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红舞蹈艺术鉴赏
浅析舞蹈《高原之舟》——一首高原上的雄壮赞歌

文化艺术浅析舞蹈〈〈高原之舟》------首高原上的雄壮赞歌文/翟婉瑶摘要:舞蹈《高原之舟》仿佛一首高昂不屈的雄壮赞歌,编导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用心体会,捕捉到牦牛作为生动 的艺术形象,并将其舞蹈化,用藏族舞蹈语汇来表现。
整个舞蹈波澜起伏,情感交叠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洒脱不羁,別出心裁的编创配合演员激情彭拜的表演,共同展现出藏族人民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精神。
关键词:创作历程舞蹈形式雄壮赞歌顽强精神藏族人民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 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
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 粗、耐劳,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它既可用于农 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有“高原之舟”之称。
耳令听创作者哲他老师的创作心路,在当年的艰苦环境中,还是学徒的他看到牦牛运输生产队公粮的场景,浩浩荡荡的 驼队飞奔而去,那种尘土飞扬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深深印刻 在了自己的心中。
这便是最初的创作动机,之后编导通过自己 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准确地抓住了舞蹈形象—牦牛!《高原之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将牦牛拟人化、形象化,在这 个舞蹈形象里,赋予了高原汉子似牦牛般的野性和生命力。
牦 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 耐寒耐饥抗高原的机能素质,生命力极为旺盛。
因而,像牦牛 这种青藏高原具有地域特色的畜类,在长久的历史岁月中,一 度成为藏族人民的生存依靠,生活中藏族人民对牦牛有着深 厚的情感。
舞蹈《高原之舟》正是基于藏族人民与牦牛的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借牦牛塑造了一个个铮铮铁骨的藏族汉子,表现了他们坚韧不屈、绝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舞蹈在结构上分三个部分:开端较为舒缓,一个四方的造 型出现在舞台的一角,风声、铃声、犬吠声中,驼队缓缓移动,突然驼队中出现一个放牧人手持缰绳。
而后一个个跋步散开,好不洒脱丨高潮,一声扬鞭让气氛瞬间点燃,舞者的动态加快配合藏族汉子的呐喊声令观者热血沸腾!他们呐喊、奔腾、跳 跃、追赶,场面热烈非凡;结尾部分进一步升华,主题动作在不 断的发展中强化,雄壮磅礴的舞蹈动势,将高原男儿的雄健坚初尽显无遗。
一抹红舞蹈艺术鉴赏

一抹红舞蹈艺术鉴赏苗族舞蹈《一抹红》是由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出演的作品,由李赟编导,作品以女子脸上的一抹红晕为线索,展现了当地送嫁女子的动人场景。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
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作品的开始以一位女子独舞为场景,舞台灯光较暗,背景乐中流淌着流水声,舞者随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扭动着胯部、摆动着上身绕圈而舞,时而弯腰低头,时而提臀抬头,模仿着各类动物的走姿,整个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融,也表现了当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
紧接着众多舞者尾随其后,动作整齐有序,随领舞者的动作以及曲调的变化舞动起来,其掀起裙子走路,像极了各种大小型鸟类在森林里活跃的悠然自在,她们以两膝的轻微伸屈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显现了一种娴雅、端庄和温柔与潇洒。
随后,随着鼓声的出现以及节奏的变快,舞台灯光开始变得明亮起来,舞者们迅速地聚成一群,接着分为左中右各自开始不同的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其头部、腰部随着鼓声急速地扭动着,外围的姑娘低头,中间一位姑娘抬头,像极了当地妇女劳作插秧的样子。
于是,开始了以苗族当地语言为歌词配起了背景音乐。
舞者开始分为两批,先一低一高,随后一静一动,然后开始了同方向的身体转动,其以头顶为轴心,随后挺起,配上已有的翻身舞动就是当地自然场景“蚯蚓滚沙”、“滚地龙”的写照。
在这里,舞者由分到和,再由和到分,其步伐整齐有致。
接着,由一个竖排变成两两为主的队形,其手臂时而相互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是当地“芦笙拳”的形式。
随着洪亮有致鼓声的响起,姑娘们开始跳起了鼓舞,其横向排成队伍随着鼓声一边前进一边上下交替着摆动着两手臂,像极了当地的“踩鼓舞”,这种舞蹈主要是在每年春节和隆重传统节日用到。
舞蹈作品舞剧《朱鹮》赏析论文之欧阳数创编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时间:2021.03.02 创作:欧阳数《舞蹈作品赏析》期末考核论文浅析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学 院: 音乐学院专 业: 音乐学(舞蹈教育)班 级: 2014级4班姓 名:杨骐滔学号:************关键词:朱鹮,艺术特征摘要朱鹮,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被称为“吉祥之鸟”。
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
在人类的记忆深处,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它们矜持、典雅、洁净、高贵,同时也敏感、脆弱和多疑。
那时节,朱鹮与人类是多么亲近友善,多么情意绵绵。
不知自何时起,“吉祥之鸟”渐渐淡出了人类视线。
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
野生朱鹮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险恶了。
仅仅不到100年,野生朱鹮种群便已宣告濒临绝迹。
本文将深入舞剧《朱鹮》的故事去了解在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前言本文以央视网,星光大剧院,央广网等诸多媒体的阐述以及《大舞台》2016年第Z2期的概述入手,深入探讨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
在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背后,彰显启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共处的理念,启发对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但愿,守望的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
一、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 , “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象征幸福吉祥的世界珍稀鸟类朱鹮被誉为“吉祥之鸟”、“东方宝石” ,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以及起落时的翩翩舞姿,为历代诗人所吟咏赞叹。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朱脸鹮鹭等,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
我国境内曾经有14个省份有其生存记录,但20世纪60至70年代,各地均无再现。
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仅残存的7只野生种群。
后经过划建朱鹮保护地和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人工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只。
一条红领巾舞蹈作品赏析

