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忠达: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杭州湾跨海大桥桩基工程竣工

杭州湾跨海大桥桩基工程竣工
佚名
【期刊名称】《施工技术》
【年(卷),期】2006(35)8
【摘要】杭州湾跨海大桥9A标段最后一根钻孔桩胜利完工,标志着在特殊复杂地质条件下,运用施工新技术、新方法完成550根(含试验段34根)大桥钻孔桩阶段性的胜利。
钻孔桩一般深86~105m,属于海工混凝土超长钻孔桩,施工工艺和质量保障难度大。
在钻孔施工中,先后攻克了浅层天然气排放、海上施工布点定位、超长钻孔桩垂直度保证、海工混凝土配合比研究、长线法施工钢筋笼等7大类百余个技术难题。
【总页数】1页(P83-83)
【关键词】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竣工;桥桩基;施工新技术;海工混凝土;复杂地质条件;混凝土配合比;钻孔桩;浅层天然气;施工工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712.5
【相关文献】
1.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钢管桩基础设计 [J], 成崇华;张荫民;陈洪钧
2.杭州湾跨海大桥与宁波发展——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给宁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 姚拓
3.来自世界第一跨海大桥的报告——杭州湾大桥主体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跨海大桥世界壮举 [J], 邵心远
4.杭州湾跨海大桥桩基施工泥浆渗漏防治技术 [J], 刘清泉;罗丙圣
5.杭州湾跨海大桥桩基施工泥浆渗漏防治技术 [J], 刘清泉;罗丙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苏嘉甬高速铁路跨杭州湾通道选择及桥位论证

等对杭州 湾 大 桥 的 特 殊 建 设 条 件 进 行 了 充 分 研 究
角城市群城际交流的重要城际骨干线路,是一条路网
论证
[ 1-2]
。
我国大型交通通道和跨江跨河工程建设前,无一
例外都需要开展充分的前期论证,刘新华等从规划、路
网、水文、河道演变、防洪、通航航运等方面,研究了跨
海大桥的桥位选择、流速计算、设计施工、风险评估等,
50
2021 年第 1 期
铁 道 勘 察
文章编号:1672
7479(2021)01
0050
05
通苏嘉甬高速铁路跨杭州湾通道选择及桥位论证
徐洪权1 张 雷1 张 建1 别业山2 蔡君君1
(1.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2.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56)
中图分类号: U212. 32; U442. 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 19630 / j. cnki. tdkc. 202007290003
开放科学( 资源服务) 标识码( OSID) :
The Selection of Passageway Across Hangzhou Bay and the
大滑坡灾害研究[ J] . 工程地质学报,2013,21(1) :6-15.
究[ J] . 人民长江,2019,50(10) :113-119.
用方法研究[ J] . 铁道工程学报,2019,36(6) :23-27.
贵州威宁县新发乡樊家岩为例[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30(2) :30-34.
