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试论余光中与郑芝溶的现代乡愁诗之异同

试论余光中与郑芝溶的现代乡愁诗之异同
质 和 基调 。
[ 中图分类号] I 7 3 2 .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 2 (0 1O - 2 -5 0 76 5 2 1 )10 60 4 0
余 光 中(9 8 ) 中国 台湾 现代 诗 人 , 于 12 一 是 生
南 京 ,9 8年 随父 母 迁 往 香 港 , 年 赴 台就 读 台 14 次 湾 大 学外 文 系 , 历 任 台 师大 、 后 台政 大 、 台大 等 高 校 教授 。郑 芝 溶 ( 9 2 15 ) 韩 国现 代 诗 人 , 10 - 9 0 ,
第3 7卷 第 1 期
2 1年 1 月 01
徐州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fXu h uNoma n . P i sp ya d S ca ce c sE i o .o z o r lU i( hl o h n o ilS in e dt n o i
乡 、 国等人 生 体 验 中经 常抒 发 的情 感 。在 中 国 失
传统诗 学 中 , 乡 愁 ” 历 代 诗 人 久 吟 不 绝 的 主 “ 是 题, 表现 乡愁 的诗 歌可谓 不胜枚 举 , 中不乏广 为 其 传颂 的佳 作 。从 “ 哀 哀 而 怀 高 丘 兮 , 愁 愁 而 声 心 思 旧邦 ” 刘 向《 叹 》 , “ 故 乡而 一 顾 兮 , ( 九 )到 过 泣 戏 欷而 霜 衿 ” 东 方 朔 《 ( 七谏 ・ 思 》 ; “ 眷 怨 )从 情
同, 并从 精神 观照 的层面 解读 诗 人 在 “ 国 ” 失 时所 表 达 出的过 程 中 , 中韩诗 歌一 直没 有 中断
过交 流 , 之前 的各代 诗歌 作 品均 已传人韩 国 , 唐 并

《乡愁》浅析

《乡愁》浅析

《》中诗人表现了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这种一唱三叹的行文节奏和抒情手法让人折服。

以下是《乡愁》浅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
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

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一个是在海外的流浪之中写下,一个则是在国内的深夜之中写成,但是两人都以个人的视角,从感官和情感出发,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思考流露出来。

余光中的诗在结构上较为严谨,每一句都写得十分精炼。

他以小溪、村庄、菜园等诸多细节来描绘故乡的万般风情。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则深刻而含蓄,反映了他多年离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故乡的“石头、水泥、钢铁”等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她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情味道的描摹,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氛围。

同时,她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热爱和思念。

她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让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诵读者的心声。

总的来说,两首《乡愁》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的诗注重细节、精简而富含思考,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音乐美。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两首《乡愁》都是对人类故土情感最为深刻和真挚的赞歌。

(完整word版)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完整word版)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点: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这两首诗的不同点: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

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

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

集中记述、剖析一种 人生现象:父亲喜爱女 儿,舍不得女儿离己而 去、嫁作人妇。 为父者的微妙心态: 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 不忍割舍,却无法阻拦, 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 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 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的矛盾复杂心境:明知女大当嫁乃必 然之势,却又无端割舍不下;心里无法轻 松,只好故示明达,自为宽解;已经将女 儿的男友们定为假想敌,却又郑重其事地 提出种种择婿的条件……
第三部分(从“不过一切都太迟了”至“慢 一点出现吧”):
– 写“城池”被攻陷、假想敌由占领滩头阵地到 真的闯进城来的全过程。
第四部分(从“袁枚写诗”至全文结束):
– 借答客问形式,论及不得已而择婿时在人种、 省籍、学识、相貌等方面的考虑。
3、文章内容
– 重点: – “父亲”心态的精妙自剖,人生况味的 细致体察。
诗、散文、评论、翻译 构成余光中的“四度空间”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其诗风因题材而异,表达意 志和理想则壮阔铿锵,写乡愁和爱 情多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钟乳石》, 《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 种。
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情结 回归情结的成因 回归大陆的情结 回归民族的情结
《乡愁》的写作
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 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 说:
“当时,随着日子的流失, 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 祖国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 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 用了20分钟写出了《乡愁》。”
【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 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 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 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 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对比鉴赏

