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

合集下载

广西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广西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广西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作者:张艳成张强牟光福刘演赵博来源:《广西植物》2023年第12期摘要:姑婆山緊邻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为了解该区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该文采用随机踏查法对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

结果表明:(1)共发现348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17目69科175属,其中包含食用菌40种、药用菌42种、毒菌7种。

(2)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和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等9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靴耳属(Crepidotus)、毛皮伞属(Crinipellis)和粉褶蕈属(Entoloma)等11属。

(3)共发现2个中国特有属,即脆孔菌属(Fragiliporia)和臧氏牛肝菌属(Zangia);11个中国特有种,即厚集毛菌(Coltricia crassa)、魏氏集毛菌(C. weii)、丛生粉褶蕈(Entoloma caespitosum)、极细粉褶蕈(E. praegracile)、近薄囊粉褶蕈(E. subtenuicystidiatum)、薄管层卧孔菌(Fomitiporia tenuitubus)、香榧嗜蓝孢孔菌(F. torreyae)、脆孔菌(Fragiliporia fragilis)、南岭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nanlingensis)、亚白灰孢多年卧孔菌(P. subtephropora)以及脑形银耳(Tremella cerebriformis)。

(4)该区域大型真菌科级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世界广布成分(66.67%)、泛热带成分(17.39%)以及北温带成分(15.94%);属级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7类,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61.71%),其次为泛热带成分(20.57%)和北温带成分(13.71%)。

中国7所高校校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国7所高校校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生物资源2020,42(6 ):660〜669Biotic ResourcesDOI : 10. 14188/j. ajsh. 2020. 06. 007中国7所高校校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张健T,艾小迪T,陈美倩,再雪芳,杨云礼(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大型真菌是校园生态环境中t要的生物组分,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通常孕育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对我国7所髙 校校园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校订了已报道文献中校闶大型真菌的物种名录,对校园大型真菌资源的研究、保 育、利用与科普等方面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校园大型真菌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大型真菌;多样性;校园环境中图分类号:Q958. 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491(2020)06-0660-10Research advance of m acrofungal diversity in seven university campus of ChinaZHANG Jian , AI Xiaodi" , CHEN Meiqian, RAN Xuefang, YANG Yunli(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Guizhou University, (iuiyang 550025, (iuizhou, China)Abstract :M acro fungi are important biological components in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 ent. In this paper, studies on macrofungal resource diversity in C'hina's university campus are reviewed. T he calalogues of macrofungi in the cam pus have been revised. T he research, conservation, utilization and popular science on macrofungi in the campus have been prospect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acrofungal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the campus.K eyw ords: m acrofungus;diversity;campus environment〇引言真菌是生物界中物种数量第二位的生物类群,它的细胞壁含几丁质,细胞不含叶绿体,是以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1大型真菌泛指蘑菇或蕈菌,-般指有“肉眼可见,徒手可摘”的子实体、子座、菌 核或菌体的一类高等真菌,主要分为寄生、腐生或共生三类营养方式21:大型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M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在食用、药用等方面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名录数据库

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名录数据库
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 黄色单胞菌属: 栖稻黄色单胞菌 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希瓦菌属: 腐败希瓦菌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鞘氨醇杆菌属: 多食鞘氨醇杆菌 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 威克斯菌属: 有毒威克斯菌 Weeksella virosa 动物溃疡威克斯菌 Weeksella zoohelcum 栖稻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
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名录数据库 Read more: API
ATB VITEK VITEK 2 & VITEK 2 Compact
API 20 E 肠道菌鉴定系统(Ref. 20 100 )
布丘菌属: 乡间布丘菌 Buttiauxella agrestis 布戴约维采菌属: 水生布戴维约采菌 Budvicia aquatica 布鲁菌属: 布鲁菌属某些种 Brucella spp 西地西菌属: 戴氏西地西菌 Cedecea davisae 拉氏西地西菌 Cedecea lapagei 奈氏西地西菌 Cedecea neteri 柠檬酸杆菌属: 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amalonaticus (+/-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amalonaticus) 布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braakii (+/-弗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法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armeri (+/-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amalonaticus) 弗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弗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柯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koseri (=差异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diversus) 杨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youngae (+/-弗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克氏/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koseri/amalonaticus 爱德华菌属: 迟钝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 tarda 保科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 hoshinae 艾肯菌属: 啮蚀艾肯菌 Eikenella corrodens 肠杆菌属:

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库构建及其高效开发利用

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库构建及其高效开发利用

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库构建及其高效开发利用一、概述随着人们对天然食物和药材的需求增加,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作为自然界中丰富的资源之一,野生食药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菌类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如何建立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库,并高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库的构建1. 资源调查和采集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丰富多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采集和调查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是构建资源库的基础工作,需要广泛的深入调查和采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遍布全国各地的实地调查、采样、鉴定等工作。

2. 资源鉴定和分类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繁多,种类繁复,鉴定和分类是构建资源库的重要环节。

依据菌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采集到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类,确立菌种的身份和界限,为后续的数据库构建、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3. 数据库建设在资源调查和鉴定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数据库是构建资源库的关键环节。

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包括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种类、产地、使用价值等详细信息。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以适应不断更新和维护的需求。

三、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1. 菌种保存和保护对于已经鉴定和分类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需要进行菌种的保存和保护工作。

这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冷冻保存、种质资源保护等工作,以确保菌种的保存和繁衍,为后续的利用提供保障。

2. 营养价值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野生食药用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项工作需要通过化学分析、营养学研究等方法,探索野生食药用菌的营养特点和药用价值,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工开发和利用对已经鉴定和营养价值研究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可以进行加工开发和利用工作。

这包括但不限于制作成各类食品、药物等,满足人们对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需求,同时促进野生菌资源的综合利用。