Demonstration of Bridge Location of the Nantong - Suzhou Jiaxing - Ningbo High Speed Railway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简介及若干技术方案探讨

用钢绞线 与小 车相连 。空车倒 回时其摩控阻力
最 多 只有 2x .8 1 t 000 = . ,采用一 台2卷 扬 机 。 6 t ③桥 面运 梁
的前方支腿 、设置在 己架设箱梁上 的中间支腿 以及后方支腿再加上设置在架桥机尾部的后方
四台I eC m i o n l o bS 运梁车分两列行走在已架 t 设桥面的上下行箱梁内侧腹板顶面 ,将5 m 0 箱梁 驮运至架桥机处。每台运梁台车由3 台长为9 m、 6 轴线 、4 轮数为基本单位 的小车联接而成 ,4 8 台车总车轮数为5 6 7 个。
维普资讯
施工技术
《 技 末》 06 第 期 第 7 积左 20 4 总 5期 年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简介及若干技术方案探讨
章汉斌’ 唐 明翰 张 少俊。 郭伟 光。 朱 健。
(. 1 金华市婺城区公路段 3 10 2 2 00 . 上海市基 础工程公司 20 0 3中国建筑 总公 司上海公 司 205 ) 00 2 . 00 2
的所需 时 间大约 为2h /时左 右 。
钢主梁顶 面用环氧树脂石 英细砂浆粘贴一块厚
2 3 m、材质为 1 r8 i i —m C lN 9 的不锈钢板作为滑 T
道 ,并在板面均匀涂抹一层不会挥发 的型号为 5 0 或2 5 3 2 1 9 — 硅脂作润滑剂 。负荷后 的起重小 车在不锈钢板上滑移时其摩擦 阻力为7 0 00 2x . 6
30 8
l
图 l 架桥机示意 图 l
③钢筋笼 单片梁钢筋笼重 15,配备 了顶板钢筋和底 0t 腹板 钢筋 预扎 架各 2 和整 体 吊架 1 ,以及 个 个 50 N 0k 搬运机2 台。
I l
l l
I l I I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航道桥施工与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杭州 湾 属 世 界 三 大 强 潮 海 湾 之 一 , 差 大 , 潮 最 大 潮差 达 到 7 5 m, 洋 环 境 特 征 明 显 , 位 .7 海 桥 处 水 文地 质 情 况 较 复 杂 , 有 灾 害 性 天 气 影 响 , 兼
4 成果 水平
课 题 成果 于 2 0 0 9年 2月 2 t 过 了 由广 7 E通
() 7 海上斜拉桥拉 索减振技术研究 , 首次设 计 出一种带传递振动 响应 转 向机 构 的粘 性剪切
阻 尼器 。
岛工程金塘 大 桥东 通航 孔 桥、 开 高速公路 扩 佛
建 工 程 九 江 大 桥 等 工 程 , 造 了 良好 的 社 会 效 创
益和经济效益 , 省工 程造价 约 20 节 7 0万 元 。项
究, 改变传统 的双掺技术 , 研究 了大 掺量粉煤灰
( 掺矿粉 ) 未 桩基海工 混凝土 的性能 ;
( ) 上 斜 拉 桥 施 工 测 量 关 键 技术 研 究 , 6海 研究并应用 了 B P神 经 网络 G S高 程 拟合 技 术 , P 设 计 出基 于 国 产 G SR K接 收机 的打 桩 船 自动 P T 化 打桩 定 位 系统 和 简 易 的 海 上 插 打 钢 管 桩 定 位
・
复杂、 系深水作业 、 技术难 度高 、 工周期短 、 施 受 控 因素繁多。而现行 桥梁设 计 和施工规 范 中没 有涵盖跨海斜 拉桥 的相 关 内容 , 为确保 杭 州湾
8 ・ 9
21 0 0年第 3期 系统 ;
广 东公 路交 通
杭州湾跨海大桥之 世界之最

杭州湾跨海大桥:解读“世界之最”的三大创新4月12日下午拍摄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总投资约118亿元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浙江宁波慈溪市,北至浙江嘉兴海盐县,全长36公里,于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将于2008年5月1日通车,届时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
中新社发华文武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五一”国际劳动节,6000名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有了收获,横跨杭州湾、连接浙江省嘉兴与宁波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试运营通车。
“杭州湾与亚马孙河口、恒河河口并称世界著名强潮海湾,在此海域架设世界最长大桥,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靠的是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宁波市常务副市长、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说。
这个由我国自行投资、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的特大型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的一组组天文数字背后,是一条条艰难的创新之路。
投融资体制创新--民营资本首度进入“国字号”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投资概算几经调整,最后定格在118亿元。
那么,这笔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呢?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国字号”工程,尤其是大型桥梁、道路等项目,投资主体都是国家或地方财政资金,属于民间资本的投资禁区。
几年前,宁波市提出创新投融资体制,大桥建设,市财政不出一分钱。
“当时,大桥建设指挥部认真研究了国家投融资政策,得出结论,非禁即入。
也就是说,凡国家法律没有明文禁入的领域,都可以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说。
