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96学时要点

《机械制造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定位《机械制造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群的综合技术基础课、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为今后从事机械加工、机械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总学时:约96学时。
前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
后续课程:各类专业课程。
二、学习目标《机械制造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机械零件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热处理知识、毛坯生产方法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选择机械零件材料、毛坯生产加工方法、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通过完成典型零件生产过程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一)能力目标1.能使用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力学性能;2.能根据机械零件的性能要求和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正确选择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种类和牌号;3.能根据机械零件的结构和用途,正确选择典型机械零件的毛坯生产方法;4、能根据机械零件的材料和性能要求,正确选择典型零件的热处理方法;5.能根据机械零件的材料种类、毛坯种类、用途,合理安排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6.能根据机械零件的材料、毛坯生产方法等,正确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7.具备查阅《材料手册》、《热处理手册》以及毛坯生产方法手册等的能力。
(二)知识性目标1.了解典型机械零件的种类、用途和工作状态、性能要求;2.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指标;3.了解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的检测原理和方法;4.了解材料的成分、组织与性能间的关系;5.具有材料的分类、编号及选用知识;6.了解各种零件毛坯生产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掌握零件毛坯选择的原则;7.了解钢铁材料热处理的原理及方法,具有材料热处理后性能的变化规律知识;8.具有典型零件热处理方法的选用知识。
三、《机械制造基础》学习内容四、《机械制造基础》学习领域设计说明1.总体方案设计2.一次课教学设计教案五、考核方式建议六、参考教材1孙学强、钱建辉.机械制造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房世荣.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83王运炎.机械工程材料.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4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5中国热处理专业学会.热处理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 6侯旭明.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7王纪安.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形工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七.其他1.本课程标准由金工教研室与中钢邢机集团小冷辊公司合作开发。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数控、机电学时:72开课学期:第3学期一、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金属切削机床的操作与典型零件的加工,对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与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走。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工艺理论知识,工件的走位与装夹等,并能进行熟练的车床、铢床、钻床等机床操作。
(二)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较强的与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工艺扌昔施。
(三)能力目标能进行零部件简单的工艺安扫舔口工序设计,并能进行各种机床加工操作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逬一步加深对枷械制图、车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理解,为零件的正确加工奠走专业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车工实习及“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工艺分析、工序设计的能力,并具有操作金属切削机床加工出符合零件图样要求的合格零件的技能。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走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五、教学实施建议(一)推荐教材教材:钮平章、阎瑞涛主编《机械制造基础》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版(二)教学参考资料<2)同济大学郭宗莲、秦宝荣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中国建材工业岀版社(三)教师素质要求熟悉金属切削机床(车、铢、刨、磨、钻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合理安排零部件加匸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并熟悉机床的加工操作方法。
(四)教学场地、设施要求多媒体教室、学院实习工厂(实习车间)(fi)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1、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 )和期末考试(60% )相结合的方式。
2、课程考核标准(1)态度纪律考核标准平常上课考勤和课堂纪律占20%计入期末总成绩,严格每次考勤。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96课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主要学习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基础知识、热处理基础知识、切削加工基础理论知识、公差与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工程材料的牌号与选用,常规切削加工设备与加工方法的选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海外)专业三年制高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加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开设二学期,教学时数为96学时,6学分。
机械制造基础项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零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使学生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合理选用;熟悉常用金属切削加工设备的应用场合,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工、量具的使用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以典型工作任务导向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解决机械制造生产设备选用等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制造的实际工作技能,为学生未来从事制造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热加工基础知识;2)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基础知识;3)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生产要求选择合理的工程材料和热处理工艺;2)能够根据实际生产要求选择合理的毛坯成型方法;3)能够根据工件加工要求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和加工设备;4)能够合理选用工、量具;掌握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
(三)素质目标1)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应用性较强实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同时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有深入的理解,尤其使学生对机械制造生产理论与实际技能有明显提高;2)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五、教学基本条件与本课程相配套的机加工实验室,在本实验室中可进行车刀的几何角度和外径长度的测量。
