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散文

合集下载

描写七八十年代的夏天散文

描写七八十年代的夏天散文

描写七八十年代的夏天散文描写七八十年代的夏天散文 1夏天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小院内的风清爽的吹拂着,睡意惺忪的我静静的坐在门前,任那风肆意的从身旁掠过,偶尔的翻卷着又返回,调皮的绕着你的脖颈、腿腕,痒痒的,柔柔的,远处传来鸟儿欢快清脆的啼鸣,给这个夏天的清晨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惬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这个出了名的大懒虫再也没有了睡懒觉的习惯。

我有多久没有这么放松了?我有多久没这么安静了?我有多久没这么安静悠闲地坐在院子里了?我自由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我的放松。

我把整个自我交给了虚拟世界,沉浸在那个空灵的空间里。

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我似乎失去了许多我应该存在的身影。

风似乎加快了速度,穿过胡同,越过高墙,摇曳着绿色的樱桃叶,晃动着要烘干的衣服,冲过白墙上的一两只壁虎,躲在白天应该去的地方,不见了。

巷子里的小草,沿着砖缝拼命往上跑,已经变成了小树苗,有时候你不得不被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

大门外的胡同两边,几乎成了一片小原始森林。

每次我们从中间路的顶端走过,我们都认为它是公园里的一条小路,也是一条乡间小路。

不经意间,已经伸到脚踝的草碰到了腿,带着湿气偶尔会痒。

总想着抽时间收拾一下,没了就又搁置了。

毕竟还能让人活下去。

院子里的这些盆花,曾经深受主人的喜爱,现在还孤零零地留在刚刚搬出房间的位置上。

它们默默地靠在一起,不时摇动树叶,企图引起你的注意,仿佛在互相诉说着被遗忘的荒凉和孤独。

没有主人的欣赏、关心和帮助,它们的生命就会减少,它们的存在就会成为一道风景和一个摆设。

一些爱水的花因为饥渴已经完全死掉了,在叶儿有些已经半黄了。

我分不清花园里哪朵花是哪棵草。

被自己修剪得整整齐齐的万年青,现在却杂乱无章地蔓生着。

低矮花墙上的花盆凌乱不堪。

是什么时候被谁家的夜猫踩的?那个歪歪扭扭的姿势不知道多少次触动了我的神经,但是我没有欲望和动力去把它弄直。

婆婆专门为我养花送来的一袋袋泥土、营养花肥、盆灰,至今还堆在屋檐下的角落里。

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1. 反传统和反古典,20年代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对传统和古典
观念的反抗。

作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学规范和约束,追求个性化
和创新的表达方式。

他们摒弃了古典主义的修辞和格律,更加注重
自由的写作风格和个人的表达。

2. 现实主义和写实,20年代散文作品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和描绘。

作家们关注社会问题、阶级冲突、城市生活、工业化进程
等现实主题。

他们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社会
面貌。

3. 流派多样化,20年代散文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包括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实验性写作等。

自然主义注重对社
会现象的客观描写,现代主义则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实验性写作则尝试突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和结构。

4. 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20年代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散
文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作家们追求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
内心世界和个体的存在意义。

他们倡导自由思想,对传统观念和道
德规范提出质疑,试图突破社会束缚。

5. 简洁明快的语言,20年代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多以简洁明快为主。

作家们追求简明扼要的表达,避免冗长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

他们倾向于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使作品更贴近日常生活。

总的来说,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和反古典、现实主义和写实、流派多样化、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以及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作家们的创新精神。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是用手摇式电话,先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某个地方或单位,用了半天才接通。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散文。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母亲河你是大地的母亲,无时无刻的滋润着我们,你使花儿朝气蓬勃;使小草昂首挺立;是一棵小树变成茁壮的参天大树,使我们变得富有就像我所说的,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而我们呢,却只顾着自己享受你所带来的条件,快乐的生活着。

