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家谈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中的热点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民事诉讼举证期限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民事诉讼举证期限问题民事诉讼举证期限问题一、引言民事诉讼举证期限问题是一个在法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期限的设定对于保障当事人的权益,维护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法学专业视角,深入探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期限问题。
二、民事诉讼举证期限的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对于举证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和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原告在起诉状或者补正起诉状中所陈述的事实和理由,应当在案件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供证据。
被告在答辩状中所陈述的抗辩事实和理由,可以向法院提交证据。
三、民事诉讼举证期限设定的原则1. 公平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举证期限的设定应当以公平原则为基础,确保当事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全面提供相关证据。
只有当双方在同等的举证期限内进行提供证据的机会,才能实现公正的审判。
2. 权益平衡原则举证期限的设定应当兼顾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原、被告在相应的期限内能够充分了解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有效的筹备和辩论。
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复杂性、证据的获取难度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举证期限,确保当事人能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3. 迅速审理原则举证期限的设定也应当考虑到法院审理案件的流程和效率,避免因为证据的拖延而导致案件无法迅速审理。
在一定程度上,举证期限的合理设计能够促使当事人及时提供证据,推动案件的快速审判,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对当前民事诉讼举证期限的评价在当前的民事诉讼实践中,举证期限的设定受到了广泛争议。
一方面,认为过于宽松的举证期限容易滋生恶意诉讼、拖延诉讼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举证期限过于严格则可能给当事人提供足够的时间去寻找证据和筹备辩护。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尝试对不同类型的案件进行相应的分类,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来确定举证期限,以达到更好的司法效果。
同时,可以鼓励当事人在诉讼前期加强证据收集和保存,以免到了诉讼过程中才开始寻找证据。
五、结论民事诉讼举证期限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法学课题。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民事权益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依法调查、审理、执结的法律程序。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证据是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于诉讼双方来说,有关证据的规定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胜负。
一、证据的定义和分类证据是指为了证明案件事实真伪而提供的各种材料、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
根据性质和形式的不同,证据可以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指证明主张的事实本身的证据,如事发现场的监控视频、双方当事人的书面协议等。
而间接证据则是通过推理、归纳或其他方式间接证明主张事实的证据,如证人的口述证词、鉴定人的鉴定意见等。
二、证据的收集和保存诉讼参与人有义务收集、提供证据,法院也有权利依法调取证据。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各方应当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证据保存的方式包括书面、电子和物证保存等。
其中书面证据的保存主要通过提交书证和律师代理的形式进行,电子证据则可通过存储设备或网络传输途径保存。
在诉讼过程中,各方还可以申请证据保全措施,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保存完整。
三、证据的要件和推定证据的要件是指证据的基本条件,包括合法性、充分性和重要性。
证据合法性要求证据的来源合法、收集过程符合法律规定;证据充分性要求证据的内容充分、能够证明争议事实的真实性;证据重要性要求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密切关联,对案件的判决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民事诉讼中,还存在证据的推定规则。
证据的推定是指通过已经证明的事实,推定还未证明的其他事实的规则。
根据法律的规定,在一些具体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人们的正常推理,推定某个事实的存在。
四、证据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指诉讼各方必须根据法律规定,提供与自己主张相一致的证据,以便法院审理、认定事实真伪。
原告在起诉时需要提供其主张的证据,被告可以进行辩解,并提供反驳证据。
同样,被告也可提出反诉并提供与反诉相关的证据。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内容提要]:民事证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缺陷,对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证人出庭作证、质证和认证、鉴定人出庭作证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民事证据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民事法律法规中与证据有关的规定和规则的总称,亦称“民事证据制度”。
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推行的“一步到庭”、“排期开庭”、“庭前交换证据”等等程序规则,已得到绝大多数法院的认同。
