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精神与高迈境界苏轼《定风波》的审美解读
《定风波》中的坚韧与豁达精神解读

《定风波》中的坚韧与豁达精神解读《<定风波>中的坚韧与豁达精神解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种令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精神。
词的上阕开篇便营造出了一种风雨交加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如此喧嚣,可词人却让我们不要去在意,只管在雨中放声长啸,悠然漫步。
这是何等的洒脱与无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这里体现出了词人对物质条件的不以为意,以及对人生风雨的坦然接受。
他不惧怕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姿态面对。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境,就像那突如其来的风雨。
然而,是选择在风雨中瑟瑟发抖,还是像苏轼一样从容前行?苏轼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所左右,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那份淡定与从容。
这种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坚韧,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坚定地走下去。
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带着寒意吹醒了酒醉的词人,感到有些冷,但山头的斜阳却迎面照来。
这一冷一暖的对比,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无常。
有时候我们会处于困境,感到寒冷和迷茫,但也许在不经意间,希望的曙光就会出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回首走过的风雨之路时,词人发现,其实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领悟,风雨和晴天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都是暂时的,不必过于执着。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波折。
他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没有被命运打倒。
在《定风波》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苏轼,而是一个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灵魂。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
豪情·豪气·豪语——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豪情·豪气·豪语——苏轼《定风波》词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以豪情、豪气、豪语为主题的词作品。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被贬谪时,面对困难和逆境所表现出的豪迈和坚韧的精神,充分展现了他的风范和气度。
首先,词作品的开篇便展现出了苏轼的豪情。
他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头,直言自己身处逆境,但并不愁眉苦脸,反而振奋精神,自娱自乐,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和自在的精神风貌。
其次,词中充满了豪气。
苏轼在词中用“山光忽西落,水色逐东流”等自然景象来比喻他的处境,用“风吹草低见牛羊,天气晚来秋”来隐喻自己的心情,表达出自己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词中的豪语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用“一丝一线缕缕愁,千点万点淡淡愁”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他说:“欲把相思说断肠,已是黄昏独自愁”,表达出了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总之,苏轼的《定风波》不仅在词牌、词调、词句上都达到了高妙的境界,更是表现出了他的豪情、豪气和豪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 -。
定风波苏轼读后感

定风波苏轼读后感《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名篇,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不仅欣赏苏轼的才华横溢,更是深深被《定风波》所感染,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定风波》是苏轼在一次游船中所作,当时他身处逆境,受到了朝廷的打压和排挤,心情十分沉重。
在这种情况下,他却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诗篇,这充分展现了他的豁达和风度。
在《定风波》中,苏轼以风为比喻,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处境,同时也借此表达了他对逆境的坚韧和乐观。
在诗中,苏轼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坚定和对逆境的豁达。
他不愿意因为逆境而失去自己的本性和追求,他用“帘卷西风”来比喻自己的遭遇,表达了他对逆境的坚韧和不屈不挠。
同时,他用“人比黄花瘦”来形容自己的状况,表现了他的孤独和无奈,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我看来,《定风波》不仅仅是一篇诗歌,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豁达,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应该像苏轼一样,保持乐观和豁达,不放弃追求和理想,勇敢面对逆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此外,《定风波》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逆境的态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和放弃,而是应该像苏轼一样,坚定地面对逆境,积极应对,不断克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定风波》是一篇富有内涵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风度,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逆境的态度。
读完《定风波》,我深受感动,也受到了启发。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苏轼一样,坚定地面对逆境,积极应对,不断努力,最终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原文】【原文】【赏析】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写狂风中的树木,实际上是通过风来隐喻政治上的坎坷。
全篇语言明快,没有半点做作之态,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精神不倒。
“定风波”表面是说树木在风中摇动,但实际上是影射官场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何妨”,一个是表示主张,一个是表示反对。