以前的你,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游过大江南北,向我们招着手,哼着小调儿欢快的走了,而如今,你已“血流满面”,身上早已脏兮兮的了,我想:你是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啊!以前的你,朝气蓬勃,现在的你意不堪一击!而我也只能用一段顺口溜来描述你的现状: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这首顺口溜表明了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提倡大家珍惜水资源,爱护母亲河!八十年代散文:八十年代记忆咋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凉凉的况味。

雨下得还挺密的只需听那窗外的淅淅沥沥便知道了。

睡觉前和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

这时一首老歌从我窗前飘过。

是八十年代的老歌《站台》。

这时候我的思绪又一发不可收拾。

让我又想起了那个曾经让人激动、让人难忘、让人思念的年代。

八十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了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很喜欢诗歌,很崇拜诗人。

那种痴迷度一点也不亚于九十年代的歌手和现在的超级女声。

那时人们写诗、念诗、背诗。

空气里也弥漫着诗情。

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偶像就是像舒婷、顾城、海子、西川等能写出好诗的人。

八十代有一种书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名字叫“小人书”,那时也有人称之为连环画。

记得小时候,能有几本“小人书”看不知有多高兴。

一放学我们就会跑到集市上去租书看。

有时候去迟了,只有扫兴而归。

也许正因为有了那个年代喜欢看“小人书”的习惯,所以现在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前细细咀嚼文学带来的惬意。

20年代散文

20年代散文

20年代散文冰心散文• 早期散文:• 《往事》(一);• 《往事》(二);• 《寄小读者》;• 《山中杂记》。

• 爱的哲学:“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 1.歌颂祖国:• (1)赞美祖国的文化;• (2)浓浓的乡愁。

• 2.颂扬母爱:• “世上没有两样事物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母亲的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测量;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怒,她的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

”(寄小读者.通讯十》)• 3.讴歌童真:• 4.赞美自然:•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 艺术风格:委婉细腻的抒情风格。

•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 欲语又停留。

”• 文体特征:“冰心体”(小诗体)• 1.构思美:巧于构思,善于以对事物特定情态的描绘为触发点,借物、借景抒情;• 《往事.七》《寄小读者.通讯十七》• 2.意境美:“海葬图”、“何如脚儿赤着,发儿松松的挽着,躯壳用缟白的轻绡裹着,放在一个空明莹澈的水晶棺里,用纱灯和细乐,一叶扁舟,月白风清之夜,将这棺儿送到海上,在一片挽歌声中,轻轻的系下,葬在海波深处。

90年代散文

90年代散文

二、文化散文:90年代散文的代表 文化散文: 年代散文的代表
•文人散文:汪曾祺《蒲桥集》、张中 文人散文:汪曾祺《蒲桥集》 文人散文 负暄”系列、张承志《荒芜英雄路》 行“负暄”系列、张承志《荒芜英雄路》 等。 •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 (1)学者散文的三个基本条件:学者 )学者散文的三个基本条件: 角色;学者立场;文学性。 角色;学者立场;文学性。 (2)以季羡林、金克木为为代表的学 )以季羡林、 者散文。 者散文。
重文化的感悟而不重过程和细节的 描叙; 重文化的联想而不重史实的考据; 重理性的阐发而不重资料的引证。 重想象和联想,融合了虚拟性很强 的戏剧和小说的一些表现手法,具 有很强的情节性; 浸润一种理性精神和内在理趣的诗 化特征。
90年代散文 年代散文
年代的“ 一、90年代的“散文热”文学现 年代的 散文热” 象
• 众声喧哗,开放多元,是90年代散 众声喧哗,开放多元, 年代散 文创作的基本体征 。
90年代散文 年代散文
• “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 • 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 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 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 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 些景物人事探究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 散文。 散文。 • 这些散文的作者多为一些学者或具有 较深文化修养的学者型作家。 较深文化修养的学者型作家。这类散 文往往视野开阔、气魄宏大, 文往往视野开阔、气魄宏大,且具有 较轻的学术性。 较轻的学术性。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1)以文化遗址为依托。对文化遗址 )以文化遗址为依托。 的描写成为余秋雨散文的第一个特 都江堰》写都江堰, 点。《都江堰》写都江堰,《道士 写敦煌莫高窟, 苏东坡突围》 塔》写敦煌莫高窟,《苏东坡突围》 写黄州东坡赤壁等。 写黄州东坡赤壁等。 (2)以文化反思为旨归。《千年一叹》 )以文化反思为旨归。 千年一叹》 则广泛地对欧洲历史文化与文化名 人进行了文化反思与人性追问等。 人进行了文化反思与人性追问等。 (3)以情感叹喟为动力。散文寻求作 )以情感叹喟为动力。 者自身与历史的对话, 者自身与历史的对话,同时也表达 强烈的主观情感。 强烈的主观情感。