但是,由于民事证据立法尚在制定研讨之中,象当事人举证与法官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或证据失权)、质证和认证,证人(或鉴定人)出庭作证以及专家证人等问题,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来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就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一、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随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的颁布实施,传统的审判方式在立法上被基本否定。
然而,作为民事证据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证据制度中的证据规则,如关于举证、质证、庭前交换证据等程序规则,除现行民诉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规范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外,近几年各级人民法院根据以上程序规范和司法解释又出台了大量的内部文件规定。
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民事证据规则就难免不带有现行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存在的双重缺陷:既不能保持已有辩论式审判方式下的诉讼效率,又难以体现我国现有审判方式改革后所要求达到的司法公正目标。
表现之一:证据立法滞后,司法解释又囿于效力位阶的限制,而各法院之间的证据规则地方化、司法割据现象较为严重。
一般而言,民事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包括后者而且是后者的集中与概括;后者从属于前者而且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内容。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民事证据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事证据立法滞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信版-V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信版-V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判断案件真伪的重要依据。
为规范证据收集与使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以下是本文对其的分析和总结。
一、证据的收集范围1. 证据应当是与案件有关的客观事实。
一般来说,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视听资料等。
另外,如果当事人有需求,也可以涉及人身检验、勘验笔录、调查取证等。
2. 在证明案件的环节中,应当多方面收集证据,并做到全面、真实、准确。
由于证据的获取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当事人应该充分准备,有充足理由证明他所提供的证据是真实的,且可以被当事人接受。
二、证人证言1. 当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只能由他人证明时,可以使用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应当符合证明标准。
如果证人对事实表示不清楚或拒绝作证,法院有权对证人证言进行调整。
2. 证人必须按照诉讼规则出席庭审,并接受法院的询问,提供客观真实情况作证。
如果证人不能够出庭,可以通过视听资料等方式提供证言,但要注意其真实性。
三、书证1. 书证是指书面的〝标志性记录〞,包括合同、账单、信件等。
书证的证明力通常比较强,因此过于恶意的修饰和伪造行为也经常出现。
2. 对于法院认为合法的书证,一份合法的中文翻译件通常也是需要的。
而如果当事人认为某个书证真伪难辨,也可以申请法院进行鉴定。
四、物证1. 物证是指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物品本身、视频资料、书籍等。
与试金石测验或身体检查相似,物证的证明能力非常强。
2. 如果案件中涉及到物证,当事人应根据案件的特殊性通过鉴定机构对物证进行检验,以便有效地证明案件的所述事实。
五、视听资料1. 视听资料一般来自于录音、录像和其他电子信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视听资料没有经过技术鉴定或证实,法院会视情况而定。
2. 当事人应当根据情况申请法院对视听资料进行技术鉴定,以确认其真实性。
六、结论总体来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客观公正的审判提供了保障,为良性的民事诉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为各类契约关系和经济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全文+新闻稿+答记者问

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全文+新闻稿+答记者问(共100条,对原规定保留11条,修改41条,新增47条)最高人民法院法语峰言5天前·时间:2019年12月26日(星期四)上午10:30·地点:最高人民法院全媒体新闻发布厅·出席嘉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郑学林主持人: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发布内容: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并回答记者提问。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的有关情况。
一、修改《民事证据规定》的背景和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实施,迄今已近十八年,审判实践中有关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适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其间,经历2007年、2012年、2017年民事诉讼法三次修改和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公布实施,社会生活、法律制度和民事诉讼实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切实贯彻中央决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回应民事审判实践的需要,根据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关于“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完善民事诉讼证明规则”的要求和我院“修改后民事诉讼法贯彻实施小组”的安排,我们在2015年启动了《民事证据规定》的修改工作。
历时四年,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对《民事证据规定》的修改,并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讨论通过。
修改《民事证据规定》,是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的重要举措。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个热点问题赵钢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个热点问题(6月5 日)赵钢武汉大学法学院民诉法的修订不是孤立的几部诉讼法的修订是一个系列过程民诉去年10月28第一次审议今年4月第二次审议(修改不多,热点依然是原来的)行政诉的修改在紧锣密鼓中在我国诉讼法制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此问题。