根据商业法则,118亿元资金需要个人或企业出资成立独立的大桥投资公司,不足部分由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
按这一设计,总投资中银行贷款占65%,项目资本金占35%。
在项目资本金中,建设方宁波与嘉兴按9∶1的比例出资,共同组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发展有限公司。
随着大桥正式动工,投资账单谜底揭开。
嘉兴投资方是一家国有企业;宁波方投资中,45%来自于国有的宁波交通投资公司,其余为雅戈尔集团、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地方民间资本。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管理浅谈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管理浅谈
吕忠达
【期刊名称】《中国公路》
【年(卷),期】2004(000)021
【摘要】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
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km,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约120km。
并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大桥的建设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大桥前期工作于1993年启动.历经预可、工可、初设、施设及开工准备等5个阶段.2003年11月14日工程动工,截止2004年7月底,已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1.5656亿元。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开局良好,力争2008年底建成,确保2009年通车。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吕忠达
【作者单位】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
【相关文献】
1.靠专业化的管理实现水土保持建设管理目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J], 范瑛;张乐群
2.浅谈业主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2号线(同安线)工程建设管理体会 [J], 赣明信
3.浅谈如何抓好工程建设管理要素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J], 张德祥
4.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管理浅谈 [J], 吕忠达
5.浅谈如何抓好工程建设管理要素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J], 张德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科学技术类图书终评入选

1 王铁梦 1 吕忠达等 1 郑颖人等4人 1 王旭东等 1 戴为志、刘景风 1 殷宗泽等 1 陈志华、李秋香 1 钱七虎等4人 1 毛新平 1 尹志民等4人 1 范维唐等 1 陈坚、华兆哲、堵国成 1 张大省、王锐等 1 张立同等 1 王善元、于修业 1 宋健 3 倪先平等 1 张坤石 1 刘亚洲、姚峻 1 夏同洪、王东进等 1 朱仁璋 1 杜维广等 1 尤民生、魏辉 12 刘世峰等多人 1 张保明等3人 1 朱有勇 1 陆昌华等3人 1 曾雄生
王跃、刘平平 刘永芬 吴有铭 丁润铎 马燕珠、郭乃锋 王勤、吴娟 左克诚 刘屹立、朱平 刘小峰、尚海霞 周兴武 李士峰 孟嘉、郎红旗 冯静 唐应恒 张静 赵天夫 江小珍、胡敏 张林峰、宋旭东 唐秉花、刘堤地 艾小军、张艳艳 王九贤、唐应恒 贺志清 张洪光 张波 金汲胜等2人 王海光等 刘建 史霄鸿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7 2--7 2--7 2--8 2--8 2--8 2--10 2--11 2--11 2--11 2--11 2--12 2--12 3--1 3--1 3--1 3--1 3--1 3--2 3--3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抗与放”的设计 原则及其在“跳仓法”施工中的应用 杭州湾跨海大桥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橡胶沥青及混凝土应用成套技术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鸟巢”焊接工 程实践 土工原理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 地下空间科学开发与利用 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 钪和含钪合金 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与对策 新型纺织酶制剂的发酵与应用 超细纤维生产技术与应用 近净形熔模精密铸造理论与实践 新型纺织纱线(英文版) 航天纵横——航天对基础科学的拉动 直升机的世界——岁月之旅 扶摇直上 中 国足音 潜艇光电装备技术 中国航空史 智能导弹 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 大豆高光效育种 小菜蛾的研究 山东出口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丛书 黄土高原径流农业 遗传多样性与作物病害持续控制 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记技术与可追溯管理 中国农学史
敬一杯,我们的大桥

