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解题技巧:实词辨析
公务员备 考言语理解 逻辑填空 实词辨析

公务员备考言语理解逻辑填空实词辨析
“灌注”“倾注”“贯注”
“灌注”含有浇灌、流入之意,
“倾注”也有灌注、把精神或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的意思,
“贯注”只指精神精力集中,常与精力、注意力搭配。
“淡薄”是指(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兴趣”与“淡薄”搭配,
“淡泊”是说不追求名利。
“淡漠”常与感情、记忆类词语搭配,
“未免”有“实在是”的意思;
“难免”表示“不可避免”;
“不免”表示“免不了”;
“以免”表示“为了避免”,
“委任”指任命某人担任职务,如委任官员;
“出任”指应聘或受命,如出任xx职务。
“接见”通常是上级会见下级,
“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日本侵华历史”,所以用“篡改”比较贴切。
“窜改”仅指改动、删改,
“驱除”后面跟的一般都是人或动物,或较为抽象的事物,如“驱除恐惧”,
“祛除”一般多为和疾病相关的事物,题干中的对象是“疾病”,故用“祛除”。
“溶解”指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融解”有融化、消除的意思,“她那满腔怨恨”,因此用“融解”。
行测逻辑填空题型解题技巧

行测逻辑填空题型解题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填空一直是让众多考生头疼的题型。
它不仅考查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考验我们对语境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这一题型中取得高分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
一、理解词义要做好逻辑填空,首先要对选项中的词语有准确的理解。
这包括词语的含义、词性、感情色彩、搭配对象等方面。
1、含义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我们要仔细辨析它们的细微差别。
比如,“推脱”和“推托”,“推脱”侧重于摆脱、开脱责任等,而“推托”侧重于借故拒绝。
2、词性不同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也不同。
例如,“品味”是名词,“品位”是名词;“必须”是副词,“必需”是动词。
3、感情色彩词语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
在选择时,要根据语境的感情倾向来决定。
比如,“成果”“结果”“后果”,“成果”是褒义的,“结果”是中性的,“后果”则是贬义的。
4、搭配对象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搭配对象,不能随意乱用。
比如,“爱戴”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爱护”则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二、分析语境除了理解词义,准确分析语境也是解题的关键。
1、逻辑关系语境中往往存在着各种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分析这些逻辑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应填的词语。
例如,“虽然他很努力,但是_____没有取得好成绩。
”这里是转折关系,应填“依然”“仍然”等表示转折的词语。
2、前后呼应所填词语要与上下文在语义上相互呼应。
可以通过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确定呼应关系。
比如,“他是一个_____的人,总是乐于助人。
”后文“总是乐于助人”提示我们,应填一个表示善良、热心的词语,如“善良”“热心肠”。
3、语义轻重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语义轻重合适的词语。
如果语境比较严肃、严重,就应选择语义较重的词语;如果语境比较轻松、平常,就选择语义较轻的词语。
比如,“这件事造成了_____的后果。
”如果后果很严重,就填“严重”;如果后果不是特别严重,就填“一定”“一些”等。
实词1

公考逻辑填空易混词辨析整理人:张雅鑫实词1.颁布·公布辨析:前者内容常是法令等;后者内容常是方案、名单、帐目、成绩、数字等。
2.闪耀·闪烁辨析:两词均为动词,均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闪耀侧重于闪光耀眼,光亮程度较高;闪烁着重于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光亮程度不太高。
闪烁还可以形容说话人的情态,闪耀却没有这个意义。
3.思绪·思路辨析:在指思想的头绪时可以通用,但指情绪时只用思绪;思路可以指文章等4. 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辨析: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设身处地指替别人着想、考虑5. 必须·必需辨析:必须着重于事理上的必要,多指工作或事情非如此不可,是副词,后面常跟其他动词或者动词性短语连用,含有强化命令语气的作用;必需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多指原料、物品、用途等的不可缺少,是动词,可单独使用,也可作定语。
6. 度过·渡过辨析:度过指某段时间已经过去;渡过指由此岸到达彼岸,有通过的意思。
7. 传播·传布辨析:传播一般指广泛传送、散布,对象可以是有意识的宣传内容,如理论、消息、名声等,也可用于生物或其他事物的散布、传开,如花粉、细菌、疾病等;传布指的是公开对外陈述,一般只用于有意识的宣传内容。
8. 爆发·暴发辨析:爆发着重于“爆”,迅猛突然的发生,运用范围比较广,如用于火山、革命、力量、事变,也可指枪声、欢呼声、掌声突然发出;暴发常用于洪水的猛涨,火山的发生,有时还指用投机或其他不正当手段突然发财。
9. 大约·大概辨析:都是副词时,都对事情的情况,数量,时间的推测和估计的意思。
在表达推测或估计的意义时,1“大约”表示不十分肯定;“大概”却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2“大概”还可以用作名词,表示事物的基本情况、概况等。
3“大概”还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情况的不够准确和详尽。
10. 震动·振动辨析:都是动词,都有“物体因外力作用、影响而颤动”的意思。
公务员行测实词辨析题技巧精讲