刑诉有80000多条反馈意见民诉只有8000多条反馈意见为什么不关注呢?①刑诉小宪法人权、制约。
民诉一一私权主体的私权之争②人们对刑诉的名词耳熟能详,而民诉的名词比较难懂四个热点问题:①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背景】长期观点认为检察监督不利于法院的独立审判。
赵:哪些人持这一观点?一一法院法官们(不愿接受监督);一部分学者(有较强域外法治情结的——检察监督除了前苏联外国外没有)主流观点基本共识一直认为检察机关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是有必要的,且迄今为止检查监督的实践证明了检察监督的必要性(需要反例:因为检察院监督,所以法院办错案――没有/)民诉的原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改:人民检察院有权以检察建议、抗诉方式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背景:原有抗诉的单一方式渠道过于单一,监督效果不理想;各地进行了检察建议试点的探索,建立了一些认为正确的建议(赵:没有国家法律正式授权的探索一概是不合法的)检察建议一一再审检察建议知识点归纳:①再审。
既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提出,也可以检察机关提出②再审只能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只能上抗下,为什么不能平抗?一一赵:这是政治问题的折射我国权力本位,平级不理你因此,抗诉不平抗,但平行建议一一)③既可以针对生效的判决裁定提出;也可以针对调解书提出④提出前提是必须符合法定的再审事由——07+这次:抗诉事由、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建议事由趋于一致:纯粹程序性的抗诉事由过多程序出问题实体不一定出问题程序上能不能做一定收缩一一留下思考空间)⑤再审的提出不能直接导致再审程序的开始(与民事抗诉最主要的区别所在)要想发挥作用一一功能、效力定位不可或缺(重要)赵: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决定了其再审建议比私人提出的私人申请再审有更高效力。
解析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问题研究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问题研究袁建国任长申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证据规定》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证据制度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国家的诉讼理念和经验,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和补充.①《证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来,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也有个别制度在借鉴外国经验时,对于中国的国情考虑不够充分,以致相应的规定成为所谓的“城市规则”,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法官,试图就《证据规定》的主要内容及适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关于举证责任的内涵和分配规则《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它包含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两层含义:其一、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其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依法负有证明责任的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是对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最典型的概括。
它是诉讼过程中无条件出现的一种举证责任。
凡有诉讼即有请求,而任何请求又必须以一定的主张为依托;只要提出主张即会发生提供证据的责任.在民事诉讼中,一方面,民事权益主体必须提出明确的诉讼请求和具体的诉讼主张;另一方面,民事权益主体必须通过积极的行为提供与其主张内容相符的证据,以获取法官对其主张事实的确信,弱化和消解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避免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②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随一方当事人举证程度的变化可以数次反复,是一种动态的举证责任.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因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力的强弱而在当事人之间移位,又是一种可以在当事人之间互相转移举证责任,围绕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与确信程度而不断地在当事人双方之间转移.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与否不能确定时应当规定由哪一方当事人对不利后果进行负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它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法官不能因案件事实不清而拒绝裁判。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若干法理学问题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若干法理学问题[内容摘要]:我国尚无独立的证据法,但最高人民法院已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民事证据的《规定》。
根据近五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据制度中涉及的相关法理学问题值得司法实务界继续关注和研究。
如举证责任制度、证据的开示与交换制度、证据的采信规则、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等一系列的问题。
笔者拟针对最高院的《规定》,从法理学的角度对证据制度中的若干问题加以解析,并提出自己的相应观点。
[关键词]:民事证据制度法理学前言证据制度是诉讼法中的基本制度之一。
在我国因无单独的证据法,各项证据规则散见于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大诉讼法中。
作为解决民事争议的证据规则是与每个公民权利息息相关的制度,其完善与否对民商纷争的有效解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非常遗憾,民诉法自80年代试行起至90年代正式颁行以来一直尚未建起完备的民事证据制度。
直至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才公布了相应的系统性解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出台的该规定中某些制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值得予以关注和研习。
该规定施行近五年来,在司法实务中存有诸多争议。
笔者试从该《规定》入手拟就对证据制度中的有关法理学问题加以探讨。