敬一杯,我们的大桥作者:陈卫星夏自强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04期上世纪初,无论是叱咤上海滩的甬商巨子,还是普通老百姓,凡宁波人要到上海打天下,都不得不依靠舟楫横渡烟波浩淼的杭州湾……曾几何时,处于杭州湾交通末端的多少代宁波人梦想着让这天堑变通途!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通过千万人的努力和奋斗变成了现实。
历时4年零6个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期间,有100多家科研、施工单位、上千名专家学者加入到建设大桥的洪流中来,大桥有9项重大创新成果是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有的更填补了世界和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另外,还有多达250多项群众性创新成果为大桥的建设增光添彩。
人们铭记着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大桥指挥部总指挥王勇的那句话——“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创造:杭州湾边谱就创新之魂“打第一根桩,我分明听到大地在颤动!”人物: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1995年指挥部成立前,吕忠达就参与了筹备大桥前期研究,他说,当时他们就发现杭州湾存在着台风多、潮差大、潮流急、滩涂长、腐蚀强、冲刷深、有浅层气等七大建设难题。
杭州湾特殊的水文、气候和地理环境促使大桥指挥部研究出新的点子。
在设计理念上,指挥部提出了明确耐久目标:大桥的使用寿命要达到100年;用“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三化原则,来减少海上作业、降低施工危险,在设计施工方面则依靠高科技。
在技术上,指挥部创造性地使用了可延长混凝土在海洋中寿命的“三参”和整桩螺旋钢管桩技术,以及解决大桥出现“裂缝”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二次张拉技术、70米梁浇注混凝土技术。
这些做法最初都遭到国内部分专家反对,一些外援的美国专家也强烈质疑50米梁上的架梁技术,但是,经过千百回的认证与研究,这些技术不但获得了成功,还成为国内同行的规范,亦被美国专家奉为精典。
之后,韩国仁川大桥的相关建设者还为此来跨海大桥取经。
于是,我们还记录了吕忠达这样的声音:——“心烦的时候,坐船去看看,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大海多好,桥多好啊!桥越来越长,越来越强壮,碰上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一刻我们整整等了10个年头,打第一根桩那一刻,我分明听到了大地在颤动!”发明无处不在人物:跨海大桥的建设工人中铁十九局项目部的建设者在浇注八九十米的钻孔桩时,需要扎同等长度的钢筋笼,可现场扎场地不够,吊装不方便,于是在岸上分段制作,可到施工现场连接的时候又碰到了麻烦:钢筋犬牙交错、长短不一,长度和偏差很难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吕忠达2008年05月汇报提纲建设面临的挑战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结语前言杭州湾跨海大桥从1993年开始筹建,前期工作历时十年,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建设,2007年6月26日全桥贯通,于2008年5月1日全线通车。
大桥建设条件极为复杂,工程规模宏大,施工环境非常恶劣,设计和施工均面临巨大的挑战。
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按照“建设一流大桥,创造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要求,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大桥技术专家组的有力支撑下,经过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依靠技术创新,优质、安全、高效地提前工期8个月实现建成通车。
第一部分大桥建设面临的挑战◆恶劣的建设条件◆巨大的工程规模◆“四无”的艰难困境1 恶劣的建设条件杭州湾地处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建桥条件受气象、水文、地质、冲刷及浅层气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施工条件恶劣,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大风多2004年2007年施工期间影响杭州湾地区的台风多达19个。
潮差大最大潮差7.57m,平均潮差4.65m。
潮流急平均流速2.39m/s,实测最大流速5.16 m/s。
冲刷深呈现冬冲夏淤的演变规律,施工期,南岸滩涂最大冲刷为15.5米。
滩涂长河床面呈现南涨北坍的演变规律,图为南岸9.7公里长的滩涂。
腐蚀强海水实测氯离子含量在5.54 g/L ~15.91 g/L之间,对结构具有比较强的腐蚀作用。
浅层气南岸滩涂区富含浅层气。
2 巨大的工程规模名称单位数量混凝土立方米245万各类钢材吨80万钢管桩根5513钻孔桩根3550预制桥墩个474现浇箱梁孔160 50m预制箱梁片40470m预制箱梁片5403 四无的艰难困境技术无规范设计无蓝本施工无装备管理无经验第二部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首批建造的跨海长桥,鉴于工程的复杂性和难度,集全国桥梁设计、科研和施工单位的智慧和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1 各项关键技术的主要创新点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指导大桥总体设计(1)海上水中区引桥和南岸滩涂区引桥,是跨海工程的主要部分,工程规模浩大,其引桥设计方案立足于“工厂化、大型化和机械化”的设计理念。