公务员行测实词辨析题技巧精讲近几年来,国考言语模考,逻辑填空试题基本恒定为20道,包括实词辨析、成语辨析、实词与成语相结合的辨析题三类。
相对而言,实词辨析题难度较低,但是依然有很多考生做不准确。
而做不对的原因有很多,如审题不清、词义辨析不明、时间不够乱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解题的准确率,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单纯的实词辨析题(不包括实词与成语相结合的辨析题),2013国考考查了8道,2012年国考考查了8道,2011年国考也是考查了8道。
由此可见,实词辨析题在国考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下面通过五道例题来讲解实词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例题1 2013年国考第26题】1. 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是对民族性的和挑战。
它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进行纵向思维,在发展中传承历史经验,也要注重横向思维,在中汲取他人之长。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同化交流B. 排斥沟通C. 超越比较D. 吸纳协商【解析】对于逻辑填空题,一个很重要的解题思路是“前后照应,根据文段提示解题”,这个思路同样适用于实词辨析题。
具体到这道题目,看到“横向思维”,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比较”,后面的“汲取他人之长”更是印证了这个反应,即通过比较来发现他人的长处,进而学习他人的长处。
根据后文的提示,可以锁定本题答案为C。
故选C。
【例题2 2012年国考第40题】2. 国际金融实践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了人们对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变革的需求。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各国之间经济金融政策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再次,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各国政策协调配合的也更为激烈。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推动凸显谈判B. 刺激彰显讨论C. 激发明晰反响D. 强化浮现争议【解析】实词中,存在着很多习惯性搭配,利用这些习惯搭配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解答题目。
对于“需求”,常见的搭配是“刺激需求”、“拉动需求”等,其它三项搭配不恰当。
公务员行测实词辨析题技巧精讲

3. 人就是一棵树。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必须去,你会发现生命中那些曾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树的须根,一旦,同样也能顽强地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力。当人被迫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或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时,曾经的成就与辉煌,就像那华丽的树冠,只会成为生命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务员行测实词辨析题技巧精讲
近几年来,国考言语模考,逻辑填空试题基本恒定为20道,包括实词辨析、成语辨析、实词与成语相结合的辨析题三类。相对而言,实词辨析题难度较低,但是依然有很多考生做不准确。而做不对的原因有很多,如审题不清、词义辨析不明、时间不够乱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解题的准确率,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C. 激发 明晰 反响 D. 强化 浮现 争议
【解析】实词中,存在着很多习惯性搭配,利用这些习惯搭配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解答题目。对于“需求”,常见的搭配是“刺激需求”、“拉动需求”等,其它三项搭配不恰当。再看第三空,
“对XX的xx”更为激烈,观察选项可知,讨论更为激烈更合适,再次锁定答案为B项。故选B。
对于单纯的实词辨析题(不包括实词与成语相结合的辨析题),2013国考考查了8道,2012年国考考查了8道,2011年国考也是考查了8道。由此可见,实词辨析题在国考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下面通过五道例题来讲解实词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例题1 2013年国考第26题】
1. 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是对民族性的和挑战。它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进行纵向思维,在发展中传承历史经验,也要注重横向思维,在中汲取他人之长。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预留”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浅谈逻辑填空中的词汇辨析方法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在很多同学看来可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做题错误率极高,而且明明感觉自己是对的,但是对完答案,一错一大片。
等再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但下回做依然是一错一大片,正可谓:“涛声依旧”。
这种现象很让人绝望,因为言语毕竟不同于数学,数学不会那是真不会,你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你。
但是言语毕竟是语言层面的啊,中国字我都认识啊,那怎么我就看不懂,找不准呢?其实说起来,原因一方面当然也是我们基本功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做题时候的方法问题。
那么限于篇幅,这一次,带大家来看看其中的易错题型,逻辑填空,主要看看词语的辨析问题。
逻辑填空就是在题干中给出我们一个文段,一般设计两至三个空,然后在选项中让我们选择符合题干语境的这样一个选项。
这类题型是最难的,而解决的办法呢,一来是根据语境的上下文关系找提示信息,进而判断空缺处的意思,二来就是要辨析选项中词语进行辨析。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是题干层面,另一个是选项层面。
我们这次就来看看后者,即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就是给出两个及以上的词语,让我们辨别其中的差别。
怎么辨析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方法,“语素联想法”。
语素联想法,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语素,一个是联想。
什么是语素呢?简单的说就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在汉语中,绝大部分情况下,语素就是汉字。
所以语素联想法,就是要通过词语间的不同汉字,通过展开联想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辨别词语间差别。
此处必须有例子,比如说,我们来看两个词语。
圆满,美满这两个词。
这两个词都有好的意思,但差别不是很大,那我们就看看这两个词中汉字的差别,一个是“美”。
说到美,什么能想到什么,对,美好,美丽等。
那我们再联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的可以用美形容的,可以用美满这个词的?对,我们可以用它形容生活,婚姻等。
而“圆”呢?圆是一种形状,这个形状有什么特点?那就是每一个地方都很完美,没有缺陷,那在生活中,什么可以用圆满呢,好,那就是我们办事情的时候吧,办事强调周全,不遗漏,面面俱到,所以用圆满很合适。
行测逻辑填空技巧:词语辨析有方法

