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识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想 解 放 运 动 为 近代 科 学 技 术 的发 展 扫 清 了 精 神 障
碍, “ 人 文主义者 毕竟 为科 学的未 来的振 兴铺平 了道 路, 并且 在开扩 人们 的心 胸方面起 了主要 作用 。 只要
摘要 : 1 8 世 纪英 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传 统农业社 会转向 r - . , t k 社会 ,西方科技 的快速发展 不仅促进 了社会的
进步和经济发展 , 也鼓涨了西方帝国对外大肆扩张的贪婪欲望。东方“ 天朝 大国” 的清王朝 国门于是被 西方列强打开 ,
与此 同时 。 学 习和研究近代 西方科 学技 术, 也很快成为清王朝一股社会思潮。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 范围较广 , 上 至宫廷皇族, 中有朝廷大员, 下到觉悟起来的知识分子 , 均对西方科技有所认识体察或 者运用采纳, 以及 因此产生的政
晚清 是指从 1 8 4 0鸦 片战争开 始到 1 9 1 2年 中华
( 一) 自然科 学的发 展
民 国成立 这 一段 时期 。随 着 1 8 4 0年 鸦 片 战争 的 开 始, 紧 闭 的 中 国大 门被 迫 打 开 ; 与此 同时 , 西方 帝 国
的坚船利 炮对 中国侵略 的 日益加 剧 ,也 提示 了一 部
心 胸开 阔 了 , 才 有可 能建 立科学 。假使没 有 他们 , 具
有 科学 头 脑 的人 就 很难 摆脱 神 学成 见 的学 术 束缚 ; 没有他们 , 外界 的阻碍也 许竟无 法克 服。 ” 1 1 ] 资 产阶级
1 8 9 5 ) 是达 尔文 主义 最坚决 的支持者 , 他进 一步从 解 剖 学 的角度论 证 了人猿 同祖 的学术 理论 , 并于 1 8 6 3 年 发表 了《 人类在 自然界 中的位置 》 。 自此 , 达 尔文 主 义逐渐被 科学界普 遍认 识和 接受 ,为 自然科学 的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认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项;B项中“摆脱了”、D项中“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解析:选B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是借助孔子权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其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项所述结果,排除C项;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民主科学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_曹前有

精神”〔5〕,因此,要革新就必须要解放思想,破除 精 神 羁 绊 ,洋 务 运 动 作 为 一 项 重 大 的 社 会 改 革 运 动 ,它 的 实 施 需 要 文 化 解 冻 ,为 它 破 除 思 想 障 碍 。
在 专 制 体 制 中 ,任 何 事 情 只 要 按 照 惯 例 来 操 作 , 顺 理 成 章 轻 而 易 举 ,但 只 要 稍 稍 有 悖 于 僵 化 的 程 序 , 事 情 就 显 得 无 比 艰 难 ,因 而 在 传 统 的 社 会 体 制 中 ,改 革注定要受到既 定 体 制 的 肘 制。 在 洋 务 运 动 中,每 一 项 重 大 的 技 术 引 进 ,如 开 设 工 厂 ,修 铁 路 ,开 矿 藏 , 兴 学 堂 ,向 国 外 派 遣 留 学 生 等 各 项 改 革 措 施 ,无 一 不 是对世俗文化背叛,因 此 它 必 然 要 遭 到 传 统 势 力 的 肆意诋毁与坚决反 对,这 也 就 导 致 了 中 国 近 代 化 建 设举步维艰。例如 对 电 报 技 术 的 引 进,曾 遭 到 保 守 势 力 的 极 力 阻 扰 和 坚 决 反 对 ,其 理 由 是 “中 国 人 事 死 如 生 ,千 万 年 未 之 有 改 ,而 体 魄 所 藏 尤 为 重 。 电 线 之 设,深入 地 底,横 冲 直 贯,四 通 八 达,地 脉 既 绝,风 侵 水 灌 ,势 必 所 至 。”并 肆 意 延 伸 到 ,铺 设 电 线 会 导 致 人 们对祖先的不敬,如 果 人 们 对 祖 先 都 不 仁、不 孝,又 怎么能期望他们 尊 君 亲 上 呢? 因 此,他 们 视 电 报 为 异端,极力反对 中 国 兴 办 电 报 事 业。 面 对 如 此 顽 劣 的文化氛围,李鸿章 为 了 催 生 中 国 电 报 事 业 的 早 日 面 世 ,不 仅 利 用 手 中 的 权 力 强 行 “闯 关 ”,而 且 还 做 了 大量的说服工作,对 封 闭 的 保 守 文 化 起 到 了 一 定 解 冻 的 作 用 ,否 则 ,洋 务 运 动 将 很 难 展 开 。
晚清时期介绍西学的启蒙丛书

晚清时期介绍西学的启蒙丛书作者:赖某深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4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近代是从古老的中国与近代的西方世界相遇开始的。
而当中国一开始步入近代,早期的进步学者就特别注意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他们从现实中体验到,中国落后受欺侮的原因之一,乃是对西方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甚至到了无知的地步;要对付外在的陌生的世界,首先就要了解它。
只有了解它,才能对付它。
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灜寰志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等著作,便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产物。
它们对于后人认识世界,改造中国社会,顺应世界潮流,具有启蒙意义。
