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古诗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古诗三首》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2)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 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轻声读诗句,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
预设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预设2:
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4.体会情感: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体会。
预设1: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表现出作者的无奈。
阅读要素
把握古诗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习作要素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资源准备
课件、班班通教学软件。
《题临安邸》——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己亥杂诗》——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作业布置
课堂
作业
课后
作业
作业反馈
课后
反思
三、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
插图:不错的“找写点”——《示儿》“读写结合板块”教学设计

插图:不错的“找写点”——《示儿》“读写结合板块”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古诗的“找写点”不应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文白对照互译”——有时紧扣“诗眼”,悟出诗境,渗透诗情;有时还原古诗的时空,剖析诗人写作的心理,一篇上好的“文包诗”便会新鲜出炉;有时,插图就是个不错的“找写点”……《示儿》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
本课的教学设计吸纳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组块教学”的思想,旨在借助插图走进诗人陆游的内心,用手中之笔为诗人抒怀。
【内容解析】1.诗人的青云之志却是未竞之志。
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事业,但仍改变不了“北宋覆亡,南宋屈膝求和”的现状,更可恨的是自己从来没有得到重用,多次被罢职闲居。
但不管这一生如何失意,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哪怕此时自己已是病榻弥留。
2.文中的插图是美编老师对诗歌的解读。
本文插图更是为诗歌“量身定做”的点睛之笔。
尤其是整个画面暗淡,红烛跃然纸上,那一滴滴流淌下的烛泪是诗人陆游从心底流出的。
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写插图,从而理解诗歌,理解诗人。
【目标定位】1.聆听“画外音”,并通过写话让课文的插图“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插图的能力。
2.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和描写,引领学生走进诗人陆游的内心,体味诗人在绝笔中饱含的热切盼望和坚定信念。
【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并试着用一段话描写出画面。
画面由哪些人和物构成?整个画面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2.抓住插图的第一处细节刻画——案头的书卷,让学生谈谈看到这案头的书卷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对陆游的了解,教师适时链接陆游的生平及其作品。
3.抓住插图的第二处细节刻画——痛楚的面容,让学生揣摩诗人内心的波澜。
诗人身染沉疴,此时已是弥留之际,面容痛楚很是自然,但诗人真正痛楚的是什么?链接诗人的另一首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个当年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抗金斗士,如今只能在梦中身披铁甲、手持兵器杀敌报国,这怎能不让诗人伤心流泪呢?这样,学生对诗歌前两句的理解,尤其是“但悲”一词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篇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成几十个字,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因此,结合工作室确立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以词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景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象,将词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
以“我喜爱这,你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这样的总分结构的句式来看展读写训练。
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生练笔时由词入画,由画入情,将读、悟、赏、说、写有机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想词的意境,并描述出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
3、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知人论诗,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ppt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放眼窗外,春回大地,绿满人间,天也湛蓝,风也和暖,雨也缠绵,山花烂漫,杨柳依依,这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出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生回答二、整体通读,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词。
(板书《渔歌子》,引出课题,齐读课题)师:对于词,你有哪些了解?生回答师: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复习一下词的文学常识。
古诗词读写结合教学

致, 这样才会相得 益彰 , 实现教学 的整体 效益 。此外 , 每节课设 置古诗 阅读鉴赏题
的题 型不 能太多 ,教师要大胆地进行 取
读写结合在初高中
语文教学衔接 中的实践
口梧 州市藤县 中学 甘 琳 人教版高 中语 文一年级上册包 括
赏 诗歌 的兴 趣 。因 此 , 教 师 要 根 据 教材 的
求 ,又兼 顾了高考古诗 阅读鉴赏题 中的 “ 考查热点 ” ,即诗歌 的艺术表现手 法的
运 用与炼字题型 。教学时笔者要求 学生 在课 中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 8 分 钟内完 成 这两个问题 ,然后通 过展示部分学 生 的答案 ,按照表现手法 的运用 与炼字 题
单一 的朗读教学上升为读 写结合教学。
侧重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 建筑美
在教学 内容浅易 的诗 歌《 归园 田居》 时 ,笔者 把教学重点放在 训练学生 阅读 鉴赏古诗 词的能力上 。比如 , 针对 “ 误落
尘网中, 一 去三 十年 ” , 笔者 提 出了两 个
读写结合教学 的载体 ,但重 点还是应该
放在阅读上 。因此 , 确定读写结合训练点 应根据教材 的特点来安排 ,还应与高 考 古 诗 阅读 鉴 赏 题 中 的考 查 热点 题 型 一
读鉴赏诗歌能力 、文字表达 能力有着积 极的促 进作用 。 值得注意 的是 ,课文虽然 可以作 为
学《 邶风 ・ 静 女》 一文 时 , 让学 生 发挥 想
象, 在原文 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 把 原文改 写成 白话诗或小故事 ,发表在班 级博客 上 ,让 全班学生共 同分享不 同版本 的爱 情 故事 。二是挖掘微 型话题 , 进行 多角度 探究 。 比如 : 教学诗 歌《 念奴 娇 ・ 赤 壁怀
读写结合品鉴古诗词

