同一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 值,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2、分别求出不同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 值,并对各部均数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3、求出同一系列实验的不同次数中,两 点阈值的变动情况。
实验讨论
1、人身体的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有何差 异? 2、练习因素对肤觉两点阈的变化有何影 响? 3、为什么人身上肤觉感受性在不同部位 有很大差别? 4、肤觉两点阈的测定对临床疾病诊断与 针刺镇知觉
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 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的差异程度影 响的。双眼视差,即网膜上造成的差异 是深度知觉的明显的线索。本实验的目 的是比较双眼与单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 异,学习使用霍尔-托尔曼深度仪测量 深度知觉阈值。
仪器与材料
霍尔-托尔曼深度仪,电源接线板,可 移动转椅,单眼罩,记录纸。
实验心理学实验课件
实验一、暗适应
阈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各种内.外因素 的影响而变化的。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适应 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人眼在暗适应的 条件下,阈值会受适应时间的长短而作有规律 的变化。在开始暗适应的五分钟内,刺激阈值 下降得快,即视觉敏感性提高得很快,在过了 20分钟以后,刺激阈值就不再下降,其曲线接 近渐近线。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暗适应曲线的 测定来证实阈值是随外界条件而变化的。
实验材料
游标卡尺(带有两脚规与毫米刻度的尺) 式的触觉计,遮眼罩,记录纸。
实验程序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区,自手背至肘的三个区域依次 为A、B与C区。测量前,盖上蓝印,刺激在印内进行。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 时就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为 “+”,第二种回答记作“-”,第三种怀疑的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 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降落,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不超 过两秒钟。主试先进事迹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者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 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至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为一毫米。每 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 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试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 后象(即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 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 以每隔数十次,可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象。 1、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2、再选定被试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东北大学人因工程照明实验报告

东北大学人因工程照明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验日期:实验二环境照明与工作效率关系测定一、实验任务1.简单方法测定。
2.光照强度数据采集和作业时间的记录。
3.分析光照强度对作业效率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学习照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理解视觉的特点。
2.掌握照明的的标准和测量方法。
3.测量作业照明与工作效率关系。
4.理解照明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1.光的物理性质及度量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照度,亮度和明度之间的关系。
2.视觉特性:明适应: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最初不能辨认物体,感到刺眼,经过约1分钟后,恢复功能,便能看清物体。
暗适应: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35~50分钟。
在照明条件差的情况下,作业者长时间反复辨认对象物,使明视觉持续下降,引起眼睛疲劳,严重时会导致作业者全身疲劳。
眼睛疲劳的自觉症状有:眼球干涩、怕光眼痛、视力模糊、眼球充血、产生眼屎和流泪等。
改善照明条件不仅可以减轻视觉疲劳,而且也会提高工作效率。
因为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主体视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达到增加产量、减少差错、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下图1,2为人在不同情况的最佳视野。
