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
岩屑描述

② 含砂质粘土结构(砂含量为10%~25%)及砂质粘土结 构(砂质含量为25%~50%);用牙咬或手捻,有明显的颗 粒感。用小刀切后,切面粗糙。
两组完全
正长石 短柱状、板 白色、肉 玻璃 半透明 6
状
红色
一组完全、 一组中等
绿泥石 片状、细鳞 片状
绿
玻璃、 不透明 2~2.5 一组极完全
珍珠
白云母 黑云母
片状、鳞片 状
片状、鳞片 状
白或无 玻璃 黑或粽黑 玻璃
透明
2.5~3 一组极完全
透明-半 2~3 透明
精品课件
一组极完全
断口 密度 其他
0.1~0.2 好- 次圆-
5
中
质、 交错层理、 泥质、灰质等 波很
长石砂岩
肉红色、灰 色、灰白色
长石含量 >25%,石英含 量<75%,岩块 含量<25%
0.25~0. 5
差- 棱角-
圆状 好
基底、 孔隙式
硅质、铁质、 斜层理、交 泥质、灰质、 错层理 云质等
玻璃
透明-半 3 透明
三组完 全
白云石 粒状、 灰白、 玻璃
块状
浅黄
半透 明—不 透明
3.5~4
三组完 全
断口 密度 其他
2.6~2.8 2.8~2.9
与冷盐 酸反应 产生强 烈气泡
与冷盐 酸反应 起泡微 弱
精品课件
2、常见碎屑岩的鉴别 根据碎屑颗粒的颜色、粒度、胶结物的成分、颗粒 的分选性、磨圆度、层理等情况进行分类,常见的 碎屑岩特征见下表:
岩屑描述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1、碎屑岩的描述方法岩屑鉴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
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要求定名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
颜色描述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
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
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等。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粒级划分标准(见表1)砂岩结构定名方法a.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表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粒度分类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成分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角砾)岩b.复成分砾(角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碎屑岩成分命名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对能够识别的矿物成分,岩石碎屑成分及指相矿物(如海绿石、菱铁矿、黄铁矿等)进行描述,并目估重要矿物的百分含量。
塔里木岩屑(岩心)描述范例

第一部分岩屑描述实例一、泥岩类描述顺序:颜色主次、质地、硬度、造浆程度、含有物。
泥岩:主要为灰褐色,见少量红褐色。
微含粉砂质,含灰质弱~中等(碳酸钙含量9~14%,碳酸镁钙含量0~2%);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好,微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注:因特殊情况造成岩屑失真的不要求描述岩屑形状)。
粉砂质泥岩:灰褐色,见少量褐色。
粉砂质分布较均,含灰质弱(碳酸钙含量7~8%);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团块状。
灰质泥岩:灰色。
碳酸钙含量26%,灰质分布较均;性较硬,吸水性、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碎块状。
碳质泥岩:深灰色。
碳质含量较重,分布不均匀,偶见煤屑(较大岩屑可见宽0.5~1.0mm 煤线零星分布);性较硬,不染手,点火不燃。
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凝灰质泥岩:灰黑色。
凝灰质分布不均。
性硬、脆,断口粗糙,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硅质泥岩:绿灰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表面光滑平整,硅质分布均匀;性坚硬,断口平坦,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小片状(注:断口平坦、边缘锋利是含硅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盐质泥岩:褐色。
