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共赏析读写相彰益——关于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的几点思考
浅谈古诗教学与写作训练的紧密结合

浅谈古诗教学与写作训练的紧密结合江西省乐安县第五小学邓晓英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
它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小学古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古诗教学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既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在诵读中领悟古诗的意境“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韵味。
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再则,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都是韵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练,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
让学生先读,然后会背诵,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
然而在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
有人认为,“在领会作品的涵义和价值之前,接受者应该先欣赏它的情感和语调方面。
整个接受过程都是在语调背景上并在其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接受者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提示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体味诗味。
诗文共欣赏 读写相与析――初中语文读写教学设计例谈

2021年17期25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引 言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多阅读、勤积累,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感悟和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将学生塑造成有文化修养和民族气节的人才。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1]。
下面,笔者以诗文欣赏和写作教学为例,谈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
一、兴趣先导,以读促写笔者在读写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兴趣是阅读的前提。
在读写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融入诗境,体验情感,领悟思想。
在诗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文学作品。
阅读兴趣的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诵读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诵读成韵,整体感知诗文的音乐美,接受美感熏陶,融入诗歌意境,体会思想情感,为写作做好铺垫。
在诵读时,学生要酝酿感情,把握节奏,读出气韵,如读《观沧海》时,要有雄浑恢宏、慷慨悲凉之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有心忧天下、关切民生之情。
读者有情有韵,听者入耳入心,阅读兴趣也就点燃了。
品读是在欣赏基础上的深入阅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文学作品是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方法,品味作品的美感,激发情感共鸣,领悟人生哲理,从而产生写作欲望,表达自己的心声。
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要注意循序渐进,做到以下几点:字斟句酌,知晓内容;依据语境,加强语感;联想想象,体会情感;思考感悟,领会意旨。
笔者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就十分重视诵读,引导学生由景入情,感受秋景之美,游子之伤;通过深入品读,寻找意象,把握意境,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进而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自然环境、生活场景,选取景物,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在规定时间内仿写一首小令。
读写相促 琴瑟和鸣——以读写结合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读写相促琴瑟和鸣——以读写结合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途径与策略研究我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
那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一边“动笔墨”,一边“读诗词”呢?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尝试通过“阅读与抄写结合”、“阅读与翻译结合”、“阅读与仿写结合”、“阅读与改写结合”、“阅读与扩写结合”、“阅读与感想结合”、“阅读与创作结合”几种途径,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宽古诗词教学的渠道,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综合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
1.阅读与抄写结合——积累素材,强化识记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识字、翻译、分析、诵读等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素材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先讲后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阅读再抄写,从而强化记忆。
事实证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得不明白,记得也不扎实。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不妨让学生将阅读与抄写结合起来,使学生一边理解古诗词,一边抄写古诗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与抄写的结合,帮助学生在深化理解的同时强化识记,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丰富素材的积累。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阅读与抄字结合。
在古诗的前两句,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庐山。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些顺序圈画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补全下面的诗句:__看成岭__成峰,__ __ __ __各不同。
这样一来,学生在抄写中理清了作者的观察和写作顺序,实现了读写相促;其次,阅读与抄句相结合。
古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做是作者的自问自答,说明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也借此阐明了“当局者迷”的道理。
那么,在学习这两句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上句:不知庐山真面目,让学生凭记忆抄写下句。
读写结合 学习古诗文