六、本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机械制造基础是机类专业和数控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数控工艺和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的先行课。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共35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内容是机械制造、机械设备维修与维护、焊接技术、数控加工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是讲授机械加工中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相关机械设备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全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材料特点及其热处理方法;了解机械制造中应用到的公差与配合的知识;了解机械制造中测量技术的应用;熟悉机械加工中使用到的机床;熟悉各种机加工原理与方法,能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了解装配工艺,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加工方案的能力,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及上岗工作,打下必要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基础。
(二)课程定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对机械零件图纸的进一步解读能力,熟悉机械加工中各机床的加工特点,机械加工中各类型机床使用到的不同结构、材质的刀具,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夹具,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加工特点,对机械零件能编制简单的加工工艺方案。
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内化,为后续课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今后从事机械制造、机械设计、设备维护与检修、焊接工程、数控技术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同时通过对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素质教育、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学习、机械加工方案的制定与应用,机械设备的操作运用等方面的学习和实操训练,充分体现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要求。
本课程应用项目任务驱动和项目问题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遵循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设计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3010094学时:48 学分:2.5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增材制造技术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训》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顶岗实习》二、课程性质与定位1.课程性质:《机械制造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选材选工艺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制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金工实训》,后续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顶岗实习》等。
2.课程专业定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和机械加工基础三大局部的内容。
主要介绍工程材料的组织、性能和选用原那么;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以及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工程材料、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其他成型加工方法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毛坯成型工艺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3.课程思政定位: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育人作用,融合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实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统一。
将制造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课堂之中,使用诸如“大国重器”、“大国工匠”之类的素材丰富、完善课件, 分析诸如“大国重器”使用到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在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选用、典型机械零件热处理工艺选用、典型机械零件毛坯的选择、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的选择等课程主要内容方面,选取企业实际的产品零件案例,实施考核方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对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查。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学时:104 学分:6课程负责人:魏香林参编人员:徐斌锋、李文辉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机械制造基础》是以制造一定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进行机械产品制造的综合性技术,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该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加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教学课时为64学时,4学分。
(二)课程作用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本课程从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全面概括了解入手,以成形理论和切削理论为基础,介绍各种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以零件精度构成及实现为主线,介绍各种加工方法的合理综合应用,阐明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前导、后续课程由于是大一,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学习本门课程,同时也也为后面学习数控操作与编程、数控实训、数控铣、ug编程等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机械制造基础》主要以培养学生机械零件质量检测能力、机械零件材料选择能力、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和零件毛坯成形技术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内化,为后续课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今后从事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案例教学为途径,倾力打造本课程。
主要思路有:加强实践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机械实训室,进行教师现场辅导,师生互动交流;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上机训练、为就业拓宽一条渠道。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内容是机械制造、机械设备维修与维护、焊接技术、数控加工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是讲授机械加工中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相关机械设备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全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材料特点及其热处理方法;了解机械制造中应用到的公差与配合的知识;了解机械制造中测量技术的应用;熟悉机械加工中使用到的机床;熟悉各种机加工原理与方法,能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了解装配工艺,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加工方案的能力,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及上岗工作,打下必要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基础。
(二)课程定位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学分学时56 理论19实验13上机实践前导课程 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 技术 机械加工工艺 数控加工 焊接工艺 、技能鉴定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焊接技术,数控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对机械零件图纸的进一步解读能力,熟悉机械加工中各机床的加工特点,机械加工中各类型机床使用到的不同结构、材质的刀具,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夹具,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加工特点,对机械零件能编制简单的加工工艺方案。