由于本段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盐被溶解,岩屑量较少且局部见盐垢,根据氯根、钻时及电导率的变化综合判断为盐质;含灰质(碳酸钙含量8~21%)不均,局部富集,微含云质(碳酸镁钙含量1~2%)。
性硬,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碎块状。
膏质泥岩:浅褐色为主,少量红褐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4%),膏质分布较均匀(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澄清液与氯化钡作用生成浓度较高的白色絮状沉淀物);性较软,吸水性与可塑性中等,一般不易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
二、煤层描述顺序:颜色,质地,光泽,染手程度,含有物,可燃性煤:黑色。
煤质较纯,具非金属光泽。
性较硬、脆。
染手,点火可燃,有烟。
岩屑呈碎块状(注:碳化程度高的煤一般具非金属光泽)。
煤层(岩心):黑色为主,局部灰黑色及褐黑色。
煤质较差,含泥质较重;性脆、易碎,呈层状,层厚一般为3~10cm;点火不燃,冒黑烟,有SO2刺鼻味;可见较多碳化程度低的植物碎片。
岩屑描述方法资料

岩屑、岩芯描述要领以及岩屑、岩芯描述要领发布时间:2008年1月9日阅读次数:569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1.1砂质岩(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
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
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
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
泥质30%,粉砂70%。
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
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
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
次棱角状,分选好。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
砾石8%,砂质92%。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
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
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
砾石30%,砂质70%。
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
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
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
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
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1.2泥质岩(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
性硬、脆,平坦状断口。
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
岩屑描述

(5)、分选:分为好、中等、差三级。 好: 一种粒度含量大于75% 中等: 一种粒度含量大于50%而小于75% 差: 各种粒度含量都小于50% (6)、砂岩的胶结程度:分为松散、疏松、较疏 松、较致密、致密五级。 松散 岩石胶结物极少,岩屑松散呈颗粒状 疏松 用手可捻成砂粒,难见胶结物,岩屑呈粒状 较疏松 用手能抠下,少见胶结物,岩屑呈团块状 较致密 用手抠不下,胶结物明显,岩屑呈块状 致密 捶击不易打下,胶结物很明显,岩屑呈棱角 明显的片状