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

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

西北农业学报 2023,32(8):1248-1255A c t a A gr i c u l t u r a e B o r e a l i -o c c i d e n t a l i s S i n i c a d o i :10.7606/j.i s s n .1004-1389.2023.08.012h t t p s ://d o i .o r g /10.7606/j.i s s n .1004-1389.2023.08.012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收稿日期:2022-04-08 修回日期:2022-05-24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 J Z Z 16248);内蒙古自然基金(2021L HM S 3001);赤峰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C F X Y Z D 202001);蒙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团队项目(C F X Y K Y C X T D 202008)㊂第一作者:田慧敏,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菌物多样性资源调查鉴定及开发利用研究㊂E -m a i l :t i a n c f x y2009@126.c o m 田慧敏,王秀艳(赤峰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 要 采用形态学和I T S 测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3个木生光柄菇属和2个托光柄菇属真菌标本㊂结果表明:C F S Z 10115为羽状光柄菇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 P i l át ,C F S Z 10295为北方光柄菇P l u t e u s 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 ,C F S Z 11537为密执安托光柄菇V o l v o p l u t e u s m i c h i ga n e n s i s (A.H.S m.)J u s t o &M i n n i s ,羽状光柄菇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 P i l át 为中国新记录种,北方光柄菇P l u t e u s l e u c o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 和密执安托光柄菇V o l v o p l u t e u s 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A.H.S m.)J u s t o &M i n n i s 为中国偶见分布种,北方光柄菇(P .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仅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密执安托光柄菇(V .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仅分布在吉林省延边市,二者也为内蒙古新记录种;对3个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生境图片和显微图像,本研究结果为光柄菇科物种鉴定㊁资源分布做了重要补充,为菌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光柄菇科;形态结构;r D N A -I T S 测序鉴定;中国新记录种 光柄菇科P l u t e a c e a e 隶属于担子菌门B a s i d -i o m y c o t a ㊁伞菌目A g a r i c a l e s ,1972年由K o t l áb a 建立[1]㊂该科主要鉴别特征为菌褶离生,肉粉色或粉褐色;子实层菌髓为逆两侧型;孢子无色,光滑,非拟淀粉反应,成堆时粉红色,肉桂粉色;菌柄与菌盖容易分离,有菌托或菌环,或两者均无[2]㊂根据‘菌物词典“第10版分类系统,光柄菇科包括光柄菇属P l u t e u s F r .㊁小包脚菇属V o v a r i e l l aS p e g.和矮菇属C h a m a e o t a (W.G.S m i t h )E a r l e 3个属,其中前两个属是光柄菇属的主要类群,大约有350多种[3]㊂2011年J u s t o 等[4]基于光柄菇科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提出将小包脚菇属V o l v a r i e l l a 中菌盖皮层呈凝胶状㊁平均担孢子长度ȡ11μm 的种类归为一个新属托光柄菇属V o l v o pl u t e u s V i z z i n i ,隶属于光柄菇科,目前根据真菌索引统计,托光柄菇属包括9个种和变种㊂光柄菇科包括4个属,该科的种很多为世界分布种,多生于腐木或林地腐殖质上,早春至晚秋季节大量发生,该科许多种都是食用菌,如较常见的灰光柄菇(P .c e r v i n u s )㊁网顶光柄菇(P .u m b r o -s u s )㊁狮黄光柄菇(P .l e o n i n u s )和草菇(V o l v a r i -e l l a v o l v a c e a )等都是营养丰富,肉厚鲜美的食用菌[5],而有的种亦具有药用价值,如鼠灰光柄菇具有抗糖尿病和抗氧化作用㊂近期研究发现P .c u b e n s i s 具有降解除草剂的作用[6-7]㊂但是个别种具毒性,如柳生光柄菇(P .s a l i c i n u s )和皱皮光柄菇(P .p h l e b o ph o r u s )分别具神经性和损坏消化系统的毒性[8-9]㊂然而光柄菇科种间形态特征非常相似,差别不明显,且在不同环境条件中同种子实体大小㊁颜色㊁附属物等都有差异,包脚菇属V o v a r i e l l a 和托光柄菇属V o l v o pl u t e u s 两属有的种与鹅膏属A m a n i t a 很相似,形态学鉴定有时会发生误判的现象,基于r D N A -I T S 区域的P C R 扩增测序技术如I T S ㊁n L S U 和S S U 应用于光柄菇科真菌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研究提升了该科真菌鉴定效率和准确度[10-12]㊂目前,中国已报道的光柄菇属真菌50种,小包脚菇属真菌16种[13],加之饶固等[14]报道的托光柄菇属新记录种,共67种,远远小于实际分布,而国内关于光柄菇科的分类鉴定相关报道较少,笔者采用形态学和I T S 序列测序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3个光柄菇科标本进行分类鉴定,以期明确其分类地位,对光柄菇科真菌资源分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标本C F S Z10115㊁C F S Z10295于2013-08-12,C F S Z11537于2016-08-11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东经118ʎ18'~118ʎ55',北纬43ʎ59'~ 44ʎ27'㊂拍摄生境照片后,晾干㊁编号,带回实验室超低温冷冻处理,室温保存于赤峰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菌物标本室㊂1.2形态鉴定形态学特征鉴定方法主要参考文献[15],野外采集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新鲜子实体的菌盖直径㊁菌柄直径和长度;观察和记录菌盖㊁菌柄和菌褶的形状㊁颜色及其表面是否具附属物等,观察和记录菌褶着生方式㊁是否有短菌褶㊁受伤后子实体颜色是否变化,描述菌肉颜色㊁味道和气味等㊂子实体个数以2~5为准㊂取干燥子实体菌盖和菌柄表皮㊁菌褶制成临时装片观察菌盖和菌柄皮层(皮层菌丝㊁囊状体)和子实层显微结构(担子㊁担孢子㊁褶侧囊体㊁褶缘囊体),用双目生物显微镜(奥特B203L E D,爱迪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在40倍镜下观察担孢子㊁囊状体㊁担子,菌盖和菌柄表皮囊状体㊁菌丝等各微观结构的颜色变化,担孢子随机测量30个,大小用长宽范围表示,小梗不计入测量值内,并计算孢子平均长度(a v l)㊁平均宽度(a v w)和长宽比(Q值),Q1=长宽比最小值-长宽比最大值,Q2=QʃS D(标准差),菌丝㊁囊状体㊁担子等测量15~20个长和宽,以长范围ˑ宽范围表示,其中菌丝则只测量宽度,宽度以最宽处为准㊂再将梅尔泽试剂(M e l z e r s r e a g e n t,2.5%碘化钾㊁1.25%碘和50%为氯醛)加入到浮载剂中显色,用双目生物显微镜观察孢子颜色有无变化,变蓝说明含有淀粉质㊂1.3系统发育树构建取子实体干品一小部分菌盖(含菌褶)用研钵研磨后,称取30m g粉末,用D N A提取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取基因组D N A㊂每份标本取不同的子实体提取2份D N A㊂P C R 扩增反应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为I T S1/I T S4引物[16]㊂P C R扩增产物经T a k a r a胶纯化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纯化回收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测序,所测序列均保存至G e n B a n k数据库(MG367239㊁MG367240和MG367242)中㊂将已测得的I T S序列提交G e n-B a n k检索相似序列,用M E G A7.0.26软件中的A l i g n m e n t程序对检索的相似序列和标本序列进行多重对位排比,并用A n a l y s i s程序用K i m u r a 2-p a r a m e t e r模式计算遗传距离,B o o t s t r a p循环1000次,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㊂2结果与分析2.1形态结构特征2.1.1羽状光柄菇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 P i lát子实体小㊂菌盖直径3~4.5c m,扁半球形,中央稍凸起,灰色㊁灰粉色㊁灰白色或浅褐色,干后白色,表面具平伏的浅色纤毛(图1-A);菌肉白色,极薄;菌褶粉红色,离生,稍密,不等长㊂菌柄3~ 6c mˑ0.2~0.7c m,长圆柱形,渐变中空,基部稍膨大,灰白色,基部灰褐色,有纵条纹㊂孢子7.2~8.8(~9.6)μmˑ4.8~7.4μm,a v lˑa v