图1 人的最佳静视野图2 人的最佳注视野和观察视野3.照明对作业的影响1)照度与视觉疲劳能否使视觉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明视觉好是中心视力好,暗视觉好是周边视力好。
人的眼睛能够适应从10-3~105lx的照度范围。
为了看清物体,使物体成像集结在视网膜的中心窝处,就得通过眼球外部6根眼肌(内、外、上、下直肌、上、下斜肌)的收缩使瞳孔的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是晶状体变厚,增加眼睛的折光能力;通过虹膜使晶状体变薄,减弱折光能力,来调节眼睛看近物和远物的能力。
通过瞳孔扩约肌的收缩和瞳孔开大肌的收缩,使瞳孔缩小,减少强光进入眼内;使瞳孔开大,增加弱光进入眼内。
电生理实验报告

④将.txt文件导入BWDrawer软件,叠加1000次,分别作绘制、FFT、滤波图,分析。
【注意事项】
1.佩戴自制闪光激发装置后,被测试者进行10分钟的暗适应。
2.在测量过程中,要求被测者保持心情放松以及身体放松,特别是头颈部放松,3.不要思考问题,尽量减少身体移动,集中注意力于LED灯闪烁,周围人员尽量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行走。
3.由于刺激频率是20Hz,在稳态闪光诱发电位可以看到一连串较为明显的峰值。
4.分析瞬态闪光诱发电位波形过于尖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造成的干扰,如测试者说话声,受试者触摸了电极和视觉敏感等。因此与标准诱发电位形成一定的误差。
5.分析稳态闪光诱发电位波形中间段较为平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试者在测量过程中闭眼,造成闪光对视网膜的刺激变小,因此波形也变小。
3.点击“设置”→“Display Channels”,设置channel数量为1。
Powerlab参数设置
4.点击“设置”→“Stimulator”,弹出如下窗口:Mode设为“Pulse”,刺激状态设为“Continuous”。
5.在Chart应用窗口中设置采样率为2K,在通道功能下拉菜单中选择“Bio Amplifier”,在弹出窗口:在“EEG Mode”和“50Hz Notch”前打上√,如果有“AC Couple”和“Mains Filter”,也需打上√。High Pass设为1Hz,Low Pass设为30Hz,观察High Pass和Low Pass设置之前和之后的信号有什么区别。
【实验原理】
1.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是由澳大利亚ADInstruments公司研制开发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搞系统可实现多通道生物信号数据的实时采集、记录和分析功能。
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

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一、实验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在阳光下停留一段时间后,突然进入暗处,最初会感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漆黑的感觉。
之后约经过20分钟可逐渐适应,并恢复了视觉的敏感度。
这种变化叫做暗适应。
通过实验学习、检查光的感受性。
二、研究的问题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三、仪器和材料暗适应仪四、程序(一)准备工作1.将仪器置于实验台上,接好仪器地线,接通电源。
2.主试熟悉仪器上的开关按钮等,以方便操作。
(二)正式实验1.指导语:“这是一个检查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的的实验,你要先接受一段明适应,明适应时要求正视前方,不能闭目,要主动接受光刺激。
明刺激结束,立即转换成暗适应。
当你看清正前方的视标时,立即按下反应键。
”2.被试坐好用双眼通过观察孔观察正前方。
3.主试设置好视标位置,明适应时间与强度(明适应时间分别为3分钟、5分钟。
强度为1800abs、4000abs,交叉配对形成四种实验条件,四种实验条件依次进行)。
按下明灯按钮,开始明适应。
4.明适应结束后,主试立即按下暗适应键,并将视标拨至“=”或“+”档上,这些操作都要求主试越迅速越好。
5.当被试看清正前方的视标时,立即按反应键。
记录的同学立即记下被试暗适应的时间。
6、记录完毕,再设置下一实验条件进行试验,每完成一个记录一次暗适应时间。
7.做完一种条件后休息10分钟,再做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
8.重复以上程序,换2-3个被试重复进行试验。
五、结果计算各被试暗适应时间的平均数。
比较不同明适应强度下,暗适应时间的差别。
六、讨论讨论暗适应实验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实际应用,有何意义。
暗适应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
七、结论说明本实验的结果。
调光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调光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PWM(脉冲宽度调制)调光技术。
3. 学习LED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和调光特性。
4. 实验并分析LED调光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调光系统是通过改变LED的驱动电流或电压来调节其亮度的一种技术。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了PWM调光技术,即通过调整脉冲的宽度来改变LED的平均亮度。
