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环境描的作用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云雨雪、树木花草、虫鱼鸟兽以及季节时令等。
这里既有自然的,也有人工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实际存在的,也有虚无缥缈的。
社会环境:主要指时代特征、民情风俗、地域风貌及社会、家庭等,当然这里也包括存在于一定环境里人物之间的关系。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1: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
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例2:《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
三、交代人物身份,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例3:《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景物描写可以为故事设置一个生动的背景环境,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故事发生的感受和情境。
2. 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景物描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语言,可以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3. 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
景物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写具体景物造型、色彩和气氛,可以让作品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具体,从而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参与。
4. 营造氛围、烘托情境。
景物描写是烘托情境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
通过描绘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细节和变化,可以使作品的情境和氛围更加清晰和鲜活,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可以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城市街道、建筑物等来丰富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以下是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1.烘托氛围: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天气、气息、声音等来烘托出作品的氛围,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真实的感受。
2.衬托人物: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人物所处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3.刻画情感: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4.增加趣味: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写景色的美丽和迷人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眼球。
5.塑造背景: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述城市的繁华和萧条、自然环境的丰富和单调来塑造作品的背景,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旨。
6.丰富想象: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绘奇妙的自然景色或建筑物的特色来丰富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中。
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还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受。
- 1 -。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物象描写:作者通过对景物的详细描绘,用文字形象地展现出物体的外观特征,使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例如,“阳光透过树林的缝隙洒满了整个草地,形成一片金黄的光影斑驳。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树林的美丽。
1.提供了背景信息:景物描写可以为读者提供作品背景信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引起读者共鸣:景物描写可以唤起读者对美的感知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对美景的描绘,读者可以产生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
3.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氛围,提高作品的艺术感。
4.深化作品主题:景物描写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反映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景物作为作品的背景,可以通过形象的描写,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总之,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通过对景物的详细描绘,可以唤起读者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并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景物描写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艺术表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析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浅析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记叙类文章中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专门描写景物的文章外,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描写山川景色、自然风光并不单纯是为写景而写景。
中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常常进行景物描写,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明确景物描写是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因此“华而不实”是中学生作文中景物描写的通病。
那么,景物描写应起到哪些作用呢?笔者把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景物描写抽出来综合分析,发现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外乎六种。
一、表现人物的心情同一景物由于观察者不同或同一观察者的心情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体现在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也就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所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全文只出现了两句景物描写,一处:把海面比喻成绿色大理石桌面,表现了人物兴奋愉悦的心情;另一处:“天边远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表现了人物沉闷阴郁的心情。
作者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表现出全家人盼于勒和见于勒以后的两种不同的心情。
二、暗示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直接作用于作品的主题《七根火柴》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空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风夹杂着栗子般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这段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晚上,地点——草地;它突出了茫茫草地气候变化异常、暴雨时作的特点,含蓄地表现出长征途中战士对火的渴求。
为表现无名战士的形象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其原本的过程,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再现时也有多种形式,借助景物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中,在写到陈伊玲复试失常苏林教授大为生气时这样写:“他生气地侧过头,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台风的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为读者营造出生动的视觉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加深读者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展现意境和情感的途径。
首先,景物描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使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具体的场景,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氛围。
通过以文字的形式描写景物的细节,比如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景。
例如,当我们读到描述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湖面上,倒影层层叠叠,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的描写时,不禁能够想象到夏日的阳光和微风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到了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这种感受能够大大增强读者的阅读乐趣。
其次,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一个阴暗的夜晚,描绘主人公徘徊在寂静街道上的情节,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进而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行为和决策。
