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合集下载

三十年战争对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对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对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资源收入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只能依靠以下方法维持:
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

在德国政府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

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领国资源,法国的全国近半的车皮被用来输送货物给德国;1940年,挪威丧失了自身经济收入的20%,1943年时达到了夸张的40%。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

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

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

直到1944年,强制占领国劳工已经占到德国全体劳动力的1/4,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

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资源,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

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德国作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遭到了盟军猛烈的炮火,满目疮痍,绝大部分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或为战俘,使其国内劳动力极其缺乏。

尽管如此德国人却在这个废墟上创造了一
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这就是“West German 'economic miracle'。

德国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情况及启示

德国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情况及启示

一、德国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政策及机构设置(一)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因素世界范围内对原材料使用的稳步增长、全球人均原材料消费量的提高,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对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使德国认识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国联邦政府在2002年就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通过环境创新等相关方案的制定,促进清洁技术的创新。

此外,政府还发起了“德国制造绿色技术”运动,鼓励出口节能环保技术。

(二)政策框架1.国家层面循环经济战略和路线图德国目前尚未有专门的循环经济战略或计划,但已明确在未来几年将废物和封闭循环管理发展作为可持续和资源效率高的物质流动管理目标。

2012年,联邦政府重新修订了1996年出台的《封闭循环管理法》,该法案是加强废物预防、回收和封闭循环的主要立法。

2012年2月,联邦政府通过了《德国资源效率方案》,承诺每4年发布一次德国资源效率的发展情况报告,评估其进展情况并更新相关方案。

2016年3月,德国出台 《德国资源效率方案》第二阶段方案,确定WORLD ENVIRONMENT 2021年第1期 总第188期了10个行动领域并制定了相关指导原则,旨在使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更具可持续性。

2.与资源效率相关的国家战略2010年,德国政府通过了《国家原材料战略》,主要着眼于确保国内外可持续地为国民经济提供矿物原材料,并减少德国对原材料进口的依赖。

德国矿产资源署(DERA)是该战略的直接实施机构,是德国工业矿产和能源资源的中央信息和咨询平台,可向德国政府和德国工业界提供原材料供应安全和可持续管理等有关问题的咨询服务。

2012年启动的 《2020森林战略》侧重于德国森林产业的可持续管理和木材的有效利用。

2013年,德国政府通过的《废物预防计划》,旨在切断经济增长与废物产生对人类和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

主要措施包括鼓励有利于少浪费、低排放产品、清洁产品设计、产品再利用或延长产品寿命的消费模式。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组长:王新晴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邓徐斌、王立群汪健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稳定物价4、国际收支5、公平问题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

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

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

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德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欧洲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德国的地理特点以及其经济发展情况。

一、地理特点德国位于中欧,东临波罗的海和北海,与丹麦、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接壤。

地处欧洲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1.地形地貌德国的地形地貌多样,主要分为北部沿海平原、中部丘陵地带和南部山地三个区域。

北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是农业发达的地区。

中部丘陵地带分布着许多湖泊和小河,土地肥沃,适宜农业与林业。

南部山地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和黑森林,地势复杂,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气候德国气候温和多变,受大西洋气流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北部地区冬季较冷,夏季凉爽,降水较多;南部地区气候更温暖,冬季较短。

德国四季分明,春季花开如海,秋季金色的落叶让整个国家披上一层美丽的姿态。

二、经济发展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德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以下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1.制造业德国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尤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和大众等享誉全球,其机械工程产品和化工产品也深受世界市场的青睐。

2.出口贸易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产品以制造业为主导,包括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化工品等。

德国优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认可度,出口贸易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创新科技德国在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德国在工程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备受瞩目。

4.旅游业德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为德国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总结起来,德国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世界的焦点。

德国人均gdp

德国人均gdp

德国人均gdp德国人均GDP是一个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德国的人均GDP也是全球水平中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主要在分析德国近几年来发展状况、正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以及影响德国人均GDP未来发展的潜在性,全面介绍德国有关人均GDP的现状和趋势。

一、德国近几年来发展状况1.1发展增长率截至2017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万亿欧元,7.1%的增长率,比2016年的6.9%稍微有所增加,而近5年间总体上维持在5.5%左右的增长势头,处于不错的发展状态。

1.2投资水平2015年至2017年期间,德国的投资水平比较稳定,从2015年的20.1%到2017年的19.6%,但总体上仍保持较高的水平,投资仍是全球经济发展中德国不可缺少的动力源。

