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合集下载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名词解释1. 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2. 大洲:大洲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水体(例如海洋)分割成的较大陆地,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3. 国家: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具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由一定的领土、人民和政府组成,具备自主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4. 城市: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和进行经济、文化活动的地区,具备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较发达的经济和基础设施。

5. 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高度和连续性的山地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山峰组成,常常起到屏障和屏蔽作用。

6.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中的一种,是由降水、融雪或地下水形成的一条自然水道,具有一定的水流量和运动能力。

7. 湖泊:湖泊是地球表面上的静态水体,由降水、融雪、地下水或河流注入形成,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上的广大水域,占地球表面面积的绝大部分,分为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主要海洋。

9.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和洪水等,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破坏。

10. 气候:气候是地球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体表现,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力和日照等因素。

11. 人口: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数量,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产生影响。

12.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地区或群体所创造和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语言、宗教等非物质文明的总和。

1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有害物质,导致环境品质下降和生态系统受损的现象。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自然地理的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的名词解释

1,地理学:它是指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的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度和内陆的地球表面。

2,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4,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6,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①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②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④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都有密切关系7,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①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1.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是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2.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3.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位置及时域特征4.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理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5.大地水准面:可以假设当海水处于完全静止的平衡状态时,从海平面延伸到所有大陆下部,而与地球重力方向处处正交的一个连续、闭合的水准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6.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7.栅格结构: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像元或像素,由行号、列号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像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含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

8.矢量结构:即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9.失栅一体化数据结构:10.地图11.T IN数据结构:指用来进行镶嵌的小面块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或边界12.数据库:就是为了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以特定的结构组织、存储和应用相关联数据的集合13.地图数字化:指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过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的方法,生产出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14.空间索引: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括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如对象的标识、外接矩形及指向该空间对象实体的指针15.空间数据质量:是空间数据在表达这三个基本要素时,所能够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统一性的程度16.误差:反映数据与真实值或者大家公认的真值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准确性的表达方式17.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是对实体或现象中的最重要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是为了理解和预测现实世界而构建的一种有效的替代物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简答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 )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 )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P219
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P219
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P259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
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③人口老年化
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
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
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
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
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
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
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
答:
影响因素
“胡线”以东
“胡线”以西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众多的地理名词。

这些名词既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1.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由岩石、水和气体组成,有大洋和陆地等不同的地貌。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由于自转和公转的运动,产生了地球上的季节和地理现象。

2. 大洋大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广阔的水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等。

它们之间由陆地隔开,同时也连接了各大洋的海峡和海湾,形成了地球上的海洋循环和气候变化。

3. 陆地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没有被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岛屿和沙漠等。

陆地上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人类活动,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4.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风向等因素。

气候受经纬度、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5. 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和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地形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地质、水文和生态等领域相互关联,影响着地区的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

6. 河流河流是地表径流水在地形起伏的作用下形成的水道,它们有不同的水系和流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的长度、流量和水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7. 山脉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形成的地表上的连续山岭,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且对气候、生态和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山脉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

8.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等。

生态系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9.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对于地理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人口迁移等问题,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P100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19、地域分异: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P217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

P219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

P219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

P25923、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P27824、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P27825、台风: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P332 26、寒潮: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2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

(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P33728、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

P342 29、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P34330、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P399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地理景观特征P13答:①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盆地、高原、平原在空间上镶嵌分布,与水热条件呈现出的地域差异共同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

②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

④起源古老的自然景观成分,使现代自然景观与遗存自然景观叠置或交织在一起,导致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更为突出。

⑤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

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简述我国地理过程特征P14答: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P24答: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②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③使中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④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简述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P36答:①冬寒冷夏暖热。

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暖热,南北温度差异小。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5、简述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P42答:①降水量有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6、写出我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的纬向地带性P49、P51 答: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7、写出我国暖温带土壤的经向地带性P51答:棕壤—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8、简述近15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变化P66 答:①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在减少,而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带和绿洲区耕地在增加。

②林地与耕地间的转化,表现为林地分布区域收缩和面积减少,即林地转变为耕地的程度更强;而林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都较大。

③草地除了与耕地、林地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外,还与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有相对显著的变化。

④水域面积略有增加,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地区水域面积减少,山东、浙江、广东和洞庭湖地区水域面积扩大。

⑤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和平原地区,以占用耕地为主要表现形式。

9、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P67答: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地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说,西南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③人口老年化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答:14、简述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P112答: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15、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8答: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②总量大,人均量少。

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16、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P137答:①以橡胶、咖啡为代表的热带作物,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呈小面积集中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

②以甘蔗、柑橘、茶叶为代表的喜温作物分布集中程度较高,主要在亚热带与热带地区。

③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烤烟等作物地带性分布不明显,但种植区相对集中。

④蔬菜、花卉等鲜活产品,分布广泛。

从动态变化看,棉花的分布趋于集中,甜菜、烟草等趋于分散,使经济作物布局发生新变化。

17、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P151答:①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

②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

③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

18、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具体表现P151答:①水量较充足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工程型缺水。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枯水季存在水量性缺水。

③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区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

④许多城市出现混合型缺水现象。

19、简述我国如何构建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P162答:①立足于国内资源,建立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安全供应体系。

②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

③要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

20、简述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趋势答:整体西移,采用重点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七个能源基地的总体框架。

七个能源基地:①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重化工基地;②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③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④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⑤以豫东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基地;⑥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水能基地;⑦以川南、黔西、滇北为中心的煤炭能源基地。

21、简述我国矿产资源内部组合的特点P166答:①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②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

③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许多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不佳。

④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偏低。

22、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组合的省际差异P167答:①冀、辽、晋、新、滇、鲁、豫、川、皖、蒙等十个省区,矿种配套好,有储量丰富的重要矿产和能源保障。

②黑、黔、陕、宁等四省区矿种配套较差,但是有储量相当丰富的能源资源。

③湘、甘、粤三省矿种虽多,但储量不丰、缺乏能源。

④矿种不多且能源有限,但少数矿产较丰,如桂(铝)、赣(铜)、鄂(铁)、青(钾)、藏(铜)。

⑤而浙、闽、苏、吉、琼和京津沪则属于矿种少、储量小、能源缺乏的地区。

23、简述目前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P177 答: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