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
席慕容:乡愁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席慕容:乡愁及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
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一个是在海外的流浪之中写下,一个则是在国内的深夜之中写成,但是两人都以个人的视角,从感官和情感出发,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思考流露出来。
余光中的诗在结构上较为严谨,每一句都写得十分精炼。
他以小溪、村庄、菜园等诸多细节来描绘故乡的万般风情。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则深刻而含蓄,反映了他多年离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故乡的“石头、水泥、钢铁”等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她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情味道的描摹,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氛围。
同时,她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热爱和思念。
她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让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诵读者的心声。
总的来说,两首《乡愁》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的诗注重细节、精简而富含思考,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音乐美。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两首《乡愁》都是对人类故土情感最为深刻和真挚的赞歌。
《乡愁》原文赏析

《》这首诗是由诗人写于1982年。
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延伸阅读:没有见过的故乡。
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席慕蓉《乡愁》赏析导语: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也希望能叶落归根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席慕蓉《乡愁》赏析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
我很为此而庆幸。
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起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我不知道,台湾诗人席慕容作《乡愁》时,内心有没有涌起似那般波澜阵阵。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导语】:乡愁是席慕蓉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乡愁我们一般人解释乡愁,总是把它固定为对故乡的思念,我却比较喜欢法文里对乡愁的另外几种解释——一种对已逝的美好事物的眷恋,或者,一种远古的乡愁。
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

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席慕蓉在当代文坛,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女诗人,尤其善于写爱情诗。
画家是席慕蓉的职业,创作诗歌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却不知她最终凭借诗歌开始风靡台湾和大陆。
席慕蓉的诗歌带有婉约派的特色,感染力极强,其中她的爱情诗广受追捧,她的诗歌融画于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在当代文坛可谓独树一帜。
在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脚步急速前进的现代社会,席慕蓉的诗歌是一剂良药,能治愈人们的“心慌症”,让人们学会在美中感悟生活。
一、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自古以来,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画作中都会题上名家诗词,作诗时也会有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初就是对王维诗词的评价。
台湾女作家席慕蓉也是一名画家,她在作诗时就习惯用颜色来传达意念,将具体事物抽象化,轻而易举将读者带入她营造的氛围,在诗歌欣赏中同时体会绘画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席慕蓉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源于她画家的特殊身份。
诗歌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参与,由于席慕蓉实现了诗与画在灵感上的互通,在诗歌创作时才出现诗中有画的现象。
《山路》就是这样一首诗画相融的诗歌,“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少年的你……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这首诗画面感极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幅由“夏日”“山坡”“新茶”“相思树”“小路”“少年”等多个意象叠加形成的清纯而美丽的图画,在诗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青春时期的懵懂和清纯,不仅勾起读者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憧憬。
诗人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感来写诗,诗画结合、虚实相间。
二、深邃幽远的意境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意境,这是诗歌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没有意境的诗歌只能是平铺直叙,不值得研读。
席慕容《乡愁》赏析

席慕容《乡愁》赏析席慕容《乡愁》赏析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
