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P20

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P33

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P45

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P40

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P100

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

经济形态。

19、地域分异: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P217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P219

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P219

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P259

23、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P278

24、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P278

25、台风: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P332 26、寒潮: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2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

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P337

28、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P342 29、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P343

30、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P399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地理景观特征P13

答:①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盆地、高原、平原在空间上镶嵌分布,与水热条件呈现出的地域差异共同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

②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

④起源古老的自然景观成分,使现代自然景观与遗存自然景观叠置或交织在一起,导致地理景观更加

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更为突出。

⑤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

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简述我国地理过程特征P14

答: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②季风降水不稳定

③构造运动活跃

④地表起伏显著

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3、简述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P24

答: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②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③使中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④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简述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P36

答:①冬寒冷夏暖热。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

夏季暖热,南北温度差异小。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5、简述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P42

答:①降水量有东南向西北减少

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③降水变率大

6、写出我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的纬向地带性P49、P51 答: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7、写出我国暖温带土壤的经向地带性P51

答:棕壤—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8、简述近15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变化P66 答:①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在减少,而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带和绿洲区耕地在增加。

②林地与耕地间的转化,表现为林地分布区域收缩和面积减少,即林地转变为耕地的程度更强;而林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都较大。

③草地除了与耕地、林地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外,还与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有相对显著的变化。

④水域面积略有增加,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地区水域面积减少,山东、浙江、广东和洞庭湖地区水域面积扩大。

⑤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和平原地区,以占用耕地为主要表现形式。

9、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P67

答: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

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

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

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

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

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地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说,西南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

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③人口老年化

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

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

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

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

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

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

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

答:

14、简述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P112

答: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15、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8

答: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②总量大,人均量少。

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

响生态环境。

16、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P137

答:①以橡胶、咖啡为代表的热带作物,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呈小面积集中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

②以甘蔗、柑橘、茶叶为代表的喜温作物分布集中程度较高,主要在亚热带与热带地区。

③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烤烟等作物地带性分布不明显,但种植区相对集中。

④蔬菜、花卉等鲜活产品,分布广泛。

从动态变化看,棉花的分布趋于集中,甜菜、烟草等趋于分散,使经济作物布局发生新变化。

17、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P151

答:①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

②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

③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

18、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具体表现P151

答:①水量较充足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工程型缺水。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枯水季存在水量性缺水。

③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区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

④许多城市出现混合型缺水现象。

19、简述我国如何构建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P162

答:①立足于国内资源,建立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安全供应体系。

②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

③要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

20、简述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趋势

答:整体西移,采用重点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七个能源基地的总体框架。

七个能源基地:①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重化工基地;

②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③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④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⑤以豫东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基地;⑥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水能基地;⑦以川南、黔西、滇北为中心的煤炭能源基地。

21、简述我国矿产资源内部组合的特点P166

答:①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②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

③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许多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不佳。

④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偏低。

22、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组合的省际差异P167

答:①冀、辽、晋、新、滇、鲁、豫、川、皖、蒙等十个省区,矿种配套好,有储量丰富的重要矿产和能源保障。

②黑、黔、陕、宁等四省区矿种配套较差,但是有储量相当丰富的能源资源。

③湘、甘、粤三省矿种虽多,但储量不丰、缺乏能源。

④矿种不多且能源有限,但少数矿产较丰,如桂(铝)、赣(铜)、鄂(铁)、青(钾)、藏(铜)。

⑤而浙、闽、苏、吉、琼和京津沪则属于矿种少、储量小、能源缺乏的地区。

23、简述目前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P177 答: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

②非法开采和狩猎。

③战争和冲突。

④城市化和土地利用。

⑤水坝项目和水电站建设。

24、简述我国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问题P207

答:①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

②城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

③工业发展落后,传统工业比重高。

④市场发育程度低,开放水平低。

25、简述我国中部崛起的现实意义。

答:对东部升级:

①为东部一般加工工业的转移,提供适宜的接收地,保障东部产业结构升级顺利进行。

②为东部新兴产业的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③为东部产品西进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对西部开发:

①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及农副产品,为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农牧业的结构调整解决后顾之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发挥中部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为西部开发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装备和产业装备。

③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市场,交通

条件和相适应的金融市场。

为东西部的交流提供完善的通道。

2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区划应考虑的原则和依据P242 答:①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

②资源潜力与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③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的相似性

④区位相关性与行政区界的相对完整性

27、简述我国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P279

答:①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

②类型组合的地域差异大

③危害严重

28、简述我国土地退化带来的潜在危害P282

答:①土地退化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全。

②土地退化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

③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

④土地退化降低固碳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29、简述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P285