1.3非贸易收入与外国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德国非贸易收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至2017年期间,资本收入从2.7%增至2.9%,人力资本收入从0.7%增至1.1%,服务收入从14.2%增至14.7%,尤其是服务收入的增加,显示德国服务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正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2.1多元经济德国经济拥有高度发达并多元化的特点,机械、汽车制造等制造业一直是德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此外,德国在服务业也发挥着超乎寻常的作用,如旅游、零售、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使德国的GDP增长率稳定维持在5.5%左右的水平。

2.2政策扶持近几年,政府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改革,它使得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动摇了原先的低水平平台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就业和改善技能,不仅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增长,而且还带动了消费和投资。

2.3货币政策德国最近几年一直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同时也降低了外汇和债券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使德国目前的经济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

德国的战争经济

德国的战争经济

德国的战争经济战争是国家之间推动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一个因素,而德国作为欧洲强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示了其强大的战争经济能力。

本文将探讨德国在战争中的经济策略和其对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德国的战争经济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国家干预、战时需求促进和资源优化利用。

这些特点使得德国能够在战争期间有效地进行战争生产,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首先,德国在战争期间采取了严格的国家干预手段。

在战时,德国政府通过控制企业和资源分配,实现对经济的总体规划和控制。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实行了战时经济委员会制度,委员会负责对经济进行监管,并为军队提供大量物资和资源。

这种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措施使得德国能够高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满足战争需求。

其次,战时需求的增加对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战争期间,德国需要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这促使了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

战争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工业生产的提高。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成功地开发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技术,如V-2火箭和装甲战斗车辆,这些创新不仅满足了战争需求,同时也为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了契机。

此外,德国还充分利用战争期间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战争时期,德国实施了紧缩政策,以保证物资的有效利用。

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使得德国能够在战争期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运行。

德国政府通过建立战时经济委员会等机构,有效地管理了资源分配,确保了战争经济的稳定运行。

德国的战争经济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经济使得德国的工业生产水平迅速提升。

战争需求促使德国的工业和科技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武器装备制造和军事技术方面。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后也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持。

其次,战争经济加速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化进程。

德国在战争期间大量投入军事装备和武器制造,战争结束后,这种军工产能转化为民用产能,为德国的重建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宏观经济分析德国是⼀个贸易出⼝型国家。

出⼝值约占其国民⽣产总值的1/3,因⽽扩⼤出⼝市场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

德国出⼝产品的80%是流向西⽅⼯业国家(70%流向欧盟及欧洲⾃由贸易区国家,7%流向美国和加拿⼤, 3%流向⽇本,澳⼤利亚和新加坡),10%流向中,东欧及独联体,另10%流向第三世界国家。

表德国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近⼏年德国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GDP增长率为0.8%,2002年为0.2%,2003年GDP增长率为-0.1%,2004年略有回升,GDP 增长率达到了1.7%。

2005年德国GDP增长率为0.9%,在欧盟国家中该增长率排名靠后。

可以看出,德国近年的GDP增长较为缓慢,甚⾄基本停滞。

德国⼈均GDP已经处于较⾼的⽔平,2001年该国⼈均GDP为23540美元,2003年该国⼈均GDP为24010美元,2004年时已经增⾄25250美元。

内需成为主要推动⼒。

随着增值税率上调效应的逐渐消退以及劳动⼒市场形势的进⼀步好转,个⼈最终⽀出继续温和增长,继第⼆季度增长0.8%之后,第三季度环⽐继续增长0.5%。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上季度增长0.6%,其中机械设备投资和建筑⽀出分别增长0.6%和0.4%。

⼯业和服务业保持增长势头。

继第⼀、⼆季度分别增长5.2%和5.4%后,第三季度德⼯业⽣产(包括能源)⼜增长5.6%,在⼀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势头也得以延续。

第三季度贸易、运输和通信业同⽐增长2.8%,⾦融、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2.5%,其他服务业⼩幅增长0.4%。

但建筑业和农林渔业分别下降1%和1.4%。

净出⼝对经济的拉动作⽤减弱。

第三季度,德国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以欧元计价,环⽐增长3.1%,较第⼆季度的0.8%有较⼤幅度改善,但同期进⼝环⽐增长3.9%,涨幅⾼于出⼝,致使净出⼝拖累GDP增长减缓0.2个百分点⼆、德国经济现状评估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第⼀季度同⽐下降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关键词:德国发展体制创新理论创新key words: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system,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 h e o r y.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指出德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它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国情进行了经济生产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所以能始终保持自己经济方面的活力。