“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全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摘要: 席慕容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成就了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 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 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 从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情感的熏染, 她的乡愁染上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关键词: 席慕容; 乡愁诗; 情结; 民族心理席慕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在于诗人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
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
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 祖母是能骑善射的王室公主。
从小她就受到浓郁的乡情的熏染。
从长辈那里, 她听到许多祖先流传下来的关于离离草原、茫茫大漠的美丽如神话般的故事。
那颗小小的敏感的心灵便由此产生了一种渺远的情思, 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有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童话世界般的梦想, 它更现实, 更遥远, 更充满眷恋, 随着年岁逐增, 那悠远的乡愁更因其难于实现而无法割舍。
席慕容更多的乡愁诗是写给她的出生地塞外草原、茫茫大漠。
她为自己不太像蒙古人而惆怅。
她在 泊的湖 不无忐忑地问自己: 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去了, 站在那一片曾经养育过我的父亲和母亲成长的土地上, 我又会是什么呢? 我多害怕, 如果站在一块原来于我应该是非常亲近的土地上, 却发现自己已经是, 并且也终于只能是一个陌生的外乡人了。
诺日美丽之湖中描述她在香港的街市上回忆着香港度过的童年却又满怀惆怅地追问: 一生只能有一次童年, 我为什么不能生长在汗诺日美丽之湖的旁边?川文艺出版社在出版 泊的湖 , 编者对席慕容的家世做过介绍后说: 这位蒙古贵胄的后代从未到过孕育自己民族的那块土地, 对那遥远古老的故土, 她总有着一种惆怅的思归之心, 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愁。
那艺术的激情与天骄后裔的热血交融着从笔端流出。
塞外的风景一直是她的父母与她畅谈的话题。
这个故乡是她最最不可碰触的隐痛。
所有的知识只是一个名字, 所有的记忆只是父母一再重复的美丽的故事。
我不是只有只有对你的记忆你要知道85还有好多好多的线索在我心底可是有些我不能碰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于是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痛这遥远而渺茫的思念是远古的乡愁, 是席慕容心中难以排遣的情绪。
她的乡愁在不断的书写中并没有得到化解, 反而一再延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愁席慕容曾屡屡表达还乡的愿望: 每次想到故乡, 每次都有一种浪漫的情怀, 心里一直有一幅画面: 我穿着鲜红的裙子, 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我温顺地走过草原, 在草原的尽头, 是那一层又一层的紫色的山脉。
她耿耿于怀那失去的塞外芬芳的草原。
她在 运一诗中有过这样的表达: 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 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 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飘扬 故乡, 成为她精神的一种寄托, 是一支永不消逝地鸣响在心中的歌。
别离看似一首怀人之作, 实是表现怀乡之情, 它的深层内涵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惟其如此, 更增加了诗篇的深度和力度:不再相见并不一定等于分离不再通音讯也并不一定等于忘记只为你的悲哀已揉进我的如月色揉进山中而每逢夜凉如水就会触我旧日疼痛席慕容的外婆的全名是宝尔吉特光濂公主,一个能骑能射枪法极准的旧王族, 属于土默特部落, 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她老跟小孙女说起一条河( 多像 的故事! ) , 河的名字叫 喇木伦。
[ 1] ( 1) 她的生命里有蒙古民族的基因, 她的血液里融入的是蒙古民族的血缘。
因着这样高贵的血统, 她更加留恋那个为中华文明创造了一段辉煌历史的家族和民族, 更加留恋他们的土地、文化和迷离的传说。
她把她们作为一种神圣的意象而顶礼膜拜。
席慕容从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情感的熏染,她的乡愁染上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她听外婆讲述蒙古族民间传说, 听父母说起那片神奇的土地。
在 一首歌中的 子 , 席慕容写过父亲的乡愁: 父亲听了 别歌时, 让小女儿重唱, 当听到是长亭外, 古道边, 而非长城外, 古道边 ,父亲怅惘地说: 好可惜! 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 所以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 并且一直没有忘记, 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
好可惜! 这个思乡情结从儿时起就种在了她的心灵。
从此, 她见山而思乡, 看鸟而思乡, 闻歌而思乡, 赏花而思乡, 何往而不思乡?当在南国的阡陌上看见一只有着黑色的羽毛, 像剪刀一样双尾的鸟儿时, 她以为是外婆唱的故乡谣中那只美丽的小燕子, 心中不禁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
后来发现她和父亲当年犯了同样的错误。
她忽然体会到了父亲当年不可弥补的失望和怅惘。
两代人的乡愁出于同一根源。
错是错了, 但乡愁的情结却因这错越结越难解。
故乡, 成为她精神的寄托。
她曾在散文 蓬之三 谈到 塞曲 写作: 有一次, 她和父亲一起散步, 新割的草地散发出清新的香气, 于是父亲想到故乡内蒙古的芳草气息。
这乡愁也感染了席慕容, 我心中却不由得袭过一阵极深的悲凉,远离家乡这么多年的父亲, 却仍然珍藏着一份对草原千里的记忆。