答:脆弱的自然环境:不稳定的地质地貌,不稳定的季风降水,较低的森林覆盖率。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土地开发压力加大,开发利用森林草原过程中的滥砍、滥伐、滥垦、滥牧和滥樵,区域开发政策失误。

30、简述我国沙漠化分布的区域差异P290

答:①干旱地带的沙漠化土地呈斑点状断续分布于绿洲的周围,以及以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为主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

②半干旱地带的沙漠化土地呈片状较集中分布。范围大致相当于半干旱草原和农牧交错带。

③半湿润地带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发生在河流迂回扇及古河床沿岸,呈斑点状分布。

④湿润地带风力作用下的沙漠化土地仅限于河流沿岸沙地及滨海沙地,分布于海滨、湖滨、大江大河入海入湖口和河漫滩。

⑤高寒地带的沙漠化土地以高河漫滩与阶地上的半固定沙丘(沙地)为基础,呈斑点状零散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等河谷平原上。

31、简述我国草地退化的区域影响P301

答:①草低退化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草地畜牧业受损。

②退化草地引起生态环境强烈恶化。

③草地退化导致草原雪灾频繁发生。

④草地退化使牧民受到收入减少和生存威胁的双重压力。

⑤草地退化导致生态资产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降

低。

32、简述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自然原因P305

答:①气候因素,蒸发大于降水;

②水文因素,地下水位高、水质矿化度大;

③地形因素,低洼内涝、易于积盐;

④土壤因素,壤质与粉砂壤质土壤有助于土体毛细管水的上升;

⑤沿海地区海潮的侵渍等。

33、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P314

答:①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②自然灾害灾情严重

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34、简述我国沙尘暴高频分布区P338

答:①以和田为中心,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于田—和田—皮山一线;

②以吐鲁番为中心,主要集中在吐鲁番盆地地区;

③以甘肃民勤为中心,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腾格里沙漠和宁夏黄灌区;

④鄂尔多斯高原,包括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北部;

⑤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包括后山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同时,华北平原(范围可至北京以南)深受沙尘暴的影响。

35、简述我国环境污染形成的主要因素P350

答:自然因素:

①自然污染源的作用

②自然地理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③自然地理条件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人为因素:

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②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人口环境容量

③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占主导

36、简述我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P352

答: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②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

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

④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

37、简述造成我国温带草原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原因P381

答:①超载放牧、草地退化

②连年割草,滥采药材

③毁草开荒,耕地沙化

④煤矿、油田开采,污染草原环境

⑤乱捕滥杀野生动物

38、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先实施的重点区域P393

答:①黄河上中游地区

②长江上中游地区

③风沙区

④草原区

39、请写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和度”与“合度”公式,并对字母含义进行说明P416 答:11

211

2;1;t t t t t t e e p s GDP GDP GDP EC EC EC E E R GDPP ECP P --=??==

式中:s

P 为“和度” ECP 为单位面积生态资产值

GDPP 为单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

p R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度”(即发展协调度)

e E ?为区域ECP 与GDPP 在某一时段增值的比值

ti EC 为ti 时间的生态资产值

ti GDP 为

ti 时间的国内生产总值 40、简述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P536 答:①土壤基质的不稳定与贫瘠:土质结构疏松,易

遭受风蚀和水蚀破坏,土壤贫瘠,生产力水平低。

②气候因子的时空差异明显与多变:降水分配不均、多暴雨,干燥多风,易发生干旱及风蚀和水蚀破坏。

③在外界干扰下,生物多样性下降,植被群落趋于简单化。

④地貌景观的多元性与镶嵌性

⑤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协调

⑥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合理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宣言。钱玄同和刘半农以“双簧信”做了反应,阵地是陈独秀李大钊的《每周评论》,傅斯年罗家伦的《新潮》。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文学革命发生后,很快形成规模和声势,取得重大实绩: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放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实绩。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五四”文学革命明显存在一些弱点,但是就其理论主张的时代性质和创作实绩的崭新特征来看,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2、《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3、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逻辑、语言、文化史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提倡“读经救国”。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1.大气圈:指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干结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主要成分 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其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使它更适合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 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主体是世界大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3.生物圈: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包括大 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4.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 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5.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 山岛和珊瑚岛。 1.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按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2.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沉积岩主要类型有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3.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 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5.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 段。沉积岩的成岩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成为岩石。 6.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 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包括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和垂直运动(块体的升降运动)。 7.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形迹。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分别形成压性,张性,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运动表现明显,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8.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9.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达到一定高度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及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岁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4、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5、城镇化(Urbanization):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6、经济区划(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纬度地带性(latitude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8、经度地带性(longitudinal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9、民族(nation):是指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0、景观(landscape):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1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12、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北太平洋西部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 13、梅雨(plum rains):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工程图纸名词解释