读写结合学习古诗文摘要:古诗文在统便版教材中所占比例较之以前有很大提升。
但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导致个别师生误以为学习古诗文只是应付考试,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
其实,挖掘古诗文的文化内涵,体会写法上的精妙之处,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关键词:古诗文朗读写法精妙处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丰富文学素养,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味,还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散文大体可以用今天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来指代,具有“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特点。
如果说现代汉语有语言环境,学生可以自然习得,那么文言文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学生要学习它,必须通过朗读,在读中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学习文言的词汇和语法系统。
“文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有同一性。
“文章”是指其功能,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必须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诗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
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
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其实,文化体现在文言文显示出的传统思维方式。
如韩愈《师说》借助类比论证,体现出中华民族偏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尤其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典志士仁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面,需要通过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让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合辙押韵,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利用早读、晨会、课前等较小时间段就可以完整朗诵一首,具有用时短,不需要特别准备的特点,并且,读一首有一首的收获,读一句有一句的收获。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作者:余霞来源:《商情》2020年第07期【摘要】古诗、古词这两颗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以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倍受人们的喜爱,如何让这份民族文化瑰宝为学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古诗词的教学难度无疑比教学现代汉语写成的诗文要大的多,倾盆大雨式的题解、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使古诗词教学常常走入误区。
教材中编入了那么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古诗,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
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民族文字的精妙,没有想到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从古诗中体悟的真实意境。
没有情感,何谈滋养?要想继承和发展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觉得在古诗的教学中还得从读写结合开始。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一、感悟诗意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如此循序渐进的诵读,必须先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而要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又非得考虑到为“写”做铺垫的环节。
二、入境诵读(一)诵读再现古诗情境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让那画面浮现于脑海之中;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辅佐于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到那悠远的诗境当中。
比如在教《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在学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扮演叶绍翁,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们一定热烈讨论,积极参与,也一定会得出:“小扣”应是先轻再略重、先慢在快一点敲:笃、笃、笃、笃,笃笃笃笃!哒哒哒哒!“怜”应是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眼睛盯着地面(怕踩坏了地上的“苍苔”)。
如此,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诗歌鲜明生动的形象,体会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同时,通过对表演者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观察,学生自然就能将这首诗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记叙文了。
(二)结合生活经验,走进诗人内心叶圣陶曾说过:“单凭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真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读写结合,教好初中古诗文

读写结合,教好初中古诗文作者:李俊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6期李俊华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明快的节奏感、凝练的语句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一些经典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古诗词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有着出类拔萃的精华,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究和借鉴。
作为初中的同学学习古诗文,除了传统的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读与写结合的策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
一、原诗文的引用原诗文的引用是习作中,最常用和最便捷的方法。
能够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堪称经典、耳熟能详的佳作,这些作品浓缩了艺术和智慧的精华,将这些“精华”直接引用在日常写作中,能起到奇文瑰句、辞藻典雅的成效。
例如《望岳》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同学逐句理解文本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提出片段写作练习,要求题材不限,内容不限,但是习作中必须出现文本中的经典名句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同学们展开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创作出各种内容丰富精彩的片段。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原诗文引用的读写训练。
多次练习,同学就能够孰能生巧,将所学的经典引用到日常写作中,提高写作质量。
教师在习作引导中,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引用原诗文作为习作的开头或者结尾,起到开门见山或者升华主题的作用。
也可以将一些名句佳作直接引用,作为某一论点的论据,提高论据的说服力。
例如一个同学在写《春天的脚步》,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为文章的开头,这就是引用了《次北固山下》里的原句。
这样的使用极富有情境感和韵味,读来让人立马体会到进入初春的那种感觉,激发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欲望。
二、根据古诗文选取习作的素材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反映的都是作者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生活情况、思想感情,呈现给我们历史画面感。
例如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则记录了他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
阅读他的古诗文就是对他所生活的社会背景的了解,掌握他的古诗文中的一些内容和感情,则可以给我们习作带来写作素材。
浅谈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种策略

