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课文讲义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课件02

文言文学习三读法
第二读---流畅(猜意)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①陈太丘:即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
(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
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约定。 名词用作动词
③行:出行。
④日中:正午时分。
古义:约定
期 今义:日期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①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人, 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④文义:文章的义理。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儿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①俄而:不久,一会儿。 ②骤:急。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感知课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 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
时间:寒雪日 地点:家中(内集) 人物:谢太傅、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感知课文
2.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3.你认为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中心思想
1.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 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 慧、机智,显示出一种家 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 承。
2.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 “大笑乐”,体现了当时 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 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不是人名,而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 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期”是“约定”的意思。 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出行,概括交代了故事 的起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1课《论语》十二章(学生版+解析)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诵读积累实词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知识点01 有效朗读,读出文言韵味。
【即学即练1】(一)、怎样朗读才能有效?参考示例:(1)其一,正字音,读出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目标导航(《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初一寒假讲义7-10讲.docx

第七讲文言文专题<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这.⑥.<二>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意义:"请.君大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本讲作业】<一>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注释:①酤酒:卖酒。
②迓(yà):迎接。
③齕(hé):咬。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初一课外文言文复习讲义

初一课外文言文复习讲义初一课外文言文复习讲义《诸葛恪得驴》练习1、解释加点词语孙权大会群臣因听与笔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乞请笔益两字使人牵一驴入2、找出文中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3、翻译下面句子乞请笔益两字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长检其面。
4、结合文段,评价“诸葛恪”其人《一行尊法》练习1、解释加点词语狱未具一行从而谢之前后济之数十万寻王姥儿反犯杀人罪终不顾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2、从文中找出一行不愿因情枉法的理由,并用现代汉语把大意写出来3、翻译下面句子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
明君执法,难以情求,如何?4、结合文段,评价“僧一行”其人《陈在衡遇鬼》练习1、解释加点词语笼灯前行就火吸烟陈悟为鬼张目其一人问曰2、从文中找出与“实不汝欺”句式特点类似的一个句子3、翻译下列句子丗言人畏鬼,信乎?人何足畏4、文中陈在衡是不怕鬼的`人。
当陈在衡听到“君过首七未耶?”的鬼话后,为什么“讶其语”并“漫曰:‘未也’。
”5、陈在衡知道自己遇上了鬼以后,用什么方法获得鬼的信任,并掌握了制服鬼的方法?《嫦娥奔月》练习1、解释加点词语于西王母长斫之学仙有过谪令伐树2、写出几个类似的故事3、翻译下面的句子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长斫之,树创随和。
4、说说你所知道的现代嫦娥奔月的故事《棘刺为猴》练习1、解释加点词语燕王好微巧燕王说之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雨霁日出因逃臣,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难以治棘刺之端吾欲观见之之臣请之舍取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燕王说之2、翻译下面句子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3、文中卫人提出燕王要看猕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用文中话回答)(1)(2)(3)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加载中,请稍候......。
初一语文复习讲义(文言文)