PWM调光的基本原理是:在LED的正向电压恒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占空比(即脉冲宽度与脉冲周期的比值),从而改变LED的平均电流,进而调节LED 的亮度。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LED灯珠3. LED驱动器LM34054. 电阻5. 信号发生器6. 示波器7. 光电传感器8. 电源9. 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要求,搭建PWM调光电路,包括LED灯珠、LED驱动器、电阻、信号发生器等。
2. 调整PWM信号: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PWM信号,调节占空比,观察LED的亮度变化。
3. 分析亮度与PWM占空比的关系:记录不同占空比下LED的亮度,分析亮度与PWM占空比的关系。
4. 测试PWM调光系统的稳定性:在稳定的环境下,长时间观察LED的亮度变化,测试PWM调光系统的稳定性。
5. 使用光电传感器进行调光实验:将光电传感器连接到电路中,根据环境光照强度自动调节PWM占空比,实现LED的自动调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亮度与PWM占空比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LED的亮度与PWM占空比呈线性关系。
当占空比增大时,LED亮度增加;当占空比减小时,LED亮度降低。
2. PWM调光系统的稳定性:经过长时间观察,PWM调光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LED亮度基本保持不变。
3. 光电传感器调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光电传感器能够根据环境光照强度自动调节PWM占空比,实现LED的自动调光。
六、实验结论1. PWM调光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LED调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暗适应实验报告
执笔人:李辉
主试:胡剑波、李辉
被试:池伟锋、胡东
记录:李书兰、宋林甫
观察:朱旭、周强
【摘要】实验通过调节EP-404暗适应仪的亮度及(电流)来测量被试的视明度,实验中分两组,即确立两个主试,两个被试,两个记录,其他人负责观察。
主试通过仪器给
被试呈现卡片,被试报告其看到的确切的数字愿意求其平均值。
最后的结果是被试
在一定的光度下,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并成正相关,当达到一定的亮度时,
则趋于稳定。
【关键词】电流、视明度、暗适应
一、前言:
我们的知识是从感官外在世界开始的,而其中的80%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提供,所以研究视觉的感受性就极为重要。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也称视力。
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愈小,视敏度就愈高,反之视敏度愈差。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
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为了证明暗适应现象的存在,我们设计了一下实验,并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到达一定的亮度,则趋于稳定。
二、实验方法:
1、主试情况:身体健康,对每个步骤熟悉,对被试做到了较为保密,可以进行实验操作和控制。
2、被试情况:在小组内随机抽取了两名视力较好的被试,男女各一名,身体健康,为合格的被试,可以进行实验。
3、实验材料:
(1)一台EP-404暗适应仪器,用于实验操作。
(2)四张A4纸,两支笔,用于记录实验获得的数据。
4、实验设计:
(1)先设计6个等级的电流数,即0mA、5mA、10mA、15mA、20mA、25mA主试先在EP-404暗适应仪器的插孔里放入卡片,然后启动仪器,让被试先进行2—3分钟的明适应,在此期间,设定初始亮度为0mA。
之后遮板打开,给被试呈现了一张10行的数字卡片,让被试报告所看见的数字,记录人员迅速的记下被试所报告的数字。
接着一次给被试呈现5mA、10mA、15mA、20mA、25mA电流强度时的数字卡片,其中每增加二等级,随机抽取另外一张数字卡片给被试呈现,以防止练习效应的产生。
(2)一轮过后,还被试和主试进行下一轮实验,下轮实验按照上轮实验的方法进行操作。
(3)观察者在旁边对实验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若发现问题就马上告知主试,即时提出意见,弥补不足。
(4)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暗适应能力的测试,你须将脸部紧贴观察窗,睁大眼睛注视正前方白板,大灯熄灭后,前方窗口遮板下落,将暴露10行数字,尽你可能将数字由上至下分段读出,直在10行数字读完或遮板再次挡住数字板。
5、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被试应按主试要求,将脸紧贴观察窗口,不能轻易移动。
同时被试报告数字时尽量做到大声,以便记录准确。
(2)主试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不能对被试有所暗示。
三、实验结果:
1、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注:视敏度为被试报告正确行数数字。
据上图可做出暗适应曲线图:
2、结果:据被试报告进行统计,如上图所示,随电流的增加被试的视敏度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稳定。
四、讨论:
该用这种方法是可以测定锥细胞的暗适应过程,在实验方法上我们做了一些更改,因为时间是恒定的,30s会自动跳闸(这般会自动跳跃),所以我们采用了用电流的大小(光照的强度)来测试被试的暗适应。
最后所得的结果是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
五、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到达一定的亮度,则趋于稳定。
六、参考文献: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
范安平.主编《心理实验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