一、对举证责任制度的重新解析1、应当辩证考量“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包括法官在内的许多诉讼参加人对民诉法所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停留在片面和机械的理解阶段,往往将“主张”等同于诉讼请求,从而只要求原告承担举证责任,而且被告也以该规则对抗原告,被告的证明责任从而被不合理地免除。
笔者认为,应当重新解析该责任制度。
所谓“主张”,不应仅指“诉讼请求”,其内容应包括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对有利于自己的情形予以肯定或对不利于自己的情形予以否定的所有诉辩观点。
因此,无论原告还是被告,或者是第三人均负有举证义务。
当原告能以相对充分和合理的证据来证明其所诉的有关事实并足以达到支持其请求的程度遭到被告方否认时,应转由被告方对自己的否定性主张进行举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国际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法学专家谈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中的热点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3月31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于4月1日起施行。
这部看起来似乎很专业的法规,实际上早让普通百姓记挂在心里了,很多人还憋着劲儿把官司留到4月1日以后打,就是因为这个司法解释中,对与老百姓打官司关系重大的证据制度问题作出了许多明确、具体的规定。
一、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新发展近日,参与过新规定有关方面调研工作的法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汤维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司法解释的制定,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证据制度新体系,是对证据制度的一个集大成式解释,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证据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主旨在于强调了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
汤维建副教授总结了该司法解释所确立的几大具有代表性的新的证据规则:———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
突出了当事人如果对自己提出的诉讼主张不能提出证据加以证明(除非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以职权调查取证的情形外),当事人应承担败诉后果。
———明确了举证时限要求,必须要在一定的诉讼阶段和时间范围内来行使举证权利,目的强调效率和公平。
———规定了证据交换规则。
要求开庭审理前,当事双方交换证据,防止诉讼中当事人搞证据突袭,反复开庭,影响诉讼效率。
———在举证责任配置上更加细化。
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分配一些特殊案件的举证责任负担,补充了举证责任倒置情况。
———强调了证据程序要进行当庭质证,没有经过当庭质证的证据,不能成为人民法院认定事实、裁判案件的事实根据。
同时,要求若无法定理由,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对于书面证词等传闻证据进行排除。
——规定了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任何公民如果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或者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式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证据使用。
二、出于公平原则:医患纠纷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此司法解释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将医疗纠纷侵权之诉纳入举证责任倒置范畴。
这一规定,普遍使医院感到压力,也不被一些医务人员所认同,甚至有人担心医院风险增加,会“见死不救”。
汤维建指出,这一规定相对于以往处理医患纠纷有了两方面改变:一个是不再以医疗事故的鉴定为法院立案的前提。
不一定非要经过鉴定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医疗事故才可以起诉,院方有医疗过错,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应承担责任,患者可进行损害索赔,构成医疗事故则作为加重责任承担。
这对患者的法律保护更有力度。
其二,对于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其行为与损害结果间是否存有因果关系的证据,由医院举证。
汤维建说,这样规定的基本出发点是适用公平原则。
众所周知,医疗机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掌握相关的证据材料,具有较强的证据能力,患者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患者往往因举证不能而无法获得相应的赔偿。
体现法律对弱者的救济原则,也是世界各国法律的通行做法。
对于医院因此存在的压力,汤维建指出,这涉及医院要及时更新观念、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加强管理,建立现代医疗证据制度,事实上如果医院通过完备的证据展示,同样可以免责。
对此医院如临大敌,大可不必。
三、新规定的不足:公民取证的权利保障目前,迫于举证难压力,当事人举证手段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备受关注的私人侦探所得证据的合法性判断一直争议很大,值得探讨。
同时,律师法规定,律师取证要取得被调查人同意,律师取证遭受拒绝屡见不鲜。
汤维建说,此司法解释存在的不足是,更多考虑的是法院如何要求当事人举证,而对当事人如何举证的渠道和程序缺乏规范。
尤其解释中规定,公民要在一定时限、范围内举出证据,担负了更重的举证责任。
而对于当事人举证,没有相应保障,上述问题形成法律空档。
他说,在美国的相应程序中,任何当事人和代理人都可向认为持有证据的人调查取证,任何人不得拒绝。
否则可向法院申请发现命令,再拒绝,会受到罚款等处罚,严重的将被判藐视法庭罪。
据透露,《民事证据法》制定及《民事诉讼法》修改,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何完善当事人取证权,为其开辟广阔合法的取证渠道,是重要课题之一。