再次,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能够用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文章中景物的描写,作者能够借助色彩、光影、气息等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进而为读者展示出一个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
例如,描绘一片悠闲安静的田园风光,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而描绘一座荒凉荒漠的城市,则能够展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氛围。
最后,景物描写还可以作为作品的符号和象征,帮助作者表达更深层次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选取特定的景物,作者可以用其象征意义来加深对主题的探讨。
比如,描绘一片茫茫大海可以象征着人生的辽阔和无限可能;描写一朵幽香的梅花可以象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总之,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为读者呈现出生动的视觉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加深读者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与此同时,它也为作者提供了展现意境和情感的途径,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的六个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以下六个作用:
1. 增强情感表达:景物描写可以通过形容色彩、气味、声音等感官细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情感的强烈与丰富。
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或者恶劣的环境,可以增强作品中的喜悦、悲伤、恐惧等情感。
2. 建构背景环境:景物描写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作品的背景环境,使其更加真实、立体。
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忙街道、农村的田园风光、森林的密林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3. 增加故事情节: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在一部惊悚小说中,通过描写黑暗的森林、阴森的废弃建筑等,可以增加紧张和恐怖的氛围,进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4. 塑造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例如,通过描写一个整洁而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展现人物的勤劳和追求美好的品质。
5. 反映社会背景:景物描写可以反映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通过描写城市的拥挤、工厂的繁忙、乡村的宁静等,可以展现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6. 引发读者联想:景物描写可以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读者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展开自己的想象,进一步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
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运用策略

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运用策略作者:许淑英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3年第12期掌握多种景物描写手法,才能将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1.抒发情感景物描写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表达情感和思想。
语文教材中各类写作体裁或文学作品大都涉及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使文章整体意境深远,层次更加分明。
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对象多种多样,像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
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描写抒发思想和情感,使读者与自己在景物描写中产生情感共鸣。
2.引出下文景物描写在写作中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恰当的景物描写能够突出文章主题,形象而具体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映射人物心情,还能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内容。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景物描写引出另一事件或者人物,在文章中起到衔接和过渡作用,从而升华文章情感。
此外,景物描写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等作用,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有意蕴,耐人品读。
二、景物描写的常见手法景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一,白描法。
所谓白描就是将所看到的景物主体不加修饰以及雕琢描写出来。
这种景物描写手法通常会给读者一种形象和真实感。
其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排比、拟人等,其中比喻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具体而形象;拟人用赋予景物生命的方式使其更加生动鲜活,凸显景物的灵性;排比手法的使用可使景物描写更有感染力,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
其三,感官组合法。
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和认识事物,进而细致描写,可以使笔下的景物更加具体可感。
其四,色彩搭配法。
色彩搭配主要以视觉感受为主,可以凸显景物的色彩特征,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五,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主要是为了在两者相互映衬下,彰显不同景物的活力以及画面感。
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可以使景物更显寂静;以静写动的方法可以使景物显得更加动感活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景物的描写。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反映(暗示)社会背景等。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小说);点明时间、地点;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诗歌)。
(景物描写一般放在作品开头)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
2、渲染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鲁迅的《药》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渲染故事气氛)
3、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荷花淀》开头有一段文字,“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洁净又温馨的自然环境。
有力地烘托了水生嫂的形象;美丽、勤快、利落、善良。
4、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药》中,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在他面前, 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写出了华老栓认为儿子的病有药可治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境。
《药》中写华老栓去为儿子买药,有这样一段:“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揭示人物心境:马上就能买到人血馒头了,儿子的病也就能够得到根治了,如此,华老栓心里怎不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呢?
《荷花淀》中,有一处自然环境描写:“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 还有些凉风,这风是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空气的燥热,水面的空旷,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群青年妇女探夫未果的无限失望的心境。
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
大地是一片寂静。
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妈妈,天晴啦!”
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黄淑英此刻是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她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无比坚定。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小说)。
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风雪的变化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6、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作品主题。
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语言技巧——修辞法(比喻、拟人等)
二、表达技巧——描写法
1、观察角度:俯视,仰视,平视;
2、空间顺序:远眺,近看(远近高低上下的顺序)
3、描写顺序与角度:概括到具体(简笔勾勒与浓墨重彩、工笔与白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五觉描写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绘形、描色、闻声)(绘声绘形、声色结合法)
4、动静结合(以声写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动的景物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5、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
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
6、点面结合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