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自然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说:矿产资源,太阳能资源,风力资源等。
资源是发展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有的国际分工也是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比如说热带地区的太阳能,还有石油国家的大量石油都会给国际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能源需求,是国际分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国际分工影响和制约非但不能忽视,有时甚至对某些国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是决定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该国家或者地区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分工和职能。
很多国家的生产力落后,自然不能参与到最核心的分工中去,所以他们总是会做一些资源出口或者廉价的初级产品。
而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以及核心技术,会给商品富裕灵魂,所以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支配地位。
3.国际生产关系影响国际生产关系是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经济关系。
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以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为特点,社会主义分工则是以互惠互利为特点。
但是当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占主导地位。
4.经济政策、文化特点以及国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所制定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在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外资的政策。
同时各地的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一样会影响分工地位。
比如带有文化特点的性格,中国人的勤劳,犹太人的智慧等等。
中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分工在中国很有市场。
2. 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主要事件
地理大发现 殖民地开拓 宗主国生产工业品与殖民地生产农业品之间 的国际分工
分工的形式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主要事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建立起机器 大工业 分工的形式
工业国使用大机器生产工业品与农业国仍用封建时 代工具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之间的国际分工
分工的特点 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 了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是以英国为中心的 世界市场交换的商品已由仅满足贵族和商人 需要的奢侈品转为大宗商品
在实质上,世界的1/5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 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是我 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 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州;我们的牛群在美洲; 秘鲁把它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 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而从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 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 们的果园;我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他国家获得 棉花。
“比较成本说”的产生——谷物法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的利益而 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大大伤害了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 益 大卫· 李嘉图从比较成本的角度论证了英国应当 废除“谷物法”
比较成本理论的前提条件
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货物 劳动力是惟一的生产要素,且所有的劳动力都是同质的,对一切 劳动力都支付相同的报酬 在一国内部,劳动力是可以完全自由移动的,但在国与国之间则 不能自由移动 每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是不变的 不存在运输费用 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 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贸易是按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没有考虑货币与汇率的因素 不存在技术进步,生产技术不变,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篇一: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一.自然条件二.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是决定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该国家或者地区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分工和职能。
很多国家的生产力落后,自然不能参与到最核心的分工中去,所以他们总是会做一些资源出口或者廉价的初级产品。
而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以及核心技术,会给商品富裕灵魂,所以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支配地位。
三.国际生产关系影响国际生产关系是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经济关系。
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以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为特点,社会主义分工则是以互惠互利为特点。
但是当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占主导地位。
四.经济政策,文化特点以及国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所制定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在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外资的政策。
同时各地的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一样会影响分工地位。
比如带有文化特点的性格,中国人的勤劳,犹太人的智慧等等。
中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分工在中国很有市场。
五.跨国公司的发展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经济形势下,一个大型的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高利润。
通常会选择海外建立据点,以及进行采购和生产。
通过购入价廉物美的原材料,使用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而且扩大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
【篇二: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分析】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条件,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也有国际政治方面的条件,各国政府、国际经济秩序的情况以及各国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包括气候、土地、资源、国土面积、人口、地理条件等等。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分析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条件,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也有国际政治方面的条件,各国政府、国际经济秩序的情况以及各国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包括气候、土地、资源、国土面积、人口、地理条件等等。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是开展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的不断发展,就谈不上国际分工的必要和可能。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中国家大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能力较落后,原先主要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
反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据着国际分工体系的支配地位。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例如出现了“三来一补”、“合作经营”、车间内部工种、工序、工艺的细化的国际分工。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决定着国际分工中的产品构成。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最初的以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战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再演进到当今技术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和无形贸易已占相当份额。
因此,一国要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首先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
(二).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这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分工具有互助互利的基本特点,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则必然存在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
从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来看,依然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方面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三).上层建筑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力量。
其对国际分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达国家至今对各种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拥有很大的控制权或影响力。
例如,美国在世界银行所掌握的投票权足以否定一切重要的借贷项目,并且一直控制着该组织的行政管理权。
国际分工与发展经济学

国际分工与发展经济学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合作,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它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分工的原理和实践、以及国际分工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国际分工可以使各国在不同领域内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例如,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发展中国家则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促进经济增长国际分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之间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外汇,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则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拓展国际市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总之,国际分工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带动各国的经济增长。
3.加速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密切,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国际生产和分工模式不断演变。
这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了全球化经济中各国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渗透和合作。
二、国际分工的原理和实践国际分工的原理主要是比较成本优势原理。
这个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认为,各国应该将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出口,将生产效率较低的产品进口,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比较成本优势原理是国际分工的基本原理,它反映了各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和技术水平差异。
实践上,国际分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劳动力分工发展中国家通常有廉价的人力资源,发达国家则有更加发达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由于这些分工的优势,很多发展中国家通常是以廉价人力为代价生产低端产品,而许多发达国家则寻求高附加值的科技和质量发挥其优势。
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合作与交流,在特定的产业领域中分工合作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劳动分工、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三方面探讨国际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劳动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国能够专门从事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以中国为例,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如制造业。