《一条红领巾》舞蹈作品赏析《一条红领巾》是一部以情感与动作细腻处理为特点的舞蹈作品。
该舞蹈通过描述两个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哥俩与红领巾之间的情感纽带,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对该舞蹈作品的详细赏析。
舞蹈结构与情节。
《一条红领巾》以简洁明快的舞蹈结构展开,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变化,将故事情节逐步推进。
在舞蹈中,红领巾作为一种象征,既代表了知识的象征,又体现了情感的纽带。
两个孩子在结伴玩耍的过程中,与红领巾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猜拳等互动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舞蹈动作与情感表达。
《一条红领巾》的舞蹈动作具有紧凑鲜明的风格,将民间舞中的弯转、侧翻侧踢等技巧融入到舞蹈中,使整个舞蹈更具表现力。
同时,舞蹈通过身体触碰、动作在节奏上的张弛处理,将音乐放置在动作的氛围中,使舞蹈更具情感渲染力。
在舞蹈的高潮部分,猜拳的表达成为了整个舞蹈的最佳感染点,展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一条红领巾》的舞蹈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变化与舞蹈动作相互呼应,使舞蹈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音乐还为舞蹈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品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条红领巾》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舞蹈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还呼吁社会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通过舞蹈的形式,该作品传递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未来的理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总之,《一条红领巾》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舞蹈作品,它通过情感与动作的细腻处理、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以及作品所传递的社会价值,为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
该作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还呼吁社会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多视角赏析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多视角赏析一、文化视角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在创作时,常常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古典诗词、民间音乐、传统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为作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得舞蹈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情感内涵。
舞蹈作品《昆曲之韵》融合了昆曲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将传统的唱念做打表演艺术转化为现代舞蹈的语言,使得观众在观赏时不仅能感受到舞蹈的美感,更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二、艺术视角在艺术角度上去赏析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则需要关注作品的编导、音乐、舞蹈形式和动作技巧等方面。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创作者们常常在舞蹈的形式和技巧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使得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特点。
《红色经典》以中国传统京剧和当代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语言,使得观众在观赏时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体验到舞蹈艺术的现代魅力。
三、情感视角从情感视角去赏析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就需要着重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情感共鸣。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常常通过抽象的舞蹈形式和极具张力的表演方式来展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
《雪域》通过挑战舞者极限的动作和肢体表达,展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情感的释放,使得观众在观赏时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四、社会视角在社会视角上去赏析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则需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中国当代舞蹈作品常常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和思考。
《城市之声》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使得观众在观赏时感受到了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赏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视角去理解和审视,不仅要关注作品所融入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更要体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对社会的观察和反思。
相信随着中国当代舞蹈作品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将在赏析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
长征路上红旗飘舞蹈鉴赏

长征路上红旗飘舞蹈鉴赏
《长征路上红旗飘舞》是一支表演舞蹈,以描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过程为主题。
以下是对这支舞蹈的鉴赏:
1. 舞蹈编排:《长征路上红旗飘舞》以红色旗帜为主要象征,舞者们通过身体动作和舞蹈编排来展示旗帜的飘扬和舞动,整个舞蹈呈现出一种庄严而激情澎湃的氛围。
2. 舞蹈技巧:舞者们的舞蹈技巧非常高超,展现了他们的舞蹈功底和身体协调能力。
舞蹈中的动作流畅而精准,体现了舞者们的专业水平。
3. 表情与情感:舞蹈中的舞者们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来传达情感,展现了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坚定。
他们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传递出对长征的热爱和坚定信念,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长征的意义。
4. 舞蹈音乐:舞蹈配乐选择了激情洋溢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音乐的节奏感强烈,能够更好地营造出舞蹈的氛围和节奏感。
5. 整体效果:《长征路上红旗飘舞》通过舞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壮丽画面和历史意义。
舞者们的精湛技巧和表演力度,配合上音乐和舞台布景,使整个舞蹈呈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总体而言,《长征路上红旗飘舞》是一支表演舞蹈,通过舞者们的精
湛技巧、表情和舞蹈编排,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和坚定信念。
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和长征的伟大精神。
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获奖名单

