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体会到民生的重要性。100多年前,中国的民生状况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将今天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提上日程,使学生认识到民生问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才有,近代社会也有。
讲述新课:
教师播放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从上述视频资料中,你发现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有哪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教科书与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以拓展其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师:展示图片资料并讲解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设问:(2)图一到图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妇女缠足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妇女遭受双重迫害除了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烈
向苏联学习,受苏联影响:受文革政治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发展;港台、欧美文化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师:讲述中山装的由来及其含义。旗袍和中山装分别是中西服饰融合改良的产物,他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观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上三段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衣物、饮食、居住、交通等,探讨这些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探讨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史料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能够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展示历史图片、文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3.作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每组限时10分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难点: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人民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一、前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人民版高中必修二的一篇文章,通过描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
本次说课主要围绕该篇文章的文本结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变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章文本结构,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一个社会有哪些影响?请给出你的理解。
2. 文本解读(20分钟)文本结构分析文章由引子、本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主要通过儿子问母亲五十年后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引出了本文的主题。
•本文部分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描述了五十年前儿子在农村的生活、五十年后儿子在城市的生活、五十年后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五十年后物质生活的变化。
•结尾部分通过儿子对母亲的提问,并以母亲的回答作为结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在的思考。
语言特点分析文章采用了平铺直叙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
同时,文章中穿插了一些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学习任务(30分钟)任务一: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1.本文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A.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B. 儿子对母亲的问询。
– C. 五十年前的生活场景。
– D. 五十年后的城市发展。
2.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是:– A. 积极的。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武穴市实验高中王金星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热播剧《旗袍》片头主题曲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熟识的服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服饰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引出本课内容。
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文字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②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③掌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
②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知识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多设媒体课件学生: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
【教材教法分析】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打出一组衣、食、住等方面的图片的今昔对比,指出:“我们的生活在变化着”,导出本章标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再用复习旧课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近代”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情境探究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图片、事件、视频情境,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会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多角度探究变迁的因素,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体会到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在碰撞中融合着,在融合中发展着;反思学习方法,品评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目标分析论证准确性分析: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归纳这种变化的总趋势,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这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很重要,为后两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学习法。
可行性分析:由于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我将本节课型设计为“情境探究课”,情境设计是学生能走近历史、触摸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课前让学生依据预习得出的四个时间段自由结组,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探究出能够突出反映本小组时间段内变迁的相关历史情境(图片情境、事件情境、视频情境等),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边展示边请学生们探究个体情境,分析不同情境呈现的不同变迁内容,随后进行比较探究,分别透过不同情境探究不同变迁的原因,再从整体上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总趋势及原因,促使学生维持高水平心理投入学习状态。
整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紧紧围绕“变”字展开,“怎么变”?“为什么变”?层层设问,步步探究,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使学生体会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课的结尾巧妙设计一个情感延伸:“试举例说明现今中国如何影响世界,有何感悟?”,使整堂课的教学思想得以提升,最终使琐碎的一节课变成了条理清晰、富有情趣的一节历史课,使所有学生乐得其所,确保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5.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此外,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已有一定了解,但对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3.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内在规律。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相互作用。
3.正确评价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变迁历程、变迁特点、变迁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要求报告不少于1000字,要求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一个历史时期,绘制一幅反映该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的插图,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要求插图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文字说明准确、简洁。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a.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特点;
b.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
c.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
3.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

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历史教研组林小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近代以来服饰,西装、中山装、旗袍等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列举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的传入;列举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等物质生活的变化情况;描述婚姻观念和婚丧礼俗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培养归纳的能力。