5、洗样:(1)洗样工具的选择,视岩屑的具体情况选择,以 不破坏、漏掉真样为原则。(2)洗样的步骤:先闻(油气 味)后洗并注意观察有无油气显示(油花、气泡、油迹); 标记深度、层位后立即进行荧光照射,若见到油气显示要做 好详细记录。(3)洗样的标准:洗出的岩屑要能见岩石的 本色,无泥团、泥饼;清洗疏松砂岩、软泥岩、煤屑时注意 保护岩屑;假岩屑(掉块)多的情况下多捞,清洗时去伪存 真。 6、晒(烘)、装样: (1)条件允许时,岩屑以自然晾干为主,并避免阳光直接爆晒。 条件不许可时,可使用烘箱。烘烤时加温要适当(控制在 90~llO°C为宜,含油显示层岩屑控制在80°C以下),严防 爆烤,以免岩屑碎裂变质。含油气岩屑、油页岩及要选送生 油分析的岩屑严禁烘烤。 (2)烘样时不要过多搅动,以免岩屑粘合在一起。 (3)晾烘样时要注明井深,严防混乱、丢失或掺合。 (4)晾烘干的样品,随同岩屑标签(用绘图墨水填写)装入袋内。
(7)、泥岩的硬度:分为软、较软、 较硬、硬四级。 软 用手可捻成碎末,水湿成泥 较软 用手捻成粉末,岩屑呈块状 较硬 手捻后无粉末,可抠动,岩屑呈 片状或长条状 硬 用手抠不动,岩屑呈片状或长条状
2、岩屑描述的方法:大段摊开,宏观观察; 远看颜色,近查岩性;干湿结合,挑选岩性; 分层定名,按层描述。 大段摊开,宏观观察目的是大致找出颜 色和岩性界限。岩屑中颜色比较混杂,远看 视线开阔,易于区分颜色界限,这样划分出 来的层,都是明显或较厚的层。然后再系统 地逐包仔细观察岩屑的连续变化,找出新成 分,目估百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薄层或疏松 层,岩屑含量较少,这就需要逐包细查。
岩屑砂岩鉴定报告

岩屑砂岩鉴定报告1. 引言岩屑砂岩是一种由岩屑粒子组成的沉积岩石。
通过对岩屑砂岩的鉴定,可以了解其成因和特征,从而对地质环境进行推测和解读。
本报告将介绍岩屑砂岩的鉴定步骤和主要特征。
2. 鉴定步骤2.1 取样从岩屑砂岩的露头或岩芯中取得代表样品。
在取样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2.2 宏观观察使用肉眼对岩屑砂岩样品进行宏观观察。
注意观察样品的颜色、构造、矿物颗粒的大小和形状等特征。
2.3 细观观察将样品制成薄片,并使用显微镜进行细观观察。
观察样品中的矿物组合、岩屑粒子的成分以及结晶度等特征。
2.4 矿物鉴定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折射率等特征,结合矿物鉴定手册或数据库,确定岩屑砂岩中的主要矿物类型。
2.5 成因分析根据岩屑砂岩的特征和矿物组合,结合地质背景,进行成因分析。
常见的岩屑砂岩成因包括破碎岩屑砂岩、风成岩屑砂岩、水成岩屑砂岩等。
3. 主要特征岩屑砂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3.1 颗粒组成岩屑砂岩的颗粒主要由岩屑粒子组成,岩屑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多样。
3.2 颗粒排序岩屑砂岩中的颗粒排序可以反映其沉积环境,一般分为均一排序和不均一排序两种。
3.3 粘结物岩屑砂岩中的粘结物可以是碳酸盐、黏土矿物等,粘结物的类型和含量也可以提供岩石的成因信息。
3.4 孔隙度岩屑砂岩的孔隙度会影响其物理性质和储层特征,孔隙度的大小和分布可以通过孔隙度测定仪器进行测试和分析。
3.5 断层与节理岩屑砂岩中的断层和节理可以影响岩石的稳定性和工程性质,需要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4. 结论通过岩屑砂岩的鉴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岩屑砂岩的成分主要由岩屑粒子组成,颗粒排序不均一,粘结物为碳酸盐。
•根据矿物组合和成因分析,岩屑砂岩可能是由水成岩屑砂岩形成的。
•岩屑砂岩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断层节理特征。
5. 参考文献[1] 丁晓, 岩石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2. [2] 邓小新, 王昌龙. 地质样品取样与制样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钻井地质——岩屑识别与描述——碳酸盐岩

钻井地质——岩屑识别与描述——碳酸盐岩AT40井油迹砂屑泥晶灰岩:浅黄灰色;矿物成分为方解石100%;具砂屑泥晶结构,泥晶75%,砂屑25%;砂屑成分为灰白色方解石颗粒,粒径0.50-2.00mm,次圆-圆状;岩屑呈碎条状,性硬、脆,断口呈贝壳状,滴加浓度5%的稀盐酸反应强烈,完全反应残留液较清澈,残留物见少量黑色有机质,滴加镁试剂无蓝色沉淀生成。
岩屑中见少量灰白色半透明方解石晶体,呈半自形-它形晶,晶粒0.5-2.5mm;见少量微裂缝被黑色有机质或次生方解石半充填-全充填。
少量岩屑面上可见微量黄铁矿晶体,呈星点状分布。
油迹泥晶砂屑灰岩:浅黄灰色;矿物成分方解石100%,具泥晶砂屑结构,泥晶30-40%,砂屑60-70%;其中砂屑成分为方解石,粒径0.5-2.0mm,次圆-圆状;岩屑呈片状,性硬、脆,断口呈贝壳状,滴5%稀盐酸反应强烈,完全反应残留液较清澈,残留物见少量黑色有机质,滴加镁试剂无蓝色沉淀生成。
