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后附答案)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具有警戒色的动物是( )。
A .背部深灰色、腹部银白色、生活在海水上层的鱼B .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的无毒蛇C .体节有棕色斑纹、幼虫有毒的美洲棕王蝶 2.蚂蚱是以( )来避害的。
A .拟态 B .保护色 C .警戒色 3.仙人掌的叶退化成为刺,这是( )的结果。
A .变异 B .适应环境 C .退化 4.由蛇、蝗虫、高粱、青蛙、鹰可以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
A .高粱 蝗虫 蛇 青蛙 鹰 B .蝗虫 高粱 青蛙 蛇 鹰 C .高粱 蝗虫 青蛙 蛇 鹰 5.雌黄蜂的外表长得与蜂兰花瓣相似,这种自我保护方式属于( )。
A .保护色 B .警戒色 C .拟态 6.下列说法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
A .具有发达的根系 B .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 .具有宽大的叶面 7.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生活着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是恐龙的后代,也是研究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活标本。
它是( )。
A .大鲵 B .扬子鳄 C .白鳍豚 8.下列动物的活动,因受温度影响而产生的是( )。
A .候鸟迁徙 B .蛾类在夜间活动 C .蝗虫群集迁飞9.沙漠狐的耳朵比极地狐的耳朵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阳光 B .水 C .温度 10.向日葵的花盘会跟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这是植物的( )。
A .向光性 B .向水性 C .向肥性 D .向地运动 二、填空题 11.大象生活在( );北极熊生活在( );鲸生活在( )里;骆驼生活在( )里。
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 )相互依存。
12.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_的土壤里。
13.毒箭蛙用( )警告掠食者,以保护自己。
14.变色龙能( ),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15.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大熊猫目前仅剩( )多只。
( )被誉为“茶花皇后”。
人教鄂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新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从仙人掌的针状叶、茎肥厚多汁等外形特征,可以知道它适宜生长在()环境中。
A.高山B.沙漠C.草原2.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是()A.节约用水B.垃圾分类投放C.使用一次性餐具D.少买衣服3.下列行为中,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是()A.过度捕捞B.放生外来生物C.救治珍稀动物D.大量食用野生生物4.从保护自然资源角度考虑,下列行为与其他三种行为不同的是()A.饮食浪费B.随手关灯C.使用一次性餐具D.提高暖气温度5.爱护环境与健康不利的行动有()A.垃圾分类B.预防污染C.多用农药D.减少噪音6.下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B.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C.把濒危物种集中起来种植或者饲养7.北极熊体表长着厚厚的、无色透明的毛,可以()A.减少体内热量散失B.让北极熊变得可爱,更容易觅食C.让北极熊更漂亮,得到人类喜爱8.在近几个世纪,灭绝生物的数目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有的种类正濒临灭绝。
造成生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天敌过多C.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9.“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促进“碳中和”的是()A.增加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B.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C.手机充电插头一直插在插座上10.自然界不同的环境中,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下列对于植物生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仙人球是一种不需要水就能生长的植物B.植物的生长环境都是相同的C.在不同环境中的水稻,生长情况是不同的D.只要保持水分的充足,水仙花可以在任何环境下生长11.如图M处,能推断出大树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的环境影响有()A.旁边的树遮住了阳光,夺走了养分B.干旱的气候持续了几年,大树基本上没怎么生长C.雨水、阳光充足,是一个风调雨顺年12.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后附答案)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不能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A.一个池塘B.一只老鼠C.一块草地2.我们用来制作生态瓶的瓶子是透明的,这是因为()。
A.让里面的植物见光B.便于观察C.以上两者都是3.植物学家们发现,在()的情况下,叶片能不断产生大量养分。
A.黑暗B.阳光照射C.两者都行4.大约()年前,地球上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A.20亿B.2千万C.20005.下列关于动物的迁移或冬眠中,错误的是()。
A.生活在非洲的角马每年都要进行迁移B.燕子南飞是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C.蛇的温度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蛇不用冬眠6.下列动物中,()在冬天会冬眠。
A.角马B.燕子C.蝙蝠7.人类已知的地球上的生物超过了()种。
A.170万B.180 万C.200万8.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自然资源B.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C.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9.食物链是依据动植物间()的关系建立的。
A.“吃”与被“吃”B.追与被追C.同一种类10.设计并制作的小生态瓶要长期维持稳定,最应该注意的是()。
A.开放、透明B.置于烈日下C.生物种类和数量配比合理二、填空题11.冬眠是动物________环境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12.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不仅来自于_________,也来自于空气中的________。
13.动物、植物、_________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类已知的地球上的生物超过了________种。
1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
15.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________。
16.池塘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__________条件,我们把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________。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六年级下册整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附反思含板书及习题共五套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第一课时《给植物分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时《给植物分类》。