从经济、思想、外来文化、政治等角度,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比如对《庐山恋》等80年代主要电影所展示的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评述性音像资料等,截取孙中山先生关于共和和中山装关系的演讲视频等,在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中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服饰怎么变,“为什么”变。
对于饮食与建筑,利用乡土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回忆和探讨福州本土饮食和建筑风格。
“饮食”主要结合书本内容,身临其境感受闽菜的魅力和西餐对闽菜的影响;“建筑”利用福州仓山烟台山建筑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对于“习俗”的变迁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资料、根据展示的蔡炎培先生的征婚资料等,主动探索“怎么变”,根据对服饰的探讨角度归纳“为什么变”、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需精心设计,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变化看起来简单,确是历史变化中最广泛、最深邃的部分,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变化的最有效途径;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舟山中学朱海燕【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因学生是外地外校的(杭州学生),在短时间里学生无法迅速做成课件,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相关资料。
3.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差异,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由分工(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
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探究。
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3)通过“住在杭州、吃在杭州”活动以及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展示,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设计思想】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分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师生互动、探究;第二个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
3.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发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
【教学过程】导课:出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请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第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先出示近代服饰变化的两张旧照片)答:西服传人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探究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学生合作回答: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
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
问:西服在什么时候传人?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答:鸦片战争后传人,民国初期流行?探究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师生合作得出: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
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
问: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答: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
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
出示刘德华出任本届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
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到了现代,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国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式服饰(列宁装)和中式便服(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
多媒体出示相关照片,教师对两种服装作适当解释。
探究3: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
最后得出,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师: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
问: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并与世界接轨?答:改革开放以后。
多媒体出示现代生活照片并解说:我们走到街上很难看到两个服饰打扮完全相同的人(除工作服、校服),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充分展示个性特点。
探究4: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合作回答: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从近代以来到现在,我国服饰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饮食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学生1:向老师和同学推荐几个“吃在杭州”的特色菜。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学生3:介绍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人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也开始经营西餐馆。
(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学生4:介绍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
与中餐不同的是西餐追求“营养搭配”。
教师请学生5表演拿“刀”、“叉”的方法,请全体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探究5: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学生交流后回答: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
师: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
问:西餐传人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学生6:我们家烧菜时会放咖喱粉、胡椒粉等,餐桌上会出现土豆、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
教师多媒体图片配合说明。
学生7补充:还出现了生产西式糕点的食品厂。
教师小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人,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宅组:居室建筑的演进小组推选代表到台上讲解,教师适当配合。
首先请学生代表介绍杭州几处理想的住宅区。
然后阐述房屋建筑式样的变化: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教师出示相关照片),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的租界里首先出现了洋房(照片),中国的建筑出现了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最后在大城市富贵人家出现完全西化的“花园”、“别墅”等。
教师选取浙江南浔古镇中西合璧建筑照片和小莲庄私人花园洋房照片补充说明。
问:除了房屋外观变化外,内在家具有何变化呢?说说你们家有哪类家具最初是从西方引入的呢?学生代表2:沙发、茶几、穿衣镜、坐钟、写字台等。
(教师出示相关照片)问:近代这种房屋建筑的变化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家发生呢?答:在大城市富贵人家。
师: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会在什么时候呢?答:改革开放后(多媒体显示华西村欧式别墅。
)教师作知识延伸与情感升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杭州已被评为全国最适宜人群居住的城市之一,目前网上排名第一是“亲亲三人行”(照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浙江省建设厅请专家根据浙江农村地理特征设计了未来新农村的蓝图(图片资料)。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浙江的新农村会越来越美好,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缩小。
▲社会习俗组:习俗风尚的变革探究6: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分析)学生1:说明民国初期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征婚内容看依然有封建思想的痕迹。
师: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出示新、旧婚礼照片)学生2:有两大变化: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问:旧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学生3、学生4分别谈感想。
(展示文字资料:旧婚礼八个程序)师: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问:丧葬礼俗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一组照片:众人抬棺木、土葬、遗体告别、公墓)学生5:一是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
探究7: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呢?你从中有何感悟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学生可畅说欲言。
)学生6:丧礼太繁琐即劳命又伤财。
感悟:对待老人该是生前尽孝,死后礼节从简。
学生7:土葬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卫生。
感悟:我们应该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问:社会习俗还有哪些变化呢?学生8: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
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师: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
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两同学向同学们演示一下。
学生9、学生10示范表演。
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照片。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探究8: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学生交流后回答: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