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
我国耕地土壤“南酸北碱”: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怎样施肥效果好?

我国耕地土壤“南酸北碱”: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怎样施肥效果好?土壤的酸碱性,会直接影响到土壤上所种植的植物的生长。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很多花卉苗木都喜欢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如果我们把这些花卉苗木买回来栽种在碱性的土壤上,那么这些植物就会因为土壤环境条件不适而出现生长受阻的问题,从而出现长不动、掉叶子、落花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点建议咱们那些种花的朋友多注意一下,同时农技小背篓更希望咱们种地的农民多注意一下。
对于咱们广大农民朋友来说,种地就需要施肥,但虽然同样都是施肥,但土壤的酸碱性不同,在田间作物的施肥管理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土壤的酸碱性,还会影响到咱们农民把肥料施用到农田土壤中的效果,影响肥料元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影响作物对肥料养分的吸收。
比如说,咱们很多农民在购买肥料时,只看肥料的养分含量,根本不去考虑自家田地土壤的酸碱性,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施肥误区。
一句话总结:土壤的酸碱性,会直接影响土壤施肥的效果;根据土壤的酸碱性,合理选肥、科学施肥,才能实现肥效的最大化。
在前两篇文章中,农技小背篓已经依次给大家介绍了:黏性土质农田、沙性土地农田、壤土地农田以及水田(如水稻)等四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特点、施肥注意事项和正确施肥方法,这篇文章呢,农技小背篓再接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酸性土壤农田与碱性土壤农田的土壤特点,以及酸性土壤与碱性土壤的施肥注意事项、正确施肥方法,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文章的内容介绍,大家能够在自家土壤类型以及田间合理施肥上能有个正确的认识,以此来提高肥料使用的效果,不要再把“施肥效果不明显”、“肥料效果差”、“肥料质量不行”等方面的肥效问题推到肥料或农资店的身上,因为很多时候咱们农民使用肥料后效果不佳,很可能就是咱们农民朋友施肥不当造成的,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土质、不同肥力的农田,在用肥种类、用肥时间、用肥方法、用肥量大小等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农技小背篓就给大家接着如何根据土壤的酸性/碱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施肥。
《2024年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1.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我国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
有机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药等。
2. 土壤污染的分布与影响我国土壤污染的分布广泛,涵盖了农田、城市、工业区等多个领域。
在农田地区,由于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在城市和工业区,由于工业废水和废渣的排放,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影响了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环境。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对策1. 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推进工业绿色生产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采用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同时,应加强对工业废渣的处理和利用,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3.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同时,应加强对化肥和农药的监管,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4.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修复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定期对土壤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估。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全国土壤酸化、污染等系列问题调查

我国土壤问题现状调查一、我国土壤酸化现状从世界范围来看,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区,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二是温带地区。
北欧和北美的酸化问题主要发生在灰化土上,而我国的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热带、亚热带地区和云贵川等地,面积约为2.04×108hm2,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大部分土壤的pH值小于5.5,其中很大一部分小于5.0,甚至是4.5,而且面积还在扩大,土壤酸度还在升高。
目前我国南方黄红壤地区已成为世界上除北美和欧洲之外的第3大酸雨区。
我国耕地总面积18.26亿亩,其中中低产田1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
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区域性耕地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酸雨、施肥不合理、耕种不科学等原因,南方、东北以及东部地区耕地土壤酸化加剧。
且酸化面积有逐渐增大、酸化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稳产高产,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pH平均下降了约0.5个单位,相当于土壤酸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2倍。