20-30年代散文

20-30年代散文

鲁迅:散文成就在小说诗歌之上。

“语丝文体”出自《语丝》周刊中所表现的文字风格,大多是社会批评文章,文笔泼辣幽默。

称作“语丝文体”。

一派语丝,二派美文。

周作人:提出“美文”风格平和冲淡。

俞平伯:第三派散文的代表。

观念:独抒性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冰心:“冰心体”《寄小读者》许地山:《空山灵雨》五四运动后最早成册的个人散文集。

《落华生》著名叶圣陶:郁达夫评价是最适合做高中生的模范。

瞿秋白:最早的文艺通讯《赤都心史》《饿乡纪程》也是最早的报告文学。

郁达夫:《还乡记》《还乡后记》郁达夫的散文是秦汉以来对中国散文的叛离(自己心里)。

梁遇春:散文有“流浪汉”的风格,(受国外影响)“流浪汉”风格内涵:自由地品评艺术和生活。

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

陈西滢:社会评论派散文,“闲话”《西滢闲话》20年代散文特点:①内容上,着重去表现个性,受到五四新运动的影响。

②表现生活的扩大。

③文体多样,表现自由。

④受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

⑤表现了作家们深厚的学养和思想艺术很高的成就。

周作人“美文”平和冲淡。

★★★★“美文”特点或者周作人平和冲淡特点:①“美文”是艺术性的散文小品,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真实简明。

②表达了文化教养和个性气质,人生态度。

③受到“公安派与英文小品文和日本俳文”影响④就是在娓娓絮中,将知识趣味哲理融合在一起,表达人生态度和境界。

代表作《故乡的野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

代表作《背影》散文特点:一、重情是朱自清散文主要特点。

《背影》中体现。

“情”有着丰富审美内涵,全面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文化教养、社会观念、审美品格,最动人的之处是他的至诚和写实,感情真挚纯朴二、擅长写景。

他观察细致,描写准确,人人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色写出。

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林語堂,擅长写幽默小品文。

幽默观:“谑而不虐”幽默与讽刺分开,带有同情而又和缓。

★★★小品文特点:一、题材无所不包,写的最好的是中西文化对比文章。

描写80年代农村生活的散文

描写80年代农村生活的散文

描写80年代农村生活的散文心灵的港湾我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在我的内心深处,珍藏着我浓厚的恋乡情结,它将伴我走过我漫长的风雨人生。

岁月无情,把孩童变成青年,又把青年变成老人,也改变着我难以割舍的乡村。

那些曾经的如诗的画面,那些曾经的如画的风景,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却永久地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成为永恒的记忆。