w=8.6μmˑ6.6μm,Q1=(1.0~)1.21~1.36(~1.42),Q2=1.24ʃ0.16,近球形或宽椭圆形,无色,光滑,非淀粉质(图1-B);担子19.2~33.6(~38.2)μmˑ7~9μm,近长椭圆形或短棒状,无色,光滑,薄壁,基部未见到锁状联合(图1-D);褶侧囊体43.2~74.5μmˑ15~ 24μm,丰富,近似棒状或梭形直至瓶状,无色透明,在M e l z e r氏试剂中呈现金黄色(图1-C);褶缘囊状体35~45(~60)μmˑ10~19μm,丛生,近棒状或囊泡状,壁薄,光滑,无色近透明,无内含物(图1-E);菌盖表皮皮层菌丝形状不规则㊁不匀称,直径5.52~10.7μm,位于菌丝的末端细胞的形状变化较大,圆筒形㊁棒状或纺锤形,60~178μmˑ10~22.8μm,未见锁状联合(图1-F)㊂菌柄表皮层菌丝平行排列整齐,无色近透明,柄囊体圆柱形或棒状,35~73μmˑ10~18μm(图1-G)㊂研究标本:中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阔叶林倒木上单生,2013年8月12日,标本号为C F S Z10115㊂2.1.2北方光柄菇P l u t e u s 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 子实体小,菌盖直径2.8~3.2c m,半球形,白色表面有褐色鳞片,中部具明显纤毛,表皮开裂翘起成纤毛状鳞片,近皱(图2-A)㊂菌褶白色,离生,边缘钝圆,宽约5~7mm㊂菌肉白色,薄,伤不变色,气味和味道未记录㊂菌褶离生,初白色,渐粉色,腹鼓状,不等长,宽0.4~0.7c m,边缘平滑㊂㊃9421㊃8期田慧敏等: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菌柄圆柱状,3.3c mˑ0.4~0.6c m ,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纵条纹,具褐色鳞片(图2-B)㊂ A.子实体;B .担孢子;C .褶侧囊体;D .担子;E .褶缘囊体;F .菌盖菌丝;G.柄囊体;标尺(B ~G )=20μmA.B a s i d i o m a t a ;B .B a s i o p o r e s ;C .P l e u r o c y s t i d i a ;D .B a s i d i a ;E .C h e i l o c y s t i d i a ;F .P i l e i p e l l i s e l e m e n t s ;G.C h e i l o c ys t i d i a ;B a r (B -G )=20μm图1 羽状光柄菇P .d i a n a e P i l át 子实体形态及微观结构F i g .1 F r u i t b o d y m o r p h o l o g y an d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o f P .d i a n a e P i l át A~B .子实体;C .担子;D.担孢子;E 褶侧囊体;F .水合氯乙醛染色后褶侧囊体;G.菌盖菌丝;标尺(C ~G )=20μmA -B .B a s i d i o m a t a ;C .B a s i d i a ;D.B a s i d i o s p o r e s ;E .P l e u r o c y s t i d i a i n M e l z e r s r e a g e n t ;F .P l e u r o c y s t i d i a ;G.P i l e i pe l l i s e l e m e n t s ;B a r .C -G=20μm图2 北方光柄菇P .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 子实体形态及微观结构F i g .2 F r u i t b o d y m o r p h o l o g y an d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o f P .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 担孢子6.72~8.4μmˑ4.8~6μm ,a v l ˑa v w=7.6μmˑ5.5μm ,Q 1=1.14~1.36,Q 2=1.19ʃ0.16,光滑,近球形,卵圆形或宽椭圆形,无色,非淀粉质(图2-D )㊂担子22~34μm ˑ7.5~11μm ,棒状或宽椭圆形,具4个孢子,壁薄,光滑,无色透明或具褐色染粒(图2-C )㊂褶侧囊体50~86.6μmˑ16~22.8μm ,棒状或瓶形,顶端着生2~4个角,无色光滑,厚壁,少数顶端钝圆后的(图2-E ),担子和褶侧囊体在M e l z e r 氏试剂中均呈现金黄色(图2-F )㊂褶缘囊状体丰富,42~68μm ˑ12~18μm ,棒状至狭长棒状,稀狭长囊泡状,壁薄,无色近透明㊂菌盖皮层菌丝呈束㊃0521㊃西 北 农 业 学 报32卷状排列,近圆筒状,薄壁,顶端钝圆或尖细,具隔膜,顶端细胞30~60μmˑ6~10μm ,锁状联合未见(图2-G ),菌柄表皮菌丝束状,近圆筒状,粗4~20μm ,末端钝或稍尖,壁薄,无色或具褐色染色质㊂研究标本:中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桦树倒木上单生,2013年8月13日,标本号为C F S Z 10295㊂2.1.3 密执安托光柄菇V o l v o pl u t e u s m i c h i -ga n e n s i s (A.H.S m.)J u s t o &M i n n i s 菌盖直径4.2~6.3c m ,幼时呈斗笠状,成熟后逐渐平展,中央钝凸,白色或灰白色,表面覆盖中央发出的放射状褐色纤毛,中央色深呈黑褐色,向边缘渐浅,盖缘不平滑,有不同程度的裂纹(图3-A );菌肉薄,白色,无特殊气味;菌褶初白色后呈肉粉色或灰粉色,密,离生,不等长,有从盖缘发出的短菌褶(图3-B );菌柄长5~9c mˑ0.5~1.2c m ,白色至米白色或浅灰黄色,纤维脆骨质,中空至实心,向下渐粗,柄上有白色绒毛,基部更密㊂菌托白色,苞片状,宽1~2c m (图3-B )㊂担孢子10~13.2(~14.4.0)μm ˑ6.2~7.4(~8.4)μm ,a v l ˑa v w=12.6μmˑ7.4μm ,Q 1=1.42~1.89,Q 2=1.64ʃ0.14,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浅褐色,有的中央具一大油滴(图3-C );担子30~52μmˑ12~15μm ,棒状或倒梨形,具4小梗,较细,无色透明,有内含物(图3-E )㊂褶侧囊体48~102μmˑ16~25μm ,纺锤形或烧瓶形,透明,薄壁(图3-D );褶缘囊体42~62μmˑ18~25μm ,纺锤形㊁棒状或者狭椭圆形,透明,薄壁(图3-F )㊂菌盖表皮层由无色菌丝和胶状菌丝组成,无色菌丝直径3~10μm ,菌丝圆柱形,无色,壁薄,有隔膜;胶状菌丝直径6~13μm ,分枝(图3-G )㊂菌柄表皮菌丝排列整齐,圆柱形,无色或带有褐色素,细胞壁薄而光滑㊂柄囊体22~100μmˑ11~18μm ,圆柱形或纺锤形;菌托主要由致密的不规则圆柱形菌丝组成,3~18μm (图3-H )㊂在所有结构中未见锁状联合㊂研究标本:中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阔叶林地上单生,2016年8月11日,标本号为C F S Z 11537㊂A~B .子实体;C .担孢子;D .褶侧囊体;E .担子;F .褶缘囊体;G.菌盖表皮菌丝;H.菌柄囊状体;标尺(C ~H )=20μmA-B .B a s i d i o m a t a ;C .B a s i d i o s p o r e s ;D.P l e u r o c y s t i d i a ;E .B a s i d i a ;F .C h e i l o c y s t i d i a ;G.P i l e i p e l l i s e l e m e n t s ;H.C h e i l o c ys t i d i a ;B a r (C -H )=20μm图3 密执安托光柄菇V .m i c h i ga n e n s i s (A .H.S m.)J u s t o &M i n n i s 子实体形态及微观结构F i g .3 F r u i tb o d y m o r p h o l o g y an d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o f V .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A .H.S m.)J u s t o &M i n n i s 2.2 r D N A -I T S 测序鉴定2.2.1 供试样品测序比对结果 对3份标本所测得的I T S 序列,通过N C B I 的G e n B a n k 数据库使用B L A S T 检索获得36个序列与供试样品具有较高相似度,物种名称㊁登录号和来源如表1㊂2.2.2 系统发育树 对所测样品的I T S 序列及其相似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I T S 序列聚为三大分支,分别为光柄菇属P l u t e u s 光柄菇组s e c t i o n P l u t e u s ㊁托光柄菇属(V o l v o pl u t e u s )和光柄菇属P l u t e u s 硬毛皮层组s e c t i o n H i s pi -㊃1521㊃8期田慧敏等: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d o de r m a;一侧支主要为光柄菇组s e c t i o n P l u t e-u s的种,包括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㊁粉褶光柄菇P.p l a u t u s㊁粒盖光柄菇P.g r a n u l a t u s㊁褪色光柄菇P.d e c o l o r a t u s㊁绒盖光柄菇P.v e l u t i n u s;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位于第一侧支,与粉褶光柄菇P.p l a u t u s聚在一起;第二侧支托光柄菇属(V o l-v o p l u t e u s)包括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s i s㊁黏托光柄菇V.g l o i o c e p h a l u s㊁东方托光柄菇V.e a r l e i㊁梅德尔托光柄菇V.m e d i a和库克托光柄菇V.c o o k e,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位于第二侧支;第三侧支为光柄菇属P l u t e u s硬毛皮层组s e c t i o n H i s p i d o d e r m a的种,包括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㊁白光柄菇P.p e l l i t u s㊁帽状光柄菇P.p e t a s a t u s;灰光柄菇P.c e r v i n u s;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位于第三侧支(图4)㊂表1与供试光柄菇科3个样品I T S序列相似的序列T a b l e1S e q u e n c e s s i m i l a r t o3s p e c i m e n o f P l u t e a c e a e f r o m G e n b a n k物种S p e c i e s登录号A c c e s