而发达国家则更注重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这种劳动分工使得全球产业链更加完善和高效,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产业发展通过国际分工,各国能够专注于自身优势领域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本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同时,发达国家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这种国际产业分工有利于提升全球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并推动全球产业结构朝着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资源配置国际分工将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例如,沙特阿拉伯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全球石油输出大国,而中国则凭借广大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国际分工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劳动分工、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然而,国际分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不平等问题和资源枯竭等。
因此,各国需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答:1、自然条件。
对国际分工的发展只提供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3、国际生产关系;4、经济改革和上层建筑。
2.国际分工对国际经济的影响?1、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2、决定国际经济贸易商品结构;3、主导国际经济贸易地区分布;4、影响各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3.对重商主义的评价:(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错误的;(2)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3)重商主义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4)把金银禁锢在国内的政策主张是错误的;(5)主张国家干预外贸的观点有积极意义。
4.关税的消极影响?(1)关税构成国际贸易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专业化得发展;(2)关税的征收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3)关税征收过度会降低受保护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效率;(4)征收关税需要消耗一定的行政管理成本。
5.商品倾销的目的?1.为了打击和摧毁竞争对手,扩大和垄断某种产品的销路;2.为了在国外建立新产品的销售市场;3.为了阻碍当地同种产品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以继续维持其在当地市场上的垄断地位;4.为了推销“过剩”产品,转嫁经济危机;5.为了打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以达到经济上、政治上控制这些国家的目的。
6.对李斯特保护贸易论的评价?(1)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保护贸易论对于德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3)对其他一些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学术研究影响很大。
1.关税同盟的概念及其贸易创造效应及其积极的福利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关税同盟是指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以统一关境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协议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主要取决于:1.原有关税水平越高,关税同盟使进口商品下降的幅度就越快,从而它扩大贸易量得作用就越大;2.该国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同量的削减关税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大;3.其他成员国的生产效率越高,即它的生产成本与该进口国的成本差距越大,取消关税对扩大贸易量得作用便越大;4.一国在参加贸易集团之前对外开放的程度越低,它参加关税同盟后贸易自由化的进展月显著,贸易量的增加幅度就会越大;5.成员国的经济结构月相似,关税同盟创造的效应就越大。
最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最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把自己的产业或劳动力特长引入国际范畴,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特长相结合,共同推进国际交易,获取产业上的经济效益。
目前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是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科技的无缝植入,给国际分工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促进了国际合作,使国际分工更加灵活、快速和精细。
第二,投资环境的变化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吸引着全球资本和投资,使资本从中更有价值,从而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
第三,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竞争性关系是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
第四,消费者追求不同产品质量,不同价格带来的影响也是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意识的提升,也让产品多样化,更有吸引力,从而对国际分工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五,全球政治和安全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地缘政治的变化,紧张的安全形势,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抵触情绪,都是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也给国际分工引入了潜在的新要素。
个性化需求和无形财富概念的崛起,以及智能、社交等新兴产业的出现,也为国际分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也证明了国际分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满变数。
它的形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又有自己的演变规律和自身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催生了国际分工新格局,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制约。
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所执行的政策等。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
一切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它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
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地改善生产技术、工艺过程和生产过程,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
我们从三次产业革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便可见其一斑。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历史上,英国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使其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在国际分工中便居于主导地位。
继英国之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相继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他们便与英国一道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与支配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它们过去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便在逐步改善。
(三)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经济类型的国家都加入到国际分工行列,国际分工已把各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性的分工。
随着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出现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分工形式。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高精尖产品不断增多;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大量出现,服务部门分工也出现在国际分工中。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墓础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如矿产品只能在拥有大量矿藏的国家生产和出口。
当然,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像地理条件、地质条件、资源状况、气候、国土面积等等,它们都对国际分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热带作物一般只能在热带地区种植。
但应注意的一点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
因而,在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之间,前者居于主导地位。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人口稀少、土地广阔的国家往往偏重发展农业、牧业、矿业等产业,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往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于是,在国家间就有分工和交换产品、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
(二)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分工
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这种分工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分工。
随着劳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就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生产,必须参与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国际分工的发展史是同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史齐头并进的。
生产力发展较快、分工比较细密的国家,总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中心。
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
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愈是稠密,每个人的支付能力愈高,市场就愈大,从而分工的实现程度就愈高。
同样,交换距离也制约着世界市场规模,间接地影响着国际分工。
交换距离如果太远,一则使易坏易碎的商品难以到达市场,再则为体积大而价值小的商品负担不起运费。
反之,如果距离很近,那么几乎所有商品都能进入市场。
在商品交换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输条件愈好,交换距离越近,运费越低,市场规模就越大,该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发展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四、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
自19世纪末以来,资本输出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经济现象。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政策的变化,都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对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时它与生产关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既然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因此,社会生产关系也会超出国界而形成国际生产关系。
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国际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
现代的国际生产关系是复杂的,既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
但总的看来,在当代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居支配地位。
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2)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3)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4)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5)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也可起延缓作用,如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
另外,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经济集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延缓世界性国际分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