Abstracts: this thesis analyzed some factors in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vigor of German economy based on its innovation in modern production s y s t e m a n d f u n d a m e n t a l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

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

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为依托的发展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其资本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

不过,与英国相比,德国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其农业。

一旦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其农产品开始威胁德国农业的基础──谷物时,德国政府便使用关税等方法对农业进行援助。

虽然这种保护是由于物价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才使用的,但它却使德国的农业能够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从新的农业发展中获益,并能稳步地发展。

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谷物和马铃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产量的增加部分地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但主要还是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结果。

根据,1878-79年间的产量与1901-1910年间10年间的平均年产量进行比较,平均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吨提高到吨,黑麦从吨提高到吨,土豆从吨提高到吨。

尽管农业部门在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利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但工业化过程中的流失问题依然产生了。

如同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一场离开土地的大逃亡开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简单:城市需要劳动力,工资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自然向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

下表显示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表;年代18821907192519391950196 4 就业人口百分比农业和工业和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当然,西方学者尚无法得出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工业和农业已经交换了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而农业日益下降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小伙伴。

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并不断地扩大,但他们不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雇佣自由劳动力做工,这使得很多新技术有可能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

从1820年至1875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翻了一倍。

同时,德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德国经济结构图:1850-1913。

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所占的份额(马克)各行业所雇佣的从业人口1850/41870/41910/31849/581878/91910/13 农业工矿业服务住房总计百万百万百万百万百万百万德国工业中的传统行会势力强大,真正的职业自由在1869年后才开始出现,而德国的传统行会和手工匠的地位并未被替代,结果形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双重经济”的特点。

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与产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

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

二,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

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

与英国相比,德国的经济起步有十分明显的不同,英国在农村中劳动力解放是与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发生的,并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市场购买力作好了准备。

但德国的农业由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因此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也没有相应的增加。

结果,在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与英国相比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来自铁路建设方面,也就是来自工业本身。

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大多数地区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区,鼓舞了国家和私人企业主进行必要的投资,开发这一地区的交通并将其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本雄厚的经济区。

1841年,着名德国家李斯特在反复强调一个好交通网对一个国家富强的意义以后又写到:“关税同盟和铁路系统是联体双胎,同时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识,它们相互支持。

”“价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货运输是把国民财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强大所杠杆之一。

” 同这位学者一样,鲁尔区的企业家哈尔科特也认为,铁路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是一种为整体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团结精神的开路先锋。

铁路建设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实行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

1835年7月7日,德国开通了第一条客运铁路,1850年,德国的铁路已经有6000公里。

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

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

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

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百万吨。

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

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而英国仅为40000吨。

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

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

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的需要而迅速发展。

政府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

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4年为%,1855-9年为%,而在1875-9年达到了%的高峰。

起初,对钢铁和的巨大需要超过了德国的生产能力,不得不从英国和比利时进口,但随着德国铁路网的形成,德国的钢铁和机械生产能力也随之发展,这种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860年起,德国作为钢轨进口国的局面开始改变,从1860-5年,德国每年有23000吨钢可用于出口,1866-71年,更增为150000吨。

通过的贷款,德国的铁路建设从未遇到过资金短缺的问题,德国政府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担保银行的投资收益不致受到侵犯,并使得那些获利较低的铁路得以修建。

由于政府的参与,至1914年时,德国政府已控制了整个铁路网。

德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与英国相比,重工业以采矿业为龙头,而采矿业的起步则是以洛林地区丰富的矿藏开始的。

虽然在采矿业德国并未赶上它的老对手英国,但却与以美国相等的速度发展着,所以在欧洲来说仍然是很快的。

德国的煤产量从1871-1875年间的年平均3450万吨上升为1913年的19150万吨。

在同一时期,褐煤的产量从970万吨上升为8750万吨,铁矿石的产量上升为2870万吨。

采矿业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生铁的产量在1871年估计为160万吨,在1910年已达到1480万吨。

1900年,当英国的生铁产量达到910万吨后,超过了德国的850万吨时,德国在钢铁产量方面则以740万吨超过了英国的600万吨的产量,1910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为1310万吨,而钢产量则为1300万吨,与欧洲的其他国家远远地拉开了距离。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

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

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

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雇佣的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