经济作物体系土壤酸化比粮食作物体系更为严重,北方的石灰性土壤同样出现了酸化,南方大部分地区、胶东半岛和东北部分地区土壤酸化尤为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根据2005—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902万个土壤样品测试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与30年前的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国耕地土壤酸碱性(pH)下降0.13~1.3,平均下降0.8个单位。
我国40%的耕地土壤处于pH 6.5以下,其中pH 4.5以下有1.8%,pH 4.5~5.5之间有15.85%,pH 5.5~6.5之间有22.7%。
全国查明pH4.5以下的耕地面积2285万亩,前10 位的省份有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西省、重庆市、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
全国查明pH5.5以下的面积2.26亿亩,前10 位的省份依次为湖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重庆市、福建省、山东省。
恩施州土壤酸化及治理

恩施州土壤酸化及其修复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境内硒资源广为分布,被誉为“世界硒都”。
近年来,受天气和不良农业生产措施的影响,恩施州耕地土壤酸化问题日渐严重。
土壤酸化致使农作物生长环境变差,部分营养元素有效性降低,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病虫害加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一、土壤酸化的现状。
1、土壤酸化基本情况在pH分级方面,因研究目的不同,各国的分级标准不完全一致。
我国比较流行的分级标准主要有《中国土壤》和《中国土地资源网》的论述。
《中国土壤》一书将我国土壤的酸碱度分为五级,即强酸性、酸性、中性、碱性、强碱性(见下表)。
《中国土壤》土壤酸碱度五级划分标准土壤学上,把PH值在6.5—7.5的土壤称作中性土壤,PH值5.5—6.5的叫偏酸性或微酸性土壤,PH值5.5以下的叫酸性土壤,PH值小于4.5以叫强酸性土壤。
根据恩施州近7万个样品的化验结果显示,目前全州耕层土壤中PH值小于5.5的酸性土壤占总耕地的76.3% ,其中PH值5.5—4.5的占总耕地的53.5% ,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占总耕地的18.8% 。
按全州耕地面积460万亩计算,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已超过85万亩,酸化现象较严重,耕地资源及质量因土壤酸化而存在现实危机,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2、土壤酸化对作物的危害。
土壤酸化导致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变差,过酸的土壤造成许多营养元素有效性降低,土传病害加重。
调查表明,过酸的土壤即使施用测土配方肥,一些作物还是生长发育不良(玉米、蔬菜表现尤为明显),产量和质量下降。
据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土肥站调查, PH值小于4的土壤,产量降低三分之一,有的作物(如山药)甚至不足正常情况的20%,品质下降十分明显,长此以往将导致部分耕地绝收。
过酸的土壤同时会造成土壤中有害微生物滋生,如近几年来部分土壤根线虫病大量发生,造成玉米、蔬菜生长枯黄、腐烂甚至绝收,现有的农业措施基本上无法根治,进而造成土地撂荒,受灾农民只好外出打工为生。
中国土壤退化

土地生产力长期 干旱程度
造 成 土 壤 荒 漠 化 的 因 素
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
地质因素
水资源的过渡开采 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为因素
滥垦、滥牧、滥伐
防治荒漠化 的有效措施:
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
我国的土壤分布区域
A
B
C
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退化的因子 降水 蒸发 温度 湿度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度 土地:人口比率 农业政策 市场状况 土地利用体系
土地综合体
土壤退化
地形 植被状况 水分状况 土壤状况 新构造运动
土地利用
农业系统 投入—产出 持续性
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 我国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 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
鼠土堆78-84个,大土堆高31百米,直径约1米,一般土堆高14-31百米,直径30-
60厘米。土堆覆盖牧草,导致牧草死亡,减少了可利用草场外,还引起土壤养分流 失,水土流失,自然环境趋于旱化沙化,炎夏时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在鼠类破坏造 成的次生裸地上,据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天峻县快尔玛测定,土壤含水量比对照 还低8.43%。次生裸地占15%的地区,每亩草场流失腐殖质473.00公斤,氮等流失
危害:
2002年时,全州鼠害发生面积达到3560.83万亩,危害面积达到2621.28万亩, 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积占80%,高原鼢鼠危害面积占12%,沙鼠危害面积占5%, 田鼠危害面积占3%。据匡算:每亩草场10只害鼠计算,一只成年鼠兔日食鲜草64 克,62.5只鼠兔的食草量即相当于一只成年绵羊的食草量,那么,全州每年损失 鲜草量大约在3355.24万公斤,这些鲜草全年可饲养23203.6万只绵羊,经济损失 约464.0万元。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而土壤环境污染则直接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大气污染等。
据统计,我国超过90%的农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超标严重。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土壤的酸化和生态系统的紊乱。
土壤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土壤环境污染导致了农作物的质量下降,农产品污染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
土壤环境污染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
土壤环境污染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 加强立法和政策引导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引导是解决土壤环境污染的关键。
应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机制,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