(一)耕田的号子每每回到家乡,立于一望无垠的田头,父辈们那铿锵有力的耕田号子,似乎穿越时光,从远方缓缓传来,由模糊而渐清晰,由微弱而渐浑厚。

那号声是飘在空中最美的音符,是发自内心喊出的不可战胜的坚强。

它划过长空,穿透我们的身体,震撼我们的心灵。

它走过黎明,走过黄昏,与朝霞相拥,与落日同行。

它让空中的鸟儿也不敢歌唱,路过的歌唱家也羞愧难当。

它透过笔端,凝结为美丽的诗篇。

那号声里写满了憧憬,诉说着渴望。

拉犁的牛也心领神会,伴着号声,合着节拍,走出整齐有力的步伐,于是,平整的土地上泛起了均匀的犁花,这不是他们在这深情的土地上创作出的最美的画卷吗?(二)午收时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午收时节。

放眼望去,波浪滚滚的金色海洋占据了我整个视野。

儿时的麦收情景又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恍惚中,我又回到了儿时。

黄金铺地,老少弯腰。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收获。

大人们挥起闪亮的镰刀,一把把收割成实的麦子。

而我们则在田里或路上捡拾丢落的麦穗。

看着金灿灿的麦穗,籽粒饱满,在风中摇曳,多像胖墩墩的孩童在调皮地玩耍。

大人们挥汗如雨,但似乎并不显得怎么疲惫,面庞洋溢着幸福,眼神中写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他们用平板车把割好的麦子拉到场上,散匀,晾晒,然后赶着牛,拉着石磙碾压,一圈,一圈,一圈,又一圈。

麦秆在不知不觉中被碾得平坦了。

这时候就是我们的一番天地了。

我们小伙伴在平坦的麦秸上打滚,翻跟头,打螃蟹(侧翻)。

玩得不也乐乎,全然不觉得麦秸扎人。

场打好了,挑去麦草,把有麦糠的麦粒聚起来,用木锨扬去麦糠,一堆喜人的麦粒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50——70年代的散文

