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谭恺炎——混凝土个性化通水冷却仿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研究

合集下载

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年会口头报告清单

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年会口头报告清单

华南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 华北电力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清华大学热能系 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宁波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年会口头报告清单共229投稿编号作者标题工作单位123001推进剂组分对电弧加热推力器性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23012于伟周晓锋谢华清陈立飞高导热含石墨烯纳米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123019液滴撞击固体斜面的三维vof模拟大连理工大学123022液化气体储罐受热的应力分析及失效预测大连理工大学123076高明章立新郑平全晓军沸腾汽泡微液层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23200适用于金属材料的热质两步模型及普适导热定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123214王小见张立志裴丽霞填料分布状态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123217池俊辉张立志裴丽霞分形理论在ainpfa导热材料中的应用华南理工大学123222适用于寻源导热反问题的改进蚁群系统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23277脉冲激励下红外无损检测的数值模拟及其可视化湖北武汉市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405教研室123336炉子内壁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模糊反演重庆大学123350利用二维导热反问题预测钢坯温度分布重庆大学含有热界面材料的界面热阻模型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23414王建立张春伟赵伟伟周欣欣高雪松杨决宽陈云飞倪中华溅射参数对aisi界面热导的影响东南大学123522测热试验中瞬态热流的反演研究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123564半金属尼龙1010复合材料摩擦热效应试验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123570粒子群算法用于预测喷雾冷却热流密度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3668复合环氧树脂的碳纳米管阵列柔性热界面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投稿编号作者标题工作单位123005李元阳刘振华二维滞止区高速喷流沸腾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23061刘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散热特性研究湖南理工学院物理系123082基于火积耗散原理的表面传热系数定义辨析及恒壁温平行通道内的检验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23085基于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的管外流场优化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23123波纹翅片开设涡发生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河北工业大学123130沥青路面加热过程均温性的数值模拟哈尔滨工业大学123141沈向阳陆建峰丁静杨建平熔盐在螺旋槽管和横纹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上半年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情况的通报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上半年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情况的通报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上半年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7.23•【字号】湘教通[2010]287号•【施行日期】2010.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湖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上半年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情况的通报(湘教通[2010]287号)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我厅组织对各校2010年6月份报送的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材料进行了审核,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本次共受理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报告109项,其中重点项目40项,优秀青年项目61项,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8项;受理一般项目结题备案申请676项。

经审查,同意39项重点项目、58项优秀青年项目、6项开放基金项目予以结题,639项一般项目予以结题备案;因未完成预期研究任务或缺少成果标注,1项重点项目、3项青年项目、2项开放基金项目暂缓结题,37项一般项目暂缓结题备案。

从本次结题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项目按预期目标完成了研究任务,研究成果丰硕。

如长沙理工大学樊绍胜主持承担的重点项目“冷凝器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的研究”(编号07A002)项目组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5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培养研究生4人;南华大学郑兴主持承担的优秀青年项目“含三氟甲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编号07B065)项目组发表论文6篇(其中国外刊物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湘潭大学曾楚怡主持承担的优秀青年项目“芳烃/烷烃渗透汽化分离过程的聚合物膜材料选择、制备与性能评测”(编号07B078)项目组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还有一些研究进一步获得了高级别项目的资助,出版了多部专著,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等等。

从项目管理工作来看,大部分学校较好地执行了项目结题标准,结题工作程序到位;对一大批长期没有结题的项目进行了认真清理,并按要求进行了结题审核;对研究期限过半的科研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并报送了中期检查报告。