还应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工作,推广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2. 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为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应逐步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定向监测和治理。
3. 推进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加大对土壤修复的投入力度。
应研究开发一些高效、低成本的土壤修复技术,探索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剂等绿色环保技术,为治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提供有效方法。
4.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都江堰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四川大祥百事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优价提供特富农牌“懒汉肥”系列产品 服务热线:13908005821
9 .防 止 落 花 落 果 可 采 用 10 ~
行冷冻处理,可提高抗寒性,如将开始 连阴天时,可采取临时补温,但补温应 20mg/kg 的 2,4-D 浸花或涂花防止落
萌动的黄瓜种子放到 0~2℃环境下处 掌握气温不要过高,一般以不超过 20℃ 花。或用防落素等代替 2,4-D。
理 24 小时,然后缓慢升温继续催芽。
沃土工程
四川大祥百事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优价提供特富农牌“懒汉肥”系列产品 服务热线:13908005821
表2 作物 水稻 小麦 苞谷 红苕 洋芋 黄豆 蚕豆 豌豆 山药
pH 值 6.0~7.5 6.3~7.6 6.0~7.5 5.0~6.0 4.8~5.4 6.0~7.0 6.2~7.2 6.0~7.0 6.5~7.5
作物 枇杷 白菜 柑桔
南瓜 油菜 金银花 西瓜 萝卜
pH 值 5.4~8.5 6.0~7.0 5.0~7.0
5.5~6.5 6.0~8.0 5.5~7.8 6.0~7.5 5.5~6.5
对土壤酸碱度具有深刻的影响。③生物 因素,生物产生的 CO2 溶于水,产生的 H+ 对于土壤酸化油重要作用。④施肥 和灌溉的影响,如酸性肥长期使用造成 土壤酸化。不同的利用类型土壤 pH 差 异明显,水田耕层土壤 pH 值为 5.8~ 8.1,旱地地为 5.8~7.7。当然,也不排除 环境恶化的其他原因
为宜。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指农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农田、水体、大气、土壤等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总体情况、污染类型、污染源和治理对策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1. 污染水平上升: 随着农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农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逐渐加剧。
2. 污染区域扩展: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农业大省,也蔓延到了中西部地区和一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 形成特色污染源: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多元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残留、养殖废弃物排放、土地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1. 土壤污染: 农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2. 水环境污染: 养殖废水、农田灌溉用水中的化肥、农药等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和人民饮用水安全。
3. 大气污染: 农业机械使用、农作物燃烧以及农业废弃物焚烧等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大气污染程度不容忽视。
三、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1.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过量、频繁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部分农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缺乏科学性,导致浪费和残留。
2. 养殖废弃物的排放: 养殖业中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水体和土壤。
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管理不善,直接将废弃物排放至附近水体或堆积于地表,严重影响周边环境。
3. 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的处理: 部分地区对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堆积、焚烧等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1. 推广科学合理施肥和绿色农药: 加强农业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施肥和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减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土壤酸化指土壤pH值不断降低、土壤交换性酸不断增加的过程,它是伴随土壤发生和发育的一个自然过程,主要由碳酸和有机酸离解产生氢离子(H)驱动。
土壤的自然酸化过程比较缓慢,但近几十年来由于高强度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酸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酸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为活动对酸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大气酸沉降和不当的农业措施。
过去40年,研究人员已对酸沉降影响下森林土壤酸化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对农田土壤酸化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调控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技术措施。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林业生产潜力巨大,是经济作物和粮食的主产区。