词人以“风”比喻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而以“吟啸”、“徐行”两种行为来消释和排遣,意谓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这些并不会动摇我为国效力的决心和信念。
苏轼这时正被贬到黄州,政治上处境极其艰难,因此他自己常以诗酒自娱,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卷入朋党的是非争斗。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使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即便是最狂妄的东西,也要对它恭敬三分;这就是谦逊。
即使你飞扬跋扈,可以将天地搅得混乱不堪,你却不能高高在上。
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大臣,大臣在宫门外下车步行,如果让天子等候,那么他将低三下四地迎上去。
不管你多么伟大,都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下属的位置上,这就是谦逊。
苏轼在黄州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黄州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又有很多山水和名胜古迹,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苏轼此时正被贬黄州,他利用这段时间在荒野中耕种,亲近自然,寻找心灵的归宿,思考生命的价值,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现在的苏轼依旧像当年出仕之时那样,乐观豁达,还没有被人生的逆境磨灭了热情和斗志。
他积极接触社会,广泛参加各类活动,经常与朋友欢聚畅饮,抚琴赋诗。
本文为您提供了《定风波》赏析及原文翻译等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定风波 苏轼赏析

定风波苏轼赏析《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描绘了苏轼在岳阳楼上看到洞庭湖波涛汹涌,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变化的深刻感悟。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哲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探究《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一、诗歌结构《定风波》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共四十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六字为上阕,后二十四字为下阕。
上阕主要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景象,下阕则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人生哲理的思考,构成了一幅深刻的意境画卷。
二、意象描绘《定风波》的意象描绘十分精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人生的感悟。
首先是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描绘,苏轼写道:“三十里波光照晴空,岳降千嶂出皆虚。
”这里的“三十里波光”和“岳降千嶂”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景象,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接着是对湖面上的船只的描绘,苏轼写道:“白波乘风偏有意,济物细看方觉讳。
”这里的“白波乘风”和“济物细看”把船只的运动和功能都表现得十分生动,给人一种细腻的感觉。
最后是对天空的描绘,苏轼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里的“瀑布”和“飞流直下”描绘了天空中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哲理思考《定风波》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思考的诗歌。
苏轼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他在诗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里的“一夜春风”和“梨花开”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给人一种深刻的感悟。
苏轼还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的“登高处”和“茱萸”把人生的境遇和传统的文化习俗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亲人离别和人生变化的思考。
四、艺术魅力《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和思想深刻。
苏轼在诗歌中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以风雨为题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在风波中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主题思想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豁达开朗等几个方面。
首先,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的一面。
在词的开头,苏轼就直言自己久居江湖,视风波如儿戏,轻松自如。
他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以之作为荣耀和自豪。
这种傲慢的态度在整首词中贯穿始终,展示了苏轼不屑于境遇的一面。
其次,苏轼的主题思想也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虽然面对风雨飘摇,苏轼以其乐观的态度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
他坚信自己具备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并认为风波的过程是磨砺自己的良机。
他以不败之姿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的志向和才能能够带领他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第三,自由奔放是苏轼主题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了旁若无人的态度,无拘无束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以豪情万丈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旷达潇洒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由表达的追求。
他深信人生应该自由自在,不受桎梏的束缚,这种自由的态度也在词中得以体现。
最后,苏轼的主题思想还表现出了豁达开朗的一面。
在风波中,苏轼毫不畏惧,笑对逆境。
他坚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任何挑战都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坦然面对。
他用朗朗的笑声展现了一种宽容开朗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定风波是苏轼主题思想的集中展示。
在词中,苏轼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和豁达开朗等多个方面的思想。
这些思想展现了他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自由和个性追求的不懈努力。
苏轼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说:“在这纯属辛劳的境地中,人 被允许抽身而出,透过艰辛,仰望神 明。……” (同上,第94)。