乡愁 对比鉴赏

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的比较鉴赏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长达50年之久;从1949年一直到解禁之前,又是半个世纪多。

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台湾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人们思归的心。

在台湾现代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台湾以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这些人在台湾尽管多数已有较稳定的生活,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理,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更使他们觉得“叶落归根”似乎是个遥远的梦。

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就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就是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两首。

(一)余光中的《乡愁》首先看看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交流,萦绕在余光中心头的仍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这首诗其实是诗人余光中生活的见证或写实: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母亲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痛失母爱;到最后诗人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二)席慕蓉的《乡愁》接下来再看看席慕蓉的《乡愁》。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

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

后定居台湾,作画写诗。

席慕容的诗中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曾影响了一代人的心灵历程。

自称是“一个专业的游民”的席慕容出生于四川,自幼随家人四处辗转,可谓处处皆他乡。

《古诗十九首》是席慕容接触到的第一本读物,里面有许多寄托乡愁的诗句,如“思乡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乡愁》《雨巷》

《乡愁》《雨巷》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 愁》都是抒写乡愁,但在在表达上 各有特点。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 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 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 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从表达上看 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 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 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 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 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 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 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 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 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 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诗 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 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的忧愁与哀怨的特 点。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即使不能再看到 “丁香姑娘”,他还是 在感受着“丁香姑娘” 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 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 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 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 不已。诗中所渲染的那 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 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 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 了一层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 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 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 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 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 停。小巷里空荡荡的, 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 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 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 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作者:陈宇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乡愁》这两首诗,作为抒写“乡愁”的经典之作,情真意切,内蕴深远,表达了去国怀乡、思乡恋土的殷殷情怀。

不同的是,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空结合,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将思乡之情上升为家国之念,结构一唱三叹,富有音韵美,是一曲海外游子的深情恋歌;而席慕容的《乡愁》则以女性的细腻柔美的情愫和敏锐的视角,抒写内心深处依依难舍的家园情思,给人一种浪漫唯美、缠绵悱恻之感。

关键词:余光中;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指导教师:温先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2魂牵梦绕的乡愁情结,是我国诗歌历久弥新的主题。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写内心的乡愁之苦。

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李觏《乡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瑾《九日感赋》中“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无不流露出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深深的眷念之情。

抒写“乡愁”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余光中与席慕蓉两位诗人,巧用不同的意象,精妙绝伦的比喻,匠心独具的写法,分别写下了两篇题为《乡愁》的名篇,在表现对故国家园刻骨铭心的热爱和绵长深沉的眷念情感的同时,也呈现了别样的韵味和艺术美感。

一、独具匠心的意象组合,大同小异的乡愁主题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表达主题相同,均寄托了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那种挥之不去的对故土和家人深深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作者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变化为线索,在四个不同的时期,各选取了四个不同的表示乡愁的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

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

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

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

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

“‘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

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

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

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

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


光中的《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居,后来,与母亲的死别,而这些正是诗人余光中思想最执着的主导情感-----归乡意识。

在诗中,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诗的结尾,使感情的燃烧更为撩人愁思,“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让诗更具有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更把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的家国之念,表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席慕容的故乡在大草原,她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家乡,那片美丽的大草原,直到八十年代才踏上故土,所有对故乡的一切,靠父辈们片言只语中拼出故乡模糊的影子,一醒来,什么都化为乌有,只有在她的梦里,只有诗,才寄托了无限的乡愁。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亦不同。

余光中的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衡对称,长句与短句之间是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在诗中也运用了复沓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的叠词运用,使诗如怨如诉,更使诗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写出了浓重的乡思情。

席慕容的《乡愁》七行三节,形散神不散,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时时刻刻地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从而过渡到乡愁的永恒,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渐进,使主题有模糊而渐鲜明,比喻贴切自然,语言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这两首诗中,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也不同。

余光中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更将这种乡愁的民族本性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把一切亲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都熔于一炉,表达出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席慕容用细腻的笔法把乡愁化成一棵倚靠希冀的大树,枝叶朝着那个太阳永不降落的草原方向蔓延生长,不老的乡愁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