龙源期刊网 浅谈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种策略作者:王方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高中古诗文教学往往注重提高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虽然这确实是挺重要的。
但是,仅仅有鉴赏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古诗文还要会“读”,会“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会“读”是不够的,仅仅会“读”对综合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同样不够。
因此,在高中古诗文教学期间,要注重古诗文的读和写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5-0062-01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挺单一的,种类并不是很多,在高中古诗文教学期间,需要把“读写结合”的思想灌输给高中学生。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种,第一,高中生往往搞不清楚读和写之间的关系,总是不能兼并两者,如何让高中生认识到读和写之间的关系,老师们应该把“读写结合”可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向学生们传输出去。
第二点是在国家规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高中语文课应该在其教学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比如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等。
如何促进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下面有几条建议可以借鉴:1.了解古诗文中情感的抒发,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学习高中古诗文时,通常都是先会读,再会背,最后再理解古诗文中的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让学生们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者所写的古诗文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应帮助学生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之间所要抒发的情感,还能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深刻印象。
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很好的践行“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举个例子,学生在学习了高中语文古诗文王勃的《滕王阁序》后,先把王勃想要抒发的情感告诉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让学生领会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绝美景观,表达学生们对景色的向往,顺便让学生随堂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
读写结合策略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读写结合策略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孙明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2年第07期摘要古诗文篇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几近一半,普遍教学效率相对低下。
因此,需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策略。
以写悟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读写结合古诗文教学以写悟读以读促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规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究其本质,以上论述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方法的运用,尤其是要注意语言习得与运用的结合,读与写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篇数,提升了古诗文所占的比重。
由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任总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注重题材的全面性和体裁的多样性:时间跨度上从先秦到近代,内容上有唐诗、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先秦诸子散文、秦汉时期的政论文、明清时期的小品文等等,都有选录。
据统计,被该教材选录的古诗文67篇(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
在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大背景下,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是:一方面古诗文教学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越来越重要,选录比重几近高中语文课文总篇数的一半,而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学,学不会。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抓住古诗文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即注重读写结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理解的诵读,根本不能促成学生对于诗文本身的理解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文共赏析读写相彰益——关于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的几点思考
【摘要】
“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既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在古诗教学中词,通过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既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
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字】
古诗词读写结合想象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
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
”“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既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
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瑰宝,语言凝练,意境悠远,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
含蓄、深厚,同时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亘古情愫。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首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词,在古诗教学中词,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既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关于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的思考。
一、发挥想象,改写诗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完成一篇主旨与诗词相同,或内容与诗词
相同,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完成对诗词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形式
对诗文进行诠释。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与一体的最佳方法。
教学《山行》时,围绕“赞美秋天,乐观
向上”的主题,可抓住诗句富有特征的景物,如“寒山”、“石径”、“白云”、“霜叶”,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
重要的是使学生品尝到创作的快乐。
二、发散想象,扩写诗词。
古诗词《长相思》,描述了行旅的将士在北方冰天雪地的行军中,夜里扎寨
宿营,被风雪聒醒,思念起家乡的情景,是一首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古诗词。
我在
让学生熟读诗词的基础上,对词句深入理解,然后引导孩子们根据词句内容扩写
成一篇文章。
先让学生根据诗句进行扩充想象。
由“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
”让学生想象漫天飞雪、寒风刺骨的寒冬场面,以及将士们行军的艰难。
再由“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想象将士们被风雪的
呼啸声惊醒,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这是诗词的重点,要让学生发散想象,将士们都想到了谁?他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他的妻子和儿女都有那些温暖而有趣
的往事?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扩写起来就内容丰富,真挚感人。
三、激发想象,填补诗词。
有的古诗词,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使诗词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跳跃,
语言叙述中有所省略,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留下空间。
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的
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进行“填补”式的写作训练,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简洁的言语显现出丰满。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想
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习《清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清明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伤感情景,在“填补”中初悟景中寓情的写
作手法。
学习《游园不值》时,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让学生大胆
“填补”诗词,描绘出园中一片生机昂然的景象。
充分利用诗词中的“空白”,
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既使诗词内涵得到了丰富,又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得到了
深化。
四、引发想象,运用诗词。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更在于学以致用。
当那些千古名句成为哲理化为经典后,我们也可拿来装饰我们的文章。
当我们在
生活中有了诗人的遭遇或经历和感受,也吟几句来抒发心中的共鸣。
当学生学了
很多古诗词后,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
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
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为口语表达
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填写
诗句的练习题:“()”,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
地的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有时也可以提供语境,练习运用诗句。
例如:昨天中午,张
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
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
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豁然开朗,真是“()”于是迅速地解
出了这道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机渗透
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读是
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
以读学写,读写结合,多读多写多积累,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发展观察、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