土建部分名词 1、抗震设防烈度为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具 体网上查询)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地震加速度(earthquake acceleration)是指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地震烈度表征房屋的破坏程度,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多少来衡量。 2、设计地震分组实际上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 3、设计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下降阶段起始点所对应的周期 值,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有关。 4、场地土,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刚度等因素来分类。用以反映不同场地条件 对岩石地震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场地土分为4类:Ⅰ、Ⅱ、Ⅲ、Ⅳ。场地土分为坚硬土或岩层、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5、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 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青岛49cm、保定54cm等。 冻胀是指土中水变成冰时的体积膨胀(9%)引起土颗粒间相对位移所产生的土的体积膨胀。冻胀率是指岩土冻结前后体积之差与冻结前体积之比。融沉是指冻土融化时的下沉现象。 确定基础埋深要考虑地基的冻胀性。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地基宜浅埋。 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做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辅筑垫层。 垫层指的是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7、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重要的建筑物;二级:大量的一般建筑 物;三级:次要的建筑物)。至于重要建筑物与次要建筑物的划分,则应根据建筑结构的破坏后果,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程度确定。一级是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二级是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三级是次要建筑物。 8、砌体结构:用砖砌体、石砌体或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又称砖石结构。由于砌 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因此,砌体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心或小偏心压力,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土建工程制图考试题1开卷

《工程制图》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心投影法 2、剖面图 3、建筑施工图 4、GB/T50001—2001 5、投影法 6、建筑平面图 7、平面内最大斜度线 8、素线法 二、问答题 1、何谓正投影法?正投影主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说明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异同点。 3、简述建筑结构图包含的主要内容。 4、直线上的点的投影特性是什么?在投影中如何判别点是否在直线上? 5、如何标注组合体尺寸? 6、简要说明下列图样中编号为①②③钢筋的直径、数量及作用。 7、何谓截交线?简述如何绘制平面体的截交线? 8、简述阅读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思维。 9、简述建筑立面图的主要标记内容及作用。

10、说明组合体尺寸标注的主要步骤。 11、说明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异同点。 12、简述建筑平面图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3、请标注详图索引符号圆圈内编号的含义。 三、绘图题 1、根据物体的轴测投影图作物体的三面正投影 2、根据下列物体的轴测投影图作物体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3、已知组合体两个投影,绘制第三面投影图。

(1) (2) 4、补画剖面图中所缺的线条。(1) (2)

5、把基础的正立面图改为适当的剖面图,并补绘左立面图(材料:钢筋混凝土) (要求:结果要加深,不要的图线须打“ⅹ”) 6、根据下列物体的轴测投影图作物体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答: (注:数字仅供参考) 已知组合体正面、左侧面投影两个投影,绘制水平投影图。 答:

《工程制图》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心投影法:投射中心距投影面有限远,投射线汇交于投射中心的投影法。 2、剖面图:假想用剖切面在形体的适当位置将形体剖开,移去剖切面与观察者之间的部分形体,把原来不可见的内部结构变为可见,将剩余的部分投射到投影面上,形成的投影图。 3、建筑施工图:建筑施工图主要反映房屋的整体情况和各构件间的材料联结及构造关系的图样。 4、GB/T50001—2001:GB/T表示推荐性国标;标准号50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2001标准颁布时间。 5、投影法:我们使投射线通过点或形体,向选定的投影面投射,并在该面上得到投影的方法。 6、建筑平面图:用假想的水平剖切面经建筑物的门、窗洞口处将房屋剖开,将剖切面以下的部分向下投射而得到的水平剖面图。 7、平面内最大斜度线:属于平面并垂直于该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的直线。 8、素线法:以圆锥等表面上的素线为辅助线来求解其表面上点的其他投影面投影的方法。 9、比例:是指图中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 10、截交线:立体与截平面相交时产生的交线。 二、问答题 1、何谓正投影法?正投影主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 正投影法:投射线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投影面的投影法。正投影主要特性:实性性、积聚性、类似性。 2、说明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异同点。 答:两者相同点:都是用于表达形体的内部结构形状。 不同点:(1)剖面图为体投影;而断面图为面投影;(2)剖切符号的标注不同;(3)剖面图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剖切平面进行剖切,而断面图通常只能是单一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地理 1.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 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 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 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5.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 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 布。 7.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 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 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 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 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