2013年中南大学博士拟立项名单

2013年中南大学博士拟立项名单
2013年学校博士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级单位 1马克思主义学院 1马克思主义学院 10商学院 10商学院 10商学院 12数学与统计学院 12数学与统计学院 12数学与统计学院 13物理与电子学院 13物理与电子学院 13物理与电子学院 14化学化工学院 14化学化工学院 14化学化工学院 14化学化工学院 14化学化工学院 1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名称 近代湖湘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手机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开发研究 中国产业发展与CO2排放的脱钩关系研究 基于生存系统模型的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行为博弈的特大型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复杂风险演化机理 与动态监测研究 脉冲微分方程最优控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非交换鞅论与弱原子分解 Hermite环上矩阵的分解与算法研究 微纳耦合MDM体系中的等离子体诱导透明机理及光学特性研究 P3HT:PCBM体相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电极修饰及其与硅电池叠层研 究 贵金属纳米核壳结构阵列表面等离激元性质的理论研究 逆流色谱溶剂系统选择的方法研究 废弃锂电池中有价金属回收工艺研究 基于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 多种萃取剂对氨性体系中铜、锌、镍萃取热力学研究 高比能可充半固态液流电池的研究 环保型易切削白色铜合金制备及其相关基础问题研究 体心立方金属钽钨合金的塑性变形及退火行为研究 项目负责人 管桂翠 刘邦捷 袁宝龙 陈鑫铭 高武 肖其珍 吴 恋 郑丽翠 占世平 熊 健 徐习斌 任达兵 陈湘萍 蒋志龙 朱山 赵永福 刘娜 王珊 学号 120101002 120101010 121601057 121601033 121601013 122101002 122101009 122101012 122201005 122201007 122201008 122301002 122301035 122301007 122301011 112301004 103101007 123101012 所属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物理学 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分析化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 冶金工程 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指导教师 彭平一 胡凯 任胜钢 熊勇清 洪开荣 戴斌祥 焦 勇 刘伟俊 李宏建 杨兵初 易有根 梁逸曾 周涛 王平山 陈启元 司士辉 徐根应 汪明朴

基于IWOA算法求解并联冷机负荷分配问题

基于IWOA算法求解并联冷机负荷分配问题
!
投 稿 网 址 \\\!0=01BX3^!1?U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第 $% 卷
""""""""""""""""""""""""""""""""""""""""""""""""""""
'&( 采 用 粒 子 群 算 法 !>Z.&7FT641BH=\FTU ?764U4^F64?2" 为了准确提取不 同 太 阳 能 光 伏 模 型 问 题 的 参 数& 提 出 了 一
>! 引 言
近年来在中国&建 筑 消 耗 了 大 约 "#b 的 一 次 能 源% 城 市建筑可以消 耗 高 达 &#b 的 城 市 一 次 能 源 % '%( 所 以 提 高 建 筑能源效率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冷水机组通常服务 于商业建筑%作为中央空调系统的主要部件&冷水机组约 占商业建筑制冷 能 耗 的 $(b% 由 于 冷 水 机 组 能 耗 巨 大&因 此&如何在不同冷负荷下运行制冷机系统&使能耗最小化 成为一 个 重 要 的 问 题 % '"( 通 过 仔 细 设 计 和 运 行 冷 水 机 组& 发现多台冷水机组系统由不同性能特性和容量的冷水机组 成&因此各冷水机的最优负荷比组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 究课题%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技成果管理系统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技成果管理系统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技成果管理系统
古卿华
【期刊名称】《广东水利水电》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34)
【作者】古卿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通过省建设厅科技成果鉴定 [J], ;
2.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条件》的通知 [J],
3.广东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挑战——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的分析[J], 邓媚;王梦婷;陈程
4.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科技成果鉴定会在贵阳召开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2项科技成果分别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J],
5.广东省住建厅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广东省建设工程定额动态管理系统和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纠纷处理系统试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
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3.06.06
•【字号】湘教通[2013]247号
•【施行日期】2013.06.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
正文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
文名单的通知
(湘教通〔2013〕247号)
有关学位授予单位:
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2〕470号)文件精神,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经省内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并通过60天的公示,确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力学学科陈荣的《一种PBX炸药试样在复杂应力动态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等50篇博士学位论文为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附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心理学学科李爽的《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官兵心理干预研究》等200篇硕士学位论文为2013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附后)。

