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合集下载

余光中和席慕容《乡愁》的比较

余光中和席慕容《乡愁》的比较

余光中和席慕容《乡愁》的比较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这四句诗在今天看来,无论从词语和技巧上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把抽象化了事物“乡愁”比作具象化的事物“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再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两岸之间的距离,正是这种无法走近的距离产生了主体情感的波澜。

全诗按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展开了线性思绪,仿佛乡愁就像这种长长的缠绵的线,缠绕心间、撩拨心怀。

最初这种乡愁还可以用“邮票、船票”寄托,可是后来就是生死离别的无可释怀了,最后诗歌落脚于政治原因,诗就有了广度和宽带。

最后一节,有人说体现了盼望祖国统一,个人之思上升到家国之念。

诗歌具有蕴藉和多义性,“浅浅的台湾海峡”,是一种政治的无奈,也是一种心灵的无奈,因为小小的个人在强大的意识形态之中是渺小的。

此外“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性质性形容词,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产生不了巨大的伤害的,微波不兴的,实际上给人的情感是逐渐哀痛的、无何奈何的、生死离别的。

因此除了增强了诗歌节奏感、韵律感,在情感上还增加了诗歌的巨大张力。

虽然我们看这首诗无一处奇绝、无一处技巧,但是是心灵的歌。

比较席慕容的《乡愁》:“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里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 第一节也是运用了比喻把故乡比作清远的“笛”,月夜里想起的不是笛声,而是乡愁。

在中国诗词里“笛子”是诗人非常喜欢的意象。

何其芳的《秋天》里的最后一节:牛背山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含夏夜的香和热的笛孔。

在古典诗词里笛音是清远、凄切的,寄托哀怨怅惋情思的具象。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乡愁》余光中分析

《乡愁》余光中分析

《乡愁》余光中分析《乡愁》余光中分析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黄鹤楼》)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四、分《乡愁》(余光中)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一个是在海外的流浪之中写下,一个则是在国内的深夜之中写成,但是两人都以个人的视角,从感官和情感出发,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思考流露出来。

余光中的诗在结构上较为严谨,每一句都写得十分精炼。

他以小溪、村庄、菜园等诸多细节来描绘故乡的万般风情。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则深刻而含蓄,反映了他多年离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故乡的“石头、水泥、钢铁”等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她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情味道的描摹,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氛围。

同时,她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热爱和思念。

她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让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诵读者的心声。

总的来说,两首《乡愁》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的诗注重细节、精简而富含思考,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音乐美。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两首《乡愁》都是对人类故土情感最为深刻和真挚的赞歌。

(完整word版)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完整word版)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点: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这两首诗的不同点: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

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

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席慕容乡愁赏析

席慕容乡愁赏析

与情感交相辉映,简单的年菜,随之变成美妙的佳肴。
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以简洁而富有深情的一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学者曾说过:与其它 文学类相比,散文几乎是最不讲究技法的艺术,它应像“皇帝的新衣”那样,赤裸裸、无遮
[ 1]掩地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的确,作者毫无遮掩抒发自己乡愁的那份情感。将画面, 转向
记忆中的年菜,乡亲们围着炉火,放上深锅,大家有说有笑的,操着一口被母亲形容为土
这两首诗中,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也不同。余光中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
国人的心中, 将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更将这种乡
愁的民族本性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把一切亲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都熔于一炉, 表达出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
席慕容用细腻的笔法把乡愁化成一棵倚靠希冀的大树,枝叶朝着那个太阳永不降落的草原 方向蔓延生长,不老的乡愁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篇三:席慕容作品赏析

原来这样走着就散了!
我喜欢席慕蓉的文字,喜欢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情画意,没有矫情的修饰,一切都归于 平淡,在平淡中却提炼出一种至真至诚来。或有忧愁,有快乐,有着小小的哲理,经她那细 腻的笔触, 仿若置身与一个乡村的傍晚, 阳光是迷蒙昏黄的, 周围很静,有人轻轻哼着一首
很古老很遥远的歌。 歌声美如天籁, 无一不拨动人心最底处的那根弦。 她常说, 我一直相信,
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 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
容的质素, 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 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她的诗,读她的散文是一件最最轻松而愉悦的事。 有人说:她的作品蒙上了一层遥远、 空灵

席慕容乡愁阅读答案

席慕容乡愁阅读答案

席慕容乡愁阅读答案【篇一: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情深深愁绵绵-----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

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

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

乡愁 对比鉴赏

乡愁 对比鉴赏

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的比较鉴赏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长达50年之久;从1949年一直到解禁之前,又是半个世纪多。

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台湾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人们思归的心。

在台湾现代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台湾以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这些人在台湾尽管多数已有较稳定的生活,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理,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更使他们觉得“叶落归根”似乎是个遥远的梦。

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就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就是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两首。

(一)余光中的《乡愁》首先看看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交流,萦绕在余光中心头的仍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这首诗其实是诗人余光中生活的见证或写实: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母亲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痛失母爱;到最后诗人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二)席慕蓉的《乡愁》接下来再看看席慕蓉的《乡愁》。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

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

后定居台湾,作画写诗。

席慕容的诗中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曾影响了一代人的心灵历程。

自称是“一个专业的游民”的席慕容出生于四川,自幼随家人四处辗转,可谓处处皆他乡。

《古诗十九首》是席慕容接触到的第一本读物,里面有许多寄托乡愁的诗句,如“思乡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乡愁》《雨巷》

《乡愁》《雨巷》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 愁》都是抒写乡愁,但在在表达上 各有特点。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 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 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 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从表达上看 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 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 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 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 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 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 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 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 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 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诗 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 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的忧愁与哀怨的特 点。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即使不能再看到 “丁香姑娘”,他还是 在感受着“丁香姑娘” 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 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 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 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 不已。诗中所渲染的那 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 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 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 了一层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 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 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 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 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 停。小巷里空荡荡的, 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 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 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 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情深深愁绵绵
-----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

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

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

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

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

“‘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

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

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

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

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

余光中的《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居,后来,与母亲的死别,而这些正是诗人余光中思想最执着的主导情感-----归乡意识。

在诗中,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诗的结尾,使感情的燃烧更为撩人愁思,“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让诗更具有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更把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的家国之念,表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席慕容的故乡在大草原,她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家乡,那片美丽的大草原,直到八十年代才踏上故土,所有对故乡的一切,靠父辈们片言只语中拼出故乡模糊的影子,一醒来,什么都化为乌有,只有在她的梦里,只有诗,才寄托了无限的乡愁。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亦不同。

余光中的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衡对称,长句与短句之间是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在诗中也运用了复沓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的叠词运用,使诗如怨如诉,更使诗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写出了浓重的乡思情。

席慕容的《乡愁》七行三节,形散神不散,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时时刻刻地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从而过渡到乡愁的永恒,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渐进,使主题有模糊而渐鲜明,比喻贴切自然,语言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这两首诗中,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也不同。

余光中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更将这种乡愁的民族本性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把一切亲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都熔于一炉,表达出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席慕容用细腻的笔法把乡愁化成一棵倚靠希冀的大树,枝叶朝着那个太阳永不降落的草原方向蔓延生长,不老的乡愁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