她心中闪出怀乡的诗句: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年后的一个深夜, 灯下,这个句子又忽现在她的心中, 于是她用这一句做开始, 写出了一首诗, 没怎么思索, 也没怎么修改,所有的句子都自然而顺畅地涌到眼前来: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86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塞曲诗人的确是为自己书写的, 但这并不否定作者的人生探索和生命中的追寻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 否则, 席慕容也就不会被年轻的生命所追恋了! 你不但不能排除诗人给人们展示的是一种生命体验之普遍意义, 相反你会为诗人真挚而无雕饰地抒发思乡的生命欲望而大受感动。
席慕容在散文 乡! ? : 就像所有在台湾成长的这一代, 我已经是一棵树, 深植在这温暖的南国, 可是, 如果不还乡, 我的祖籍仍然是遥远的内蒙古, 我身上血脉也仍然是来自那草原的嫡传 这种归属感在诗中表现得相当鲜明。
席慕容诗中表现的乡愁, 许多总是与特定的民族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
内蒙古茫茫的草原、沙漠中的驼影、长河的落日、大漠的孤烟; 塞外、长城、黄河、风沙、草原, 都以鲜明的形象, 带着特有的色彩进入席慕容的诗。
她的诗无论从意象上, 还是从意境上都染着浓郁的蒙古民族的色彩。
席慕容在 一首歌 愁中谈到她对乡愁 理解: 说自己更喜欢把乡愁解释为一种对已逝的美好事物的眷恋, 或者, 一种远古的乡愁。
把乡愁归结于遗传, 她相信荣格的解释, 有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 我们心中有一种情绪源自古远的遗传, 就是所谓集体的潜意识( 无意识) , 是由遗传的力量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也就是说, 我们既然可以认为尾椎骨是一种早期演化中还遗留在我们身上的一种遗迹, 那么, 在心灵的深处, 应该也同样保留着一些线索, 是我们还不大能确定的一些感情和思想, 来自古远的初民。
席慕容认为, 这种根深蒂固的感情和思想, 不仅不因为生活的变化而消逝, 而且有时会表现得更加鲜明, 也是在散文 愁 , 她说: 尽管我们是处身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 或者是在笑语喧哗的室内,仍然会在夕暮时袭来一股乡愁, 那份忧郁的感觉渊源于上古时代, 却因文明的发展, 世局的动荡而更加尖锐, 更加突出了。
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情结。
所谓情结, 是指深层次的心理积淀, 是长久积聚在心灵深处的难以解开的情感纽结。
席慕容的蒙古民族的特殊心理和感情并不是偶然的, 就是因为她血液中的蒙古民族的遗传因子, 并通过家庭的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熏陶而得到继承和强化。
这种特殊的心理、感情, 借着她的诗文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尽管她没有像她向往的那样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去领略那民族的内涵, 可是, 我们从她的作品中分明可以感到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是她为歌曲 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的歌词, 这可能与父母从小的教育与熏陶有关, 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的力量了。
它们以一种极为潜隐的方式深藏在每一个蒙古族人的内心深处, 这属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积淀。
独特的民族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气质、情感、愿望, 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根本标志。
它们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积淀,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种相对的民族心理素质, 才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主要条件,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自然是民族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席慕容的出现, 再一次证明了, 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作家, 在地域上可以远离故土, 在生活环境上可以与本民族不同, 但他的民族潜意识却并不随之而泯灭, 有时甚至会显得更加鲜明和敏感。
席慕容长在内地, 回到故乡是近年的事, 但故乡、民族, 却在她的感情中、作品中, 留下那么多情怀和思绪。
作品中那塞外特有的风光, 具有远古的豪放, 所表现的对人生、对爱情、对命运、对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和佛禅观念, 都与她的民族有着很大的联系。
她所涉及的那些意象已经具有一种原始的特征, 用荣格的观点来说, 就是原始意象, 即原型, 是心理能量天生固有的组织形式, 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系统。
它显示了心理能量过程怎样从洪荒时代就一直遵循其不变的方向, 又借助对种种情境的领悟和掌握不断地重演, 使生命能够持续到未来。
荣格推断, 在这种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 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 并非从后天中获得, 而是先天就存在的, 它来自原始的初民。
它组成了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 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成员的身上。
它同生命的起源一样是神秘的和未知的。
它在意识的统治集团之外过着自己的生活, 一般人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而只有当人越来越返回和沉醉在自己的内心生活中, 这时候自主情结( autonomous com plex) 才依靠从意识中转移回来的大量能量, 渐渐发展成自己的势力。
它就可以或者暗中制约和影响意识, 或者公然凌驾和压倒意识, 艺术家就从而进行创作。
[ 2] ( 252- 255)席慕容的这种情结通过她反复的吟唱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我们从中领悟的是那个民族的魅力, 还有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
她在 寻里把自己对绘画、对写诗、对理想的追求也归结为也许就是游牧民族与生/ 俱来的那一份渴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