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获奖名单
一、组织贡献奖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二、优秀组织奖
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嘉兴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警察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三、优秀表演奖(一)舞蹈
一等奖(60个)
二等奖(83个)
三等奖(52个)
(二)戏剧
二等奖(54个)
三等奖(36个)
(三)校园十佳歌手
甲组
乙组。
“红色”在中国舞蹈创演中的意义表达

“红色”在中国舞蹈创演中的意义表达【摘要】红色在中国舞蹈创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在传统舞蹈中展现出特有的象征意义,又在现代舞蹈作品中体现出新的意义。
红色与中国革命历史紧密相连,在民族舞蹈创作中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红色舞蹈作品不仅对观众产生影响,也在中国舞蹈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红色在中国舞蹈创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象征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为中国舞蹈艺术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通过对红色的运用,中国舞蹈作品更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
红色在中国舞蹈的创演中展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魅力,为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舞蹈艺术,红色,象征意义,传统舞蹈,现代舞蹈,中国革命历史,民族舞蹈创作,表达方式,影响力,重要性,体现。
1. 引言1.1 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古代华夏文明中,舞蹈就是一种与音乐、诗歌一样重要的艺术形式,被用来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祈福等。
汉代时期,舞蹈在宫廷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宫廷舞蹈。
隋唐时期,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鼎盛期,舞蹈作品风格多样,表现形式丰富。
宋代时期,舞蹈逐渐走向民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
明清时期,舞蹈受到了宗教和戏曲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融合了戏曲、舞蹈和音乐的综合艺术形式。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舞蹈的引入对中国舞蹈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创新和发展。
中国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吸收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体系。
1.2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颜色。
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和吉祥,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颜色之一。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如喜庆的婚礼、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红色的灯笼、红包等传统元素中都能看到红色的身影。
红色还被视为吉祥的颜色,能够辟邪驱灾、祈福祝福,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抹红舞蹈艺术鉴赏
苗族舞蹈《一抹红》是由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出演的作品,由李赟编导,作品以女子脸上的一抹红晕为线索,展现了当地送嫁女子的动人场景。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
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作品的开始以一位女子独舞为场景,舞台灯光较暗,背景乐中流淌着流水声,舞者随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扭动着胯部、摆动着上身绕圈而舞,时而弯腰低头,时而提臀抬头,模仿着各类动物的走姿,整个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融,也表现了当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
紧接着众多舞者尾随其后,动作整齐有序,随领舞者的动作以及曲调的变化舞动起来,其掀起裙子走路,像极了各种大小型鸟类在森林里活跃的悠然自在,她们以两膝的轻微伸屈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显现了一种娴雅、端庄和温柔与潇洒。
随后,随着鼓声的出现以及节奏的变快,舞台灯光开始变得明亮起来,舞者们迅速地聚成一群,接着分为左中右各自开始不同的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其头部、腰部随着鼓声急速地扭动着,外围的姑娘低头,中间一位姑娘抬头,像极了当地妇女劳作插秧的样子。
于是,开始了以苗族当地语言为歌词配起了背景音乐。
舞者开始分为两批,先一低一高,随后一静一动,然后开始了同方向的身体转动,其以头顶为轴心,随后挺起,配上已有的翻身舞动就是当地自然场景“蚯蚓滚沙”、“滚地龙”的写照。
在这里,舞者由分到和,再由和到分,其步伐整齐有致。
接着,由一个竖排变成两两为主的队形,其手臂时而相互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是当地“芦笙拳”的形式。
随着洪亮有致鼓声的响起,姑娘们开始跳起了鼓舞,其横向排成队伍随着鼓声一边前进一边上下交替着摆动着两手臂,像极了当地的“踩鼓舞”,这种舞蹈主要是在每年春节和隆重传统节日用到。
之后,舞台灯光变暗,一位被男方挑中的姑娘开始自己的单人鼓舞,其舞蹈动作颇多,主要表现了日常生活中挖土、插秧、纺纱、织布的动作,其动作之娴熟,技艺之高超令人赞赏。
而后面的一群姑娘也不忘共同为其欢呼鼓励。
随后,独舞的人为其他舞者脸上涂上了一抹红色,这个红色象征着吉利和美好,大家开始为其送嫁,开始了以“大摆”、“小摆”、“细摆”三种为基本动作大幅度地展开了送嫁的过程。
舞者还围成圆圈、踏着顿抑分明、铿锵有力的鼓声前进,同时由0字圆转变为8字圆,其动作包含了对动物形态如“骑马”、“赶鸭”、“捕鱼”的模拟。
在场景的最后,看着那位出嫁的姑娘渐行进远,大家依依不舍,不少送嫁的人留下了眼泪。
深刻体现了当地人民质朴、自然、友好善良的内心本质。
该作品运用了模拟法,以舞蹈模拟生活中的特点,同时又有对比、变化法,在舞蹈动作中调动大小强弱、高低快慢,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以组合、交织法,将多种类别、多种素材,充分利用舞蹈空间达到一种交织和交融的感觉。
总之,该作品将苗族生活中的自然风格、民风的淳朴善良,以及送舞时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舞台灯光,舞蹈音乐的合理融入也更加赋予了作品较大的魅力和感染力,也正是因为这种种因素,该作品能荣获荷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