岩屑中见少量灰白色半透明方解石晶体,呈半自形-它形晶,晶粒0.5-1.0mm;少量微裂缝被黑色有机质或次生方解石半充填-全充填。
少量岩屑面上可见微量黄铁矿晶体,呈星点状分布。
泥质泥晶灰岩:浅灰色,色匀,矿物成分中方解石占70-75%,泥质占25-30%,泥质分布均匀;泥晶结构;岩屑呈片状,性硬、脆,致密,断口呈平坦状;滴5%稀盐酸反应强烈,完全反应溶解液较浑浊,残留物为黄色泥质,滴镁试剂无蓝色沉淀生成。
泥质泥晶灰岩:黄灰色,矿物成分中方解石占65-75%,泥质占25-35%,泥质分布均匀,泥晶结构,性硬、脆,致密,岩屑呈片状,断口呈贝壳状;滴5%稀盐酸反应强烈,完全反应溶解液浑浊,残留物为黄色泥质,滴镁试剂无蓝色沉淀生成。
泥质泥晶灰岩:黄灰色,矿物成分中方解石占60-70%,泥质占30-40%,泥质分布较均匀,泥晶结构,性硬、脆,致密,岩屑呈片状,断口呈贝壳状;滴5%稀盐酸反应强烈,完全反应溶解液浑浊,残留物为黄色泥质,滴镁试剂无蓝色沉淀生成。
碎屑岩手标本描述步骤与方法

(1)颜色:颜色的描述按照一定原则和程序进行。以深浅表示色调。如用一种颜色名 称不能很好表示岩石主要颜色时,可采用复合名称描述。前面的为次要形容词。例如: 深紫红色与浅兰灰色。其中红、灰色是主要颜色放在后面,紫、兰是次要的颜色,放在 主色之前,作为形容词。
(2)成分:肉眼观察的条件下,一般地着重于矿物成分,而不是化学成分。 关于碎屑岩类: 碎屑岩类的成分由两部分组成——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碎屑物质是矿物碎屑(碎屑石英、 长石、云母等)或岩石碎屑(岩屑)。 根据碎屑岩的粒度应尽可能地鉴定矿物碎屑的成分,并分别估计百分含量。在粒度比较 细的碎屑岩中,粗略地估计以某种矿物碎屑为主就可以了。粗碎屑岩应尽可能地鉴定碎 屑的成分,并分别估计百分含量。而在中碎屑岩中。除分别估计矿物碎屑外,能区分是 硅质岩屑还是非硅质岩屑就可以了。对细碎屑岩的碎屑成分,按实际情况来确定。 石英:无色透明,无解理,断口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长石:灰白色或肉红色,新鲜长石解理面为玻璃光泽。风化面呈土状。尽量区别开斜长 石和钾长石。 岩屑:粗碎屑岩中的砾石可以根据颜色结构造成分来确定岩石碎屑名称。对砂岩中的砂 粒则难以确定。首先根据颜色、硬度,对稀盐酸的反应可以区分开硅质(石英岩、燧 石),泥质及碳酸盐岩,而对某些火成岩岩屑要结合颜色大致区别开基性及中酸性。 胶结物的成分也可以通过对稀盐酸的反应、硬度、颜色等确定是钙质、粘土质或硅质等。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
①粒度:先用物台微尺和目镜微尺,计算出目镜微尺中每一小格的真实长度,然后 换上岩石薄片,用目镜微尺测量薄片中颗粒的直径,即得颗粒的粒度。当颗粒非球 形时,可取其中间值。但簿片中的片状矿物和重矿物,因它们的水力学特征和石英、 长石等矿物截然不同,所以不予计算。对次生加大的石英或长石颗粒测量粒度时将 次生加大部分除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1、碎屑岩的描述方法岩屑鉴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
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要求定名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
1.1 颜色描述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
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
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等。
1.2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1.2.1 粒级划分标准(见表1)1.2.2 砂岩结构定名方法a.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表2)1.2.3 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1.2.3.1 粒度分类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1.2.3.2 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1.2.3.3 成分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角砾)岩b.复成分砾(角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1.3 碎屑岩成分命名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对能够识别的矿物成分,岩石碎屑成分及指相矿物(如海绿石、菱铁矿、黄铁矿等)进行描述,并目估重要矿物的百分含量。