国门被迫打开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固然可喜可贺,然而,由于见闻不广,或者语言不通,或者知识方面的局限,对于西方世界的了解依然肤浅。
即使双脚迈出了国门的士大夫,由于大都是科第出身,所学为传统的四书五经,于近代科技几乎是门外汉,加之游历时间短,对西方的考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他们对于西方尤其是西学的认识也不过是浮光掠影。
正如时人所说,出洋人员“皆科第中人,于西学一道究为门外汉,是以所陈译署著述,多捃摭剽窃之谈,非实有心得焉”(潘克先《中西书院文艺兼肄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42,光绪戊戌版),“即有一二人员用心西学,日与洋官相洽合,亦不过略知其语言,略知其文字,略知其机器。
每任满回华,诩诩然自命为洋务中人,究其于泰西各国之实学,仍茫然也”(黄润章《办理交涉以胆识才辩为先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9)。
像郭嵩燾那样虚心而努力地探究西学,并且知道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退夫子”(泰勒斯)、“毕夫子”(毕达哥拉斯)、“琐夫子”(苏格拉底)、“巴夫子”(柏拉图)及其学说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而学贯中西的传教士,翻译和介绍西学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886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编译的《西学启蒙》丛书出版,系统地、完整地介绍了西学,对近代中国知识界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人物论文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人物论文【摘要】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主持了清王朝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重大的对外事务。
文章阐述了他的“和戎”、“自强”、“循理”“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当时中国外交活动重大的指导意义,客观评价了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现代外交理论体系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思想;和戎;自强;以夷制夷李鸿章作为晚清的中兴之臣,主持了19世纪最后三十年的晚清外交事务。
他的外交主导思想是争取和平、稳定的局面。
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和戎”为途径,以“以夷制夷”为手段,以“自强”为目地。
但就外交实践而言,他的外交政策并未达到其想要的目的;而从思想本身来说,李鸿章的和局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不应随着最终的实践效果而被完全否定。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二、“和戎”、“自强”三、“循理外交”由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给晚清政府带来极大的伤害,加之清廷军备废弛,因此李鸿章深知当时清政府军队无力对抗外敌的入侵,进而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胆怯、怕战心理,常言道:“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呀处荤谷之下,外则布满江泽之内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旰衡于当时兵多,靖内患有余,御外辱则不足”。
[6]故而一味妥协退让,这一点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他总认为列强利益只要得到满足便会停止入侵,而中国也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技术,改进军备,增强对抗列强的实力。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开创了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循理外交。
濮兰德说李鸿章:“作为辞令巧善的谈判者,作为守护着通往北京外交通道的忠实卫士,作为中国冤情的主要申诉者,作为试图尽可能减轻因战争失败而导致外国施予的阶段性惩罚和折磨的周旋者,他明显地成为清王朝唯一可藉以依托和不可缺少的人物。
”[12]李鸿章的和戎自强思想,以及他的“遵循外交”、“以夷制夷”的做法对于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消弭战争的灾祸、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逐渐开展,都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识
导读:本文李鸿章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鸿章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识
口张晓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内容摘要】晚清时期发生的持续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史家大都认为它只是造船造炮之类器物层面的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不是仅为器物层面的革新?有没有内在的合理因素支撑着洋务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洋务运动在深层的精神层面的历史价值何在?剖析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识,是回答以上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