现予公布。

附件:1.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2.2013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湖南省教育厅
2013年6月6日附件1
2013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附件2
2013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基于人工智能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基于人工智能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基于人工智能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中,包括土木工程领域。

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土木工程带来了许多创新和改进的机会。

本文将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旨在引领学生探索相关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一、智能结构监测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监测和控制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方向进行研究:1. 基于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2. 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损伤识别与预测;3. 基于智能控制算法的结构振动抑制和减震。

二、智能施工与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对土木工程施工和管理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方向进行研究:1. 基于机器视觉和无人机技术的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2. 基于机器学习和优化算法的施工进度优化与资源调配;3. 基于智能算法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

三、智能材料与工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工程效果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方向进行研究:1. 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多功能材料筛选与设计;2. 基于深度学习的材料疲劳与损伤评估;3. 基于智能控制算法的材料力学性能优化。

四、智能交通与城市规划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可以选择以下方向进行研究:1. 基于智能算法的交通拥堵预测与智能交通系统;2. 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城市低碳规划和可持续发展;3.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城市交通流量优化与调度。

结论:本文提供了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向和兴趣的课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土木工程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选题将有助于推动土木工程行业的创新和进步。

学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应结合实际需求、个人兴趣和导师指导,以确保能够在研究中有所突破和贡献。

2012年山东省教改立项名单

2012年山东省教改立项名单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初福民 桑培东 许崇海 徐同文 李景芝 宋旭红 王衍安 孙建迎 胡继连 王汉忠 滕佳林 王益光 王滨 司传平 刘培玉 王宝山 戚万学 安利国 马茂祥 禹继国 代尊峰 刘炳范 孙晋海 苏昕 张红凤 唐家路 韩延明 朱松涛 林金娇 李伟 祝瑞花 任淑芹 陈红康 饶君华 王爱华 刁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守建 徐建明 董传民 王建良 厉建欣 冯新广 宋健 曹庆景 韩磊 温金祥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项目名称
金融数学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验平台建设 工科及经管类大学数学课程支撑体系研究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 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基于山东省口腔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多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欧美文学“细读”式教学方法研究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及应用意识的构建教学与实践 国际化专业建设视野下的《外国考古学》双语教学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海洋地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为例 研究性大学通识教育实践与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平台的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路径探索——基于NSSE-China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SAAS的山东省高校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信息化平台研究与开发 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提升石油主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基于分类培养理念下的大机械类专业创新与工程教育综合改革 油气勘探工科背景下地质学理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三三三”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服务区域战略规划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素质教育类系列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文化素质达标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理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材料类专业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双语情境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 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地方大学绿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研究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高等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内部专业评估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以“三个符合度”为核心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基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财、会、审一体化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环节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地方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构建内容体系 创新组织模式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山东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 政产学研融合,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注重内涵,强化特色,系统开展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通水冷却仿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研究周厚贵1、谭恺炎2、马金刚11、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802、葛洲坝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通过获取冷却通水的流量、混凝土内部温度计算混凝土冷却通水降温效率,根据设计温控曲线确定的降温时段与降温幅度要求,以当前流量与混凝土温度为计算基准计算下一步流量控制值。

同时引入实际降温流量系数α的动态调整并配合滞后系数ξ的辅助修正,解决除通水以外的其它温控参数变化引起的计算偏差,实现了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均匀平稳下降,并在预期时间内达到控制目标温度的目的。