s i o n来源S o u r c e相似度/%S i m i l a r i t y物种S p e c i e s登录号A c c e s s i o n来源S o u r c e相似度/%S i m i l a r i t y 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 MH656432俄罗斯R u s s i a99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 MH656430俄罗斯R u s s i a99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 MH656429俄罗斯R u s s i a99粉褶光柄菇P.p l a u t u s HM562055西班牙S p a i n99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 MH656431俄罗斯R u s s i a99粉褶光柄菇P.p l a u t u s F J774076俄罗斯R u s s i a98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 MH656481丹麦D e n m a r k99粉褶光柄菇P.p l a u t u s M G544918土耳其T u r k e y98白光柄菇P.p e l l i t u s MW019565土耳其T u r k e y95白光柄菇P.p e l l i t u s MH211659美国A m e r i c a96似粉褶光柄菇P.a f f.p l a u t u s K X216350俄罗斯R u s s i a98粒盖光柄菇P.g r a n u l a t u s HM656439捷克C z e c h R e p u b l i c94褪色光柄菇P.d e c o l o r a t u s MN738677新西兰N e w Z e a l a n d91粒盖光柄菇P.g r a n u l a t u s HM656434捷克C z e c h R e p u b l i c93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K J009732美国A m e r i c a100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K J009744美国A m e r i c a100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MH807491美国A m e r i c a100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F J774078俄罗斯R u s s i a99绒盖光柄菇P.v e l u t i n u s K R022027巴西B r a z i l90帽状光柄菇P.p e t a s a t u s K J009707美国A m e r i c a96帽状光柄菇P.p e t a s a t u s MW019566土耳其T u r k e y95鼠灰光柄菇P.c e r v i n u s K F306014美国A m e r i c a96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MW242664中国吉林J i l i n,C h i n a100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MW242669中国吉林J i l i n,C h i n a99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MW242665中国吉林J i l i n,C h i n a100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HM562195美国A m e r i c a99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MK729542俄罗斯R u s s i a99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N R_119876澳大利亚A u s t r i l i a99东方托光柄菇V.e a r l e i HM562204西班牙S p a i n90东方托光柄菇V.e a r l e i MK204987意大利I t a l y90东方托光柄菇V.e a r l e i MW033396西班牙S p a i n90黏托光柄菇V.g l o i o c e p h a l u s MW862312中国河北H e b e i,C h i n a88东方托光柄菇V.e a r l e i MW811445美国A m e r i c a90黏托光柄菇V.g l o i o c e p h a l u s M T644914丹麦D e n m a r k88库克托光柄菇V.c o o k e HM246496意大利I t a l y87梅德尔托光柄菇V.m e d i a HM246498意大利I t a l y873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I T S测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C F S Z10115为羽状光柄菇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 P i lát,C F S Z10295为北方光柄菇P l u t e u s 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C F S Z10115为密执安托光柄菇V o l v o p l u t e u s 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A.H. S m.)J u s t o&M i n n i s㊂分子数据显示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与粉褶光柄菇P.p l a u t u s㊁P.a f f. p l a u t u s相似度很高,分子发育树也聚在一起,但是粉褶光柄菇P.p l a u t u s菌盖淡褐色中部常皱缩,成熟后表皮开裂,中部褐色细鳞片状,边缘具条纹,菌柄和菌柄菌肉颜色深,有的标本呈棕色或黑棕色,外形特征与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明显不同,而且粉褐光柄菇通常生于针叶腐木上,本研究采自阔叶林倒木[13,17-18],P.a f f.p l a u t u s菌盖色深,呈棕色,中央黑棕色,边缘灰棕色或橘棕色,表面具白色粉状物,担孢子偏小(6.2~)6.6~8.0 (~8.6)μmˑ(5.2~)6.0~7.0(~7.5)μm[19],与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明显不同㊂羽状光柄菇(P.d i a n a e)主要分布于欧洲㊂最初描述的特征是菌盖白色中央棕黄色,菌柄白色,近基部焦糖色[20];但是采自俄罗斯的标本为菌盖浅棕色或浅灰棕色,采自捷克的标本菌盖为米灰色或肉褐色,干后灰白色[21];在本研究中采集的标本外形特征与采自捷克的标本相似,具灰白色或肉粉色菌盖,可能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有关㊂从微观形态上,Še v c̬ík o v 等[21]描述该种孢子为(5.0~)7.0~8. 5(~9.5)μmˑ5.0~7.0(~7.5)μm,子实层具有瓶形㊁梭形的囊状体,有的顶端尖细54~86 (~103)ˑ(14~)18~27(~34)μm,与本研究中的数据基本符合㊂虽然该标本菌盖偏小(2.8~3.2c m),但仍在其描述范围内(2~ 12c m)㊂在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的鉴定中,该种与皮光柄菇P.p e l l i t u s(F J774078)分子相似度较高(99%),但皮光柄菇菌盖纯白至污白色,光滑,具丝状光泽,菌柄基部膨大近球形[22],二者明显不同;同时北方光柄菇与帽盖光㊃2521㊃西北农业学报32卷图4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F i g.4M a x i m u m l i k e l i h o o d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t r e e o f P l u t e a c e a e s p p.柄菇P.p e t a s a t u s宏观特征较为相似,菌盖均为白色,但后者担孢子稍小,宽度较小,5.0~8.0ˑ4.0~5.0μm,且褶侧囊体被结晶[23-24],二者微观形态明显不同㊂中国已报道的托光柄菇属(V o l v o p l u t e u s)仅有两个种,即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 与黏盖托光柄菇V.g l o i o c e p h a l u s,黏盖托光柄菇V.g l o i o c e p h a l u s最初在小包脚菇属(V o l v a r i e l-l a)[25],J u s t o等[4]通过多基因(n S S U+I T S+n L-S U)构建系统发育树,将V o l v a r i e l l a g l o i o c e p h a-l u s转为V o l v o p l u t e u s g l o i o c e p h a l u,该种在中国分布较广㊂本研究标本(C F S Z11537和C F S Z 11660)与之明显不同,根据J u s t o等[4]描述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区别于其他种的特征为担孢子平均长度小于12.5μm,菌盖边缘有裂纹;饶固等[14]描述的本种菇菌盖边缘也存在裂纹或者条纹,本研究标本菌盖边缘也具裂纹,但是裂纹较浅,可能与生境和生长周期有关,担孢子平均长稍大(12.58μm),与测量误差存在一定的关系㊂分子数据显示本研究标本与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 g a n e n s i s相似度均在99%以上,与其他种的相似度都在94%以下㊂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吉林省延边市,采集时间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提交I T S序列,在G e n b a n k登记(MW242665)[14],本研究标本采集时间和G e n-b a n k登记时间都先于饶固等[14]报道的新记㊃3521㊃8期田慧敏等: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录种㊂羽状光柄菇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 P i lát最早在捷克被采集到,随后是丹麦㊁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少数区域有报道[19],中国未有该种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㊂北方光柄菇P.