50——70年代的散文
5
《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初发表时标以“朝鲜通讯”字样, 写了三件各自独立、并无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作者以松 谷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以马玉祥从大 火中抢救朝鲜儿童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 以战士们吃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笑谈“艰苦”来表现他们 对祖国的“忠”。 由于精于选材,使文章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我”较多地进入作品并直抒其情(这也是和一般通讯不 同而和散文相类的),使得文章语气亲切、用笔灵活、感 情浓烈,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令人读后不能不深深地为 之感动,激扬起一种净化心灵的浩然正气。这篇作品一经 问世,立即“以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感和对人民军 队的热情赞颂,而传颂一时。” 从此,人们就普遍地用 “最可爱的人”来称呼志愿军、解放军,直至今日。
11
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 (一)题材较为开阔。
“养花”、“吃茶”这样的作品开始尝 试了;“游山”、“赏秋”这样的文章也出 现了,搪瓷“茶缸”,物件卑微,但摆到了 文学的殿堂;“金达莱”、“五色土”,传 闻神奇。作为个人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 明显地复归了。
12
(二)思想、文笔也相当洒脱。自由度比较高
葛洛的《龙店乡的喜日》,写了一些因找不到 管理结、离婚登记干部而焦灼、急切的男男女女 们(这个干部八成是进城去看梆子戏了),指出 干部做不好工作并不全是能力不够,而常常是他 们欠缺“一颗时时刻刻为群众利益着想的热诚的 心!”晓立的《节序、风俗和艺术》,描述了现 实生活中的“简单化”、“贫乏”现象,它诘问 说:为什么我们不能使“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更丰 富、更美丽呢?”《惠泉吃茶记》批评了茶具不 整,态度生硬,依赖“虚名”经营生意的情况散 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还是 颇有些锋芒与才性的——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 而且此后(直至“文革”结束)再无显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写文章,始于光绪乙巳,于今已有三十六年了。这个期间可以分 做三节:其一是乙巳至民国十年顷,多翻译外国作品;其二是民国十一 年以后,写批评文章;其三是民国廿一年以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 我则云看书偶记,似更简明的当。古人云,祸从口出。我写文章向来有 不利,但这第三期为尤甚,因为在这里差不多都讲自己所读的书,把书 房的一角公开给人家看了。”
20年代散文
20年代散文概况
▪ 五四散文创作成就在诗歌、小说之上。 ——鲁迅
▪ 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 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 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 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 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 如此。 ——朱自清
周作人是中国
——鲁迅
藏晖先生昨夜作一个梦,梦见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老僧假装好吃苦茶,实在的情形还是苦雨。近来屋漏地上又浸水, 结果只好改号苦住。晚间拼好蒲团想睡觉,忽然接到一封远方的信。 海天万里八行诗,多谢藏晖居士的问讯。我谢谢你很厚的情意, 可惜我行脚不能做到;并不是出了家特别忙,因为庵里住的好些老小。 我还只能关门敲木鱼念经,出门托钵募化些米面——老僧始终是老僧, 希望将来得见居士的面。
——《读禁书》
林语堂(1895--1976)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写宇宙文章。
创作道路:
1、 20年代初中期,针砭时弊的小 品散文。 2、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创办 《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提倡“闲适”、“幽默”。 3、 赴美后,用英语创作,《生活 的艺术》、《京华烟云》等。
冰心:
以清丽、典雅的文笔和温暖的柔 情诉说对祖国、母亲、兄弟、弱小 者、自然的爱,表现“爱的哲学”。
阅读体验——“文抄公”
“我从民国六年以来写白话文,近五六年写的多是读书随笔,不怪 小朋友们的厌恶,我自己也戏称曰文抄公,不过说尽是那么说,写也 总是写着,觉得这里边不无有些可取的东西。”
——周作人:《读书的经验》
“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 取其一二而已,此乃甚难事也。……我看书时遇见正学的思想正宗的文章 都望望然去之,真真连一眼都不瞟,如此便不知翻过了多少页多少册,没 有看到一点好处,徒然花费了许多光阴。……不问古今中外,我只喜欢兼 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和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 理想固难达到,少少具体者也就不肯轻易放过。然而其事甚难。孤陋寡闻, 一也。沙多金少,二也。若百中得一,又于其百中抄一,则已大喜悦,抄 之不容易亦已可以不说矣。故不佞抄书并不比自己作文为不苦,然其甘苦 则又非他人所能知耳。”
——周作人:《苦竹杂记·后记》
不过天下事都有例外。我近日看到明末的一册文集,十足有可禁的程度,然而不 是禁书。这书叫作《拜环堂文集》,会稽陶崇道著,即陶石篑石梁的侄子,我所有的 只是残本第五六两卷,内容都是尺牍。从前我翻阅姚刻《禁书目》,仿佛觉得晚明文 章除七子外皆在禁中,何况这陶路甫的文中有许多奴虏字样,其宜全毁明矣,然而重 复检查索引式的《禁书总录》,却终未发见他的名字,这真真是大运气吧。虽然他的 文集至今也一样地湮没,但在发现的时候,头上可以不至于加上标识,定价也不至过 高,我们或者还有得到的机会,那么这又可以算是我们读者的运气了。文集卷四《复 杨修翎总督》云:古人以犬羊比夷虏,良有深意。触我啮我则屠之,弭耳乞怜则抚而 驯之。又《与张雨苍都掌科》云:此间从虏中逃归者言,虏张甚,日则分掠,暮则饱 归。为大头目者二,故妓满帐中,醉后鼓吹为乐。此虽贼奴常态,然非大创势不即去, 奈何。看这两节就该禁了。此外这类文字尚多,直叙当时的情形,很足供今日的参考。
—— 张中行:《<周作人文选>序》
散文创作