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内化,为后续课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今后从事机械制造、机械设计、设备维护与检修、焊接工程、数控技术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同时通过对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本课程以教授学生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旨在使学生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目标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各个环节的流程,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熟悉各种机械制造过程和技术,能正确操作和使用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
基本能力目标则旨在培养学生应对机械制造工作的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的问题、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的机械制造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的机械制造问题,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1.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与流程(20学时)-机械制造的定义与分类-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与流程-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和工序2.机械制造的基本设备和工具(30学时)-机械加工设备的分类与基本原理-机械加工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机械加工常用的测量工具和工装夹具3.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与技术(40学时)-机械加工的常用工艺与技术-焊接、铸造与锻造等特殊工艺-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4.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与数字化(30学时)-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机械制造中的数字化技术与设备-机械制造中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5.机械制造的实践与应用(30学时)-机械制造的实验与实践活动-机械制造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机械制造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三、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本课程以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
实践操作主要包括实验和实习等,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数控、机电
学时:72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一、课程性质
必修课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金属切削机床的操作与典型零件的加工~对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与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一,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工艺理论知识~工件的定位与装夹等~并能进行熟练的车床、铣床、钻床等机床操作。
,二,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较强的与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工艺措施。
,三,能力目标
能进行零部件简单的工艺安排和工序设计~并能进行各种机床加工操作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进一步加深对机械制图、车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理解~为零件的正确加工奠定专业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 车工实习及“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工艺分析、工序设计的能力~并具有操作金属切削机床加工出符合零件图样要求的合格零件的技能。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主要教教学模块学习目标能力要求参考学时学内容
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
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性能
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能2 的性能的测试方法
等
工程材料 6 掌握碳钢、合金钢、铸
铁、有色金属及合金、常用工程熟悉各种工程材料
4 非金属材料的常用牌材料的用途和选择
号以及相应的性能
熟练掌握刀具坐标系
金属切削掌握普通车刀等刀
切削原理中的各种参数以及参6 6 加工原理具的刃磨
数的选择
熟练掌握车床加工特
车削加工熟练进行车削加工 1 点、附件的使用
熟练掌握铣床加工特铣削加工熟练进行铣削加工 1
点、附件的使用
熟练掌握磨床加工特
磨削加工熟练进行磨削加工 1 点、附件的使用金属切削机
6 床概论了解齿轮机床的工作了解齿轮的加工工齿轮加工 1
原理艺
其它切削熟练掌握车床加工特熟练进行车削加工 1 加工方法点、附件的使用特种加工了解特种设备的工作
熟练进行车削加工 1 简介原理
熟练掌握机械加工精掌握分析和提高机机械加工质机械加工
度和机械加工表面质械加工精度、表面4 4
量质量量的概念质量的方法
了解典型表面的各种典型表面能完成对典型表面
加工方法; 6 加工方法的加工机械加工工
艺规程和装34 机械加工配工艺规程
工艺规程的制定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1 的基本概
念
能够对定位基准和
工件的定掌握基本概念和夹具6 定位元件的正确选位与装夹基本知识
择
机械加工初步能够对零件进
掌握基本概念和工艺
工艺规程行工艺编制和工序8 的基本理论知识
的制定设计
典型零件
能够对典型零件进行能够对典型零件进
的加工工6 工艺分析行合理工艺安排
艺
掌握基本概念和装配能够对产品装配方
装配工艺 6 的基本理论知识法进行选择
1 现代制造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了解现代制造技术
技术简介应用和发展的应用和发展
,1,普通零件的工艺编程实验,实训, 14 14
,2,车床、铣床、钻床操作加工零件
机动 2 合计 72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教材:钮平章、阎瑞涛主编《机械制造基础》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二,教学参考资料
(2)同济大学郭宗莲、秦宝荣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三,教师素质要求
熟悉金属切削机床,车、铣、刨、磨、钻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合理安排零部件加
工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并熟悉机床的加工操作方法。
,四, 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多媒体教室、学院实习工厂,实习车间,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60%,相结合的方式。
2、课程考核标准
,1,态度纪律考核标准
平常上课考勤和课堂纪律占20%计入期末总成绩~严格每次考勤。
,2,单元实践考核标准
单元作业或实践占20%计入期末总成绩~认真批改每次作业~严格要求学生。
,3,期末考试考核标准
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60%计入期末总成绩。
,六,学习情景设计,一,
机械制造基础(理论部分) 学习领域总学时 72 学习情境1—项目2 金属切削加工原理学时 2
学习目标教学载体知识目标:? 掌握车刀的选用、切削用量选择?
能力目标:? 掌握车刀坐标参数的选用与切削用量
选择
情感目标:通过对这次课的学习,加深对车削加工金属切削加工原理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建议
1.问题引导法; ? 车刀静态坐标系
2.项目导向教学 ?车刀的选用、切削用量选择
3.教学做一体化
学生知识与教师知识与教学资源使用工具考核与评价备注能力准备能力要求
1(有一定的制1.熟悉零件图专业知识考核:习题投影仪; 教程;教案;
多媒体课件图知识; 形分析; 方法能力考核:课堂提问课件;图片;2.熟悉普通零2.熟悉零件加职业素质考核(良好的学习习多媒体件的加工方法工工艺; 惯、精神风貌):综合评价
和原理; 3. 熟悉车削刀
3.熟悉车削刀具的知识
具的知识
学习情景设计(二)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部分) 学习领域总学时 14 学习情境1—项目9 实习工厂实习学时 10
学习目标教学载体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车刀的选用、切削用量选
择? 掌握车刀的安装与对刀等加工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车床操作方法,使学生从感性
通过实习操直观上理解书本知识的实际用途,进一步加深对书普通零件加工本知识概念的掌握和记忆。
情感目标:通过对这次课的学习,加深对车削加工
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建议
1.问题引导法; ? 车床对刀方法;
2.项目导向教学 ?车床附件的安装方法
3.教学做一体化 ?车削加工等操作
4.巡回指导法
学生知识与教师知识与教学资源使用工具考核与评价备注能力准备能力要求
1.熟悉零件图专业知识考核:习题 1(有一定的制投影仪; 教程;教案;
多媒体课件图知识; 形分析; 技能考核(技能水平、操作规课件;图片;2.熟悉车床的2.熟悉车削加范):实训操作情况多媒体加工方法和原工工艺; 方法能力考核(制定计划或报告
理; 3. 熟悉车刀3能力):实训报告
3.熟悉车刀的等刀具的知识职业素质考核(良好的操作习
知识惯、精神风貌):综合评价
团队精神考核(团队成员平均成
绩):综合评价
六、其它
系/部:机电系
教研室:机电教研室
编制: 庞开强
校对:
审核:
编制时间: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