但由于该地区主要分布酸性土壤,随着近年来大气酸沉降不断加剧和化肥的过量施用,这一区域土壤酸化速度显著加快,土壤酸化和肥力退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土壤生产潜力的发挥。
据21世纪初调查,我国亚热带地区301个农田采样点土壤的平均pH值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5.37下降至5.14(粮食作物种植土壤)和5.07(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湖南祁阳定位试验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期单施化肥20年后土壤pH值由5.7下降至4.5。
我国酸性土壤面积也在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强酸性土壤(pH值<5.5)的面积约为1.69亿亩,21世纪初已增加到2.26亿亩。
土壤酸化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南方地区尤为严重。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5年公布的2005—2014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湖南省(120个县市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04个县市区)、浙江省(74个县市区)和广东省(94个县市区)的农田土壤平均pH值低于6.0的分别占60.8%、70.2%、75.7%和93.6%,其中土壤平均pH值低于5.5的分别占29.2%、28.8%、41.9%和54.3%。
江西省91个县市区中有90个土壤平均pH值低于6.0,其中土壤平均pH值低于5.5的占92.3%,还有18.7%县市区的土壤平均pH值低于5.0;福建省已公布的41个县市区的农田土壤平均pH值均低于6.0,其中85.4%的土壤平均pH值低于5.5,31.7%的土壤平均pH值低于5.0。
以上调查分析数据表明,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壤酸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其中江西、福建和广东等省土壤酸化尤为严重。
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认,化学氮肥的长期过量施用是我国农田土壤加速酸化的主要原因,并且土壤酸化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图1),若仍广泛沿用目前的农田管理模式,我国亚热带地区农田土壤酸化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
土壤酸化的主要危害土壤酸化对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危害。
酸化使土壤固相中的铝活化并释放进入土壤溶液(图1),对农作物根系产生毒害,影响作物生长。
土壤酸化还会加速土壤养分的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
因此土壤酸化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农民收入减少。
在严重酸化情况下(pH值<4.0),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农民颗粒无收。
研究表明,酸性土壤pH值由5.4下降至4.7时,油菜籽减产达40%,花生和芝麻的减产幅度为15%左右。
进一步酸化将导致更大幅度的减产,如当土壤pH值由4.6降至4.2时,油菜籽的减产幅度达62%以上。
土壤酸化还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如:土壤酸化导致香蕉品质下降,使得广西金穗香蕉公司近年来遭受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
土壤酸化同时还会使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加重。
土壤酸化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增加,使得植物对这些有害重金属的吸收量增加。
因此土壤酸化也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镉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酸化使土壤镉的活性大大增加,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累积增加,镉等有毒重金属由此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另外,土壤酸化还会造成植物病害加剧,使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酸性土壤分布详情不清通过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2005年开始的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计划,虽然获取了大量农田土壤pH值的数据,绘制了区域尺度的土壤pH 值分布图,但田块尺度的土壤酸度信息仍严重缺乏。
土壤酸度存在很大的空间变异性,目前公布的县域土壤平均pH值对土壤酸化调控的指导作用有限。
如能根据测土配方施肥计划获取的海量数据,在酸性土壤地区建立田块尺度的土壤酸度状况数据库,将可为土壤酸化分类调控对策的制订、酸化土壤的改良和土壤酸化的阻控提供依据。
土壤酸化预测研究严重缺乏土壤酸化快慢除与质子源的大小有关外,还受土壤性质的影响。
土壤酸化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可对土壤酸化的潜在危害提出预警,并为土壤酸化的阻控提供参考。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欧美等国研究人员对酸沉降影响下森林土壤的酸化趋势开展了大量预测研究,建立了一系列酸化预测模型。
但国内外至今很少开展农田土壤酸化的预测研究。
由于农田土壤酸化的质子源主要来自铵态氮肥中铵离子在土壤中发生的硝化反应(图1),而森林土壤酸化主要由酸沉降引起,因此建立在森林土壤酸化基础上的酸化预测模型不能直接用于农田土壤酸化的预测研究。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领导的团队与荷兰de Vries教授合作,以预测森林土壤酸化的经验性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农田土壤酸化的预测模型——VSD+模型,并在较大的区域尺度上对我国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酸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
这将对我国土壤酸化预测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物酸害阈值不明土壤酸化达到一定程度(一般pH值在5.5以下),会对作物产生酸害,从而导致作物生长不良,甚至减产。
主要原因是酸化导致土壤固相铝溶出,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
由于不同植物对酸害和铝毒的敏感性不同,达到植物酸害的临界土壤pH值(酸害阈值)也因作物品种及基因型而不同。