《自己的园地》,1923年9月,北京晨报社 《雨天的书》1925,北新书局 《泽泻集》, 1925年月12月,北京,北新书局 《谈龙集》,1927年12月,上海,开明书店 《谈虎集》, 1928年月1月,上海,北新书局 《永日集》,1929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 《看云集》, 1932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 《知堂文集》,1933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 《夜读抄》,1934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苦茶随笔》, 1935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苦竹杂记》, 1936年2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风雨谈》, 1936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瓜豆集》,1937年3月,上海,宇宙风社 《秉烛谈》,1940年2月,上海,北新书局 《药堂语录》,1941年5月,天津庸报社 《药味集》,1942年3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药堂杂文》,1944年1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书房一角》,1944年5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秉烛后谈》, 1944年9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苦口甘口》,1944年11月,上海,太平书局 《立春以前》, 1945年8月,上海,太平书局
——《书房一角·原序》
散文艺术特色:
1.善于在旁征博引中传达出丰富的知识。 2.谈话式的笔法。 3.平和冲淡。 4.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老炼。
“综观周作人平生文章,可分正经的与闲适的两大类, 这是事实;主要的是正经文章,其次是闲适文章,这是事 实;两类文章的审美追求的目标都是和平冲淡,这是事实; 闲适文章更多地体现他的审美追求,正经文章更多地表现 他的思想,这是事实;不少闲适文章里面也寄寓着正经的 思想,并非一味闲适,这是事实;不少正经文章,内容严 重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和平冲淡,也是事实。”
(2)晚明的公安、竟陵派——创作的原则 “真实的个性的表现”创作心态 “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
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 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 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 关系,不可勉强。”
——《雨天的书 自序二》 “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 年爱简练,老年爱淡远”
——《书房一角》
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
一、散文文体没有定规。 二、和传统贴近。 三、散文文体短小灵活,适应现代传媒。 四、是新文学向旧文学示威的成果。
五四散文发展:
1.“随感录”作家群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
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 短小的时评或杂感。 针对当时传统道德、社会的弊
端发言,鼓吹新文化运动, 推行 思想启蒙。
——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平和冲淡:体现其小品文的特质,是其对现代文 学艺术的独特贡献。
(1)渊源: 英国随笔——创作的姿态
“ 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 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 的东西,就是essay。”
——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
善于用和儿童亲切交谈那种语调 来书写自己一刹那间的感受 和自然的风景
冰心:
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撩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
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
哀!
——《往事(二)》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往事(三)》
“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 徒的话进而成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 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了。”(周作人)
《自选集 自序》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 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 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 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 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 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 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从小习读四书五经,在十三至十五岁时读了不少小说,后来学习英文、
日文,阅读弱小民族的文学、各国的文学史,涉猎希腊神话、童话、文
化人类学、自然史、性心理学、医学史、日本文化、地理、风俗画、戏
剧史、佛经等等。
——《我的杂学》
在我的师辈里,读书多,知识丰富,周氏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最明显 地表现在他的文章里,上天下地,三教九流,由宇宙之大到苍蝇之微,他 几乎无所不谈。而凡有所谈,都能看得细,见得深,使读者增加知识之外, 还能有所领悟。只说我的感受,我多年杂览,喜欢翻检《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把它看作介绍古典作品知识的宝库;翻检周氏著作则进一步,总是 把它(仅仅由吸收知识方面说)看作介绍各方面知识的宝库。自然,这里 隐藏着一个问题,是多知有什么好。我不想大动干戈,却无妨以事显理, 是用望远镜,看过往几千年,用显微镜,看临近若干年,上至朝,下至野, 由于无知,我们的失误以及吃的苦头也太多了。而求有所知,我的经验是 不能不多读;可读之书很多,周氏著作总是合用的一种。
《野草》
创作背景
1、笔墨官司 2、鲁迅的家庭生活 3、和周作人的失和 4、鲁迅的病
是的,沙漠在这里。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 没有艺术,而且没有趣味,而且至于没有好奇心。…比沙 漠更可怕的人世在这里。
《热风 为”俄国歌剧团“》 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 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阵线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 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