色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 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 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 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14.东南丘陵:位于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长江以南,南岭以 北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为浙闽丘陵。 15.线性构造带: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和 火山链等。 16.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着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7.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 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18.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 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工程流体力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_大全

工程流体力学名词解释和简 答题_大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名词解释 1.理想流体:实际的流体都是有粘性的,没有粘性的假想流体称为理想流体。2.水力光滑与水力粗糙管:流体在管内作紊流流动时(1分),用符号△表示管壁绝对粗糙度,δ0表示粘性底层的厚度,则当δ0>△时,叫此时的管路为水力光滑管;(2分)当δ0<△时,叫此时的管路为水力粗糙管。(2分)3.边界层厚度:物体壁面附近存在大的速度梯度的薄层称为边界层;(2分)通常,取壁面到沿壁面外法线上速度达到势流区速度的99%处的距离作为边界层的厚度,以δ表示。(3分) 1、雷诺数:是反应流体流动状态的数,雷诺数的大小反应了流体流动时,流体质点惯性力和粘性力的对比关系。 2、流线:流场中,在某一时刻,给点的切线方向与通过该点的流体质点的刘速方向重合的空间曲线称为流线。 3、压力体:压力体是指三个面所封闭的流体体积,即底面是受压曲面,顶面是受压曲面边界线封闭的面积在自由面或者其延长面上的投影面,中间是通过受压曲面边界线所作的铅直投影面。 4、牛顿流体:把在作剪切运动时满足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 5、欧拉法:研究流体力学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描述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来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 6、拉格朗日法:通过描述每一质点的运动达到了解流体运动的方法称为拉格朗日法。 7、湿周:过流断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界称为湿周。 8、恒定流动:流场中,流体流速及由流速决定的压强、粘性力、惯性力等也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10、卡门涡街:当流体经绕流物体时,在绕流物后面发生附面层分离,形成旋涡,并交替释放出来,这种交替排列、有规则的旋涡组合称为卡门涡街。 1、自由紊流射流:当气体自孔口、管嘴或条缝以紊流的形式向自由空间喷射时,形成的流动即为自由紊流射流。 12、流场:充满流体的空间。 3、无旋流动:流动微团的旋转角速度为零的流动。 15、有旋流动:运动流体微团的旋转角速度不全为零的流动。 6、自由射流:气体自孔口或条缝向无限空间喷射所形成的流动。 17、浓差或温差射流:射流介质本身浓度或温度与周围气体浓度或温度有差异所引起的射流。 19、稳定流动:流体流动过程与时间无关的流动。 20、不可压缩流体:流体密度不随温度与流动过程而变化的液体。 23连续介质模型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P20 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P33 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P45 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P40 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P100 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

道路施工图名词解释

1.缓和曲线:【transition curve】指的是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除四级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在现代高速公路上,有时缓和曲线所占的比例超过了直线和圆曲线,成为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道路上,缓和曲线也被广泛地使用。 2.路床:【roadbed】路面结构层以下0.8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床(0~0.30m)和下路床(0.30m~0.80m)。土质路床又称土基。 路床是路面的基础,是指路面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 路床分上、下两层:路面底面以下深度0~30cm范围内的路基称为上路床;路面底面以下深度30~80cm范围内的路基称为下路床。 路床将承受从路面传递下来的、较大的荷载应力,因而要求它均匀、密实,达到规定的强度。 路床所用填料的最大粒径为100mm,填料最小强度(CBR)

(%)因公路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详细解释:路面结构(如果设计总厚度57cm)4cm中粒式沥青砼+5cm粗粒式沥青砼+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30cm石灰稳定土,那么0点就是石灰稳定土的底面下边缘,也就是路床的顶面上边缘。(沥青砼称为路面上面层和下面层;石灰粉煤灰碎石、石灰稳定土分别称为路面基层和底基层。)路基结构:如果为土方路基,那么路床就是指从-80cm~0cm 的部分。如果土方路基的强度不能保证,需要换填土或者加8%戗灰(石灰粉或水泥粉)处理。清单中通常会有一项就是0-30cm戗灰处理,其实指的就是-30cm~0cm的土层的处理。 3.路拱(crown)即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路面表面做成直线或抛物线型,其作用是利用路面横向排水。是扩建和改建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一般路段的路拱横坡和路拱曲线设计。 4.压实度(degree of compaction) (原:指的是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压实度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表征现场压实后的密度状况,压实度越高,密度越大,材料整体性能越好。对于路基本、路面半刚性基层及粒料类柔性基层而言,压实度是指工地上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