读写结合品鉴古诗词作者:李振成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3期中国古典诗词凭借其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形象优美、情感美丽等美学特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与情操,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美好的品格。
所以,内涵丰富、形式优美、情感美丽、形象生动的中国古典诗词历来都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道亮丽的、不可替代的风景。
既如此,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此探讨如何让中学生乐学古典诗词、会学古典诗词、会品古典诗词等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吟诵诗词2012年版新课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古典诗词等经典美文是初中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顺利走进古典诗词等经典美文文本,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对其诸多美学特质有所感悟和思考等。
然而,鉴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时代久远以及所记录的均是与我们相隔几千年的远古先人的思想情感等缘故,教学时,我们务必引导同学们反复聆听、反复吟诵、深刻品味古典诗词的诸多美学特质,逐步掌握诵读、品味、鉴赏、比较文言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引导同学们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与鉴赏中真正领略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活等美学特质之目的。
比如,教学唐代杜牧的《山行》七言绝句时,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络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山行》音画视频播放给学生试听,并与同学们一起总结诵读古典诗词的节奏:七言古典诗词每句一般四个节奏,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五言古典诗词每句一般三个节奏,比如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二.鉴赏意境,读写结合意境指作者在诸如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山水花鸟虫鱼等自然风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蕴。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通过描写雄浑壮阔的黄河景象和戍守黄河上游孤城过着艰苦军旅生活的将士们的思乡情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21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21古诗三首《凉州词》。
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凉州词》,理解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王之涣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朗读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学生能够理解诗意,培养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探讨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凉州”、“羌笛”、“玉门关”等。
2.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古诗,你们还记得哪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边塞风光图。
让我们一起走进《凉州词》。
2. 出示课题:21古诗三首《凉州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圈出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检查字音、停顿。
3. 教师简介作者王之涣及写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3. 小组合作,讨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学生交流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1. 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分享。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边塞风光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凉州词》,通过朗读、观察、讨论等方式,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读写并行 丰满古诗——《小儿垂钓》读写训练设计

( 3 ) 出示 : 老人蓄着一撮……还记得《 爱因斯坦 和小女孩 》 吗? 示: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齐读 。有谁受 到启示 , 能把稚子垂纶 的 作者 只写 了胡子 、 眼睛、 头发 就将爱 因斯 坦不拘生 活小节 的样子 动作说得更清楚。
描绘 了出来 。可见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 不一定要 每个 细节都刻
从“ 阅读 ” 中学“ 写作 ” , 从“ 写 作” 中更好地 凸显“ 阅读” 的魅力 , 使
( 3 ) 你还看到野草以外 的美景 了吗?出示 图片( 柳树 、 野草 、 小
学生读写并行 , 而文道 自得其中。下面 , 我就《 小儿垂钓》 这首古诗 河等 ) ( 出示 : 《 三顾 茅庐》 他们来到隆 中, 只见那里 的山冈…… ) 还 如何进 行空 白点读 写整合 , 将精炼 的古诗丰满化 , 成为一 幅幅孩 记得《 三顾茅庐》 中这段秀丽 的环境描写吗?其中 , 山冈蜿蜒起 伏 ,
关键词 :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教材
读写整 合不仅能帮 助学生把 阅读 教学 中学到基 础知识 和基 能促进阅读教学 。因此 , 我觉得教 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 入 自己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 ( 1 ) 垂钓的环境如何?你从 哪里看 出来的?( 板书 : 环境 ) ( 出
本技能运用 到作文教学 中去。同时 , 在作文 中形成的知识技能 , 也 示: 侧 坐莓 苔草映 身) ( 2 ) 你从“ 草映身” 这个词读 出了什么?( 夏天 , 草很茂盛 ; 怕鱼
( 出示 : 小儿) 。
3 . 出示“ 纶” 的图片。 把钓 鱼用 的丝线垂下是在干吗呢? 也叫做
( 垂钓 ) 。
那男孩斜 着身子坐在一块石 头上 。石头旁是一丛丛青翠欲滴 的野草 。在微风 的吹拂 中, 那一株株野 草摇 曳着, 多像 一双双 小 着鹅黄 色的嫩叶 , 仿佛一把绿伞 为他 遮挡毒辣的 阳光 。小河清澈
五年级上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

语文上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组编写者:孙国芝目录第一单元训练重点 (1)1、窃读记 (2)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3、走遍天下书为侣 (3)4、我的“长生果” (4)第二单元训练重点 (4)5、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5)6、梅花魂 (6)7、桂花雨 (7)8、小桥流水人家 (8)第三单元训练重点 (9)9、鲸 (10)10、松鼠 (10)11、新型玻璃 (11)12、假如没有灰尘 (11)第四单元训练重点 (11)13、钓鱼的启示 (12)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3)15、落花生 (14)16、珍珠鸟 (14)第五单元训练重点 (15)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15)有趣的汉字 (15)我爱你,汉字 (15)第六单元训练重点 (15)17、地震中的父与子 (16)18、慈母情深 (16)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7)20、学会看病 (18)第七单元训练重点 (18)21、圆明园的毁灭 (19)22、狼牙山五壮士 (19)23、难忘的一课 (20)24、最后一分钟 (20)第八单元训练重点 (20)25、七律. 长征 (21)26、开国大典 (21)27、青山处处埋忠骨 (22)28、毛主席在花山 (22)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教学时,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文学习,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古诗教案教材分析:《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
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
《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
(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
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
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
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
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
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
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写《秋思》。
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
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
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张籍在 (街上、院子里、大树下 )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
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写信,告诉她 ________________……(课件)张籍想给父母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
板书“意万重”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3、品味“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
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
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
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件)5、美读《秋思》。
(背景音乐、课件)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
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
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
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
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
(课件)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
(课件)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二)时交流展示。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