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最早报道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在中国分布很少,仅见于西藏昌都市[13],密执安托光柄菇V.m i c h i-g a n e n s i s仅在吉林省有研究报道,二者均为内蒙古新记录种,由于其出现频率较低,认为二者均为偶见种㊂本研究结果扩大了它们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范围,为今后科研工作者分类鉴定该科物种提供依据,对光柄菇科真菌的分布及资源现状做了有益补充,也为菌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食用菌开发提供了依据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1] K O T L A B A F,P O U Z A R Z.T a x o n o m i c a n d n o m e n c l a t u r a ln o t e s o n s o m e M a c r o m y c e t e s[J].C e s káM y k o l o g i e,1972, 26(4):217-222.[2] S I N G E R R.T h e A g a r i c a l e s i n M o d e r n T a x o n o m y.F o u r t he d[M].K o e n g s t e i n(G e r m a n y):K o e l t z S c i e n t if i c B o o k s,1986:1-981.[3]K I R K P M,C A N N O N P F,M I N T E R D W,e t a l.A i n-s w o r t h&B i s b y s D i c t i o n a r y o f t h e F u n g i10t h e d[M].C a m b r i d g e:C A B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08;1-771.[4]J U S T O A,V I Z Z I N I A,M I N N I A M,e t a l.P h y l o g e n y o ft h e P l u t e a c e a e(A g a r i c a l e s,B a s i d i o m y c o t a):t a x o n o m y a n dc h a r a c t e r e v o l u t i o n[J].F u n g a l B i o l o g y,2011,115(1):1-20.[5] H E N N C,A R A K A K I R M,MO N T E I R O D A,e t a l.D e g-r a d a t i o n o f t h e o r g a n o c h l o r i n a t e d h e r b i c i d e d i u r o n b y r a i n-f o r e s t b a s i d i o m y c e t e s[J].B i o m e d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20-10-06,D O I:10.1155/2020/5324391.[6] H E N N C,MO N T E I R O D A,B O S C O L O M,e t a l.B i o d e g-r a d a t i o n o f a t r a z i n e a n d l i g n i n o l y t i c e n z y m e p r o d u c t i o n b yb a s i d i o m yc e t e s t r a i n s[J].B i o m e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20,20(1):266.[7] L I J U R,J E S L I N C J,S A N T R A M S,e t a l.A n a l y s i s,a n t i d i-a b e t i c a n d a n t i o x i d a n t a c t i v i t y o f m e t h a n o l i c e x t r a c t o f P l u-t e u s c e r v i n u s:a n i n v i t r o a n d i n s i l i c o a p p r o a c h[J].N a t u r a lP r o d u c t R e s e a r c h,2021,20(2):1-6.[8]朱元珍.绒斗菇和皱皮光柄菇的毒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Z HU Y Z H.R e s e a r c h o n t o x i c i t y o f L e n t i n u s r a m a s i i Ll o y d a n d P l u t e u s p h l e b o p h o r u s(D i t m.e x F r.)Q u e l.[D].L a n z h o u:L a n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2006.[9]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中国毒蘑菇名录[J].菌物学报,2014,33(3):517-548.B A O T,B A O H Y,L I Y.A r e v i s e d c h e c k l i s t o f p o i s o n o u sm u s h r o o m s i n C h i n a[J].M y c o s y s t e m a,2014,33(3):517-548.[10] N E L S O M J,J U S T O A,MA R I A C,e t a l.P h y l o g e n y o fP l u t e u s s e c t i o n C e l l u l o d e r m a i n c l u d i n g e i g h t n e w s p e c i e sf r o m B r a z i l[J].M y c o l og i a,2015,107(6):1205-1220.[11] L E Z Z I T,V I Z Z I N A I A,E R C O L E E,e t a l.P h y l o g e n e t i ca n d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P l u t e u s v a r i ab i l ic o l o ra n d P.c a s t r i(B a s i d i o m y c o t a,A g a r i c a l e s)[J].I n t e r n a t i o n-a l M y c o l o g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F u n g u s,2014,5(2):415-423.[12]刘静华,陈庆泽,范凯青.基于I T S序列信息的草菇系统分类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20,41(9):34-38.L I U J H,C H E N Q Z,F A N K Q.T a x o n o m i c s t a t u s r e-s e a r c h o f V o l v a r i e l l a v o l v a c e a b a s e d o n I T S s e q u e n c e i n-f o r m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 S h a og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2020,41(9):34-38.[13]徐江.中国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分类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X U J.S t u d y o n t a x o m o n y o f t h e g e n u s P l u t e u s a n d V o l v a-r i e l l a f r o m C h i n a[D].G u a n g z h o u: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2016.[14]饶固,戴丹,张波,等.托光柄菇属一中国新记录种[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0):3791-3798.R A O G,D A I D,Z H A N G B,e t a l.A n e w r e c o r d s p e c i e s o fV o l v o p l u t e u s f r o m C h i n a[J].M i c r o b i o l o g y C h i n a,2021, 48(10):3791-3798.[15]田慧敏,王秀艳,周玉雷,等.铦囊蘑属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和一个拟定新种[J].食用菌学报,2021,28(3):147-153.T I A N H M,WA N G X Y,Z H O U Y L,e t a l.T w o n e w r e-c o rd s a n d o ne n e w s p e c i e s of t h eg e n u s M e l a n o l e u c a f r o mC h i n a[J].A c t a E d i b l e F u n g i,2021,28(3):147-153.[16] F E L S E N S T E I N J.C o n f i d e n c e l i m i t s o n p h y l o g e n i e s:a na p p r o a c h u s i n g t h eb o o t s t r a p[J].E v o l u t i o n,1985,39:783-791.[17]W I C HA N S K Y E.Štít o v k a t e c̬k o v a n -P l u t e u s p u n c t a t u s[J].W i c h.n.s p.C̬a s o p i s C̬e s k c h H o u b a r̬u ,1972,49(1/2):1-23.[18] J U S T O A,M I N N I S A M,G H I G N O N E S,e t a l.S p e c i e sr e c o g n i t i o n i n P l u t e u s a n d V o l v o p l u t e u s(P l u t e a c e a e,A g a r-i c a l e s):m o r p h o l o g y,g e o g r a p h y a n d p h y l o g e n y[J].M y c o-l o g i c a l P r o g r e s s,2011,10(4):453-479.