对已收到的分析、鉴定成果,要反映到完井地质报告中去。
1.3.1 成分分类a.按杂基信号分类。
杂砂岩:杂基含量>15%。
(净)砂岩:杂基含量<15%。
b.按石英、长石、岩屑相对含量分类(见下图)Ⅰ.石英砂岩;Ⅱ.长石石英砂岩;Ⅲ.岩屑石英砂岩;Ⅳ.长石砂岩;Ⅴ.岩屑长石砂岩;Ⅵ.长石岩屑砂岩;Ⅶ.岩屑砂岩石英单元Q:石英、燧石、石英岩,其它硅质岩岩屑等,反映成分熟度。
长石单元F:各种长石及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类的长石岩屑。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侯、风化作用、母岩性质及物源区。
岩屑单元R:各种火山岩、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等变质岩、沉积岩及云母绿泥石等岩屑。
F/R的比率既反映物质来源,又反映大地构造状况。
1.3.2 综合命名通式颜色+含油气情况+构造+结构+成份。
如灰白色油斑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钻井地质中构造不参加定名,但需描述。
a.以某粒级含量砾石含量≥50%为基本名称。
如:细粒石英砂岩;b.某填隙物含量25-50%,应参加定名。
如:泥质细砂岩:c.特殊矿物:如海绿石、铜等,也应参加定名。
如:含铜砂岩;d.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时应将岩屑名称参加定名。
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安山岩质岩屑砂岩。
e.当砾岩或砂岩由三种粒级组成,各粒级含量都>25%而<50%时,称不等粒砂(砾)岩。
若一种粒级<25%,另两种粒级都>25%而<50%时,两种占优势的粒级参加定名,多者放后。
如砂岩细砂级占35%,中砂级占20%,为砂级占45%,称细-粉砂岩。
1.4 磨圆及分选1.4.1 颗粒形状:根据岩石颗粒磨蚀圆化程度划分为四级:a.棱角状:棱角明显;b.次棱角状:部分棱角明显;c.次圆状:部分磨圆良好;d.圆状:磨圆良好1.4.2 颗粒分选程度分为三级:a.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75%;b.分选中等: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 ;c.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50%1.5 胶结物、胶结类型及程度1.5.1 胶结成分:常见的有泥质(粘土质)、灰质、白云质、铁质、硅质、石膏质等。
一般可用简易试验鉴定。
1.5.2 胶结类型及程度:胶结类型可分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大都需在显微镜下判定。
现场可观察胶结程度,一般分为四级:a.松散:多为泥质胶结,且胶结物含量少,常呈散粒状。
b.疏松:一般为泥质(粘土质),岩石容易捻碎。
c.较疏松:胶结物含量较多,主要为泥质,有时少量灰质胶结,岩石用手可以捻碎成颗粒状,但较困难。
d.致密:胶结物含量多,多为灰质、白云质、铁质或硅质胶结,岩石不能用手捻成颗粒。
1.6 泥质岩的描述方法一般描述颜色、厚度、可塑性、造浆性、吸水性、硬度、结核、化石、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加酸反应等。
泥质岩的物理性质如下:1.6.1 软硬程度:a.软:用指甲可刻动;b.较硬:用小刀可刻画;c.硬:用小刀用力才能刻画1.6.2 可塑性:a.好: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b.中等:吸水后可揉成条而易断裂;c.差: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1.6.3 断口:受外力敲击后发生的断裂面a.平坦状:断面平坦,但不均匀,无一定方向;b.贝壳状:断面呈圆滑的曲面,有的还有同心圆纹,似贝壳的内膜;c.参差状:断面粗糙,参差不齐d.鱼鳞状:断面呈参差状断口,并可呈小片剥落;e.锯齿状:断口象锯齿1.7层的组合分类名称按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单层厚度比来划分:单层厚度比为<2:1者称等候互层;2:1-5:1者称略等候互层;5:1-10:1者称不等候互层;>10:1者称夹层。
2、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2.1 颜色描述碳酸盐岩以灰色为主,要注意观察、描述颜色的变化与矿物色及含量的关系;与粒屑大小、晶粒大小及结晶度的关系;与铁质、有机质等混合物含量的关系。
