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

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

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

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

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

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你Get到这种意境来么?它出自于苏轼的苏轼《定风波》,下面就有店铺为你进行《定风坡》的赏析吧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词,描写了他在江西被贬到黄州的心境变化。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定风波,是苏轼在被贬到黄州后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他在黄州的心境变化,从最初的无奈和苦闷,到后来的坦然与豁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艺术化的表达,苏轼将自己的情感在词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词的开篇,苏轼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来形容自己被贬到黄州时的无奈和懊恼。

铜雀即指宫殿,春深则表示时光荏苒,年华逝去。

将自己置身于锁二乔之中,强调了他被禁锢在黄州的苦闷和无奈。

这种形象的描绘和对时间的感慨,使词的开头就给读者打下了沉重而忧郁的基调。

接着,苏轼以“乌啼隔岸,人渡黄泉,有鬼神之说。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乌鸦的叫声隔着岸边传来,境况与黄泉相似,暗喻苏轼的境地如同死后一般凄凉。

这种对命运的抱怨和对恶劣环境的感慨,使词中的情感更加负重,更加令人动容。

然而,随着词的发展,苏轼的情绪逐渐转变。

他以“古人今人,若比修行,尤可怜。

”来表达自己对古人的景仰和对现实的看透。

他认为自古以来,修行者都值得同情,而这个时代的人们更是可怜。

通过对古人和现实的对比,苏轼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冷眼旁观。

最后,苏轼以“纵使千古,悠悠爱恨,凭谁问,落红满径。

”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爱恨的豁达和释然。

他认为纵使千古,但生命的爱恨始终是无法预测、控制和改变的。

这种对生命和爱恨的胸襟,让苏轼在境遇逆境的时候能够坦然接受。

总的来说,苏轼的《定风波》从苦闷和无奈到坦然和豁达,展现出他在黄州时的心境变化。

通过对时间、命运、古人和现实的思考,他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爱恨的释然。

这首词充满了悲壮和慷慨激昂的情感,更显示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的独特魅力。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原文】【原文】【赏析】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写狂风中的树木,实际上是通过风来隐喻政治上的坎坷。

全篇语言明快,没有半点做作之态,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精神不倒。

“定风波”表面是说树木在风中摇动,但实际上是影射官场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何妨”,一个是表示主张,一个是表示反对。

词人以“风”比喻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而以“吟啸”、“徐行”两种行为来消释和排遣,意谓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这些并不会动摇我为国效力的决心和信念。

苏轼这时正被贬到黄州,政治上处境极其艰难,因此他自己常以诗酒自娱,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卷入朋党的是非争斗。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使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即便是最狂妄的东西,也要对它恭敬三分;这就是谦逊。

即使你飞扬跋扈,可以将天地搅得混乱不堪,你却不能高高在上。

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大臣,大臣在宫门外下车步行,如果让天子等候,那么他将低三下四地迎上去。

不管你多么伟大,都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下属的位置上,这就是谦逊。

苏轼在黄州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黄州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又有很多山水和名胜古迹,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苏轼此时正被贬黄州,他利用这段时间在荒野中耕种,亲近自然,寻找心灵的归宿,思考生命的价值,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现在的苏轼依旧像当年出仕之时那样,乐观豁达,还没有被人生的逆境磨灭了热情和斗志。

他积极接触社会,广泛参加各类活动,经常与朋友欢聚畅饮,抚琴赋诗。

本文为您提供了《定风波》赏析及原文翻译等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其通过自然气象的描绘,寄寓了词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官之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暗示着人生的不如意和挫折。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人生哲理和感悟,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即从容淡定、豁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淡定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要探究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手法使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我们要探讨这首词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1.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许隽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

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

“相迎”二字见性情。

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向来,即方才的意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

“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

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

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

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

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馀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由于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两句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苏轼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共2700字)
《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