[19] U P A D H Y A Y R C,K A U R A,K UMA R I D,e t a l.N e w r e-c o rd s a n d t a x o n o m y o f a g a r i c a le sf r o m N o r t h w e s t e r n H i-m a l a y a[J].J o u r n a l M y c o l o g i c a l P l a n t P a t h o l o g y,2008, 38(2):158-163.[20] P I L A T A.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 s p.n o v.b o h e m i c a s u b s e c t i o n i sD e p a u p e r a t i L a n g e.[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n o v d r u hštít o v k yz p o d s e k c e D e p a u p e r a t i L a n g e[J].C̬e s káM y k o l o g i e, 1968,22(3):171-173.[21]ŠE V C̬ÍK O VÁ,E K A T E R I N A F M,J U S T O A,e t a l.P l u-t e u s d i a n a e a n d P.p u n c t a t u s r e s u r r e c t e d,w i t h f i r s t r e-㊃4521㊃西北农业学报32卷c o rd s f r o me a s t e r n a n d n o r t h e r n E u r o p e [J ].M yc o t a x o n ,2020,135(2):245-274.[22] MA L Y S H E V A E F ,MA L Y S H E V A V F ,J U S T O A.O b -s e r v a t i o n s o n P l u t e u s (P l u t e a c e a e )d i v e r s i t y in S o u t h S i -b e r i a ,R u s s i a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a n d m o l e c u l a r d a t a [J ].M yc o -l o g i c a l P r o gr e s s ,2016,[2022-5-24].D O I 10.1007/s 11557-016-1215-7.[23] 杨思思.中国光柄菇属 P l u t e u s (F r .)Q u él .真菌分类学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Y A N G S S .S t u d y o n t a x o m o n y of t h eg e n u s P l u t e u s f r o m Chi n a [D ].C h a n g c h u n :J i l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011.[24] 邵力平,项存悌.中国森林蘑菇[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1-652.S H A O L P ,X I A N G C D .F o r e s t r y Mu s h r o o m o f C h i n a [M ].H a r b i n :N o r t h e a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 ,2017:1-652.[25] 徐 江,李泰辉,刘 明,等.小包脚菇属分类研究进展[J ].菌物研究,2020,18(1):48-53.X U J ,L I T H ,L I U M ,e t a l .R e s e a r c h p r o gr e s s o n t a x o n -m y o f V o l v a r i e l l a (A g r i c a l e s ,A g a r i c i o m yc e t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F u n ga l R e s e a r c h ,2020,18(1):48-53.N e w l y R e c o r d e d a n d O c c a s i o n a l S pe c i e s of P l u t e a c e a e i n C h i n a T I A N H u i m i n a n d WA N G X i u ya n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 i c a l a n d L i f e S c i e n c e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i f e n g I n n e r M o n go l i a 024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I T S s e q u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t w o w o o d y s pe c i m e n of P l u t e u s (C F -S Z 10115a n d C F S Z 10295)a n d o n e o f V o l v o pl u t e u s (C F S Z 11537)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w e r e c l a s s f i e l d a n d i d e n t i f i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s pe c i m e n C F S Z 110115w a s P l u t e u s d i a n a e P i l át ,w h i c h w a s a n e w r e c o r d of C h i n a ,C F S Z 10295a n d C F S Z 11537w e r e P l u t e u s l e u c o b o r e a l i s J u s t o a n dV o l v o p l u t e u s m i c h i ga n e n s i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 h i c h w e r e t w o n e w r e c o r d s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a n d o c c a -s i o n a l s p e c i e s .T h e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t h r e e s pe c i e s w e r e d e s c r i b e d i n d e t a i l ,a n d t h e h a b i t a t p i c t u r e a n d m i c r o g r a p h w e r e a t t a c h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of t h i s s t u d y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s u p pl e m e n t t o t h e s pe c i e s i d e n t if i c a t i o n a n d r e s o u r c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P l u t e a c e a e ,a n d p r o v i d e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f u ng a l r e s o u r c e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K e y wo r d s P l u t e a c e a e ;M o r p h o l o g y ;r D N A -I T S s e q u e n c i n g ;N e w r e c o r d s p e c i e s i n C h i n a R e c e i v e d 2022-04-08 R e t u r n e d 2022-05-24F o u n d a t i o n i t e m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P r o j e c t o f H i gh e r E d u c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N o .N J Z Z 16248);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 o .2021L HM S 3001);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C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o -j e c t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o .C F X Y Z D 202001);B i o l o g i c a l R e s o u r c e s 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T e a m o f E a s t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 o .C F X Y K Y C X T D 202008).F i r s t a u t h o r T I A N H u i m i n ,f e m a l e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R e s e a r c h a r e a :s u r v e y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f u n g i d i v e r s i t y r e s o u r c e s .E -m a i l :t i a n c f x y2009@126.c o m (责任编辑:郭柏寿 R e s po n s i b l e e d i t o r :G U O B a i s h o u )㊃5521㊃8期田慧敏等: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