人一定要培养出一种从世俗的、辛劳的生活中“抽 身而出”的精神品质,惟其如此,才能达到真正意 义上的“诗意安居”。
关于“诗性智慧”: 诗性智慧应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情感智商的内骨。 情感智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是人格心理中的
诗性精神与高迈境界
——苏轼《定风波》的审美解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宋神 宗元丰五年(1082年)。
137,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我们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诗性精神的滋养,苏轼拥有了在 北宋诗人中最为丰满的文化心灵。这种诗性智慧,可以说 是在黄州时期成熟起来的,而后照亮了苏轼整个的后半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之谪后,还有惠 州和儋州之贬,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但他都能打而不倒, 都能从困苦中坚强地走出来,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诗性精神 的烛照与支撑。
与养成
一、苏轼的诗性精神与苏词的境界创造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词自所以独绝者 在此。”
苏词境界之高,向为词家钦服。
最能反映苏轼在词境开拓方面的主要有二类:一类 是写自己的抱负理想,并创造出以慷慨豪迈为精神 底蕴的艺术境界,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另一 类是写自己在风雨人生中的带有哲理性的生命感受, 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气韵, 如《水调歌头·丙 辰中秋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实际上,诗意安居的精神品质与诗性智慧两者之间并不是 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
有没有诗性精神,这是衡量一个真伪诗人的最为重要的标 尺。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苏东坡应是最富有诗性情怀的杰 出人物之一。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他“智能优异”, “活得很快慰”,是个“乐天才子”。他特别善于“淡化 苦痛调整心态节制情感,常常能化躁为静,化忧为乐,化 郁闷为安畅,化处逆为安顺,获得心理的自由与灵魂的轻 松”(参见张惠民《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P136—
在词史上,上述二类题材及其精神境界,除范仲淹 《渔家傲》等极个别作品外,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 它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主要就是从这样一个高度,文学史家说这些作品雄 视百代,影响深远,是词史上的一座丰碑。
胡寅《题酒边词》中说:“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 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二、通达超旷之美:《定风波》的文本细读
苏子之诗性精神在《定风波》表现得特别突出,我 们有理由认为,这首《定风波》在苏轼的生命成长 与人格圆融的过程中,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首记事抒情之作。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二 一:“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公以相田至沙湖, 道中遇雨作。”词前有小序。这一小序语言洗练, 而又意味深长。它具体交待了该词写作的时间、地 点与因由,为我们走进词境,提供了一条通道。据 《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師(虫傍)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痊愈, 与之同游清泉寺。”苏轼还写了一首《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以记其事。
这是从世俗社会中超越而出的诗性生活的经典 表现。
荷尔德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 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 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 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 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 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灿烂的星空也不比人 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转引自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 第93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人生是忙碌的、辛劳的,甚至是充满坎坷与困苦的, 但比这忙碌、辛劳、坎坷与困苦本身更可怕的是没 有诗性之光的照耀。人只要在内心培养起良善、纯 真、坚毅、乐观等等这些美的品性,也就具有了 “诗”之情性。人秉持这种“诗性”,就会拥有直 面现实、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
这种诗性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诗意安居的精神品质; 其二是闪烁着诗性光辉的生命智慧,亦即诗性智慧。
关于“诗意安居”:
“诗意安居”的精神追求能够为人的现实生存 提供超越意义。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 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词到了苏轼,才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可谓目光如炬!
苏词之境界创新中交融着苏子的诗性精神:
所谓“诗性”即指人的诗意情怀。 杜勃罗留波夫说过,“每一个人灵魂里都会有诗的
感情” (参见《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1卷第428 页) 。这种诗意情怀是人之性灵中最柔软、温馨、 纯真、美好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当由高贵的 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构成。前者主要包含良 善、纯真、坚毅、乐观、自由和美;后者则含蕴着 优雅的趣味、宁静的心态、浪漫的情怀以及好奇心、 想象力等元素。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时期。 黄州四年之中,他写出了不少著名的作品, 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 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课 本所选的《定风波》和《临江仙》也都是 其黄州时期创作的名篇。
对这首词的解读,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苏轼的诗性精神与苏词的境界创造 二、通达超旷之美:对《定风波》的文本细读 三、乌台诗案与黄州谪居:苏轼诗性人格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