总体设计方案开创了跨海大桥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海上作业,充分利用了当代桥梁建设的先进技术和手段,符合海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回避施工风险、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发挥了重大作用。
设计理念创新是本桥创新的核心。
(2)总体设计方案启动了我国桥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制和开发,设计、科研和施工单位紧密配合,研制了以海工耐久混凝土为代表的新材料;开发了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沉桩大吨位70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孔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大吨位50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孔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等成套技术和设备,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并把我国桥梁建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3)设计与科研结合,开展了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和灾害天气对跨海长桥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针对海洋工程的科学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空白,为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跨海长桥测量控制关键技术(1) 建立GPS工程参考站,利用连续运行的GPS工程参考站系统,实现实时平面定位精度3~5cm、实时高程定位精度5~10cm,成功解决了海上钢管桩实时定位测量问题。
(2)开发的过渡曲面拟合法,使GPS拟合水准的测量精度优于3cm,满足了海上优先墩承台施工高程控制的精度要求。
(3) 创建了54工程65高程独立坐标系,解决了跨海大桥平面控制测量问题。
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和沉桩成套技术(1) 针对钢管桩超长、超大和变壁厚的特点,建立了连续生产、整桩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线,新设备和新工艺提高了制桩效率,保证了制桩质量。
(2)采用以熔结环氧涂层为主、辅以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联合防腐蚀方案,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思路,解决了在海洋中垂直方向腐蚀环境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局部严重腐蚀防护难题,是国内外钢管桩重腐蚀防护的创新方法。
(3)采用大船、大锤和船载GPS系统的总对策,依靠先进和强大的装备,成功解决了在强潮海域中超长、超大钢管桩的沉桩问题、施工安全问题和生产效率问题。
成果已获得200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吨位70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1)提出并采用“二次张拉”等创新技术,解决了大型混凝土预制箱梁早期开裂等工程难题。
(2)研制了整体液压模板,实现了模板整体装拆;钢筋采用整体预制和吊装方案。
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机械化程度高、施工质量好和生产效率高的制梁生产线,为大规模工厂化制梁奠定了基础。
(3)研究开发了重型梁陆上搬运系统;研制了吊重3000t的“天一号”中心起吊运架一体吊船,解决了强潮海域的架梁问题。
箱梁制、运、架技术通过了交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
成果已获得2007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大吨位50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技术(1)采用大吨位箱梁整体预制、梁上运输架设的总体设计方案,解决了南岸长滩涂区引桥控制性工程问题。
(2)为最大限度分摊运梁荷载和最大限度减轻运输系统的重量,运梁车按作用在四片箱梁上设计,采用前、后车组分离方案和“软性”联接技术。
使箱梁不需加固,并大幅度减轻了运输结构的重量,为实施梁上运梁方案奠定了基础。
(3)完成了50m箱梁场内搬运、提梁、运输和架梁的成套设备研制。
设备技术先进、运行稳定、架梁效率高,其运架重量远远超过了当今世界上同类工法的水平。
箱梁制、运、架技术通过了交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
成果已获得200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海洋环境下长寿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1)从整体结构的角度,对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所涉及的问题和实用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制定了包括耐久性设计、施工、质量监测评定与运营阶段维护的整套技术文件。
(2) 明确提出了海工耐久混凝土概念及其配合比设计原则、技术路线和对应配套技术指标;引进了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试方法。
(3)建立了耐久性长期监测系统,对所采取的耐久性措施进行验证,通过加速老化试验、现场长期暴露试验和原位耐久性监测,结合对周边既有海工建筑采集的数据,采用预测模型,对本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进行评估和寿命预测。