行测逻辑填空技巧:词语辨析有方法1500字逻辑填空题是行测中的一类常见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在语言理解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
其中,词语辨析是逻辑填空题中的一种常见形式,考察考生对词义和语境的理解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词语辨析的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逻辑填空题。
1. 关注词义差异在选择答案时,要注意候选项中是否存在词义上的差异。
有时候,候选项中的词语会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但这个差别在整个语境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她学习成绩很__”,选项有“好”、“优秀”、“出色”、“杰出”,虽然这几个词的意思都是“好”,但在语境中的搭配和语气上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别,需要注意。
2. 分析语境在解答词语辨析题时,要注意分析语境,寻找上下文的线索。
有时候,选项可能有一些与语境相契合的特点,可以通过分析语境确定正确答案。
比如,“他的演讲____了大家的热烈掌声”,选项有“激起”、“引起”、“招来”、“赢得”,通过分析语境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引起”。
3. 注意词语的固定搭配一些词语有一些固定的搭配,需要注意。
在做词语辨析题时,可以通过对比选项的搭配情况,来确定正确答案。
比如,“他这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____了家人的鼓励和支持”,选项有“得到”、“获得”、“赢得”、“取得”,通过固定的搭配情况,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赢得”。
4. 注意语义的一致性在选择答案时,要注意候选项与句子其他部分的语义要保持一致。
有时候,候选项中的词语与其他部分的语义不一致,就需要排除。
比如,“他的表演令观众反感,____了失败”,选项有“推测”、“预示”、“导致”、“索取”,通过语义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导致”。
5. 注意形式和逻辑搭配有时候,候选项中的词语与其他部分的形式和逻辑不搭配,就需要排除。
比如,“这个问题应当____,不能回避”,选项有“解决”、“改变”、“忽略”、“面对”,通过形式和逻辑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面对”。
总之,在解答词语辨析题时,需要注意词义差异、语境分析、固定搭配、语义一致性和形式逻辑搭配等方面。
2020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备考之逻辑填空实词辨析技巧