该算法实现了通水流量的自动计算,排除人工控制的随意性,进一步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冷却通水;流量控制算法;仿人工智能;流量系数;滞后系数Study on Human-simulated Intelligent Control Algorithm for Pipe Cooling ofMass ConcreteZhou Hougui 1Tan Kaiyan2Ma Jingang11.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Beijing, China 1000802.Gezhouba Group Testing Co., Ltd. Yichang, Hubei, China 443002Abstract: Through acquiring pipe cooling flow and concrete internal temperature, pipe cooling efficiency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temperature control graph, cooling period and cooling magnitude are determined, and next control flow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flow and concrete temperature. Meanwhile, dynamic adjustment from actual cooling flow factor αand additional correction from lag factor ξare introduced, through which the deviation from temperature control parameters other than pipe cooling is considered. Finally steady cooling of concrete is realized and the aim of controlling target temperature within expected period is achieved. Through this algorithm the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pipe flow is realized, and randomness of manual calculation is eliminated, and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n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mass concrete is made.Keywords: pipe cooling, flow control algorithm, human-stimulated intelligence, flow factor, lag factor1前言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例如大坝的坝体,由于水泥水化放热的作用,其内部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温度急剧升高,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很好地排出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继而产生裂缝,造成质量事故。

目前,除了采用降低混凝土拌和物温度、覆盖保温被等措施外,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给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并通入冷却水来排出热量,即通水冷却技术。

混凝土坝通水冷却技术复杂,是工程建设设计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混凝土通水冷却的控制方式通常是人工检测、记录与人工调控方式,这种方式效率低,误差大,调控滞后,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不高。

当前越来越多的工程通过调整不同的温控阶段的水温或流量实行个性化通水,这对温控作业人员的要求很高,且需要大量的作业和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的混凝土工程通水冷却方案是根据工程经验和实测混凝土温度变化过程线规律,划分一期、中期、二期通水降温三个阶段,各阶段分别采用人工凭经验的按固定流量和水温进行通水降温,降温原则就是超温了就加大流量;降温速率过快就降低流量或关闭。

这样的经验控制法经常出现温度陡升陡降和反弹等现象,对混凝土的质量很不利。

本文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通水冷却仿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给出通水流量建议值,减少了以往人工经验控制算法计算时间,从定性到定量,提高了计算精度,解决了温控滞后问题,可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算法原理人们在控温过程中凭感官直觉获得被控过程中温度变化,变化的大小及快慢,以及距设定点的远近等信息,并据此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控制,虽然这些信息具有模糊量的性质,但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后可作出相应的控制动作(决策),所谓仿人工智能控制,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控制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控制行为,识别和判断描述控制过程中的各种特征量,模仿人的直觉推理,作出相应的控制决策1。

大体积混凝土通水冷却仿人工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流量和温度传感器组获取通水水温、流量以及混凝土内部温度,安装电动阀门实现通水流量调节控制,测控装置搭载算法软件后储存温控设计要求、水温与流量、混凝土温度等数据,对通水降温的效率进行计算,并将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设计要求的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后按照同样的降温效率增、减流量,指挥阀门动作调节至计算流量,通过不断感知和反复学习修正,实现目标温度的智能化控制。

其系统结构如下图2-1所示。

以国内某水电工程为例阐述仿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如下:混凝土大坝通水冷却分三期实现,分别为一期、中期和二期。

(1)一期冷却阶段根据控制目的分为控温与降温两个阶段。

控温阶段由于水泥水化放热,其内部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温度急剧升高,需要削减温峰,控制混凝土最高温度,故控温阶段采用最大流量通水,通过采集混凝土温度分析是否满足技术要求,否则调整参数。

降温阶段要求将混凝土温度降至一期冷却目标温度,算法原理同中期冷却和二期冷却,在后面进行阐述。

(2)中期冷却的目的在于控制混凝土一期冷却结束以后的温度回升,通过中期冷却的缓慢降温,降低混凝土二期冷却时的降温幅度,同时使混凝土温度控制由以浇筑层为单元控制转换为以灌浆区为单元进行控制。

一期冷却结束即进入中期冷却阶段,直至二期冷却降温阶段开始时结束。

由于灌浆区内各浇筑层浇筑时间不同,二期冷却阶段是以灌浆区为单元进行控制,在二期冷却开始之前灌浆区内的部分浇筑块应进行中期冷却控温,通过控温协调浇筑时间的差异与二期冷却同步降温的要求。

