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3《城市化》教案5(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推力:乡村的缺点 拉力:城市的优点
03
城市化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03、城市化的意义
01 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
03 改善城乡
居住环境
02 提高资源
2.3 城 市 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掌握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降低城市 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01 城市化的概念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03 城市化的意义 04 世界城市化进程 05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水污染
城镇中会有大量的生产、 生活污染物进入到水体中, 造成水污染。
世界最脏的河之一 印尼芝塔龙河
印度恒河
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
四川省的名字来源于它境内的四条河流。它们丰沛 的水源,造就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可是2004年2月到3 月,这四条河流之一的沱江,却给天府之国带来了一场 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当时,因为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 流进沱江,四川五个市区近百万老百姓顿时陷入了无水 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这起事件, 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水污染事 故之一。造成此次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川化股份 公司排放水氨氮指标严重超过强制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且持续时间长。
0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集中处理污染物,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 施,改善城乡居住质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经济因素:工业化和商业化
- 社会因素:教育水平、婚姻家庭观念
- 政治因素: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4. 城市化的影响
- 正面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交流促进
- 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资源紧张
5. 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和阶段
知识点梳理
1.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活动繁荣、文化多样性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结构。
- 城市的特征: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复杂的经济结构、丰富的文化活动、明确的功能分区、高度的组织和管理等特征。
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
-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
2. 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进行城市问题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城市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城市化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简短介绍城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城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城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城市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城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性和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二)、解决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3.控制城市规模【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城市化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
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 1750年前 1%—2% 缓慢增长第二阶段 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第三阶段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中地理2.3 城市化 教案4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地理数据繁多而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能否找到既便于老师的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达到教学效果,本人对该节作了如下的处理: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学习。
2、挖掘传统教学优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加强对图表的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供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可能定位于”应该如何教?”,而淡化了“学生如何学?”,在如此教学思维方式之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新的理念,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教学难点:运用地理数据,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本能力四、多媒体的运用地理摄影照片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启发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化”。
城市化,简言之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它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城市化的含义①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师]:什么是城市化?[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并回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师]:概念剖析,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为人口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为地域城市化。
2019-2020学年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2.3《城市化》3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城市化》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四、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们探究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由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变成人口达千万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急剧膨胀的例子有很多。
又如北京市的用地规模发展也很迅速。
北京的市区在1949年前,二环路还没有形成规模。
现在,五环路、六环路已经通车。
由此看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迅速。
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思考】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哪些?1.识记: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应用:学会根据相关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特点、进程及其影响。
学生用书[P32~P33]一、什么是城市化[图表导读]1.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数目有何变化?(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的等级有何变化?举例说明。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城市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材图表P31 图2。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中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P31 读图思考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2。
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
即分为三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教材图表P32 图2。
19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从180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城市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图中三条曲线看,无论是从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还是从城市化速度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材图表 P33 图2。
20 城市化进程示意该图的纵坐标是城市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P33 阅读材料世界城市化浪潮世界城市化发展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席卷全球。
不同时间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重心不同。
基本内容整理如下:P34 活动图中共列举了三个发达国家和两个发展中国家,其中英国是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美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印度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表现为“滞后城市化”的特点。
这些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要比巴西早一点。
2.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地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渡扩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外迁,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初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和工业区。
两个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P34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现象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下表P35 活动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表现(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二灭绝霍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
P36 图2。
2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聚集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地变化。
课本以图解地形式列出了城市对地理环境地影响,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一是对生物圈地影响,主要是影响生物地多样性;二是对水圈地影响,主要是对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地影响;三是对岩石圈地影响,特别是对土壤层次的影响;四是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图2。
26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城市环境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P37 活动参与1.本题的计算需要两个数据,一是要知道各年的总人口数,二是要知道每年城市人口比重。
计算办法:城市人口=中国总人口(亿)×城市人口比重新增城市人口数=次年得城市人口数-前一年得城市人口数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最能亲身体验到的是看到城市在一天天变大,一天天长高,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交通变得更拥挤,城市里的空气变污浊,城市用水紧张,河水变黑变臭,噪声污染严重,城市绿地减少,垃圾却在增多,这些都给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1)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各种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P38 活动P38 案例合肥市环城公园本案例主要介绍了合肥市环城公园地功能、组成、生态效益和对我们地启示:(1)功能环城公园是一个优美地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林风貌和综合游览功能地开敞式公园。
(2)组成环城公园分四部分,每部分各具特点。
①东环风景雄浑壮丽“九狮衔环”“鲲鹏展翅”等巨型雕塑巍然屹立。
②南环景点清秀典雅,以水景为主,造型别致地廊桥亭阁,错落相间,呈现一派江南园林特色。
③西环生机勃发,在松枫密布的峰峦坡谷之中,天造地设地雕塑着神态万千地野生动物群。
④北环则古朴粗犷,苍松挺拔,古柏参天,绿草如茵,藤萝攀援,俨然北国风光。
(3)生态效益环城绿地一年可滞尘1400——2800吨,每天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20吨,产生氧气30吨,又由于绿地布置依山就势,夏季将东南风引入市区,利于形成更舒适的环境。
(4)启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合肥市的环城公园把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向建设生态城市迈出了先进地一步。