灾害天气对海上长桥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针对主桥和桥塔区域桥面的风环境,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全桥减风方案。
全桥行车安全控制风速由8级提高到10级,在考虑交通管理措施后,全线区域风速等级可达11级,大幅度提高了行车安全的抗风险水平。
(2)大桥有32Km完全暴露在海洋环境之中,通过对路网、气象资料的调研和系统分析,构建了以控制车速为核心的灾害性天气下行车的安全管理系统。
大纵坡小半径钢桥面铺装技术研究与实施(1)通过对国内钢桥面铺装方案发生早期破坏的分析,提出了桥面铺装与钢板协同受力是桥面铺装设计根本的设计理念。
(2)从解决层间抗剪切能力不足入手,提出了新型钢桥面铺装结构EBCL+RA-05+SMA-10(环氧树脂+冷铺环氧沥青+ 5cm SMA-10)。
解决了匝道桥大纵坡、小半径钢桥面铺装的工程技术难题。
专利目前已获得批准的专利7项,处于公布期的专利7项,其他正在申报的专利12项。
2 专利、工法、规范和推广应用情况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一览表序号专利成果名称专利类型专利申请号专利号1变壁厚螺旋焊管实用新型专利ZL200320123168.92螺旋焊管焊制方法发明专利ZL200310114798.43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仪控制电路实用新型专利ZL200620104490.04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测试用试件劈开夹具实用新型专利ZL200620104446.X 5一种固定钢管桩牺牲阳极用的卡箍实用新型专利ZL200620092901.96一种轨道轮箱(70m 梁纵移)实用新型专利ZL200420010365.47预应力混凝土梁采用低强初张措施控制梁体裂缝施工工艺发明专利20051001999388熔结环氧粉末外防腐涂层钢管及涂敷工艺发明专利200610049566.99一种混凝土浆体流变性能的通用试验方法及其试验装置发明专利200610051880.010一种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方法及其外方内圆试验装置发明专利200610051879.811一种钢管桩牺牲阳极的固定方法发明专利200610047521.812移动式整体施工平台及施工方法和专用吊具发明专利200710050028.613一种大吨位箱梁架设临时支座实用新型专利200720080440.814一种移动式整体施工平台实用新型专利200720081029.2工法目前已获得批准的部级工法9项,正在申报的国家级工法4项。
规范目前已有4部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和规范采纳了本桥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纳入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表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类型实施情况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交通部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实施3《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道部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实施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国家标准讨论稿推广应用情况(1)以“工厂化、大型化和机械化”为工程设计原则,已成为我国在建和待建的跨海大桥普遍采用的建设理念。
继东海桥之后,金塘大桥、青岛海湾桥等跨海大桥非通航孔桥均采用了这种理念。
(2)海工耐久混凝土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使用获得成功,对我国桥梁耐久性设计和施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设计、生产技术,己在青岛海湾大桥、金塘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跨海大桥中获得推广应用。
(3)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孔预制、海上和陆上运输架设已形成成套技术,其中:大型箱梁整孔制造和防裂技术,己形成国家工法和专利,并已在我国公路和铁路大型箱梁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50m箱梁超千吨级运架成套技术和设备,在我国整体化程度要求高的铁路客运专线和待建的跨海大桥施工中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4)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和沉桩己形成成套技术,为我国跨海大桥基础设计、施工和开拓海外工程创造了条件。
其技术和设备己用于舟山大陆连岛金塘大桥工程,即将用于汕头南澳跨海大桥工程。
结语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经历十年筹备和四年零四个月的工程建设,全体参建单位在省部技术专家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坚持尊重科学、依靠专家的方针,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在科技创新、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进度控制、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全面的丰收,大桥的建设必将为在建和后续跨海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