旨在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类型的植物,全面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进行分类。
地球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植物,而我们身边的植物形态结构千变万化,如何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同时探究植物分类的起点,引导学生掌握二歧分类法的概念,学会二歧分类法的方法和步骤。
用二歧分类的方法给常见植物分类。
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常用的给植物分类的方法是二歧分类法。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用二歧分类的方法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探究实践】: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态度责任】:自觉采取行动,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常用的给植物分类的方法是二歧分类法。
【教学难点】: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用二歧分类的方法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四、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是一个很微妙的时期,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对与学习的态度又是怎样呢?这些问题都不容教师和家长的忽视。
于是我们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次调查,以此来了解小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探究现在六年级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愉快的学习过程、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对调查结果作分析,提出应对的方法和建议,为小学六年级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依据。
五、教法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观念、思维、实践、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了解给植物的分类。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word版 有答案)

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大多数植物生长需要、和。
2.植物吸收阳光、水、二氧化碳通过产生氧气和能量。
3.动物按照食性不同可以分为、、。
4.按照动物食性相互关系形成的关系链条被称为。
5.池塘是生物的,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水、适宜的温度和。
6.栖息地中的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
7.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被称为。
8.动物为适应环境会有、等行为。
9.动物的迁移往往受到、食物、空气、等的影响。
10.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所以我们要保护自然、珍爱生命,与自然。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 )12. 生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引进新的物种必定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素乱。
( )13.影响植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 )1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15.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不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
( )16.干旱天气导致粮食减产,说明环境会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 )17.外来生物一定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 )18.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除了有对人类无威胁的金丝猴外,还有一些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毒蛇,这样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 )19.休渔期、禁猎区的设立有利于保护生物资源。
( )20.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 )三、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2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 )。
A.蝉→螳螂→黄雀B.黄雀→螳螂→蝉C.植物→蝉→螳螂→黄雀D.黄雀→螳螂→蝉→植物22.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23.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人教鄂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附答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_________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
2、蚯蚓的体表分布着很硬的_______,且能分泌________。
3、变色龙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身体的_______。
4、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________。
5、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之间、_______与_______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6、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多样性、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等三个层次。
7、2000年,联合国确定每年的______月______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8、建立动物救助站、________、自然保护区以及________,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3分,共18分)1、环境的类型包括海洋、池塘、河流、草原、森林、沙漠等。
()2、多种多样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国家基因库的建立是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最重要的场所。