2020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备考之逻辑填空实词辨析技巧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019迎来了最后一个月,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拉开了序幕。
云南省考竞争是比较大的,需要考生集中精力备考。
今天云南中公教育给大家带来了2020云南公务员考试资料:行测言语理解备考之逻辑填空实词辨析技巧。
下面云南中公教育通过一个例题带着大家剖析一下逻辑填空中考察实词的题目该如何辨析?例题1、一批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旧古朴的县委大院,被老百姓誉为“最美县委大院”。
老百姓相信,几十年不换的县委大院,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________,更是一种信仰,是共产党人无私、奉公、为民、守义的最真实写照。
老旧院子承载着艰苦奋斗的传统,________了民生冷暖的关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操守体现B.情怀驻扎C.气节传达D.胸怀展示思维点播:这个题非常典型,两个空都考察实词。
这个题目很多同学会通过搭配做题而误选A。
但是这个思维是错的,第一搭配比较灵活,只是约定俗成用于哪一方面,并不确定。
第二本文为散文性文段,用搭配做题就是找坑跳进去。
那如何解题呢?中公教育通过这个例题告诉大家实词该怎么选?整个文段是围绕“最美县委大院”展开论述的,首句说县委大院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且是老旧古朴的,可见“最美”并非因为建筑外在。
有后文可知“最美”是因为几十年不换的县委大院坚守者无私、奉公、为民、守义的信仰。
观察第一空,出现了不仅仅……更是,出现了递进关系,那自然空缺处内容应该词意与信仰接近,但程度略轻。
信仰指的是一种极度崇敬的情感,所以第一空应该是一个能表达出共产党人无私、奉公、为民、守义的情感之意的词。
A项“操守”指的是端正的品德和行为,强调品德,不能体现情感之意,排除。
B项“情怀”意为怀有某种心境的情感,可以体现情感之意,保留。
C项“气节”指的是人的志气、节操,比如:名族气节也不能体现情感之意,排除。
D项“胸怀”指一个人的胸襟,气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解题技巧:实词辨析
考试
题,很大程度上考查词语辨析,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辨析呢,本文将结合实例展开讲解。
实词的词性不同,意义可能相同,但在承担句子成分时的功能却有所不同,这其中的语法
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只有准确把握词性,才能做到正确使用。
例如: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
出高(品位品味)的作品来的。
(2)加强立法工作,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法治),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
辨析:(1)句中,“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是动词,可以用“高”来形容的只能是名词。
所以,该句应选用“品位”。
(2)句中,“法制”指法令制度,是名词;“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是动词,不能充当“健全”的宾语。
所以,该句应选用“法制”。
尽管有些实词意义接近,但概念却不同,比如:有些实词是个体概念,有些实词是集体概念;有些实词是抽象概念,有些实词是具体概念。
只有弄清了实词的概念属性,才能做到
准确使用。
例如:
(1)卢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狮子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
个(春秋岁月)。
(2)只有(树立竖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幸福观,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辨析:(1)句中,“岁月”的意思是“年月、时代”,它反映事物的集合体,一般不能用在具
体数字后,它只能用宽泛的形容词修饰,如“漫长的岁月”,所以(1)句应选用“春秋”。
(2)句中,“竖立”适用于具体事物,不能用于“正确的世界观和幸福观”等抽象事物,应选“树立”,它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
有些实词之间基本意义相近,但词义的轻重程度有所不同。
如“轻视”、“蔑视”和“藐视”,它们的词义是由轻到重的,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
大用。
例如:
新能源补贴是全球通行做法,中国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并不(违反违犯)WTO规则。
辨析:“违反”的意思是不遵守或不符合政策、纪律、规范、规则等,词义较轻;“违犯”的
意思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词义较重。
根据语境,应该选用“违反”。
一般来说,不同的词有其不同的使用范围,词义的大小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
北京市政府要求相关单位对“十二五”期间城市地铁建设做出详细的(计划规划)。
辨析:“规划”在分类上隶属于“计划”,但它在语意上有这样两个限定:一是多用于比较长期、全面而重大的计划;二是相对一般计划来说,规划比较综合、立体和形象。
综合上述
两点,选用“规划”更加合适。
尽管近义词词意相近,但侧重点往往不同。
辨析词语时,我们必须抓住这一点。
例如:
科学传播不可能立即产生效果,谁这么想,就是(误解曲解)科学,最终也必然会危害科学。
辨析:“误解”和“曲解”,前者强调错误地理解,后者侧重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
意(多指故意地)。
结合这一点,本句选择“曲解”更合适。
【例题】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岗位上的人员,不管其工作内容有多大的______,均有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我们必须_____目标,抓住重点,有所取舍,集中_____做属于我们该做的事。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差距制定物力
B. 差别明确精力
C. 区别实现财力
D. 差异确定人力
【解析】本题选B。
比较“差距”“差别”“差异”这三个词,可以从比较“距”“别”“异”入手。
“距”
有距离之意,“差距”强调“事物之间差别的程度”;“别”“异”都是不同的意思,这两个词是同
义词,强调“事物不同”。
再看“差别”和“区别”,“差”意思是“不同”,“区”的意思是“划分”,“区别”强调的是“认识、比较事物之间不同的地方”。
文段中是“不管其工作内容有多大的
_____”强调的是不同,所以可排除A和C,B和D都可以。
再看,“精力”和“人力”,“精力”
包含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所以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