初一语文复习讲义七(上)文言文实词先自度.其足(量长短)而忘操.之(拿,携带)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及.反(到,等到)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同“返”,返回)遂.不得履(终于)遽契..其舟(立即)(雕刻)入水求.之(寻找)不亦惑.乎(迷惑,糊涂)能张.目对曰(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必细察.其纹理..(观察)(花纹)明察秋毫....(眼力)(看清)(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又留蚊于素.帐中(白色的)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是“自己”)(比)使与台齐.(一样高)凹者为壑.(山沟)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鞭.数十(鞭打)项为之强.(同“僵”,僵硬)果如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观之正浓.(兴趣浓厚)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略.无阙.处(完全,全部)(同“缺”,空缺)至于夏水襄.陵(上)沿溯..阻绝(顺流向下)(逆流而上)虽乘奔.御风(奔驰的快马)则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的水)(深水)飞漱.其间(冲荡)属引..凄异.(连续)(延长)(怪异)哀转久绝.(消失)或王命急宣.(宣布,传播)不以疾.也(快)林寒涧肃.(寂静)空谷传响.(回声)千万蔽.地(覆盖)岁.以大穰.(年成)(庄稼丰收)其虫旧.曾有之(过去,以前)土人谓.之(称,叫)钱氏据.两浙(统治)患.其塔动(嫌,担心)未布.瓦(铺排)上.轻(上面)此易.耳(容易)但逐层布板讫.(完毕)便实钉..之(使坚实)(用钉子钉)六幕相.联(相互)眈眈相.向(代屠夫)人履.其板(走,踩踏)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六幕相持.(支撑)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恼恨,怨恨)学.而不思.则罔(死学)(思考)思.而不学.则殆(空想)(认真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知.之为知之(知道)诲.女知.之乎(教导)(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默而识.之(记)是知.也(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敏.而好学(聪敏)不耻.下问(以……为耻) 学而不厌.(满足)必有我师.焉(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诲.人不倦(教导)不愤.不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发,开导) 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表达出来的样子)(启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提出,举出)(方角) (类推) 则不复.也(答复)缀.行甚远(连结,这里指紧跟)一狼仍从.(跟随)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屠大窘.(紧张为难)弛.担持刀(放下,这里是“卸下”)顾.野有麦场(转头看,看见)狼不敢前.(上前)一狼径去.(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目似瞑.(闭眼)屠暴.起(突然)一狼洞.其中(打洞)屠自后断其股.(大腿)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打算)(从暗道)狼亦黠.矣(狡猾)虚词其先自度其足:他的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遽契其舟:那必细察其纹理:它的使其冲烟飞鸣:代蚊子常蹲其身:自己神游其中:代想像中的山林其间千二百里:这飞漱其间:代怪柏其喙有钳:代虫其虫旧曾有之:这患其塔动:那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他的匠师如其言:他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场主积薪其中:代麦场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代屠夫屠自后断其股:代狼置之其座:他的其一犬坐于前:其中而而置之其坐:表顺承,然后而剑不行:表转折,可是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顺承而动如初:表转折,但是学而时习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温故而知新:表顺接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却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却敏而好学:表顺接默而识之:表修饰,相当于“地”学而不厌:表顺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而顷刻两毙:表转折而忘操之:表转折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于土墙凹凸处:在留蚊于素帐中:在其一犬坐于前:在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何有于我哉:对于之而置之其坐:代量好的尺码至之市:到…去而忘操之:代量好的尺码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码何不试之以足:代鞋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无实义入水求之:代剑时有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无实义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代“昂首观之”的动作观之正浓:代二虫斗草间驱之别院:代蛤蟆春冬之时:的方为秋田之害:的以钳搏之:代子方虫土人谓之傍不肯:代那种虫子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实义钱帅登之:代木塔乃以瓦布之:代木塔问塔动之因:的便实钉之:代木板学而时习之:代所学知识诲女知之乎:代孔子的训言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知之为知之:代事物是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缺点复投之:代骨头默而识之:学习所得的东西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无实义久之:无实义又数刀毙之:代狼亦毙之:代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以徐喷以烟:用试之以足:用以丛草为林:把盖以诱敌:用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来则以钳搏之:用岁以大穰:因为乃以瓦布之:用贻以金钗:用,把可以为师矣:凭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凭是以谓之“文”也:因为以刀劈狼首:用以虫蚁为兽:把以土砾凸者为邱:把不以疾也:比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用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三峡七百里中:在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无自信也:自己自不能动:自然为项为之强:因为以虫蚁为兽:当做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方为秋田之害:成为悉为两段:成为可以为师矣:做知之为知之:就是,是不知为不知:就是,是则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则素湍绿潭:表轻微转折则以钳搏之:就则不复也:就方方出神:正方两三级:才故故渔者歌曰:所以故如此:所以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或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或王命急宣:有虽虽乘奔御风:即使良良多趣味:的确,实在盖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因问塔动之因:原因盖以诱敌:原来乃乃以瓦而之:于是盖钉板上下……:因为乃悟前狼假寐:才七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初一(上)文言文课文精讲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 诫子书本单元重点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四篇课文从情、事、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如《纪念白求恩》;有的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如《诫子书》;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慈的地方做标注。
在整体把握 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课文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每课一得《纪念白求恩》议论文毛泽东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感人肿腑,催人奋发。
掌握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植树牧羊人》小说让·乔诺本文叙述了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文莫顿·享特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及从中学到的影响个人一生的经验。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诫子书》书信正文节录诸葛亮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也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学习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及古今异义词作家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
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文题解说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27—263)。
书,书信。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主题解说《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概览元单在线慧智怠惰险躁。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
(完整版)初一语文讲义

启明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姓名:邢嗣宇年级:初一课时数:2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授课类型T C 文言文基础字词一T 文言文基础字词二授课日期及时段2015年1月24日14:00——15:30教学内容一、重难点知识回顾首先回顾一下课本上的一篇文言文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
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1、解释加点的词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4、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答案1、放弃同“否”拉不回头2、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3、那朋友太丘那朋友4、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翻译: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
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
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
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
”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专题精讲文言文阅读在一套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部分。
语文试卷总体想要拿比较高的分数,这一部分的分数一定要拿到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童趣》/沈复作者介绍:沈复(1763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清代文学家。
著有《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课文: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想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能睁开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清楚的看到极其细小的东西,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条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成千上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脖子都变得僵硬了。
我又将蚊子关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做青云白鹤的景观来看,果真像鹤群在云端鸣叫,我安适、愉快地拍手叫好。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让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山丘,凹下去的部分当成山壑,我便想象在其中游玩,感到心情安适、愉快而又满足。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庞然大物如推倒山压倒树地扑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他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等到定下神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知识点:通假字1. 强:通“僵”,僵硬。
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2. 向:通“想”,想着。
心之所向:我心里这样想。
名词用作动词:1、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子打”的意思。
)2、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⑴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⑵察:①明察秋毫〔看〕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⑶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⑷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⑸为:①项为之强〔因为...而...〕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⑹之: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②物外之趣〔助词,的〕③心之所向〔这样〕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⑺其∶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特殊语句翻译1、介宾后置句式:(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
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译为: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省略句式:(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
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3、被动句式:“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5、固定句式: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词解释1、方:古义:正在;今义:方形2、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许余3、:古义:我;今义:剩下4、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观:古义:景象今义:看6、私:古义:私下今义:自私练习: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
(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1)故时有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B.(1)徐喷以.烟(2)以.虫蚁为兽C.(1)作青云白鹤观.(2)观.之,兴正浓D.(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2)又留蚊于.素帐中3.(1)、《童趣》一文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2)、本文的画龙点睛之语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既然要为小虫报仇,为何不把癞蛤蟆打死,而是“驱之别院”?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论语》十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第一则:为人处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四则:学与思关系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1)罔(wǎng):迷茫而无所得。
(2)殆(dài):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第五则:学习态度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 )第六则: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学习态度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 )第八则:修身做人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第九则:修身做人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修身做人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2、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活用现象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2、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3、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4、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5、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7、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
7、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1.知:(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知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4、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6、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7、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练习:1.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含义:(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含义:(3)诲女知之乎()通()含义:2填空。
(1)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是_______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