()5、蚊子从地球上消失了一定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6、长颈鹿和斑马生活在山地上。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每题4分,共32分)1、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B.湿地C.海洋2、设计并制作的生态瓶要长期维持稳定,不合理的是()A.可以放一些植物B.只放动物C.动植物的数量配比要合理3、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包括它生活区域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A.栖息地B.食物网C.生态系统4、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萤火虫减少的原因是()A.环境污染B.栖息地减少C.物种入侵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情况是()A.北极熊有白色的体毛B.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6、下列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整个原始森林B.池塘中的鱼C.草地上的生物7、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方法的方法是()A.建立动物园B.建立动物研究所C.建立自然保护区8、下列动物以拟态的形式适应环境变化的是()A. 枯叶蛱蝶B. 油甲虫C.北极狐四、连线题(共6分)老鹰山洞牦牛森林蝙蝠高原松鼠悬崖峭壁北极熊北冰洋五、实验题(共15分)做一个生态瓶。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与环境》练习题班级考号_姓名_总分_一、选-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1.下列植物中,属于种子植物的是( )。
A.肾蕨B.蘑菇C.松树2.久旱蝗虫成灾。
是因为( )A.干旱造成食物丰富B.有更多适合蝗虫产卵的场所C.蝗虫喜欢干燥的环境3.水城污染以后。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处理后再利用B.排入河流中C.浇灌农作物4.下列植物没有落叶的是( )。
A.苔藓﹑B.海带C.肾蕨5.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包括( )A.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B.心情烦躁,情绪不稳定c.适应后听力提高6.下列最适合住在寒冷地带的动物是( )。
A.大象B.长颈鹿C.北极熊7.我们给桃树、西瓜、风仙花分类。
可以这样分( )。
A.有种子无种子B.有茎叶无茎叶c.草本木本8.下雨前昆虫低飞的原因( )。
A.气压较低B.空气湿度大C.飞累了9.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下列关于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的阐还不正确的是( )A.雾霾天气只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B.高强度的噪音会使听力下降其至耳聋c.垃圾和污水会引起肠胃疾物.皮肤病等10.关于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多选)A.给植物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B给植物分类前必须正确掌握每种植物的特征c.给植物分类是认识植物的重要方法D.给物体分类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技能之一二、小法官(在括号中打“√“或”×”1.面对全球变暖.北极熊为了获取食物,不得不选择迁徒。
( )2.我国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可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
( )3.食物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 )4.雾霾和雾没有本质的区别。
( )5.蚯蚓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存。
( )6.同一种动物.在野外生活和由人工饲养在身体和行为上没什么不同。
( )7.噪声污染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工作效率,严重时还会危及人的生命。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与环境》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1.假如你有幸登上南极大陆,你会看到()。
A. 鲸鱼在海面上戏水B. 企鹅在海里捕鱼C.熊趴在冰块上晒太阳D.海岸边布满了苔藓2.下列关于制作生态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在池塘、河边采集水源时要注意安全。
B.移动小鱼、小虾时动作要轻,避免它们受伤。
C.生态瓶里的水质没有要求。
D.生态瓶里的水草、沙石起到了模拟池塘环境的作用。
3.下列关于骆驼的说法,不正确是()。
A.骆驼是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B.骆驼是温顺的食草动物。
C.骆驼极能忍饥耐渴。
D.骆驼都有两个驼峰。
4.当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的水草干枯时,生活在那里的角马会()。
A.迁徙B.冬眠C.夏眠D.掉毛5.狗在夏天会伸出舌头,是因为它们()。
A.想吃东西B.想喝水C.想散热D.想咬人6.下列关于蚯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B.蚯蚓生活在松软的土里,能帮助植物生长。
C.蚯蚓身体表面光滑,没有刚毛。
D.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
7.当我们来到南美洲的热带丛林时,我们最有可能看到()。
A.斑马B.老虎C.山羊D.美洲狮。
8.下列几种动物会通过拟态的方式进行伪装的是()。
9.下列表述,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是()。
A.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最重要的场所。
B.栖息着各种陆生和水生生物。
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家园。
D.调节气候,净化水质。
10.2000年,联合国确定每年的()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A.4月22日B.5月22日C.6月22D.7月22日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36分)1.企鹅生活在寒冷的________,骆驼生活在炎热的________,莲生活在池塘里。
动植物都有它们生活的家园。
2.地球上的栖息地多种多样,例如_______、_______、海洋、________等。
3.动物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
去,不会被淘汰。
()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A 利用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3.各种生物之间在食物关系上形成的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
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态系统
4.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
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态系统
5.某个区域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形成稳定和谐的平衡状态,称为()。
A 生态平衡
B 生态和谐
C 生态系统
6.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
A 栖息地
B 居住地
C 生活区
7.要了解一只小猫在冬季的变化,需要对它进行()观察。
A 追踪
B 跟踪
C 跟随
8.()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A 使用一次性用品
B 重新使用
C 选择精美包装物品
9.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要包装一下,从环保角度看,()不合适。
A 印花绸布
B 塑料包装纸
C 纸质包装纸
10.处理玻璃、金属、纸和塑料垃圾最科学的手段是()。
A 填埋
B 焚烧
C 回收
三、简答。
1.阅读以下《狼和鹿》故事,回答相应问题。
“上世纪初,在美国西部森林里,许多狼正在捕捉可爱的鹿。
于是,美国总统下令召集猎人打狼。
森林里的狼纷纷丧生在猎人枪口之下。
不久,鹿群的数量飞快地增加,从原来的几万只猛增到十几万只。
但是几年后,森林渐渐变得憔悴,日益枯黄。
更为可怕的是一种怪病在鹿群中蔓延开来,大量的小鹿倒了下去,还有一些则由于饥饿难耐死去。
现在,这片难觅狼的踪迹的森林里的鹿反而锐减到了几千只。
”
(1)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2)请你利用“生态平衡”的知识,解释鹿群的数量最终迅速减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