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音乐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诗二首》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
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简短

【导语】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二年级语文古诗教学提供参考。
【正文】一、教学内容1.1 教学内容回顾19课《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课程之一。
本课以《春晓》和《小池》两首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古诗的基本形式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1.2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不够深刻,很多学生只能默写古诗的文字,却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不够透彻。
有的学生对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不准确,导致朗诵时缺乏韵律感和表现力。
二、教学方法2.1 教学方法回顾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主要采用了韵律朗读、情感朗读、意境描绘等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和意境理解。
老师还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古诗的影子。
2.2 问题分析教学方法方面,部分学生对韵律朗读和情感朗读的体验不够深入,缺乏深入的情感表达和对古诗意境的感知。
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呈现较为呆板,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的问题。
三、教学效果3.1 教学效果分析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问题,本次教学的效果总体上仍有待提高。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知不够深刻,诗词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较弱,整体上还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2 问题分析其中,部分学生对《春晓》和《小池》的意境感知不足,只停留在了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较少对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
诗词朗诵时缺乏韵律感和情感表达,学生的表现力有待提高,整体表现略显平淡。
四、改进建议4.1 改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一是加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寻找情感共鸣,加深对古诗意境的把握;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三是加强学生诗词朗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能力,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
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
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
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
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
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在教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回顾。
1. 导入环节。
- 我以一个有趣的古诗小谜语开始了课程,目的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从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来看,这个导入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我发现,对于个别孩子来说,这个谜语有点难理解,下次可以选择更简单直白且与古诗内容联系更紧密的导入方式。
2. 字词教学。
- 在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时,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像让孩子们观察字形结构、玩猜字游戏等。
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参与,不过在一些较难的字词上,如“绦”这个字,尽管我解释了它是丝织的带子,但孩子们还是很难想象出它在诗中的画面感。
我想下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来辅助教学,这样会更加直观。
3. 诗句解析。
- 在解析诗句的时候,我尽量用比较口语化的方式去讲解。
比如在讲“碧玉妆成一树高”时,我就说:“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她打扮得超级漂亮,那这棵柳树啊,就像是被精心打扮过的一样,高高地站在那儿呢。
”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感觉他们理解起来更容易了。
但是在讲解古诗的意境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
有时候我会过于注重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没有引导孩子们去深入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这是说春风像剪刀一样剪出了细叶,却没有让他们充分去想象春风像剪刀一样轻柔又神奇地创造出这一美景的画面。
4. 朗读教学。
- 朗读是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带着孩子们读了很多遍,有齐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等。
孩子们读得很有热情,但是在朗读的节奏把握上,还需要更多的练习。
有些孩子读得太快,就像在念顺口溜,没有把古诗的韵味读出来。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指导朗读节奏的时候,没有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下次我可以通过拍手打节奏或者用简单的符号标记停顿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
5. 拓展环节。
- 在拓展环节,我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描写春天的其他古诗。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师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师教学反思 1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
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
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
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
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最新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优点之处: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
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撑、采、回、开、惜、照、露、立”,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
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
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
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处: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1.上课时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每到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去看看时间,严格按照备课教案来上课。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
减少老师的废话。
附赠材料优秀的教学是练出来的在上一堂课里,你已经学会了区分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巩固这一概念。
在高效教学法和低效教学法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呢?是的,这个灰色地带确实存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古诗两首》这篇课文,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情感教育。
古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意境吸引着学生。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情感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时,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大地的情境中,并带领他们感受诗人的激动和豪情。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欲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重视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之美,通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以加深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让他们注意诗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也更加喜欢朗读古诗了。
再次,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的艺术欣赏。
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精品,学生通过欣赏古诗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让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我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的寂静夜晚的美丽景色,同时深入探讨了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通过这样的欣赏,对古诗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些生动的活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单一的讲解和练习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设计一些既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创作诗歌、演绎古诗等。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安排。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启发和帮助。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络诗文的方法,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展交流,老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拟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比照的方法,一边比拟,一边区分进展理解:比方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分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
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展比照,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才能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可以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活力。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早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咏柳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
”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
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绝句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
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