计算通水流量时,考虑到热交换边界条件除通水参数外基本不变或短期内变化很小,混凝土发热也是均匀的,则混凝土热量变化只与通水流量有关,假定混凝土温度变化与通水总量呈线性关系,则可通过计算前一阶段单位流量的降温系数,即实际降温流量系数α,以此系数、当期混凝土温度、混凝土温度技术要求(温度限值和日降温幅度限值)、计划的降温时段等参数计算未来的通水流量。

其中,计算前一阶段的单位流量的降温系数中追溯天数时段以短为好,通常为1~3天,对于边界条件变化较小的可选择追溯天数长些,变化较大的可短些。

(3)二期冷却根据温度控制的目的分为二期冷却降温、控温、灌浆三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将混凝土温度降低至灌浆稳定温度并维持,以满足接缝灌浆要求。

流量计算方法原理同中期冷却阶段。

(4)实际工程中,由于边界条件总是变化的,假定条件也是有出入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会有一定差异,需要进行修正。

本算法通过将混凝土温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即本文中采用的实际降温流量系数α的自行动态调整,进行反复自学习逼近计算,使假定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变化以及滞后效应带来的误差得到较好的修正,最终达到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均匀下降的目的。

3、算法及其实现3.1算法基础每套冷却水管的冷却区域内安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混凝土温度代表该冷却水管所需控制的混凝土温度,冷却水调控间隔采用固定间隔,如冷却水的流量8h 调节一次(由于混凝土温度的大滞后性,一般采用4h 以上比较合理)。

冷却水管上还设置有可调节冷却水流量的电磁阀。

本控制方法的基础参数包括:(1)Q max ,最大通水流量;(2)ξ,滞后系数(用于消除控制中的温度滞后产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参数);(3)t 0追溯天数(例如3天,表示根据前3天的实际降温效果来计算下一控制间隔的控制流量)。

(4)设计参数如下表3.1-1。

表3.1-1 分期冷却设计控制参数 一期冷却中期冷却 二期冷却 T m ,最高温度限值;T a ,控温结束标志(如降温2℃)V 限1一期降温速率限值(如≤0.5℃/天)T 1预期一期冷却天数T c1一期目标温度V 限中,中期降温速率限值(如≤0.3℃/天) T 中,预期中期冷却天数T c 中,中期目标温度V 限2,二期降温速率限值(如≤0.3℃/天) T 2,预期二期冷却天数 T d ,灌浆温度 3.2计算公式(1)计算理论目标降温速率理论目标降温速率=(当前温度-目标温度)/(预期冷却天数-当前已冷却天数),即式3.2-1。

t-t v 1c T T -=理 (3.2-1)式中:V 理:理论目标降温速率,℃/d ;V 限:降温速率限值,℃/d ;T :当前温度,℃;T c :目标温度,℃;t 1:预期冷却天数,d ;t :当前已冷却天数,d 。

该公式适应于降温阶段,如果,则应延长预期冷却天数。

(2)计算平均流量平均流量=追溯天数内的流量按其持续时间的加权平均值,即式3.2-2。

(3.2-2) 式中::平均流量,h m /3; i Q :各时刻的实测流量,h m /3;i t :各实测流量的持续时间,h 。

(3)计算实际平均降温速率实际平均降温速率=(追溯天数开始时的混凝土温度-当前温度)/追溯天数,即式3.2-3。

0t -v T T实 (3.2-3) 式中: 实V :实际平均降温速率,℃/d ;0T :追溯天数开始时的混凝土温度,℃;T :当前混凝土温度,℃;0t :追溯天数,d 。

在实际工程运用中发现,追溯天数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越长越好,短则无法避免滞后效应对降温速率的影响,而长则边界条件变化过多,造成计算不能逼近当前实际降温流量系数,所以在工程运用中通常取1-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