还应小奖章表生风化作用的影响。
2.2 岩石命名2.2.1 在现场工作中,用5-10%的稀盐酸和镁试剂对碳酸盐岩进行试验,作初步的成分分类命名(见表2-1)在有稀盐酸区分岩石类型时,应注意岩石的新鲜程度、岩石的孔隙性及渗透性、岩石表面粘附的碳酸盐粉末等因素的影响,要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再结合其它岩性特征定出岩石名称。
2.2.2成分命名原则(图例见附件G)a.某矿物含量>50%为岩石基本名称。
如:灰岩、云岩。
b.某矿物含量为25-50%为岩石辅助名称,在基本名称前以“质”表示,如泥质灰岩。
c.某矿物含量为10-25%,为次要辅助名称,加在辅助名称前以“含”表示,符号用岩石基本名称花纹,如含白云质灰岩。
d.某矿物<10%,一般不参加定名,具特殊意义的可参与定名,加在“含”者之前。
如:海绿石4%、泥质10%、白云石30%、方解石65%,定为含海绿石泥质白云质灰岩。
e.当碳酸盐岩中混入陆源碎屑时,按上述原则参加定名。
如:砂质灰岩。
f.如岩石由方解石、白云石、泥质组成,各矿物含量均小于50%时,则主要考虑方解石加白云石总含量与泥质含量的多少而定。
碳酸岩矿物多则泥质在前,反之则泥质在后。
两个碳酸岩矿物联合时,以含量多者放在后面。
如:泥质含量<10%时,称云灰岩或灰云岩。
白云石含量为10-25%时,称含白云质灰岩(不论泥质含量多少,灰质始终放在联合名称之后),其余类推。
岩石花纹不表示“含”,如含白云质泥灰岩,岩石花纹中只表示泥灰岩即可。
泥质、方解石、白云石含量都>25%时,称泥云灰岩或泥灰云岩。
g.如岩石由方解石、泥质、砂质组成时,各矿物含量均<50%时,则把含量25-50%的成分,以少在前,多在后的方式联合定名,含量<25%时原则同上。
如砂质35%、泥质20%,方解石45%,定名:含泥砂质灰岩。
砂质28%、泥质32%、方解石40%,定名:砂质泥质灰岩。
h.交代作用(后在变化)形成的矿物在名称中的表示方法。
(1)由于交代作用形成的某种矿物(白云岩化、石膏化,硅化等),其含量已达到定名标准时,则在紧接的该矿物名称后注上“化”。
如:白云石45%、方解石55%,白云石系交化方解石而来的,称白云岩化灰岩。
(2)去白云化、去膏化作用达到25%以上者,可直接在岩石名称前面分别注上“去白云化”、“去膏化”。
如去白云化灰岩。
2.3岩石结构主要有粒屑、基质、胶结物、生物骨架及原地发育的藻粘结等。
2.3.1粒屑主要类型有内碎屑、团粒、鲕粒、生物(屑)团块及核形石等。
a.内粒屑:可大可小,形态不一,内部结构可简可繁。
据粒径大小对粒屑级别的划分(见表2-4)b.团粒(球粒):由泥晶碳酸盐组成,不具内部结构,呈圆或椭圆状,大小较均匀。
一般在0.2mm以下者,在镜下团粒与内碎屑有时难以区分,这时一般归入内碎屑c.鲕粒:鲕粒为直径小于2mm,内有一核心和具有同心环状或放射状包壳构成的圆球状或椭圆球状颗粒。
在观察时,应注意鲕粒大小,核心成分包壳厚度,组成包壳的晶体排列方式及同心圈数等。
这些特征能反应鲕的形成环境。
根据鲕粒的成因和结构特征分为:原生鲕:为原生沉淀而成。
包括:正常鲕,包壳厚度大于核心半径;薄皮鲕,包壳厚度小于核心半径;高能鲕,同心环多而密集,鲕皮厚,鲕粒大;复鲕,一个鲕壳内包裹着二个经上鲕粒者。
改造鲕:原生鲕粒经成岩及后生作用以待面成。
包括:藻鲕,鲕内含藻;变形鲕,鲕粒受力作用发生变形者;单晶鲕或多晶鲕,经重结晶作用,鲕粒由单个或多个晶粒组成,但其同心环结构依稀可辨;若同心环结构已无法辨认,可笼称为单晶粒、多晶粒。
d.生物骨骼:包括完整的生物化石及破碎了的生物化石。
在现场观察时可合并为几大类描述,并应注意生物颗粒的含量。
虫屑为有孔虫、蜓;介屑有介形虫、腹足、腕足、瓣鲕;棘屑如海胆、海百合;藻屑是指各种藻屑。
e.团块:在化学沉淀物的凝结作用下,一种或几种小颗粒(如砂屑、鲕粒、团粒及小生物等)相互粘结,形成具不规则外形的复合颗粒。
其外形不具磨蚀痕迹。
f.核形石:生于核心(如骨屑、内碎屑)上的非钙质蓝绿藻环,在不断滚动中捕获碳酸盐泥,形成显微波状的不等厚同心纹层,外形具圆或椭圆状。
2 .3.2胶结物(亮晶)胶结物指成岩过程中充填于粒屑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质,一般以白云石、方解石为主,有时还有石膏质、硅质或陆源泥质等。
常见马牙状、纤维状、柱状及粒状等结构。
晶粒一般>0.03mm,晶体在镜下显得洁净明亮,含量多在50%以下,不能单独形成岩石。
2.3.3基质基质为粒屑之间与粒屑同时沉积的粒径小于0.005mm的碳酸盐岩细粒物质,又称灰泥基质或泥晶基质。
如基质大于50%时,则可单独形成岩石。
基质受较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后,碳酸盐经常变为较大的晶体,与亮晶难以区分,则笼统将这两种颗粒组分划分为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