笔者近年来发掘出《李鸿章全集》佚文——李鸿章为《格物入门七种》等五种中译西书所作的序言,这些序言揭示了李鸿章确实研读过西学书籍,并且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致力于引进西学,是洋务运动第一次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正是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换所必备的。
【关键词】李鸿章与西学;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与晚清社会;洋务运动的历史贡献;李鸿章为中译西书所作序言。
【作者简介】张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近代西学东渐史料研究。
洋务运动的反对派大理寺少卿王家璧曾说:“今欲弃经史章句之
学,而尽趋洋学,试问电学、算学、化学、技艺学果足以絮敌乎?曾、左、李皆从科目进身,并未读洋书、习洋技,而克成大功。
”
李鸿章是否研读过西学书籍?查遍各种版本《李文忠公全书》《李鸿章全集》和全集之外的《李鸿章致潘鼎新书》,以及近代以来国人所著李鸿章之传略,对此事均未提及。
难道他真像某些人说的:“鸿章固无学识之人也。
”笔者在编纂“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一书过程中,发现了李鸿章为翻译西学书籍所作序言五种,此是李鸿章确实研读过西学书的有力证据,且均为《李鸿章全集》未收之佚文。
有人怀疑这些序言是否出自李鸿章之手,认为旁人代笔的可能性很大。
近年来翻译出版的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清四十五年》一书,记述了李鸿章反复阅读《泰西新史揽要》这一类书,还要求他的部下阅读。
约翰·濮兰德在《李鸿章传》中介绍说:“李鸿章喜欢给那些翻译过来的系列科学初级读本写序言。
”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一书“汉人政治家李鸿章”一节中说:“我的一本书也由他亲笔作序。
”这些当事人的记述,印证了我先前收集的那些序言的确出自李鸿章之手。
随着李鸿章为《增订格物入门七种》等五种翻译西书所作序言的发现,李是否研读过西书,有了肯定的答案。
这些序言说明,李鸿章在研读汉译西学书籍方面下过大功夫,而且有独特的理解。
李鸿章在《性学举隅》一书的序言中,对西方学术史的概括,在那个时代,应当说是很精当的:“泰西之于制器尚象,征诸蹇事者,其效已章章如是。
而性理一道亦有专家,惟其初,自东周时希腊倡此学者接踵而起,中更二千余年,西欧各书院之承此学者,互立门户,
入主出奴,亦惟肆力于冥漠虚无之际,而于实学毫无补焉。
至国初时,英人培氏(即培根——引者注)、法人德氏(即笛卡尔——引者注)相继而兴。
培氏之求新理也,必沿流以讨源,德氏则先本而后末,要皆课虚于蹇,故物理无不达之隐。
当其标帜所树,举欧西曲学之士,雷同而响应,景埘而焱(音biao-引者注)合,覃精冥悟,镌凿幽渺。
其于算理之扃(音jiong-引者注燠,形性之鲧(音fan-引者注)赜(音ze-引者注),治理之条分缕晰,无不究极乎本末始终,广大精微之致。
又复研极水火气力、五金电光声化之变,以创造舟车兵械暨诸机器之工,疆驳焉日新无穷。
驯至今日之泰西,盖由虚理而徵诸蹇效矣。
”
他评论泰西近代格致之学“借水力以压钢(指水压机——引者注)、资气力以飚浮、毽琥珀以拾芥,电机之滥觞也。
罐鼎烧汞,化学之嚆矢也。
光学之显,为距易远为近,音学之传遐至迩,留暂为常”。
他在为《万国药方》译本所作序言中,用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译的《人身图说》关于“脑”的说法,与中国传统医书“论脑为髓海之意”互相印证。
他说《万国药方》一书,“其为书方配制,悉从英国本草,而于流质之用量,定质之用称,与凡猛剂之用,文史论文士林极小之数,深合刀圭铢两之义”。
从李鸿章为翻译西书所作序言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是十分关注的。
他说:“抑闻之西学所谓斐禄所费西(philosophy,哲学——引者注)者,至精且博。
他评述明末翻译出版的《名理探》和《几何原本》:“盖其一说理,一说数,皆托始
于界说者也。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士的逻辑学讲义,主要讲概念的种属关系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讲逻辑学、范畴论,必须先对“概念”下定义。
《几何原本》第一卷,起首即是“界说三十六则”。
“凡造论,先当分别解说论中所用名目,故日界说”[9]。
李鸿章说的“皆托始于界说者也”,就是指的无论讲逻辑推理还是研究度数之学,都离不开对“概念”的界定。
这是对西方科学推理方法的基础相当准确的把握。
他曾评论《西学启蒙十六种》等译著的意义:“孟子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如此则能使人巧矣。
”所谓巧,即是灵巧,有智慧,而“得到智慧的唯一道路是抓住事物的基本规律”。
李鸿章讲的泰西格致“无不究极乎本末始终”即是指基本规律的研究,这种知识能使人巧,“民可不知,学者不可不知也”。
只有“困而不学”的人才可以不学。
李鸿章在学习西方科学的过程中,对中西学术的差异有敏锐的认识,敢于公开主张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敢于责备自己的短处。
“泰西之学,格致为先,自昔已然,今尤为盛。
学校相望,资材辈出。
上有显爵下有世业,故能人人竞于有用,以臻于富强”。
在中国,“格物致知之学始于曾子,盛于宋·儒,衍为性理,遂成专门之学。
曾子之言格致也,由格致以推至于治国平天下,盖效必征诸实也。
后世之言性理者,始而迂拘(迂腐执著不知变通——引者注)继而支离,终则大远于世情,求其可以施诸治平者盖寡”[14]。
我国春秋战国创立的孔孟儒学,借经书得以保存和流传,千百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