中国镰刀菌属菌种的初步名录

中国镰刀菌属菌种的初步名录

中国镰刀菌属菌种的初步名录镰刀菌属是真菌界的一个重要类群,其成员在农业、工业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开展对中国镰刀菌属菌种的分类和鉴定工作,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生物资源、发掘新物种和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提供中国镰刀菌属菌种的初步名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为了广泛收集中国镰刀菌属的菌种资源,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采集。

采集地点包括农田、森林、草地、公园等自然环境和谷物、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采集到的菌种样品经过分离、纯化、培养和筛选,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分类和鉴定。

为了准确鉴定镰刀菌属菌种的种类,我们采用了DNA提取和分子鉴定的方法。

将挑选出的菌株进行DNA提取,然后利用通用引物进行PCR 扩增。

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利用基因组信息进行分类和鉴定。

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系统发育分析是研究物种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

我们利用MEGA等软件,根据基因组信息构建了镰刀菌属菌种的分子系统树。

通过分析系统发育树,可以发现不同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镰刀菌属的物种多样性和演化特点。

在完成分类和鉴定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中国镰刀菌属菌种的初步名录。

名录中包括了每个菌种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采集地点和鉴定方法等信息。

为了反映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名录中还列出了在系统发育树上的位置和与其他菌种的亲缘关系。

本文提供了中国镰刀菌属菌种的初步名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中国镰刀菌属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还会发现更多的新物种和基因。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建议后续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全国范围内镰刀菌属菌种的调查和采集工作,以完善我国的生物资源库;2)开展深入的生化和遗传研究,发掘新的基因资源和功能;3)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完善镰刀菌属菌种的分类和鉴定体系;4)加强应用研究,将新发现的物种和基因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札记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札记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菌物的重要性 (2)1.2 中国菌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3)1.3 本书的目的与内容概述 (4)二、中国大型菌物的分类 (6)三、中国大型菌物的形态特征 (6)3.1 根据菌盖、菌褶等特征的分类 (7)3.2 根据菌肉、孢子等特征的分类 (8)3.3 根据菌丝、子实体等特征的分类 (9)四、中国大型菌物的生态分布 (11)4.1 气候条件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1)4.2 地形地貌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2)4.3 植被类型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4)4.4 社会经济因素对菌物分布的影响 (15)五、中国大型菌物的利用价值 (16)5.1 食用价值 (17)5.2 药用价值 (18)5.3 工业用途 (19)5.4 科学研究价值 (21)六、中国大型菌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2)6.1 野生菌物资源的保护 (23)6.2 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 (24)6.3 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25)七、结语 (27)7.1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28)7.2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概括在内容方面,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各类大型菌物的形态特征,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识别和了解这些生物。

结合作者的实地考察经历和科研成果,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大型菌物地理分布、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科研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通过阅读这部图鉴,我不仅增加了对菌物世界的认识和兴趣,也对中国的大型菌物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推动我国菌物学研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著作。

1.1 菌物的重要性菌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

病原微生物名录

病原微生物名录

病原微生物名录在生物界中,病原微生物是那些能够引起动植物及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且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有的可以引起人类疾病,有的则可以引起动物疾病。

根据其寄生的宿主不同,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和特定宿主病原微生物。

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既可以感染人类,又可以感染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特定宿主病原微生物则是指那些只能感染特定宿主的病原微生物,如引起禽流感的禽流感病毒。

病原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具有致病性,能够对宿主造成损害。

它们都具有传染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宿主之间传播。

病原微生物还具有潜伏期,在潜伏期内,病原体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病原微生物的防治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传播。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它们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导致大量的病例和死亡。

病原微生物还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为了防治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我们应该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环境,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在。

我们应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在人体内的传播。

我们还应该加强疫苗接种计划,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对于特定宿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我们应该加强对特定宿主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病原体在特定宿主中的传播。

病原微生物是一大类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巨大危害的微生物。

我们需要加强对它们的认识和防治,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传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在微生物世界中,一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会引发人体感染,形成疾病。

这些微生物被称为“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物新名称注册网站

主要填写内容
• 注册名称类型 • 分类等级* • 其他需要提交的 信息 • 文献* • 描述与评注* • 模式菌株或标本 的相关信息* • 新名称发布 • 其他说明
名称和分类等级
注册名称类型 选择注册名称的类型:新分类 单元、新组合、新名称 分类等级* 选择新名称的等级* 填写上一级分类单元名称 选择上一级分类单元名称 填写要注册的分类等级名称* 填写全部作者姓名,名需缩写* 其他需要提交的信息 无性型―有性型关系 分类学信息,如异名等 上传模式菌株DNA序列 上传图像、文献或其他文档

2011年7月18–22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第十 八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组会议对过去六年提出 的命名法规修改建议作了讨论和表决,形成一系 列决议,对法规做出了重大修改。如