∙航空运单的作用 /l/gj/720368.html ∙明阳船务有限公司 /l/gj/720367.html ∙浅论实际承运人的无单放货责任(上)/l/gj/720366.html∙必须结汇的外汇收入有哪几种/l/gj/720365.html∙船舶抵押权法条 /l/gj/720364.html ∙从理发看移民加拿大生活的变迁/l/gj/720363.html∙安达海轮期租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项下租金/l/gj/720362.html∙有哪些新兴的签章方式/l/gj/720361.html∙国际多式联运的优越性/l/gj/720360.html∙办理船舶抵押登记应提交哪些材料/l/gj/720359.html∙价值1700万元的印钞机全损,责任在何方/l/gj/720358.html∙山东省威海船厂诉SCHOELLER控股有限公司确认无船舶买卖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关系/l/gj/720357.html∙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纠纷案件/l/gj/720356.html∙新式报关代理业专用发票如何开具/l/gj/720355.html∙在美国就读大学的费用如何/l/gj/720354.html∙什么是无船承运人 /l/gj/720353.html ∙一起重大船舶碰撞事故的启示/l/gj/720352.html∙承运人免责条款 /l/gj/720351.html∙班轮运输货运程序 /l/gj/720350.html ∙中长期国债期货定价有哪些方法/l/gj/720349.html∙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的区别与联系/l/gj/720348.html∙救助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l/gj/720347.html∙海事仲裁案例 /l/gj/720346.html∙澳元走高学费上涨留学生家庭深感无力承担/l/gj/720345.html∙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权利和义务/l/gj/720344.html∙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全文)/l/gj/720343.html∙指示提单有什么特点/l/gj/720342.html∙海难救助 /l/gj/720341.html∙金融工程专业就业与职业规划/l/gj/720340.html∙共同海损费用有哪些/l/gj/720339.html∙船舶碰撞纠纷案件件如何选择适用法律/l/gj/720338.html∙国际贸易合同要如何写/l/gj/720337.html∙国际多式联运的定义和基本条件/l/gj/720336.html∙中国抽纱公司上海进出口公司诉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海上 /l/gj/720335.html∙船舶所有权注销材料目录和依据/l/gj/720334.html∙出国留学,改掉事事依赖的习惯/l/gj/720333.html∙注册外资公司的好处有哪些/l/gj/720332.html∙东方之光海运有限公司与莱州市安达船运代理有限公司海难救助纠纷 /l/gj/720331.html∙承运人责任险条款 /l/gj/720330.html ∙共同海损如何进行分摊/l/gj/720329.html∙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l/gj/720328.html∙浙江省岱山县电力公司诉岱山县高亭海运公司船舶触碰港口设施损害 /l/gj/720327.html∙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l/gj/720326.html∙澳大利亚投资移民政策改变/l/gj/720325.html∙收到外币计算税款时应该怎样确认汇率/l/gj/720324.html∙天津市航运公司诉中国国际工程和材料公司/l/gj/720323.html∙船舶租赁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中对于出租人和承租人需要承担什么义务 /l/gj/720322.html∙什么是无过失船舶碰撞/l/gj/720321.html∙七个先决条件 /l/gj/720320.html∙什么是空运实际承运人/l/gj/720319.html∙书面审理的一起滞期费争议仲裁案/l/gj/720318.html∙共同海损沿革 /l/gj/720317.html∙第三人致旅客伤亡承运人尽了救助义务不应担责/l/gj/720316.html∙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救助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标准格式/l/gj/720315.html∙逃避商检是犯罪吗 /l/gj/720314.html ∙发生海损后进行索赔的注意事项有哪些/l/gj/720313.html∙红旗151轮船载货物保险纠纷案件/l/gj/720312.html∙自考毕业生能否出国留学/l/gj/720311.html∙丰昌轮与太白山轮碰撞货损赔偿纠纷案件/l/gj/720310.html∙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l/gj/720309.html∙韩国对离境国际航班手提行李实行新规定/l/gj/720308.html∙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怎么规定的/l/gj/720307.html∙育鸿轮光船租赁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纠纷案件/l/gj/720306.html∙烟台海事局采取6项措施全面保障十八大期间安全稳定/l/gj/720305.html∙承运人凭保函签发清洁提单有哪些风险/l/gj/720304.html∙对沿海内河船舶保险一切险条款的理解之最高法院裁定顶盛公/l/gj/720303.html∙共同海损制度 /l/gj/720302.html∙海事仲裁程序 /l/gj/720301.html∙明月轮触碰响噍门大桥桥梁设施损害赔偿纠纷案件/l/gj/720300.html∙选律师有哪些注意事项/l/gj/720299.html∙船舶碰撞有哪些情形/l/gj/720298.html∙海上承运人无权享受海事赔偿责任限制/l/gj/720297.html∙海难救助双方的义务/l/gj/720296.html∙海难救助费用纠纷案件件的管辖/l/gj/720295.html∙文化和心理同等重要/l/gj/720294.html∙富阳3轮船载货物保险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纠纷案件/l/gj/720293.html∙原告上海东海救助技术服务中心诉被告小川航运有限公司海难救助 /l/gj/720292.html∙损伤残缺人民币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合法有效/l/gj/720291.html∙收货人如何对共同海损说不/l/gj/720290.html∙振达时装公司诉桐乡市进出口公司代理出口直接向代收行寄单致进口 /l/gj/720289.html∙新加坡技术移民条件/l/gj/720288.html∙对外债的举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管理/l/gj/720287.html∙浅析承运人无正本提单放货的法律责任/l/gj/720286.html∙定期租船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有哪些法律特征,船东要承担哪些默示义务 /l/gj/720285.html∙走技术路线更易“拔尖”/l/gj/720284.html∙碧华山轮与皖南陵货0258轮碰撞事故案例分析/l/gj/720283.html∙构成共同海损须具备的条件/l/gj/720282.html∙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案件中的法律问题/l/gj/720281.html∙国际贸易合同仲裁的法律程序是什么样子的/l/gj/720280.html∙新中国第一次移民潮/l/gj/720279.html∙船舶污染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l/gj/720278.html∙共同海损构成要素 /l/gj/720277.html ∙无船承运人与货代的身份识别/l/gj/720276.html∙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海难救助制度的影响/l/gj/720275.html∙印度的外汇管理制度内容有哪些/l/gj/720274.html∙解读美国留学政策新变化/l/gj/720273.html∙承运人过失共同海损不得赔/l/gj/720272.html∙珠运201轮无正本提单提货纠纷案件/l/gj/720271.html∙理算的法律依据 /l/gj/720270.html∙签发清洁提单的责任是什么/l/gj/72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