虽然国内外对作物发生铝毒害的机制及作物缓解铝毒害的机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作物酸害阈值的研究还很缺乏。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难点是:田间条件下开展作物酸害试验需要具备连续pH值梯度的同类土壤的不同处理。
作物收获后,通过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pH值和交换性酸度之间的关系获取某一植物的酸害阈值,但这种连续pH值梯度的土壤处理难以获得。
盆栽实验等控制条件下获得的酸害阈值数据与田间条件下获得的结果存在差异。
不同作物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需要通过实验一一获取,工作量很大。
另外,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等性质参数也影响作物的酸害阈值。
然而,作物酸害阈值将为酸化土壤的分类调控提供直接依据,是调控土壤酸化的重要参数,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土壤酸化的阻控研究重视不够土壤含有一定量的酸碱缓冲物质,因此对外源酸和碱的加入具有缓冲pH值变化的能力。
土壤酸化后,土壤中的酸主要以交换性酸(主要为交换性铝)存在于土壤固相部分,其数量比土壤溶液中的高得多。
因此,土壤一旦发生严重酸化,调节土壤pH值所需碱性物质的数量多,酸碱反应时间长,改良的难度很大。
但如在土壤发生严重酸化之前提前预防,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减缓土壤酸化,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对土壤黏粒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由于这类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弱,对外源酸更为敏感,容易酸化,对其酸化的预防尤为重要。
目前对土壤酸化阻控研究重视不够,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可供选择的技术措施非常有限。
酸化土壤的改良技术有待创新改良酸性土壤的常用方法是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直接中和土壤酸度,该方法是改良酸性土壤的传统和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大量施用石灰会导致土壤板结和养分不平衡,因为石灰仅提供养分钙,而大量的钙会导致土壤镁(Mg)、钾(K)缺乏以及磷(P)有效性下降。
土壤酸化伴随着土壤肥力退化,土壤酸度改良必须与土壤肥力提升同步进行。
将石灰等无机改良剂与有机肥等有机改良剂配合施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障碍,有待研究。
酸性土壤改良另一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是表下层土壤酸度的改良。
石灰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仅能中和15—20cm以上表层土壤的酸度,对20cm以下的表下层和底层土壤基本无效。
而植物根系可深达40—60cm的土层,表下层土壤酸度的改良与表层土壤同等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纷纷采用磷酸工业的副产品磷石膏改良表下层土壤酸度,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我国磷酸工业产生的磷石膏中残留了比较多的酸性物质,限制了这一方法在我国酸性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因此,表下层土壤酸度的改良是我国酸化土壤改良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为了实现酸性土壤改良剂的精准施用,需要建立改良剂用量的估算方法。
目前主要根据土壤pH值和土壤pH缓冲容量确定改良剂用量。
由于土壤pH缓冲容量的测定比较烦琐,该方法实用性不强。
土壤pH缓冲容量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还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应建立基于土壤pH值、CEC和有机质含量的估算改良剂用量的简便方法,未来应加强研究。
我国在农田土壤酸化的预测模型和模拟预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针对主要类型土壤结合重要作物的轮作方式在较大区域尺度上开展了模拟研究,获得土壤酸化参数平均值的未来变化趋势。
这些研究将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未来要加强较小区域尺度上土壤酸化的模拟预测研究,特别在田块尺度上的预测研究将为土壤酸化的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
除采用酸化预测模型外,在田块尺度上计算土壤酸化速率,也可用于土壤酸化的预测研究。
这一方法仅需要少量的土壤参数,简便实用。
土壤酸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长期定位试验在土壤酸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南方地区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品种建立了一系列不同施肥处理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化肥加速土壤酸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目前的长期定位试验主要针对粮食作物,未来还应建立针对经济作物,特别是茶树、果树以及蔬菜等的长期定位试验,从而为土壤酸化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数据。
作物酸害阈值研究作物酸害阈值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不同作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还将为土壤酸化的分类调控提供依据。
温室盆栽条件下的研究表明,作物酸害阈值不仅与作物品种有关,还随土壤类型而变化。
未来要重点研究土壤CEC和盐基饱和度等土壤性质对作物酸害阈值的影响,建立酸害阈值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经验关系,可以预测同一植物在不同土壤上生长时的酸害阈值,而不必对每一种土壤都进行实验研究。
制订酸化土壤的分类调控方案pH值低于6.5的土壤均为酸性土壤,其中pH值在5.5—6.5范围内的土壤为弱酸性土壤,而这类土壤的酸度对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几乎没有有害影响。
但这类土壤容易发生进一步酸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
对这类土壤要采取有效措施阻控和减缓土壤酸化,可以从减小质子源和提高土壤抗酸化能力两方面进行酸化阻控。
针对土壤pH值低于5.5的酸性和强酸性土壤,重点进行改良并同时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