法规名称的改变 拉丁文或英文特征集要 电子版有效发表 真菌名称的注册 法规第59条 保留名的模式标定。
法规第59条—无性型与有性型的名称

Art. 59.1. 从2013年1月1日起,菌物的所有名称(包括具有 无性型和有性型的菌物)必须符合法规中不只限用于其他类 群或菌物不被特别排除的那些条款。

NOTE 1. 此前的法规版本为所谓的“形式单元”(一些多型性菌物的无性 型)提供了单独的名称,而且限制这些名称只适用于那些以有性型模式标定 的整个菌物。为了优先权的目的,所有的菌物合法名称现在都同等对待,而 不管其模式是生活史中的那一个阶段。
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中国真菌总汇》(1979)出版至 今的30多年里,有关中国菌物多样性的研 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尚没有对大量 报道的国内分布种类进行全面汇总。编制 我国菌物名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中国菌物名录的编制

《中国菌物名录》将对已经报道的国内分布的菌 物种类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汇总和系统整理, 该名录包括各物种的学名、同物异名、分类地位、 国内外分布情况、相关文献、生境、宿主或寄主、 标本或培养物信息、功能及用途等。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物种2000中国节点 建设项目“菌物物种名录数据库”。
Name of fungus(菌物名称)* Author(s) of name(作者姓名)* Publishing Authors (出版物作者) Title of Journal or Book 期刊或著作名称 Volume(卷) Part(册) Page(页码)* Year of publication(出版年份) Year on publication(出版物年份) Synonym(异名) Host or Substratum(宿主或基物) Country of origin of type(模式产地) Typification details(模式标定) Email(电子邮箱) Comment(评注) Register name:(注册人姓名)
认可名称的模式指定

此前的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是什么构成名称所依 据的原始材料(original material),并被诠释为 是那些合格发表作者(validating author)可使用 的或引用的材料,或者是那些认可作者 (sanctioning author)可使用或引用的材料。 这次修改明确规定, 这两种来源的原始材料在选 择后选模式(lectotype)时都可以考虑使用。 这一修改为保留目前的名称用法提供了最大程度 的灵活性。
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
菌物世界
菌物与植物和动物共同 构成真核生物的主体, 估计150万种,已发现 约7万种。 我国估计20-25万种, 已报道10000多种。

菌物名称的收集和整理

Saccardo’s Sylloge Fungorum;
Petrak’s list; Index of Fungi; Index Fungorum: 463564 records on-line; 《中国的真菌》(1963):2400个种;
这一提议以几乎一致的方式获得通过。
电子版有效发表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具有ISSN或ISBN号的期 刊或书籍,以电子版PDF格式发表的名称均为有 效发表(effective publication)。与会代表感到 实施这一电子版出版物规定的迫切性,因此决定 在新法规正式发表之前就开始执行。 这一表决结果很快就为《Nature》杂志所公布: “Botanists shred paperwork in taxonomy reforms” [/news/2011/110720/full/n ews.2011.428.html] – 但《Nature》把参与决定 的人员搞错了,是藻类学家、菌物学家、植物学 家和植物化石学家,而不只是植物学家。
法规的各条款也做了相应调整。除非特指
某一类群,法规中的“植物”一词为“有 机体”一词所替代。
拉丁文或英文特征集要
在最近1/4世纪里,关于使用英文撰写新分
类单元特征集要的提议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并且这个提议一再被否决。
在此次会议上,由真菌学家提出的使用英
文撰写真菌新分类单元特征集要的提议被 采纳,并将应用于该法规所涵盖的所有类 群(包括藻类、真菌和植物)。

主要工作内容



文献收集和汇总:对国内外有关中国分布菌物种类的 文献报道进行全面清查和收集。 物种记录:包括拉丁学名、中文学名、中文俗名、分 布地、生境、基物、共生宿主或寄主、标本或培养物 信息、功能和用途、参考文献等。 信息整理:按照类群,邀请相关专家对物种信息进行 整理,明确各名称的分类地位,排出同物异名,澄清 其国内分布范围,并对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 完成2万个名称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包括已出版的 《中国真菌志》和《中国黏菌志》中收录的4000多 个物种)。
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简介
根据文献和标本馆数据,收集录入文献报
道和馆藏标本各个物种的所有信息,形成 每一个物种的全面记录。
基于以上收集的物种记录编制《中国菌物
名录》,并可进行有关物种情况的各种分 析,如分布情况、相关文献、生境、宿主 或寄主、功能及用途等。
命名法规的变化
命名法规的重大变化

Art. 59.2. 在2013年1月1日之前发表的非地衣型子囊菌和担 子菌的同一分类单元的名称,若原始作者有意或暗示将其使 用于不同的生活型(无性型、等无性型或有性型),或以不 同的生活型进行模式标定,就不再当作是Art. 34.2中的互用 名称(alternative names),也不是Art. 52.1中的命名法上 多余名称(nomenclaturally superfluous)。如果它们都是 合法的(legitimate)名称,则依据Art. 11.3和11.4,可以竞 争作为该分类单元的正Mycobank 要求的信息比较详细,注册界面比较复 杂,需要逐页翻动填写,名称注册的手续比较烦 琐。
Index Fungorum 要求填写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收 集满足命名法规定的必要信息,注册网页形式简 单,仅为一页。


Fungal Names 借鉴前两者的特点,在收集尽可能 多信息的基础上,网页设计更为注册人方便使用, 所有注册内容在一个页面上完成。

菌物名称注册

从2013年1月1日起,菌物名称的合格发表(valid publication)必须在公认的数据库进行注册。其 相应的注册号必须在特征集要中显示出来。
MycoBank是目前最活跃的菌物名称注册网站。 Index Fungorum自2010年也开始接受菌物名称的 注册。


中国的菌物名称注册网站也已经建立。

此次会议上对法规的修改很多是来自真菌学家的 建议,对管理真菌名称的意义尤为重要。
命名法规名称的改变
为了反映所涵盖物种的多样性,法规名称
改变为:《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 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文献信息
文献* 作者姓名* 编辑姓名 文章标题* 书名、期刊名称 发表年份 卷、期、页码、名 称发表页码 出版者、出版地 关键词 摘要 Doi号码
描述与评注
描述与评注
• 拉丁文特征集要* • 英文描述* • 评注
模式菌株或标本相关信息

菌株保藏编号 标本馆藏编号 采集或分离日期 基物或宿主 采集地点:县、 省或州、城市, 特定地区名称, 采集地经纬度, 海拔


《中国真菌总汇》(1979):6800个名称;
已出版《中国真菌志》34卷,《中国黏菌志》2卷, 收录菌物种类共计4000种以上。
2006-2008国内报道的新分类单元和新组合
刊物/类群 Mycotaxon 菌物学报(Mycosystema) 云南植物研究+Fungal Diversity Sydowia+菌物研究 Mycological Research+Mycologia Nova Hedwigia 地衣 酵母 总计 总数 119 66 63 9 31 16 1 33 338
新名称发布及其他
新名称发布 选择新名称发布 日期:1. 立即发 布;2. 作者发表 后通知 Mycobank 其他说明
/Names/IndexFungorumRegistration.asp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